书城政治遏制与绥靖:大国制衡行为分析
33220500000030

第30章 5 本章小结

30年代,国际经济联系的减弱深刻地影响了各大国的均势战略。英、法、美、苏等现状维持国虽然感觉到了纳粹德国的严重威胁,但都没有作出有信誉的强硬反应。西方国家领导人由于受到国内政治经济的限制,缺乏足够的社会动员能力来制衡德国的扩张侵略,而它们软弱的政策信号则鼓舞了希特勒的侵略野心。

英国与其他大国经济联系的萎缩使其重整军备困难重重。由于外来采购的下降,英国工业必须依靠增加预算和提高税收来大规模地扩充军备。但是,国际经济的萎缩严重打击了依赖对外贸易的英国财政,使英国经济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依靠国内消费的支撑。在此情况下,提高税收会限制消费者的支出,将损害为国内市场进行生产的工业。而通过国防借款搞军备可能造成通货膨胀和财政赤字,由此可能产生严重的金融问题并进一步损害业已虚弱的伦敦国际金融中心地位,因而遭到工商和金融利益集团的反对。另外,为了增加军工生产,大批熟练劳动力必须从民品生产转移出来,从而影响到英国经济的复兴并势必招致贸易联合会等利益集团的政治反对。英国的重整军备还需要大量增加进口,如果要维持进出口的平衡从而避免恶化本已严重入超的国际收支就必须同时增加出口。然而,在30年代关税壁垒增加的情况下,加强军工生产只能导致出口的进一步下降。因此,对外经济联系的减弱以及由此导致的经济内向性,增大了重整军备的经济和政治代价,限制了英国军备的规模和水平。

由于重整军备的滞后造成国防力量的衰弱,英国领导人奉行有限义务和空军威慑的军事战略,不愿意承担大陆义务,并采取了绥靖德国的政策。英国对德国的软弱反应,还因为英国领导人怀疑其他大国作为潜在盟友的可信度。英国领导人认识到国际经济联系的萎缩使法、美两国领导人的制衡动员能力受到国内政治经济的严重约束,而英国与法、美两国在贸易、金融问题上的矛盾冲突也加深了英国对它们作为可靠盟友的怀疑。张伯伦对苏联政治体制根深蒂固的猜忌,更使英国不可能与社会主义的苏联进行军事合作。

由于国际经济的剧烈冲突,法国也面临着经济的内向性而造成的资金和资源短缺以及工业生产不足的严重困扰,从而选择了有限军备、防御性的军事战略并跟随英国对德进行绥靖。

罗斯福认识到了德国对国际经济与世界和平的威胁,希望制衡德国扩张行为。但是,在加入国际法院以及围绕中立法的争论等问题上,罗斯福受到国会的限制。1938年后美国虽然大幅度增加了军事开支,但是,迫于利益内向性的孤立主义集团的压力,罗斯福无法给予英、法必要的援助以制衡德国。另外,英、法两国的利益集团与美国在贸易、汇率和战争债务等问题上的分歧和对立,降低了罗斯福对英、法的信任。对潜在盟国的不信任导致美国不愿卷入欧洲冲突。

苏联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使苏联的国内动员受到较少的限制,能够调动全国的人力、物力、财力用于军事和重工业,大幅度增加军费,从而建立起备战体制。苏联不仅力图通过加强军备来制衡德国,还希望通过建立集体安全体制和双边同盟来维护欧洲均势。由于经济关系的低水平和政治上的互不信任,苏联认为英、法缺乏结盟的诚意,最终与德国达成互不侵犯条约。这个政策信号表明,苏联放弃了结盟制衡德国的政策而走上了中立自保的道路。

西方国家领导人受到国内政治经济的严重限制以及四大国的软弱路线使德国更加肆无忌惮地加快扩张步伐,终于导致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