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学历史思教育——教育的反思与历史的回响
33256500000010

第10章 趋臻化境(2)

4.4 宽容与正直

宽容就是对于那些习惯、信仰、趣味与自己相异的人的品质、观点和行动作恰如其分的评价。这种宽容不意味着对他人的行动和情感漠不关心。在生活中,要求别人宽容容易,自己宽容异己者就难;在野者实行宽容容易,在朝者实行起来就难。这需要胸襟开阔博大,有极高的精神境界和修养才能达到。宽容需要一种精神上高度的自我克制、自我反省、自我训练,这是一个精神境界的自我表现升华和自我完善的过程,绝非一朝一夕之功,绝非仅仅靠道德与思想观念的强化灌输就能解决问题的。

赵盾针对晋灵公生性残暴、滥杀无辜多次进谏。晋灵公非但不听,还想谋杀赵盾,多次未果。后赵盾族弟赵穿用计取得晋灵公信任并杀死了晋灵公。由于百姓怨恨晋灵公,自然没有人责怪赵穿。但赵盾觉得谋杀国君,名声不好,成为心事。他找来太史董狐,希望修改历史描述以脱离与谋杀之事的关系。董狐说,是就是是,非就是非,这才是真正的历史。董狐头可断,内容不可改。赵盾无可奈何,只得作罢。历史不是为那些自以为会与历史共存的人而创造的。

汉文帝时的直不疑能文能武,人也长得十分英俊。当时,他和其他几个郎官住在同一幢房子里。有一天,其中一个告假回乡,误把另一个郎官的金子带回了家。丢失金子的郎官猜疑是直不疑干的,对同屋其他郎官说得很肯定。这时,直不疑正好回屋。他知道后,尽管受到诬陷,但一点也没生气,且不做任何辩解,反而向遗失金子的郎官道歉。第二天取来一块金子还给那个郎官。过了不久,告假回乡的郎官回来了,把金子还给那个郎官,说匆忙中误拿,回家后才发现,非常对不起。那遗失金子的郎官,满脸愧疚,急忙向直不疑道歉。而直不疑笑笑,一点没责怪他。

汉景帝时的御史大夫韩安国,善于考虑大局而宽宏大度。有一次他犯法下狱,狱吏田甲侮辱他。他说:“死灰难道就真的不会复燃?”田甲说:“它什么时候一复燃,我就撒尿浇它。”没过多久,内史开缺,汉朝派人就地起用韩安国。田甲就此吓跑了。韩安国说:“田甲若不立即返回岗位,我就灭他满门。”田甲只好光着背来到韩安国处请罪。韩安国笑着说:

“现在你可以撒尿浇我了。你们这些人值得我报复吗?”韩安国没有任何为难田甲之处。

哲学家、逻辑学家、教育家金岳霖,崇尚美,景仰美,却又能够摆脱那种凡夫俗子的占有欲,而以柏拉图式的爱,献身于他心中至高无上的“美神”。正是为了林徽因的缘故,金岳霖竟终身未娶,而且和胸襟开阔、已与林徽因结婚的梁思成相处无间。而照顾年老孤单的金岳霖安度晚年的,正是梁思成、林徽因的儿子梁从诫夫妇。德国足球先生贝肯鲍姆讲过,世界上没有什么东西比感情和金钱更泾渭分明了。

正直者往往得罪人,所以容易引来非议。汉代张俭,极力举劾贪暴之事,但反遭诬陷。其后事明,皇帝一再欲重用,张俭皆不就。他曾倾竭财产,救饥荒中百姓。

法正是三国时蜀汉的重要谋臣,恩怨分明,但也利用权势报个人之恩、泄个人之怨,于是有人劝诸葛亮向刘备汇报以节制。诸葛亮从大局出发,指出法正曾像羽翼一样辅助刘备,使他能自由翱翔,不再受制于他人。不该禁止法正而不让他稍稍随心所欲。人无完人,金无足赤,即使有了错误,能坦然面对并知错即改,就是难能可贵的。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如毛泽东所言,“观人要论大节”。

晋尚书左丞崔洪是清廉、严厉、正直、坦诚的人,喜好当面批评别人的过失,但不在背后议论人,人们因而尊重他。

明代于谦,为官廉政奉公,所居仅避风雨,力除弊贪,深得民心。他有诗云:

千锤万击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顾准,中国当代学者、思想家、经济学家、会计学家。在“反右”运动中被划为右派分子,1965年被划为“极右派”,在随后的“文化大革命”中遭受了残酷迫害。他遭受迫害期间,仍坚持独立思考,特别关注民主问题,坚持民主社会主义的理想。去世后,他的思想价值才逐渐被人们(尤其是中国自由主义知识分子)认识并受到极高评价。李慎之称他是“点燃自己,照破黑暗的人”。王安石诗云:沉魂浮魄不可招,遗篇一读想风标。不妨举世嫌迂阔,赖有斯人慰寂寥。王元化讲,是的,世界上有这样的人才不会感到寂寞。

梁漱溟既是思想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主要研究人生和社会问题,也是现代新儒家的早期代表人物之一,是有思想并本着其思想而行动的人。他自觉、自主,成为自己生活的真正主人,不需要外在的东西来推动、刺激自己往前走,而是靠自己的自觉和力量做事情。在个人修养方面的努力上,他是个成功者而不是个失败者。在1953年9月召开的全国政协常委扩大会议(后转为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扩大会议)上,梁漱溟对于城乡政策差异以及由此形成的矛盾提出意见。毛泽东对梁漱溟的意见很不以为然(在此前的三十多年里,梁漱溟与毛泽东之间有多次重要交往),其反应分量之重,甚至令人难以置信是毛泽东所言(见《毛泽东选集》第五卷)。此后几天,会议对梁漱溟的言论进行了批判。梁漱溟震惊不已,他不顾一切地要求发言,并与毛泽东激烈争吵。梁漱凕敢于在最高领袖面前直陈不同意见,并希望他有“雅量”,其胆魄古今罕见。

1974年“批林批孔”时,他公然反对把林孔并列,于是招来有组织的围攻。在群众批判后让他表达一下自己的思想时,他傲然以“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回答。他忠于信仰、忠于学术,有明确的是非感、正义感和社会责任感。

其实,对于同毛泽东的争论,梁漱溟在当时就深感因自己出言不慎而造成的误会已经很深了。后来他认为,平心静气而论,这些气头上的话,双方冲口而出,大都经不起推敲和检验。然而,“交朋友,还要交畏友、诤友。就是要同那些刚直不阿、直言无讳,敢于提出不同意见和批评的人做朋友。”

梁漱溟自称是马一浮的后学。马一浮博古通今、学贯中西、绝意仕途、不牟荣利。周恩来曾找过马一浮,希望能说服梁漱溟认错,素知老友个性的马一浮拒绝了,他尊重两位历史人物的自我选择。常识告诉了我们,政治最基本的含义,是代表着国家、民族,以及人民的利益。对梁漱溟而言,政治与政治家,恐怕仅仅是出于他要将自己的一些于国于民的思索主张加以履行的载体。

据云梁漱溟终身不坐人力车,是因为年轻时碰见一个老人拉着人力车,内心感到痛楚难忍。

1994年春天在杭州,两个朋友要我一起坐人力三轮车去办事,我说我不习惯这样,因为这有骑在别人头上作威作福的感觉。

毋庸讳言,雅量也好,宽容也罢,都不是无原则的“原则”,正直与宽容不矛盾,做人做事都应有底线。

4.5 回报与奉献

人生天地间,要做有益于世的人。纵没这心肠、这本事,也休做有损于世的人。即所谓但患我不肯济人,休患我不能济人。韩信年轻时家里很穷,常常连饭都吃不上。有一位洗衣的妇人见状就把所带的饭分给他,一连十几天。韩信觉得人应该知恩必报,就对那位老妇人说以后发达了一定重重报答她。老妇人听了很生气,说她是可怜他,并不希望得到回报。并说,像韩信那样不务正业,年纪轻轻连自己都养不起,谈什么报答。韩信听了非常惭愧,深有感触。后来韩信被封楚王,赐那老妇人千金。

我小时候,生日那天母亲总要安排吃面条。三十岁那年,有一次周末回苏州,正值生日,母亲还叫了当时在苏州的表哥来家里吃生日晚饭。慈母之情,没因为我的长大而减弱。

我自己从不过生日,平时请人吃饭是平常之事,但不找什么借口。20世纪80年代,听篆刻家张寒月讲过,生日是母亲痛苦的日子,不应该大吃大喝,要放生。我不信佛,也没去放过生,但我对不少人传说着那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