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时,房中术在民间也十分流行,但是,学者们对此却抱有不同的态度,赞同的较多,可是,东汉的那位著有《论衡》的著名哲学家王充对房中术则持贬斥态度,他说:“素女对黄帝陈五女之法,非徒伤父母之身,乃又贼男女之性”。从这段话可以推断王充见到房中术著作,了解不少情况,又鉴于房中术流传较广,所以才大声疾呼地“批判”了。
王充反对“素女对黄帝陈五女之法”,这“五女”是包括素女、采女、玄女在内的五个有名的女性房中导师,曾向黄帝传授性交技巧。从历史文献看,她们应是当时著名的女巫,对性修炼颇有研究。在《汉武帝杂全》中就提到传授性交技巧必须由女性担任,而且传授同性,一代一代传下去。“五女”中素女、采女、玄女是最有名的,她们的理论还被写成著作,流传后世。但是,王充对于这一套却持反对态度。他反对讲究性技巧而一味追求性的快乐,认为这“非徒伤父母之身,乃又贼男女之性”。对这个论点要加以分析。如果这意味着反对纵欲,则是正确的;如果这只是强调性的生育功能而否定其欢乐作用,就不对了。
二、房中理论产生前的学术观点
早在房中理论尚不成熟的时代,先贤们就已从不同的角度对这一论题进行了长期的探讨,比较引人注目的是春秋战国时期。春秋战国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一个大变革时期,也是中国思想与理论最活跃进而走向成熟的时期。那是一个令人神往的“百家争鸣”的时代,性、情、欲也成为理论探讨的一个重要方面。在“百家争鸣”的情况下,对此大致有三种态度。
1.无欲论。该理论的代表人物是老子。老子是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县)人,做过周王朝管理藏书的史官,历史上称其为“柱下史”。老子是道家的创始人,主张以“无欲”的态度来对待各种欲望。他在《老子》第一章中提出了“故常无欲”的理论,认为人的常性是没有什么欲望的。在该书第十九章又提出“少私寡欲“的主张,意思是少考虑自己,不要有太多的欲望,人才能生活得快活。他认为外界有太多的“可欲”的东西影响人们,使人产生欲念,搅乱了人们的视听,引起了社会的不安宁,因此只要“不可见欲”陈寅恪:《天师道与滨海地域之关系》,载《金明馆丛稿初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第10页。,就可以保持内心和世界的宁静。
老子认为“无欲”有很大的好处,无欲则无求,无求则无烦恼。老子这一思想影响很大,至今人们常将“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尺,无欲则刚”书于座右。老子曾十分形象地用“赤子(婴儿)”为例来讲述他的道理。“含德之厚,比于赤子。……骨弱筋柔而握固,未知牝牡之合而竣作,精之至也;终日号而不嗄,和之至也。”《老子》第三章。其意思是说,一个再强壮的男子汉,虽知男女交合之乐,然而精力所限,力不从心;而不懂男女交合之乐,没有性欲念的婴儿,他的小生殖器却能长时间勃起。一个精力十分充沛的人,如果为了伤心事终日号啕,嗓子就会沙哑;而一个没有欲念的婴儿即使昼夜啼哭,也不会因此哭坏嗓子。
庄子也主张“无欲”。庄子名周,宋国蒙邑(河南商丘)人,做过蒙地的漆园吏。他认为,许多人追求身安、厚味、绣服、美色、音声,并且以此为乐;但最后都带来痛苦,因为很难达到满足的程度,因而这些欲望是愚蠢的。庄子认为,真正的快乐是清净无为,因此提出了“至乐无乐”《老子》第五十五章。的理论。
2.节欲论。儒家主张“节欲论”。它首先肯定人存在欲望的合理性,但对欲望要有节制,满足欲望的手段要合理适当,孔子主张的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庄子·至乐》。就是这个意思。
至于性欲美色,儒家也是肯定的。《孟子·告子》所谓的“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食、色,性也”,后世所谓的“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也都肯定了追求功名与金屋藏娇的物质享受。荀子更是明确阐述了性、情、欲三者的关系:“性者,天之就也;情者,性之质也;欲者,情之应也。”“目好色,耳好声,口好味,心好利,骨体肌理好愉快,是皆生于人之情性者也;感而自然,不待事而向生之者也”《荀子·正名》。,肯定了欲望生于人的性情的道理。荀子主张承认人的欲求,但要把它引入正路,加以合理的节制。为此,他提出了“中理”的主张。“心之所可中理,则欲虽多,奚伤于治!”从“中理”出发,他认为,当欲求产生以后,应考虑是否应该去追求,从哪些方面,采取什么方式去满足。
荀子的观点,后来被杂采百家之长的《吕氏春秋》采纳并有所发展。《吕氏春秋》的《贵生》、《情欲》、《大乐》诸篇中,围绕欲念问题进行了深入的阐述。《情欲》篇说:“天生人而使人有贪有欲……故耳之欲五声,目之欲五色,口之欲五味,情也。此三者,贵贱愚智贤不肖欲之若一,虽神农,黄帝与桀纣同。”《吕氏春秋》并不认为一切欲求都是合理的。它主张,人们的各种欲求都必须以“贵生”为前提,如果有益于“生”,就应该去追求;如果有害于“生”,就要止欲。这些都是关于情欲的十分理智的思想和理论。
《吕氏春秋》指出人的欲求对思想进取是个很大的推动力量,如果人的欲念多,可资利用的地方就多;如果人的欲念少,可资利用的资源也就少;如果无欲,就不可能利用,社会进步就必然受影响。所以“善为上者能令人得欲无穷,故人之可得用亦无穷也”。应该说,《吕氏春秋》的这些思想,完全符合当代中西方的思想认识水平,这种理论出现于两千多年前的中国,实属难能可贵。
3.纵欲论。纵欲不是中国传统养生术的主流,理论上持这种观点的人并不很多。先秦时期持这种理论的代表是杨朱。杨朱,又称阳子或阳生,他的事迹少有可考。其思想散见在《孟子》、《庄子》、《荀子》、《韩非子》、《淮南子》等书。而《列子·杨朱篇》学术界认为是魏晋文人的伪托,不大可信。
杨朱属战国初期的道家人物,可他的思想和老子“无欲”主张相反,极为主张纵欲和及时行乐,他的理论核心是“为我”,孟子说他“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他主张纵欲的第一个理由是,欲是一种自然的需求,享受“美厚”、“声色”之乐,顺乎自然,顺乎人性,理应得到满足,这叫做“任情极性”。他主张纵欲的第二个理由是,人生苦短,如不及时行乐,那么,韶光易逝,后悔不及。他说:“百年,寿之大齐,得百年者,千无一焉。设有一者,孩抱以逮昏老,几居其半矣。夜眠之所弭,昼觉之所遗,又几居其中半矣。痛疾衰苦,亡失忧惧,又几居其半矣。”转引自刘达临:《中国历代房内考》,中医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150页。第三个理由是,生命对任何人都是同样的,在死神面前,无论贵、贱、贤、愚一律平等,那些守仁节欲的人,生前生活得很辛苦,至多获得一个名声,但是最后双目一闭,和那些纵欲的、快乐一世的人没有什么两样。“十年亦死,百年亦死;仁圣亦死,凶愚亦死;生则尧舜,死则腐骨;生则桀纣,死则腐骨。腐骨一矣,孰知其异!”转引自刘达临:《中国历代房内考》,中医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150页。因此,“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还是在生前及时行乐为好,否则,如果为了博得好名声而拼命节欲,最后实在是太不值得了。
杨朱的纵欲论对后世影响很明显,它在实质上代表了一种狂拓不羁、腐朽自私的人生观。所谓“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人生如梦,为观几何”,“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所谓“牡丹花下死,做鬼也风流”,在思想体系上都和杨朱的纵欲论有一定的联系。
关于包括性欲、情欲在内的这三种关于“欲”的理论,起源极早,影响深远,几千年来,一直贯穿在中国人的思辨活动和现实生活中,既相互矛盾,又相辅相成。统治者往往以“无欲论”来对待和要求百姓。开明的理智的统治者则推行“节欲论”,可对他们自己则往往奉行“纵欲论”,或三宫六院,或妻妾成群,大红灯笼高高挂,中国古代的性文化正是在这矛盾重重中步履蹒跚地向前发展。
三、房中术理论著作
(一)《素女经》据记载,早在两千五百年前,孔夫子就写过《闭房记》一类的房中术著作;这种说法大体上是房中家借圣人以行其道的假托,且原书已亡佚。但是,战国时期有一本称作《素女经》的房中术著作流传下来。素女是古代的一位性爱女神,传说她生活在远古的黄帝时代,与黄帝过从甚密,经常和黄帝探讨男女之间阴阳合气一类问题。素女多才多艺,擅长音乐,深通阴阳之道。《史记·封禅书》说:“太帝使素女鼓五十丝瑟。”扬雄在他的《太玄赋》中也说:“听素女之清音兮,观宓妃之妙曲。”同上,第157页。可见素女多才多艺,不仅深通阴阳之道,而且擅长品竹调丝,妙曲动人。
《素女经》提出了优生优育的道理,强调“爱乐”,两性交合目的不是单纯为了享乐,也是为了要生育“贤良而长寿”的子女。为了保证优生优育,提出了生育中要“避九殃”的理论,如酗酒之后不宜合阴阳,否则子女多残病。其他对长途跋涉、大疲劳、大喜怒等方面的禁忌,都是有科学道理的。
《素女经》提出了“延年益寿”的房中之法,其巩固精关、莫数泻精理论对后世影响很大。“黄帝问:‘愿问动而不施,其效何如?’素女曰:‘一动不泻,则气力强;再动不泻,耳目聪明;三动不泻,众病消已;四动不泻,五神咸安;五动不泻,血脉充长;六动不泻,腰背坚强;十动不泻,通于神明。’”《素女经》,载刘达临:《中国历代房内考》,中医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1265页。封建时代对上述理论十分信奉,尤其经过后世道家的大力提倡,许多人真的认为采众女不泻可以“通于神明”,以至成为传统性学的重要特征。但现代科学似乎并不赞成这种理论。
《素女经》涉及到一些性的心理问题,强调男子在交合时,应有自信心,要破除现代所谓的“操作焦虑”。“素女曰:御敌家,当视如瓦石,自视若金玉,若其精动,当疾去其乡,御女当如朽索御奔马,如临涂坑下有刃,恐堕其中,若能爱精,命亦不穷也。”同上。其“爱精”说,其精神放松与强悍自信的提倡,值得注意。对于人类来说,初民几乎完全没有什么“操作焦虑”;而社会越进步,文化越发展,性的禁忌与心理疾患越多。《素女经》还涉及到诸如性交的频率、不同体位与方法、如何有益于怀孕等可贵的性科学理论观点,是我国汉以前性科学理论的总结,它产生在两千多年前,诚属不易。它对后世影响很大,隋唐之际民间有在结婚时男女双双共读《素女经》的风俗,起到婚前性教育教科书的作用。清人叶德辉在《双梅景闇丛书》的《新刊素女经序》中说:“今远西言卫生学者,皆于饮食男女之故,推究隐微,译出新书,如生殖器、男女交合、新论婚姻卫生学,无知之夫诧为鸿宝,殊不知中国圣帝神君之胄,此学已讲求于四千年以前。”认为西方性学并不比中国高明,中国历史上已积累了深厚的性卫生学知识。
(二)《抱朴子》在历史上,对道家的房中术理论建树较大的当推晋代的葛洪。他是个道教理论家、医学家、炼丹术家。葛洪字稚川,自号抱朴子,世称葛仙翁,江苏句容人,少好神仙导养之法,毕生致力于房中养生之术和炼丹术的研究,晚年长期居于罗浮山炼丹,著有《抱朴子》内、外篇和《肘后救卒方》等书。据《隋书·经籍志》和《旧唐书·经籍志》记载,他曾撰写过《玉房秘术》一卷;《新唐书·艺文志》也载录《葛氏房中秘术》一卷,可见他曾写过房中术专著,可惜已经失传。
从目前可以看到的资料来分析,《抱朴子》是他的代表作。在《抱朴子内篇·遐览》里,不仅载录了大量古代的道家著作、医书和炼丹书,还收载了不少有关房中术的著作,如《玄女经》、《素女经》、《彭祖经》、《容成经》、《元阳子经》、《六阴玉女经》等。其中有的房中著作,后世已经失传,幸亏有《抱朴子内篇》的记载,人们才知道我国古代还有这些房中著作。
葛洪的《抱朴子内篇》大致有以下几个重要观点:
1.强调了修习房中术的重要。在该书《至理篇》中说:“服药虽为长生之本,若能兼行气者,其益甚速……然又宜知房中之术,所以尔者,不知阴阳之术,屡为劳损,则行气难得力也。”葛洪提倡成年人明达男女阴阳之差异,掌握必要的性学知识。指出人应该注意养生,把养生、服药与房中术结合起来,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使人通过修炼达到健康目的。
2.客观评价房中术的作用。葛洪用“治小疾,免虚耗”的理论,客观评价房中术的作用,反对过于夸大房中术的作用。在《抱朴子内篇》的《微旨篇》中说:“或曰:‘闻房中之事,能尽其道者,可单行致神仙,并可移灾解罪,转祸为福,居官高迁,商贾倍利,信乎?’抱朴子曰:‘此皆巫书妖妄过差之言,由于好事者增加润色,至令失实。或亦奸伪造作虚妄,以欺诳世人,隐藏端绪,以求奉事,招集弟子,以窥世利耳。夫阴阳之术,高可以治水疾,次可以免虚耗而已。其理自有极,安能致神仙而能却祸致福乎?人不可以阴阳不交,坐致疾患。若纵情恣欲,不能节宣,则伐年命。善求其术者,则能却走马以补脑,还阴丹以朱肠,采玉液于金池,引三五于华梁,令人老有美色,终其所禀之天年。”葛洪在这里提出“阴阳之术”的作用,“高可以治小疾,次可以免虚耗而已”,不故弄玄虚,还是很实事求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