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企业作为创新主体,对外以“标准”抢占国际制高点。企业是重要的微观经济活动主体,其活力的增强便是竞争力的提高。而且,衡量一个企业是否有效的重要标志是其创新能力的大小。而在信息经济条件下,创新能力与企业家精神被提到前所未有的重要地位。由此决定了制度变迁的速度加快,一系列旨在鼓励创新和风险承担与管理的经济制度迅速产生。另外,为适应信息技术所带来的收益与成本的变化,企业组织发生了改变,中小企业、跨国企业进一步发展,网络企业、电子商务企业应运而生。尤其在IT等产业技术领域,跨国公司为争夺“事实上的全球标准”而展开了非常激烈的竞争。围绕“标准化”问题,数家跨国公司联手制定事实上标准的情况逐渐增多。
2.从“工业社会”到“信息社会”:欧盟发展信息化的经验
欧盟经济信息化的特征是从工业社会转向信息社会。工业革命导致了工业化的起源。在英国发生的工业革命,一个多世纪的时间里发展到了全球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在工业经济中,生产资料主要是资本;生产技术向着机械化、电动化、自动化的方向发展,具有代表性的如纺织机、蒸汽机、各类机床、电动机、内燃机等;代表性产业主要有纺织工业、机械工业、钢铁工业、汽车工业、能源工业等。生产要素从早期的劳动力逐步转向后来的资本要素。总体上,工业经济解放了人类的体力劳动,同时带动和促进了第一、三产业的发展。而信息社会是继农业社会、工业社会之后的人类社会的新形态。具体主要包括:信息网络成为支撑社会经济活动的无所不在的公用基础设施,知识和信息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信息社会与工业社会最大的区别在于战略资源不同:工业社会的战略资源是资本,信息社会的战略资源是信息。
在这一转变进程中,欧盟委员会提出加强科研力量,加大信息科技投资,推动信息化对宏观经济的贡献,更好地满足民众对信息技术需求的目标。2005年6月1日,欧盟执委会正式公布了未来5年欧盟信息通讯政策框架“i2010:欧洲信息社会2010”。i2010把促进经济增长即提升就业人口作为政策框架的基本原则,指出为迎接数字融合(Digital Convergence)时代的来临,必须整合不同的通讯网络、内容服务、终端设备,以提供更一致性的管理架构应对全球化的数字经济,发展更具市场导向、弹性及经得住未来考验的技术,并把建立统一的信息空间、强化ICT创新与投资、提供优质的公共服务改善生活品质作为优先目标。
(1)在i2010计划中,委员会推出三项优先政策选择
在欧盟内部为信息社会和媒体服务创造一个开放和竞争的单一市场。为了用“政策融合”支持技术融合,委员会建议:实施欧洲有效的频谱管理政策(2005年);执行有关影声媒介标准的现代化(2005年末);对电子通信管理框架进行升级(2006年);执行安全信息社会的战略(2006年);为有效的和共同操作的数字权力管理实施综合方案(2006/2007年)。
将欧盟对信息和通信技术研究的投资增加80%。欧洲在ICT的研究中落后于美国和日本,人均研发投资为80欧元,而美国为400欧元,日本为350欧元。i2010决定增加ICT研发投资以获取更大的成果效益。例如,通过跨欧洲的样品展示计划检测预期的研究成果以及在欧盟研究项目中更好地联合中小企业等。
促进一个内容丰富的欧洲信息社会的形成。委员会建议:实施以公民为中心服务对象的电子化政府行动计划(2006)年;实施三项具有“生活品质”的ICT旗舰型计划(发展适用于老龄化社会、智能交通以及数字图书馆的技术)(2007年);以及消除地缘和社会方面的“数字差距”(2008年)。可以说,i2010是委员会在欧盟更新的里斯本战略指导下采纳的首个任务。该计划集中关注的是欧盟经济中最具有前景的部门:ICT占到欧洲生产率增长的40%、欧盟GDP增长的25%。各成员国已经在2005年10月中旬的国家改革项目中明确了建设国家信息社会的优先选择,以求实现i2010的诸多目标。
(2)欧盟推动经济信息化的基本经验着重有三个方面
区域性经济信息化政策降低了交易成本。2000年,欧盟里斯本峰会一致通过了“至2010年,欧盟将创建世界上最具活力和竞争力的知识经济社会”的宏伟战略。2005年3月22日,欧盟在布鲁塞尔举行的峰会上专门就重振里斯本战略制定了强化体制改革、发展经济、增加就业机会、创建和谐社会的一系列政策与措施。例如,欧盟为实现2001—2010年培养160万名电子信息人才的目标,采取了强有力的政策措施:强化职业教育与培训机制;放宽现有的技术移民政策;进一步延长具有专业知识与实践经验的老年技术人才的就业期限;鼓励妇女就业和让工薪阶层在税收政策上享有更多优惠;在欧洲范围内建立起一体化的劳动市场,实施专门的“应急计划”,定时、定向培养具有专业知识的人才,逐步改革和清除欧盟成员国在社会保障和退休金方面的地域限制。欧盟利用一体化优势制定发展战略,将会导致区域内交易空间的进一步扩大,交易规则的进一步统一。这些对交易成本的降低和产权结构更为合理的安排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它们也为公司一体化提供了进一步发展的大环境。从另一个角度讲,交易成本和产权结构的改善也不断对欧盟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
以宏观政策统一为前提,充分发挥微观层次的比较优势。欧盟制定了一整套关于构建信息社会的政策性文件,涉及互联网、电信、卫星通讯、广播视频、通信和信息服务市场、许可证制度、信息保护、赋税及电子商务等各个方面。而且,欧盟还发布了一系列用以规范和指导各国信息化发展的“指令”,初步建立了欧盟的信息法律体系,其中包括:《欧洲电子商务提案》、《关于数据库法律保护的指令》、《关于内部市场中与电子商务有关的若干法律问题的指令》、《电信部门的隐私保护指令》、《软件保护指令》等。在欧洲统一法律规范的指导下,欧洲各国专注于具有比较优势的领域,如北欧各国擅长无限通信技术支持下的网上服务,德国和法国善于用信息技术改造老工业基地,英国则着眼于建立竞争的知识经济等。借助于这种优势互补的模式,加之欧盟在宏观上对政策法律环境的建立和完善,欧洲的经济信息化与美国形成了势均力敌之势。
强化科技进步和激励创新。欧盟布鲁塞尔峰会倡导科技进步和激励创新是实现“里斯本战略”目标的关键。在科技进步方面,推动欧洲科技联合,以科技进步振兴经济、改善公民生活质量、促进社会稳定,不断提高欧洲的国际竞争力。在创新方面,集中全民智慧,加大技术创新力度,改善创新条件,增加创新投入,努力创建新一代技术型企业,尤其把创建高新技术企业作为重中之重。欧盟把发展科技和激励创新有机地结合起来,相互促进,相互支持,共同为实现“里斯本战略”的宏伟目标服务。其具体措施有:认真执行欧盟制定的“增加科研投入行动计划”;发动各成员国政府、社会团体、学术界、研发机构、企业界和广大民众积极参与欧盟第七个框架研发计划的筹划和制定工作;创建“欧洲研究委员会”,进一步支持、规划欧洲尖端科技研发、基础研究及创新能力的提高;欧盟号召各成员国政府必须根据国情,进一步发展和完善创新政策;欧洲投资银行必须放宽对研发投资的条件,会同欧盟委员会共同研究科研资金利用新模式,并将欧洲投资银行视为科研投资的重点银行;以公共服务、中小企业及家庭为基础,努力更新换代信息和通信技术,促进生态创新及自然资源可持续管理,为更好地执行环保政策,振兴经济,提高就业率及改善公民生存条件和保证健康做出贡献;利用各种方式,努力发展科研、教育和创新,提高知识的附加值和竞争力。
3.从“工业化赶超”到“信息化赶超”:日本信息化崛起的新特征
从日本人对信息化的感悟中可以看出,信息化的核心不是单纯的信息技术应用问题,相反是知识的生产、分配、利用和再生问题,是以知识生产带动物质生产的过程。
日本经济信息化的特征是从“工业化赶超”升级为“信息化赶超”。在工业化赶超时期,是以制造业为主要特征。20世纪70年代,日本传统制造技术水平接近美国,电子技术发展迅速,政府及时推行机械技术和微电子技术密切结合的“连续改进”等现代制造模式和管理方式。到80年代,日本制造业进入鼎盛时期,形成了以家用电器、汽车和运输设备为主导的制造业。而在信息化赶超时期,即进入20世纪90年代,自美国政府率先提出“信息高速公路”计划后,著名的野村综合研究所提出了《日本信息技术基础设施建设新政策》,主张将整个建设分为政府部门信息化、民众区域信息化和信息技术研究三大领域来实施。1992年5月日本出台了Mandara计划(曼陀罗计划)——一个规模更大的日本版信息高速公路计划,旨在建设面向21世纪的信息基础设施。2001年1月6日,日本实施了信息社会的纲领性立法《高度信息通讯网络社会形成基本法》(俗称IT基本法)。随后,日本相继提出了国家战略政策性文件“E-Japan战略”,“E-Japan II战略”和“U-Japan战略”,推动着日本信息化的不断发展。
(1)日本主要有四个方面的推动经济信息化的公共政策
制定中长期发展战略,健全经济信息化保障体系。为推进经济信息化,日本政府2001年通过了“IT基本法”和“E-Japan战略”,决心在5年内建成世界最高水平的信息通信网、大力发展电子商务,积极推行行政信息化、公共领域信息化,大力培养人才,确保信息通信网络的安全性和可靠性,把日本建成世界上最先进的IT国家,占领世界经济发展的制高点。
虽然日本通过实施“E-Japan战略”是宽带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很大成功,但宽带的实际使用却不尽如人意。2003年7月日本又制定了“E-Japan II战略”,其目标是“在2006年以及2006年以后日本将继续成为世界最先进的ICT国家”。E-Japan II战略的重点是加快推进现有的基础环境下的信息技术应用。其推动内容则包括两大方面:选定医疗、饮食、生活、中小企业金融、知识、就业劳动和行政服务七大优先领域推进信息技术应用;新增五项基础网络环境准备,即建设新时代IT网络建设、发展安心及安全的信息应用环境、促进研究发展、培育信息通讯应用人才、应用信息科技发展新国际关系,以扩大信息应用范围。为加速该战略的实施,2004年日本制定了E-Japan II政策加速计划,吸引日本民众普遍应用各项信息技术并且推动各政府机关间的电子政务。2004年底,日本公布细化为普及性(universal)、面向用户(user-oriented)以及独特性(unique)三个方面的U-Japan战略,完成了从“E战略”向“U战略”的升级。具体任务包括四个方面:实现何时何地都可以舒适地利用网络的社会,重点是“实现全民可以舒适利用的网络社会”及“国际合作”;实现可以持续创造新商机及服务的社会,重点是“新商机及服务的开发”及“提供高品质的电子政务”;实现任何人都可以安心且安全生活的社会,重点是“确保ICT服务的安全性”和“透过ICT服务确保社会的安全”;实现充满活力的社会,重点是“建设任何人都可以自由利用网络的环境”及“促进知识/信息的创造和共享”。
产业政策发挥杠杆作用。日本利用财政政策杠杆振兴电子工业,国家对电子工业实行扶持和资金补助的政策,如“电子试验研究补助金”、“信息处理产业振兴对策补助金”等,同时还采取多种减免固定资产税收的政策,如免征计算机物产税、固定资产税,对计算机租赁实行税收优惠等。国家对信息行业除减免、提高折旧外,还实行其他政策优惠,如增加25%的科研税务贷款,设立软件部分的免税储备金和意外损失储备金制度,免征7%的技术开发资产税,政府实行扶持风险企业、资助新兴产业和推进信息应用技术开发的政策,对民间有发展前景企业的研究开发予以资助。作为“IT特区”、“信息化都市”战略政策的配套,日本制定了《高技术工业密集区开发促进法》,利用金融手段对特区、开发区的高科技项目提供贷款优惠,如延长贷款期限,实行有条件的无息贷款,及长期低利贷款的直接资助,或以保证金负担的间接资助方式,对风险性较强的信息企业,政府还开设培育风险投资的资本市场,开放股权流通的交易市场等,为企业融资提供场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