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学生素质教育丛书-家长学校读本
33465700000015

第15章 生存教育原则(2)

儿童是处于刚刚面世而又无法独立处世的时期,是正规教育的预备阶段,对儿童,做家长的要给予一定的保护和关怀,但决不能溺爱,尤其是在一个家庭只有一个孩子的今天。每一位做父母的都应该让孩子懂得,他们和父母一样是一个作为独立的人而存在的,应该从小培养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不是处处依赖别人。

溺爱孩子只能是害了孩子。真正爱孩子的家长,放开孩子的臂膀吧,自由的鹰要比禁锢在笼子里的小鸟飞得更高、更远。

每一个孩子都会跌倒,但一次次跌倒后爬起来,就会站得更稳,同时,他们幼小的心灵也会更深切地体会到,跌倒了,不能哭,得自己爬起来。

4、熊妈妈教崽的故事

有这样的一个童话故事,讲熊妈妈是怎样在小熊崽长到几个月的时候教它们生活的。熊妈妈教熊崽怎样觅食、逮鱼或爬树,教它们在遇到危险的时候怎样保护自己。终于有一天,熊妈妈本能地决定该离开它的孩子了,它强迫熊崽们都爬到树上,然后头也不回地走了!熊崽们从此要独立生活了,要自己跟困难和敌人作斗争了。在自然界作为一个动物的熊为了孩子的今后的生存都本能地这样做,难道作为万物之灵的人类还不能这样做吗?对孩子百般溺爱的父母却往往不能这样做,他们视孩子为心头肉,不忍心他们吃苦受难,这其实是大错而特错的事情。

吃苦受难是孩子的“必修课”

家长们,我们应该懂得,吃苦受难是孩子的“必修课”。

许多从日本回来的中国人对日本人的教学方法赞叹不已。他们介绍说,日本的幼儿园有一条不成文的规定:每逢冬天,幼儿都要赤身裸体于风雪之中滚爬跌打一定的时间。天寒地冻,不少幼儿嘴唇冻得发紫,浑身发抖,但在一旁的家长个个硬着心肠,没有一个上前搂着自己的孩子。只有这样才能换来孩子的真正健康。

在孩子很小的时候,日本的家长们就给自己的孩子灌输一种思想:“不给别人添麻烦。”并在日常生活中注意培养孩子的自卫能力和自强精神。全家人出外旅行,不论多么小的孩子,都要无一例外地背上一个小背包。要问为什么,家长说:“这是他们自己的东西,应该自己来背。”

做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将来能生活得幸福。但究竟怎样才能使孩子将来能生活得幸福呢?我们有许多家长对此还不能真正明白。

现在的孩子们“运气”好,家庭的物质生活条件比过去好得多。因此,许多家长舍不得让孩子吃一点点的苦,经受一点点的磨难。在生活和学习上,孩子遇上一点困难,家长就心疼得不得了,并赶快替他排除。有的甚至上学送,放学接,中间还送牛奶。做完作业不愿收拾书包,家长赶忙替他整理。替孩子冼脸、穿衣服,更认为是家长“理所当然”的事情。刮风怕吹着,下雨怕淋着,冬天怕冻着,夏天怕热着,就像温室里的花朵一样,从来不愿让孩子经风雨,见世面,受锻炼。

特别是城里的孩子,养得更娇。某市有一所小学组织几十个学生到山区农村去体验生活,准备在那里过一段时间。孩子们对此举感到特别高兴,可家长们个个舍不得孩子去,怕孩子受不了那份苦,担心出什么危险。学校虽然对家长们做出了种种保证,可家长们仍觉措施“欠缺”,又提出了一个条件:“下乡可以,但要派警车护送。不然,我们就不让去。”

畸形的“当代奇观”出现了。出发那天,学生乘坐的豪华大轿车前面,果真出现了一辆开道的警车。

家长们更是全家出动送行,那场面就像生离死别似的,非常“悲壮”。

近乎此例,在我们的家长中决非个别,难怪许多人感慨万千:“现在的孩子养得太娇了,将来可怎么办哟!”

人们担心并非没有道理。孩子将来面临的是市场经济的社会,是一个处处充满竞争的社会。“物竞天择”、“优胜劣汰”将是未来社会的普遍的现象,竞争会使每个人面临“生死存亡”的考验。

社会竞争决不仅仅是知识和智能的较量,而更多的则是意志和毅力的较量。没有吃苦的精神和能力,是不可能在激烈的竞争中获胜。

在发达国家的家庭里,家长都普遍重视从小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和吃苦精神。因为发达的市场经济社会要求每一个社会成员必须具备这种能力和精神。

5、生命的韧劲

在举世瞩目的中国长江流域的洪水灾害中,有一个6岁的小女孩成了世人瞩目的焦点。小江珊,一个被洪水围困了9个小时的农家女孩,被戴着红五星的子弟兵从死亡线上救了回来。她攀援树上被叔叔乘橡皮舟救助上来的现场片段更是强烈震撼着人们的心。

但我们更感到还应该努力宣传的是小江珊那股生命的韧劲。在滔滔洪流中,妈妈死了,奶奶死了,一个年仅6岁的女孩,面对苍茫的激流,竟能坚持9个小时。这9个小时是一个什么概念呢?是无衣无食的饥渴,是孤立无援的独斗,是对生的强烈的执着追求和对死的严酷的拒绝。一个乳毛未干的幼童,在洪水袭来时上映了这样英勇的一幕,难道不是我们教育娇生惯养的(独生子女)孩子的最好的教材吗?

6、美国人对孩子的培养

在美国,家长从孩子小时候就让他们认识劳动的价值。美国南部一些州立中学为培养学生独立生存的适应社会能力,特别规定:学生必须不带分文,独立谋生一周方能予以毕业。条件似乎苛刻,但是却使学生们获益匪浅。家长对这项活动全力支持,更没有一位“拖后腿”、“走后门”、“搞小动作”的。

曾经有8名美国中小学生应北京西城区外国语学校的邀请,来北京进行短期交流观光,他们分别吃穿住在中国学生的家中。有记者随他们一起活动,耳闻目睹这些美国孩子的生活感慨万千。虽8名学生不能代表整个美国的下一代,但管中窥豹可略见一斑,有些问题确实值得我们深刻反思的。

吃苦耐劳很平常。戴瑞是这次来京最小的一个,年仅11岁,她给中国学生印象最深的莫过于旅途中背着的那个与她年龄极不相称的大背包。游天坛时同行的一名中国学生想助人为乐,便走近小姑娘说:“我帮你背吧!”不料小姑娘睁大双眸,疑惑不解但又彬彬有礼地说:“谢谢你,自己的东西应该自己拿呀!”其实小姑娘的父母兄长就在她的身旁,而且他们各自背的背包要轻巧得多。有人问小姑娘:“外出自己拿东西吗?”她莞尔一笑点点头。她背着足足有三五公斤的东西还玩得很开心。

勇往直前的斗争精神。在与美国孩子一起游颐和园时,记者发现他们对爬山情有独钟。

在距万寿山不远处,有一人工筑成的石山,这山不高但却比较陡峭,美国学生是在一拐弯处发现的。

于是他们直奔而去,待人们赶到山前时,他们中三四名年龄较大的男孩已稳稳地在山顶作壁上观了。而其他几名,正像壁虎一样仅仅抓住嶙峋不平的山石向上攀,戴瑞的父母挥舞着拳头,为还未到达山顶的孩子们加油。此情此景,使人们想到美国的攀岩运动,危险那么大,为什么还有那么多人趋之若鹜?看来,富有冒险精神,勇往直前,敢于知难而上是美国这个年轻国家的一种民族精神。

过后,有人问一名美国学生:“你就不怕稍不小心从山上掉下来吗?”他说:“不怕,爬山就是体现这种精神。”“如果掉下来怎么办?”“我会站起来重新向上爬。”“若是摔伤了呢?”“那也没关系。

上点药再来。”他说得多么轻松。

极强的环保意识。美国学生的背包可称得上为街头一景——大大的、鼓鼓的、沉沉的,尤其是里面的“内容”,除了旅游必备的用品外,还有一时无法处理掉的垃圾。

那天游天坛,进门不远处有个垃圾箱,几名美国学生呼啦一下就把垃圾箱围住了,开始从兜里、包里掏塑料瓶、塑料袋等废弃物,这些垃圾是上午参观天安门、故宫时积攒下来的。一中国学生说:“美国的学生环保意识特别强。那天,他和一名美国学生乘地铁回家,未进地铁站,那美国学生就拎着一个空矿泉水瓶找垃圾箱,进了地铁站未来得及扔车就来了。这只空瓶,他拿了一路,直到扔进垃圾箱为止。

从小懂得:劳动创造世界,创造人类的生活,生活应该勤俭节约。请看这些美国孩子是怎样花钱的吧。别看这些美国孩子出身于中产阶级家庭,但他们花起钱可精打细算了。一次,一个美国学生和一个中国学生逛商场,这个美国学生看上了一件上衣,拿在手里前后左右欣赏了许久,最后还是恋恋不舍地放回原处。

对待自己“吝啬”,与人交往也不“大方”。有一天晚上,一美国学生提议到中国的歌舞厅去看看。

他们从打车到买门票等一切费用都是“AA制”。他们说,钱是自己辛辛苦苦打工挣来的,所以不能乱花。

一名18岁的美国男孩说,像他这么大,如果还向父母要钱,是很不光彩的事,要被人耻笑,瞧不起,说你无能。所以到了他这个年龄,已经能自己养活自己了。他说他现在有两份工作,经济上可以独立了。

平时开的汽车、穿的衣服都是自己打工挣的钱买的。

到中国看看是他多年的夙愿,因此就连这一次来中国的费用也是自己平时积攒下来的。

一名中国学生和其家长告诉记者,住在他家里的那名美国学生,穿的睡衣已经洗得很薄了,边也毛了,一件格子衬衫的后腰处有好几个窟窿了,但他满不在乎。

吃饭也很节俭。从不剩饭,有时已吃得饱饱的了,但也要把自己“承包”下来的吃完,而且打扫得干干净净。一次在外用餐,不小心把几粒米粒掉在桌子上,他就用手拾起来吃掉。

“礼仪之邦”献礼仪。中国素有“礼仪之邦”美誉。然大洋彼岸的美国孩子在中国同样表现出讲文明讲礼貌的良好教养。

那天记者随他们爬上颐和园的万寿山后,很多游人在拍照留念。当我们要下山时,走在最前面的一名美国学生突然伸出两臂,阻止要下山的游人。原来前方不远处,有三四个中国人在拍照。

你的孩子会这样做吗?我想,许多的中国孩子很少这样做,多数则会不管三七二十一大摇大摆地走过去,他们不会去想是否影响了别人,更不会自觉地阻止游人为拍照者让路。

一个中国学生对记者说,这些美国学生乘公共汽车也很讲礼貌。他们从不拥挤,每次都是等人家上完后才上车。这与我们在车站经常看到的车未停稳就一窝蜂似地往上冲的现象是大相径庭的。

7、瑞士人对孩子的培养

在瑞士,父母为了不让孩子成为无能之辈,从小就培养孩子自食其力的精神。譬如,对十六七岁的姑娘,从初中一毕业就送到一家有教养的人家去当一年的女佣人,上午劳动,下午上学。这样做,一方面锻炼了劳动能力,另一方面还有利于学习语言。因为在瑞士有讲德语的地区,也有讲法语的地区,所以这个语言地区的姑娘通常到另外一个语言地区当佣人。

8、德国人对孩子的培养

在德国,家长从不包办代替孩子的事情。法律还规定,孩子在14岁就要在家里承担一些义务,比如,要替全家人擦皮鞋等。这样做,不仅是要培养孩子的劳动能力,也有利于培养孩子的社会义务感。

做父母的都深深地爱自己的孩子,希望他们将来的生活幸福美满。果真这样的话,建议家长们认真思考一位外国哲人的话:“你想成为幸福的人吗?但愿你先吃得起苦。”

生存教育是当代最重要的德育

总之,生存教育是当代最重要的德育。不过我们的家长本身在这方面还必须努力了进修,加强生存意识的培养,学习更多的生存技巧;为了孩子,还应该虚心学习有关生存教育的基本知识。在这里,你和你的孩子作为同学都不要紧,甚至请他为师也无妨。用实际行动对孩子进行生存教育,意义则更加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