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文艺美学
33488100000081

第81章 文艺美学解释与当代思想论争(17)

马克思主义美学的建立离不开马克思,同时,也离不开恩格斯的深刻探索,它也离不开列宁、卢卡契、毛泽东、阿多诺、阿尔都塞、萨特、哈贝马斯、卢那察尔斯基、马尔库塞、本雅明等的不懈探索,从而形成多元的马克思主义美学观念和理论思潮。马克思主义美学,在世界范围内已成为相当引人注目的美学现象。马克思主义美学的形成是历史过程,也是现实过程,它离不开无产阶级革命运动,同时,也离不开社会文化思潮的推进。如今,富有开放性、综合性、多元性的马克思主义美学价值形态正在形成,这正是马克思主义美学的独创性发展道路。必须指出,马克思主义美学的形成,并不等于马克思美学的定型。许多论者在研究马克思美学时带着先天的成见,仿佛马克思美学就是一本“圣经”,是不可随意解释的。其实,任何思想一旦不开放解释的渠道,必然会窒息死亡。马克思主义美学,必须不断地融入新的内容,必须不断地面对现实生活,对现实生活形成文化批判,从而真正建构起人类生命本体论意义的自由美学和实践美学。马克思美学价值形态的独创性理论,奠定了这一学派的基础,它是问题的开端,并不等于问题的终结。因此,应该容忍关于马克思美学的不同阐释,从而形成交流语境,不能简单地以非马克思主义和反马克思主义的大帽子来阻碍和否定关于马克思的理论研究。过去,在这一问题上,我们有很深的经验教训。事实上,那些被否定被批判的非正统的马克思主义美学家,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内,却真正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相反,那些“正统的”马克思主义美学家,却并未留下任何富于启示的东西,这在俄苏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中留下了特别深刻的历史教训。马克思主义美学的独创性,如果不能得到真正的重视,那么,这种独创性的思想就可能在封闭的观念系统中窒息死亡。

马克思主义美学的形成,是一个历史的过程;马克思主义美学的发展,也是一个历史的过程。这一历史过程,有其开端,而不会有终结,它是开放性的历史文化生成过程,作为富有创造性的美学思想价值形态,它是不断面向未来的。正是从这种观念出发,可以看到马克思主义美学的历史行程,这一行程在不同的语言,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政治意识形态,不同的文化中展开,从而产生了世界性的马克思主义思潮。为了科学地解释这一思潮,我试图从马克思主义美学的不同语言学派的角度来分析马克思主义美学的真正发展。马克思主义美学是存在不同学派的,这种学派的形成,与经济、政治、文化、语言等紧密相关,根据这几个基本特征,可以把马克思主义美学分成德语学派、俄语学派、汉语学派、法语学派和英语学派。

马克思主义美学中的“德语学派”很有特点。马克思的美学和文艺学思想著作,主要是用德语写成,译成其他语种是此后的事,因此,德语学派的理论较有特色。梅林是早期马克思主义学派的理论权威,但他的思想在20世纪后期影响并不大。可以说,马克思美学在德国诞生之后,一开始并没有找到出色的阐释者和思想继承者,所以,在德国有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没有天才的马克思主义审美理论家出现,直到法兰克福学派的兴起,才极大地推动了德语学派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和美学理论研究。霍克海默、阿多诺、哈贝马斯和本雅明等,是强有力的中间人物,他们提供的许多思想,就是对马克思美学的推进和发展。弗洛姆和马尔库塞也是较有力的鼓吹者,法兰克福学派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美学理论。他们的主要特点是:他们具体联系德国现代实际,突出了交往性、主体间性、否定性和机械复制性等内涵,充实了马克思主义美学的当代性内容。他们从异化、物化、工具理性、技术理性出发,抵制后现代主义思潮,他们把马克思和弗洛伊德调和起来,强调新感性,主张把单向度的人改造成和谐审美的自由人,达成感性的审美的解放。在德语学派中,卢卡契是一个杰出人物。卢卡契对马克思美学的最大发展,正是在于他对审美反映理论的系统深入的研究,他的三大卷美学著作《审美特性》,是马克思主义美学的一个强有力的创造性阐释。从模仿、巫术、文化、思维等多维度,卢卡契揭示审美意识形态形成的特征。卢卡契的本体论哲学和历史阶级意识论,尤其是对物化和扬弃物化的研究,直接启示了马克思主义美学的诸多现代问题。

在马克思主义美学形成和发展过程中,“俄语学派”发挥了最关键的作用。列宁、斯大林、普列汉诺夫、卢那察尔斯基、卡冈、斯托洛维奇和巴赫金,不仅把马克思美学和政治问题结合在一起,而且还揭示了它与认识论、文化学、精神心理学、历史学、符号学、价值哲学之间的复杂关联。他们最突出的特点在于:不仅把美当作认识,更重要的是,“把美当作价值”,而且是在社会实践和艺术交往中展开这种价值,其革命性意义不容低估,但俄语学派在马克思主义美学的定型和凝固化方面也起了很大作用。因此,马克思主义美学的发展,也因此显得极为迫切。

在马克思主义美学发展过程中,“汉语学派”的形成,直接得益于俄语学派。早期无产阶级革命家李大钊、瞿秋白、鲁迅、冯雪峰对于马克思主义美学中国学派的形成起了关键作用。毛泽东、蔡仪和周扬在文学与政治,文学反映与现实主义等一些关键问题上,做出了适合中国国情的独创性阐释。马克思主义美学的汉语学派的发展受俄语学派影响太大,因而,汉语学派并未诞生像卢卡契、卢那察尔斯基、卡冈式的美学家。严格说来,汉语学派的马克思主义美学,主要以翻译为重心,只有毛泽东把马克思哲学与中国革命相结合,创造性地提出了一些新的思想和理论。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者,一方面继续翻译马克思与恩格斯全集中新出的德文著作,另一方面则大力译介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新学说,在推进马克思美学现代化方面,有着积极的意义。值得提出的是,李泽厚的马克思主义美学解释,例如,“自然的人化”与“人化的自然”以及“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等解释,显示了汉语学派的重要贡献。

法语学派,在马克思主义美学发展过程中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形象一点说,法国是一个诞生革命性理论的地方。法国的哲学几乎大都以政治叛逆性姿态出现,尤其是现当代法国哲学几乎是石破天惊的新思维方式与真正的思想革命。马克思主义在法国的发展极为独特,在法国,不少思想家对马克思理论充满热情,但较少有彻底的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家,他们大都选择与马克思进行对话的立场,从而在某些问题上发展了马克思理论,又在某些问题上否定了马克思理论。例如,萨特、列斐伏尔、阿尔都塞、福柯、拉康、德里达,都与马克思美学有一定的关联,但他们从本位文化立场和本位话语立场出发,在思想探索上过于强调文化性和现代性精神,恰恰缺乏对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的深切关怀,因而,他们的理论极具主体意识并构成马克思主义美学的现代景观。除此之外,马克思美学在斯拉夫语国家、意大利语和日本语中都有不同程度的推进。马克思主义美学在英美也得到了极大发展,英语学派的马克思主义理论非常引人注目:考德威尔、伊格尔顿、詹姆逊,是现时代最有影响力的马克思主义美学思想的变革者,他们的思想立足于后现代主义文化立场,将马克思美学、哲学和文化学理论与现时代的人类精神状况密切联系在一起,提出了不少有创造性的美学思想。

因此,从全球文化交流的眼光来看,马克思主义文艺美学学派,是影响十分强大的理论学派。马克思主义美学,是反虚无主义的美学,是反抗资本主义的批判理论,它既是社会批判理论,也是文化批判理论,因为马克思美学始终从现实问题出发,守卫着现实主义批判原则。马克思主义美学会获得新的发展,因为真正的美学就在于这种批判地继承,而不是以宗教的虔敬和神圣不可动摇的姿态去守护理论。从这个意义上说,马克思主义美学价值形态,具有无限的开放性,它的生命力必然是强大的,现代西方的各种美学理论不可能真正取代马克思主义美学。马克思主义美学必定在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内作为现代中国美学的主导性思想资源。应该说,立足马克思,回到马克思,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们可以重温马克思的一段话:“由于分工,艺术天才完全集中在个别人身上,因而,广大群众的艺术天才受到压抑。即使在一定的社会关系里每一个人都能成为出色的画家,但是,这绝不排斥每一个人也成为独创的画家的可能性。”“在共产主义社会组织中,完全由分工造成的艺术家屈从于地方局限性的现象无论如何会消失掉,个人局限于某一艺术领域,仅仅当一个画家、雕刻家等等,因而只用他的活动的一种称呼就足以表明人的职业发展的局限性和他对分工的依赖这一现象,也会消失掉。在共产主义社会里,有单纯的画家,只有把绘画作为自己多种活动中的一项活动的人们。”《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73年,第460页。这说明,在将来的共产主义社会里,作为专家的艺术家和诗人将被全能的人完全取代,这样的人,既从事社会实践活动,又是艺术家。我们只要不是对马克思美学采取经学的诠释态度,而是采取开放的解释学态度,那么,未来中国的美学思想有可能在多元并存中显示出自身的独特个性。让思想论争敞开,美学必将在论争中获得生机与活力,这正是通往美学真理的根本动力。文艺美学在当代中国的发展,特别离不开对马克思美学思想的新的理解,因而,马克思美学思想的当代论争,直接进了当代中国文艺美学的发展。事实上,我们以东方美学、西方美学和马克思主义美学作为文艺美学的三大发展基点,并在此基础上深入理解审美活动和文学艺术的本质,就一定能开创文艺美学思想的崭新话语途径,为当代中国思想和美学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