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乙
在维也纳开完世界博物馆大会之后,顺访柏林。我很喜欢柏林,一个奇怪的念头常常钻进我的脑海:柏林很像北京,两者有不少相似之处。比如说,都又古老又年轻。老,却处处充满活力。又比如,柏林并不十分宁静,不像欧洲许多城市那样。柏林有点闹,太安静了往往使人抓耳挠腮,渴望着有点什么动静。柏林人往往有点“小出圈”,反倒更近人情。我爱柏林,还因为柏林有一些很特别的地方,让人佩服,值得学习。
小苹果
不论是吃自助早餐,还是在商店里购买,柏林的苹果一律都是小而又小,绝对属于“歪瓜裂枣”一类的。根本不像我们水果摊上卖的那样,又大又漂亮,而且外表越是漂亮价钱越贵。当然,越大越难吃,夸张一点,味同嚼蜡。柏林的小苹果样儿丑,可是好吃,味儿冲。
恍然间,明白了一个道理,原来,事物的发展往往是转圆圈的,转着转着就又转回去了。有的水果一开始又小又丑,随着科技的进步,又是化肥,又是农药,甚至还有什么激素、催肥剂等等,把水果搞得又大又漂亮,表面文章做得足而又足,就是一样:十分难吃。想想那些大草莓,外表极其可爱,吃到嘴里却只有伤心的份儿。
物极必反,德国人终于明白了,勇敢地把大苹果坚决地赶出了市场,不再培养这些漂亮货,全部是天然的小苹果,小而丑,却极好吃。
跟别人学往往走弯路,往往慢半拍。别人走入误区,你也走,别人走出来了,你却还在大干,火得很。我们市场上的大苹果、大草莓都属于此。
高抬自行车
到了柏林,才知道原来德国是如此尊重自行车,高抬自行车。在美国、欧洲许多国家,自行车仅仅当作锻炼身体的工具,德国则不一样,真当交通工具,这是大大出乎我的意料的。
柏林的地铁和轻轨极为发达,自行车可以推进地铁和轻轨的车厢!车厢的玻璃窗上画有自行车的标志,这种车厢大概空出1/3的地方不设座位,专供摆放自行车。到了站,推着自行车出站,不用沿途存车,自行车一用到底。多方便,看着令人眼馋。
柏林的人行道居然分三股,中间一股一般涂成红色,比较平坦,这是专设的自行车道,相当宽,大概有1.5米左右,其两旁是真正的人行道,各有一米宽,以碎石铺路,我想,这两股大概并不是特意分成上行下行吧,反正柏林人怎么走的全有。但是,确实很少有人在自行车道上漫步,那是自行车专用道。
在我们这里,有了汽车,人们纷纷舍弃了自行车,连刚毕业的大学生也非贷款买汽车不可,导致交通的严重堵塞和空气污染。要命的是,在理念上我们藐视自行车,认为穷人才骑自行车,以为骑自行车很没面子。自行车大国啊,本来有很大的优势,却又走错了一步棋。结果,人家那里,工业非常发达,偏偏走了回头路,把汽车甩了,骑上自行车,而且处处优待它,尊重它,认为很高级,很时尚。
旧火车站的利用
柏林的新火车站可能是世界上最棒的,修得都又高又宽又长,绝对立体,柏林总火车站有六层之深,火车、地铁、轻轨,只要是有轨的全交叉在一起,上了这层倒那层,四通八达,极方便,而且车站里饭馆林立,不比外边贵。这样的火车站就建在市中心,并不搬得老远老远,其优越性不言而喻。
有了新火车站,老的怎么办?改博物馆。
柏林有一个叫莱比锡的老火车站,有了新站之后改成了美术馆,叫当代美术馆,专门展览当代美术师们的先锋作品。展厅又高又大,神气得很,连卸货的站台也改成了展厅,其长足有一里多,高高在上,隔成一间一间,能同时办很多展览。
联想到北京前门老火车站。地处市中心,设计别致古老,又高又大,改成美术馆是十分恰当的。但已整体租给了香港商家,为期50年。走进去一看,布置得乱七八糟,基本上是卖服装的,属于小商小贩。最近偶然在晚上六七点钟路过那里,竟然发现整个商场黑灯关门,太可惜了。
风力发电
我没有想到,风力发电在欧洲居然很普遍,很发达。德国经济远比我们发达,却很注意发展非燃料能源,风力发电就是其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坐在火车上,纵贯南北,德国境内风力发电设施比比皆是,甚至出了柏林市不远就有,而且群体庞大,数一数,那一组大风力机轮足有70台之多,相当壮观。这么密集的风力装置,在我国只在新疆境内见过。据报道,德国风力发电量居然已占总发电量的15%以上,成了能源的台柱子之一。我国是风力资源相当丰富的国家,大力发展风力资源正好可以弥补石油资源的短缺,的确是一条又好又快的可持续发展的捷径。
“蛀牙”教堂
柏林市中心有一座叫做记忆教堂的古迹,原来是一座很漂亮很豪华很古老的教堂,被二战的炮火摧毁了大半,残缺得很厉害,整个顶部完全被炸掉。战后,围绕着这座教堂的前景曾经展开过激烈的辩论,是保留还是拆除,一直确定不下来。后来居然决定为此进行全民投票。结果赞成保留的占了多数。于是,对它进行了原址保护和整理。妙就妙在当时确定的维修原则:绝不修理,坏成什么样就让它什么样,不去补,不去涂抹,不去恢复。为了防雨仅仅在炸掉的顶部加盖一个很大的青铜制的顶子,外形设计得歪歪扭扭,一边高一边低,像一个残缺不全的笔筒,远远望去,倒是和残破的教堂很匹配。这么个残败的教堂高高地耸立在市中心,远近都能看见,成为战争的永久记忆,遂获得“蛀牙”的外号。
文章做到这个地步,人们还是不甘心,于是又决定在“蛀牙”的前后各盖一座新教堂,风格绝对要现代,近在咫尺!人们在清理教堂残基时,发现了老教堂被炸后落下来的大量彩色玻璃碎片,遂用这些厚厚的残片砌墙,用水泥做黏合剂,做成一个一个小方格,直挺挺地搭上去,不另开窗,确实很现代。进到里面一看,不得了,昏暗之中,逆光之下,四壁由上到下,一派孔雀蓝色,极其震撼,真是变废为宝,奇妙万分。
和“蛀牙”异曲同工的是国会大厦。它也被炮火摧毁了。苏联电影《攻克柏林》里有精彩的描绘。德国人请了英国人来帮忙设计,原则是不要重建。顶部要“虚拟化”,圆顶做成玻璃的,有金属龙骨框架,一看就知道是个空架子,自然而然产生一种对战争后果的联想。现在这个设计已成为柏林的大景点,人们排队等着乘电梯上到玻璃球中去参观,沿着斜坡登上球顶,一览柏林全景。玻璃球下照样重建为国会,只是上下隔成两个不同性质的建筑。
柏林人对历史采取了一种务实的态度,不绕过去,也不重做,更不掩盖,想办法让历史延续下去,不留空白断代,国会大厦和记忆教堂的存在便是最杰出的代表性实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