樟脑实际上是从樟脑树上提炼出来的一种香料。首先,把樟木枝用热的水蒸气进行蒸馏,得到芳香的樟油;再将樟油经过提纯,就成为无色或白色的樟脑结晶。樟脑很容易挥发,散发出一种特殊的气味,使蛀虫和衣鱼慌忙逃遁。
樟树只能生长在亚热带地区,例如,在我国,樟树主要生长在江西、湖南、浙江、台湾等地。因为这种地域的限制,天然樟脑的产量是很有限的。而且,樟脑还被大量应用在医药、塑料和香料工业中,因此常常会有供不应求的情况出现。
上世纪20年代,人造樟脑开始出现。它是用松节油做原料,在低温下用氯化氢进行化学处理制成的。人造樟脑具有和天然樟脑相似的气味,也有防虫、防蛀的作用。并且,经测定,这种人造樟脑对人体无毒,对化学合成纤维的质量也无影响,所以,现在已被广泛用于贮藏衣服、书籍等。
大家是否留意到放在衣柜、书橱里的樟脑球会逐渐缩小,甚至找不到踪影?这是因为樟脑“升华”后直接变为蒸气扩散到空气中去了。
另外,在使用樟脑时一定要注意:
1.天然纤维如棉、麻、丝、毛织品在存放前要先洗净晾干,然后再入箱存放。并且,樟脑要用透气的薄纸包裹。
2.合成纤维如尼纶、维纶、锦纶、涤纶制品和塑料薄膜,不怕虫蛀,也不会发霉,收藏时可以不放樟脑。
3.禁止将精萘丸做为樟脑使用。因为它不仅容易使白色织物泛黄,对化学合成纤维有明显影响,最重要的是它有致癌的作用。
我们可以根据天然樟脑、人造樟脑和精萘丸各自不同的性质来做区分:天然樟脑的熔点在160℃以上,能溶解于酒精,滴入氨水不会混浊;人造樟脑的熔点是120℃,也能溶解于酒精,但滴入氨水会产生混浊和沉淀;精萘丸的熔点是80℃,很难溶于冷酒精。
人造的地下暗河
每当我们洗完澡拔掉水塞时,你可曾仔细想过,我们使用过的水流到哪里去了呢?或许你会说,它们从家里的水池流入了下水道,最后到了污水处理厂进行净化。然而事情并非这么简单,你的答案只答到了它的起点和终点,当中还有一整套很复杂的过程,那就是人造的地下暗河——城市排水管网系统。
排水管网简单地说,就是埋在地底下的一个管道系统,它由一根根塑料、金属或混凝土制成的管道组成,目的就是为了把我们日常生活中产生的生活污水,工业生产中产生的工业废水以及雨天地面产生的雨水送到它们该去的地方。现在城市的排水管网按污水、雨水排放的方式主要分为两种:分流制和合流制。分流制顾名思义就是设立雨水和污水两套管网系统,各自有自己一套独立的管刚系统;而合流制则是将两者合而为一,只有一套管网系统。
排水管网其实它离我们很近,因为我们家里的下水道就是它的起点。当我们走在马路上时,在马路下面就铺设了一根根管道,而路边的雨水口和一个个窨井也是排水管网系统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可见我们对排水管网其实并不陌生。但是其中的“玄机”到底又在何处呢?其实答案就是我们怎么铺设管道,怎么让它织成一张“大网”。而其中的关键就是能顺利地计水流到其归宿,而且所花的钱耍最少。
为了让钱花的最少,我们就要充分利用“水往低处流”的客观规律,尽可能地让水污靠重力自己流向污水处理厂、让雨水快捷地汇入到附近水体。但是这里就会有一个问题,如果我们任其发展,那么我们的管道必定越理越深,这样同样会使整个管网系统的造价上升。因为你越向下挖,所花的费用就会成倍的上升。所以为了不让它越埋越深,我们就必须选好第一点,如果第一点选在地势较高的地方,那么我们整个管网就会利用地势的高低使管道埋的不是太深。这里又有一个矛盾了,第一点不是随便定的,一般来说是定在离污水处理厂最远的那个地方。这又牵涉到了一个城市的整体规划的问题了,里面藏着很多学问。
当我们排出的污水在管道里依靠重力向前奔流时,如果管道埋得太深,那该怎么办呢?这时,我们就必须对其采取“强硬措施”——加没泵房。泵房里面设有泵,它是一种动力设备可以将水提升上去,这样一来它就可以继续它的旅程,而管道也不用埋的很深了。但是泵房运转起来是需要消耗电能的,而且建造泵房同样需要大量资金,因此在哪里设置泵房,设置儿座泵房就变得非常重要,这也是排水管网设计中另一“玄机”所在。
另外,让我们来分析一下道路上经常看到的窨井吧。其实这里的窨井包含了两个概念,一个是在污水系统中的检查井,另外一个就是雨水系统中的雨水窨井。两者有相似之处,它们一个很重要的功能就是为r能够检查管道。因为管道在地下走,难免会出现一些问题,譬如堵塞、渗漏等等,如果我们是一根管子通到底的话,那么出现问题我们就真的无从下下了。而有了它们,这一切就变得可操作了,工人们可以清通,也可以下井修补管道。另外,当大小管道接头以及几个方向的来水汇成一根管道或是管道转弯时,我们也需要这些窖井。
说到这里,其实只是讲了排水管网中各种“玄机”的~小部分,其实看似简单的一根根管子的连接,其中蕴藏的学问还有很多。我们可以借助计算机技术将我们排水管网设计的更加完美。“涓涓溪流汇成江河”,地下暗河——排水管网默默无闻地为我们的城市日夜工作,它把污水快速输送到该去的地方——污水处理厂进行净化,把雨水汇集到江河湖海,以防止它们在城区泛滥成灾。
奇怪的自燃和爆炸
1982年,法国东部城市梅茨的一家麦芽厂的粮食仓库发生了大爆炸,4座几十米高的钢筋混凝土粮食仓库被摧毁,且伤亡惨重,整个厂子陷入了瘫痪。据调查,“凶手”居然是仓库里的粮食粉尘。这又是什么原因呢?
一般物体要燃烧,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温度要达到这种物质的燃点,二是外界要有充分的空气供应。成堆的粮食、面粉、煤块,它们只是最外面的表层和空气接触,整体来说,同空气的接触是比较少的,因此不容易燃烧。然而这些物质的粉尘却大不相同,它们体积很小,每一粒粉尘的表面都充分接触空气。当粉尘在空气中形成悬浮状态,达到一定含量时,任何一个微小的火种都会将它点燃,并使室内(有限空间)空气的温度由室温一下子升到击败度以上。这时候,空气便会急剧膨胀,从而引起剧烈的爆炸。正是这种爆炸使麦芽厂遭受了如此巨大的损失。其实,像这种粮仓爆炸的事故并不少见。据统计,仅美国新奥尔良地区,近20年来就发生了400多起,造成了200多人死亡和几千万美元的损失。
粉尘是仓库和工厂的“敌人”,所以人们把面粉、淀粉、糖粉、煤粉、硫磺粉等列为“危险品”。除了应尽量不使粉尘飞扬外,还应该像加油站一样,表明醒目的“严禁烟火”的字样。
早在古罗马时,有一支庞大的船队出海远征,当驶近西亚沿海时,突然一艘最大的给养船上冒出了滚滚浓烟,遮天蔽日。远征的船队只好收帆转舵,返航回港。远征军的统帅费尽心机也未弄清原因。这桩历史奇案直到很久以后,才被科学家解开谜底。原来,给养船底舱里堆着严严实实的草,密不通风,草发生氧化,放出热来。热散不出去,温度越来越高,终于达到草的燃点,于是草就自发地燃烧了。科学家将这种现象称为“自燃”。
类似的事件,在我国也发生过。有一列货车行驶时,列车中部一列车厢的白糖突然起火,造成了2万多元的损失。货车上的白糖之所以会燃烧,是因为这车白糖出厂时间短,再加上蓬布覆盖,糖在加工过程中产生的热量聚积不散;装白糖用的麻袋含有鲜味质、果胶质和蜡质,遇到高温后,发生化学变化,产生可以燃烧和容易燃烧的气体;再加上车厢震动引起麻袋摩擦,就使白糖燃烧了起来。
另外,1979年9月17日,当它驶进美国纽黑文港时,人们发现舱内的纯铁颗粒,温度已超过了65℃;而又过了些时候,舱内温度竟可怕地达到了540℃。人们随即采取紧急措施,先卸下温度最高的3舱铁粒,再用水降温,才避免了一场灾难的发生。
1981年6月9日,一艘巴拿马货轮“赛尼克斯·艾斯”号驶进印度东海岸的维沙克哈帕纳姆市港口。当船舱打开时,一股灼人的热浪迎面而来,紧接着人们看到装载的半成品的多孔铁粒正在燃烧。因为船已超载,用水来灭火是根本行不通的,所以人们只能卸下所有能卸下的东西,将船拖出港口。结果,留在船舱内的500吨铁粒继续燃烧了近一个月。
两艘货船上装的铁粒,含铁量都很高,而且铁粒又多气孔,空隙容积约占整个铁粒体积的50%~75%。它同空气接触面大,往往会导致活跃的化学反应。要防止铁粒的自燃,最好的办法是往船舱内充惰性气体。
还有一种最奇特的燃烧现象,发生在广西兴安县的小宅村。自1981年以来,每到秋季,就会有莫名其妙的火灾频频出现。野地里的稻草、干草、竹篱笆常常会无缘故的燃烧起来;村中的茅屋、棉被、蚊帐、衣服、家具和贴在墙上的年画等也会发生自燃;严重时,连湿毛巾也会起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