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时尚美妆人生高起点——美丽生活要则
33434800000020

第20章 驱除心中的阴影(3)

那么是什么事改变了这位几乎自杀的妇人呢?只是一句偶然的话。卡耐基继续写道:

有一天,她的婆婆和她谈到她是如何教育子女的,她说:

“不论遇到什么事,我都坚持让他们保持自我本色……”“保持自我本色!”这几个字像一道灵光闪过阿尔雷德的脑际,她发现所有的不幸都起源于她把自己套入了一个不属于自己的模式中去了。

一夜之间她变了!她开始保持自我本色。她首先研究自己的个性,认清自己,并找出自己的优点。她开始学会怎样配色与选择衣服样式,以穿出自己的品味。她也开始主动交结朋友,并加入一个团体——虽然只是一个小团体。当他们请她主持某项活动时,她刚开始很害怕。

但是通过每次上台,她都得到了更多的勇气。尽管这是一段相当漫长的过程——但现在她比过去快乐很多。

卡耐基为我们讲的这一故事,实际上是关于保持自我本色的重要性问题。

保持自我本色这一问题,“与人类历史一样久远了。”詹姆士·戈登·基尔凯医生指出,“这是全人类的问题。”很多精神、神经及心理方面的问题,其隐藏的病因往往是他们不能保持自我。安吉罗·派屈写过13本书,还在报上发表了几千篇有关儿童训练的文章,他曾说过:“一个人最糟的是不能成为自己,并且在身体与心灵中保持自我。”

可是这种模仿他人的现象在好莱坞就相当严重。好莱坞著名导演山姆·伍德曾说过,最令他头痛的事,是帮助年轻演员克服这个问题:保持自我。他们每个人都想成为二流的拉娜·特勒斯或三流的克拉克·盖博,“观众已经尝过那种味道了,”山姆·伍德不停地告诫他们,“他们现在需要点新鲜的。”

山姆·伍德在导演《别人,希普斯先生》和《战地钟声》等名片前,好多年都在从事房地产,因此他培养了自己的一种销售员的个性。他认为,商界中的一些规则在电影界也完全适用。完全模仿别人绝对会一事无成。“经验告诉我,”山姆·伍德说,“尽量不用那些模仿他人的演员,这是最保险的。”

保罗·伯恩顿是一家石油公司的人事主任,他曾谈起求职者所犯的最大错误是什么。他面试过的人超过6000人,也写过一本《求职的六大技巧》,所以对这个问题他应该知道得很清楚。他说:“求职者所犯的最大错误,就是不能保持自我。他们常常不能坦诚地回答问题,只想说出他认为你想听的答案。”可是那一点用也没有,因为没有人愿意听一种不真实的、虚伪的东西。

威谦·詹姆士曾说过:

一般人的心智能力使用率不超过10%,大部分人不太了解自己还有些什么才能。与我们应该取得的成就相比,其实我们还有一半以上是未醒着。我们只运用了身心资源的一小部分。人往往都活在自己所设的限制中,我们拥有各式各样的资源,却常常不能成功地运用它们。

既然你我都有这么多未加开发的潜能,又何必担心自己不像其他人。

遗传学告诉我们,你是由父亲和母亲各自的二十四条染色体组合而成,这四十八条染色体决定了你的遗传,每一条染色体中有数百个基因,任何单一基因都足以改变一个人的一生。你在这世上是独一无二的。以前既没有像你一样的人,以后也不会有。

即使你父母相遇相爱孕育了你,也只有三百万亿分之一的机会有一个跟你完全一模一样的人,换句话说,即使你有三百万亿个手足,他们也都跟你不同。这只是猜测吗?当然不是,这完全是科学的事实。如果你不相信,那就读读这方面的书。

做你自己!这也是美国作曲家欧文·柏林给后期的作曲家乔治·格希文的忠告。柏林与格希文第一次会面时,已声誉卓著,而格希文却只是个默默无名的年轻作曲家。柏林很欣赏格希文的才华,以格希文所能赚的三倍薪水请他做音乐秘书。可是柏林也劝告格希文:“不要接受这份工作,如果你接受了,最多只能成为个欧文·柏林第二。要是你能坚持下去,有一天,你会成为第一流的格希文。”

格希文接受了忠告,并渐渐成为当代极有贡献的美国作曲家。

像查理·卓别林这样的人,以及其他所有的人都曾经学到这个教训,而且多数人得先付出代价。

卓别林开始拍片时,导演要他模仿当时的著名影星,结果他一事无成,直到他开始成为他自己,才渐渐成功。鲍勃·霍伯也有类似的经验,他以前有许多年都在唱歌跳舞,直到他发挥自己的才能才真正走红。

当玛丽·马克布莱德第一次上电台时,她试着模仿一位爱尔兰明星,但不成功。直到她还自己以本来面目——一位由密苏里州来的乡村姑娘——才成为纽约市最红的广播明星。

吉瑞·奥特利一直想改掉自己的德州口音,打扮得也像个城市人,他还对外宣称自己是纽约人,结果只招致别人背后的讪笑。后来他开始重拾三弦琴,演唱乡村歌曲,才奠定他在影片及广播最受欢迎的牛仔的地位。

你在这个世界上是一个崭新的、独一无二的自我,为此而高兴吧!归根究底,所有的艺术都是一种自我的体现。你只能唱你自己、画你自己。你的经验、环境和遗传造就了你。不管好坏,你只有好好经营自己的小花园,也不论好坏,你只有在生命的管弦乐中演奏好自己的一份乐器。

6学会应付尴尬的局面

尴尬总是不经敲门就进来骚挠你,我们要推开门,把这位不速之客用最恰当的方法轻轻地请出去。

你遇到过这种情形吗?有人盘问你,指责你,用言语羞辱你,拿无聊的话来烦扰你,或找你唠叨不休,你想找一句话把他顶回去,让他住口,可是偏偏想不出来。事后,你仔细回想一遍,发现当时只要说出某一句话就可以免受这一场精神折磨。然而事情已经过去,你只能懊恼不已。于是就自问:“我当时怎么就想不到呢?”

真正的问题在于:你可能根本就没有存心想出一句应对的话。每次遇到这种情形,你就舌头发麻说不出话,事后无可奈何地摇摇头归咎于自己的胆怯、呆板、一受压力就惊惶失措等等。其实,无论你的自我诊断属于哪一种,同样都于事无补。而且一旦下了这种诊断,你随时会想到自己缺乏应对能力,越是想到这一点,你就越会自怨自艾。

别人侵犯你不是因为他爱侵犯人,而是因为你好欺负。别人之所以摆出强者的姿态,是因为你先示了弱。

爱骂人的人、爱唠叨的人、爱说无聊话的人也是一样,如果没找着逆来顺受的人,他们也嚣张不起来。

你不甘在这种人面前居于下风,想对无端找你麻烦的人还以颜色吗?可行的办法只有一个:

就是对不顺耳的话加以反驳,不要张口结舌。

(1)要把别人的话听明白

在对付冷嘲热讽、反驳恶意伤人的言语之前,需要培养另一种更重要的能力——如何把别人说的话听明白。这件事讲起来似乎很容易,其实做起来也同样简单,只要改掉平常追究言外之意的习惯,只听那句话的表面意思即可。

譬如一句极普通的话:“你知道现在几点了吗?”如果你和大多数人一样,就不会以直截了当的方式回答。也许你不是故意答非所问或不肯帮这个小忙去告诉对方确切的时间,而是因为你一向习惯于留心对方的语气、声调、表情和手势,努力品味他的弦外之音,以至于没听清他说的话。

例如,你为了赴一个聚会,正在急急忙忙地穿衣服,你的太太(或先生)走进来,用不耐烦的语气问:

“你知道现在几点了吗?”

你听到的却不是这句话,而是:

“你怎么这样慢吞吞的?”

所以你就回答说:

“我下班这么晚,赶不上怎么能怪我?我已经够快的了!”

再例如,你和朋友一起吃晚饭,聊得很晚了,你太太(或先生)烦躁地板起脸来打个呵欠问你:

“你知道现在几点了吗?”

你听到的语意却是:

“我困死了,怎么还不回家?”

于是你的回答就变成:

“别急,马上就走,再等一会。”

又如:你正在上班,走过一位同事身边,他正把手表放在耳边听,见你走来,就问你:

“你知道现在几点了吗?”

你听到的似乎是:

“我的表好像停了,你的表是几点?”

于是你回答:

“我的表是十点一刻。”

同一句问话,却有三种不同的回答。第一句问话暗含着责怪,第二句显露出焦急,第三句明显具有求助的意思。你的三种不同的回答都是从钟表说起的,但却不符合问话的要求。

严格地说,对于问话:“你知道现在几点了吗?”可能的正确回答有两种:

“知道”或“不知道”。其余的字句都只是补充修饰。

当然,我们说话的时候用些修饰词并不为过,而且可以说还有增强效果的作用。只要你本意想这么说,用了修饰词自然无妨。假如你回答了人家并没有问的话,与其多说不如少说。

(2)该装傻时就装傻

别人在讲话,你听着听着,突然不懂别人针对你而说的话了。而以一种茫然的神情,傻里傻气地问:“你在说什么呀?我听不懂。”

这完全是明知故问,而妙处就在于此。本来对方处心积虑要诱你招出某些话,只需一句:“你说什么呀?”攻守位置立刻调换,由于你不懂,对方必须进一步解释。本来是他画下编了号的小点要你去连成图案,现在变成他得自己把这幅画连给你看了。

例如,对方问你:“你昨天晚上到哪儿去了?”你回答:“嗯?”“怎么啦?”或是“你问这干吗?”对方不得不直接说:“我九点半打电话给你,没人接。”

又如,对方本来质问:“你喜欢那个女孩吗?”你一装糊涂,对方只得说:“每次我过来,都见你和她在说话。”

以上两种情形中引爆定时炸弹的都是对方,因为你装了糊涂,本来隐含危机的一句话变成了一句比较容易应付的话,你也就不会被迫不打自招了。

如果对方来势太凶,最有效的方法是《圣经》上所说的,别人打你这一边脸时,你送上另一边脸再让他打。也就是拳王阿里所说的:“站稳了让对方去打,等他打累了,他自然就会倒下。”

假如有人走到你面前,指着你的鼻子骂你是“惯用暗箭伤人的小子”,你不妨说:“哦?一共有几支暗箭?”有人骂你:“你是我所见过的最懒惰的人!”你可以回答:“真的?你什么时候发现的?”

你先承认,然后诱导对方说下去,直到对方辞穷为止。但是使用这个方法的时候有一个要诀:你要有足够的自制力,耐心听他说下去。如果只听一半你就发起脾气,那就会前功尽弃。

如果你没耐心也没时间等对方说到无话可说的地步为止,有个速战速决的方法,就是把他的棒子接过来,别强装笑脸听他骂你,改由你亲自动口把自己骂个够,叫他插不上嘴。

这时候,骂人的乐趣被你占去了,对方自然也就没戏可唱了。

最后还有一个万无一失的方法:沉默。如果你对如何应战没有把握,别忘记你还有不应战的自由。你拒绝加入。

(3)“要是我的话,就不会这样!”

这是一句假设的指责,说话者并没有作出什么结论。他为什么不说明“这样”会有什么后果呢?为什么不用直截了当的字句来责备你呢?”

可能有两种原因:一是他还不能确定该作何种结论。他在等你自动招供“这样”的后果会有多么严重。二是他的反感、怒意或其他情绪还在持续着,要看你作何反应,他再进行下一步行动。

①你可用的回答有两个:

“你为什么不会这样?”

“那么你会怎样呢?”

不论他怎么回答,现在是你在控制局面了。假如他把那句话又说了一遍,就显然是示弱了。

②既然对方语气不猛烈,那么你就可以放宽肚量,表示能够体谅他“这样”。

“何必对自己那么严格呢?”

“开始你不会,慢慢你就会了。”

或是以告诫的语气说:

“是啊,我可不赞成你这样!”

或者以高人一等的语气抚慰对方:

“放心吧,我比你明白,不会出什么问题。”

③如果情况允许,你愿意强硬一点也行:

“如果我是你,我也不会这样。”

“我知道你不会,你有苦衷。我不会怪罪你的。”

(4)“像你这种人,我见得多了。”

说出这种话的人对你的性格、为人采取的是一种蔑视态度。他未必真的知道你是哪种人,不过是要借这句话来告诉你:他不欣赏你,他看你不顺眼。你可以采取以下几种应对方式:

①完全同意他的话:“经常见吗?”

②表示像你这种人很不错:“算你运气好!”

③故意误解:“真的,我是AB型,你怎么知道的?”

④庆幸他有这样好的眼力?

“谢天谢地。你不知道好多人没见过我这种人,害得我常常要作自我介绍。”

(5)“你父母是怎么教育你的?”

谈话中突然牵扯到你的父母,这是最令人恼怒的事,但是千万别因为父母受了指责而生气。

对方与你父母无冤无仇,并不打算侮辱他们,他的目的是惹你发火。这时,你一定要巧妙应对。

①别上钩!你说:“我是爷爷奶奶带大的。”

②你默默地想一会儿,然后说:“我记不得了,恐怕得麻烦你亲自去问问他们。”

③作肯定的答复回敬他:“我只记得他们教育我不可以问这样无礼的问题。”

看了以上几种情况,相信你再遇到类似的尴尬时,定能巧舌如簧,应对自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