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音色是性格的密码,让你看懂对方
信念犹如灯塔,当阴霾之日,指给你奔向光明的前程;信念宛似温泉,当冰凌满谷之时,冲荡你身心暖融融;信念好比天梯,当你向险峰攀登之时,引你拾级而上;信念就像金钥匙,当你置身于人生迷宫之时,助你撷取皇冠上的明珠。
当我们慨叹信念的力量如此神奇巨大时,我们不由地寻思是什么样的火种将信念的线点旺燃烧的呢?不难发现,正是具有一种火热的自励才会闪烁希望,迸发豪情,也才会使信念变得十足。
自励心理并不深澳,它是一种积极的心境,一种向上的动力,一种明了的人生目标。自励心理其实就是相信自己,相信胜利,相信自己所确定的目标,相信自己为达到这一目标所具备的能力。
一个人拥有自励心理是十分重要的,有道是“自强不息”,“困难只不过是成功的垫脚石”等都充分地体现了一个人的自励心理和坚强意志,由此,力量也会自然而生。
华里奥,25岁,英俊潇洒,身高178米,金色的头发,有着健壮的体格。
有一天,华里奥骑着新买的摩托车,在路上潇洒地飞驰。路旁的美女向他打招呼,他没注意到前面的卡车冲了过来。华里奥连人带车在卡车底下滑行,摩托车的油箱盖弹开,汽油洒了出来,摩擦着了火。
当华里奥获救时全身2/3的皮肤被烧伤,10个手指头也被大卡车压断了,他的遭遇实在是惨不忍睹。自暴自弃是一般人都会选择的决定,而华里奥看到自己像怪物似的模样,并没有自暴自弃,华里奥想:“重要的不是发生什么事情,而是我决定如何面对这件事情。”
华里奥说:“我决定把我的能力全力发挥出来。我原来也许能够做100件事,现在,手指头断了,长相像怪物,还能做剩下的80件事,我为什么要为失去的20个能力伤心?为什么不为我还剩下的80个能力来庆幸呢?”
华里奥的努力让他自己在30岁时成了百万富翁,后来,他还学会了开直升机。
有一次,他与朋友去游玩,直升机刚起飞,因操作不灵坠机。医生宣布华里奥脊椎断裂,腰部以下半身瘫痪,索性将他的脚指头接缝在他的手指头。
华里奥面临两次重大灾难,并没有像一般人一样决定颓废一生,他告诉自己:“这是上天送给我的礼物,因为凡事发生必定有其目的,并有益于我。”
后来华里奥在医院认识了金发美女,并娶了美娇娘为妻,有人问他:“你为什么能做出连正常人都很难做到的事情?”华里奥说:“我出车祸后只剩80件事情可以做,现在半身不遂,我又失去了20种能力,但我为什么不庆幸自己还拥有60种能力可以发挥,我为什么不激励自己将剩下的能力发挥到最好程度呢?”
很多人一生当中没有真正发挥过他所拥有的能力,而华里奥却决定要去竞选议员,进入国会,最后,他真的活跃于美国的政坛,成为他家乡的州长了。可以说,正是他的自励精神,使他信念之火燃不息,始终拥有一颗不自暴自弃,不泯灭沉沦的心,从而在坚强中走向了成功。
二、倾听语调了解对方的内心意图
人的成长过程实际上是一个不断自励的过程,而这一过程更需要你去冲破无数的不可能。一个人要想不断成长进步,取得成就,就必须不断给自己提出新的奋斗目标和新的要求,不断去冲破那些看似不可能的障碍,只有这样方能成功。
贝多芬自小就有音乐才华,但他却是个聋子。1770年12月6日,贝多芬诞生在波恩市的一个音乐世家。他4岁时就会弹奏管风琴,8岁起就登台演出,并获得了音乐神童的美誉。10岁时,他拜师于普鲁士最著名的音乐教育家聂费,12岁时经聂费的推荐,到瓦尔物斯坦伯爵的宫廷乐队充任管风琴师助手。
17岁时,贝多芬云拜访音乐大师莫扎特,受到热情的接待。莫扎特在听完贝多芬弹了几首钢琴曲之后兴奋地说:“各位,请注意这位年轻人,不久的将来他就会博得世人的称赞!”莫扎特还答应给贝多芬上课。可惜此后两个月,贝多芬母亲突然去世,对此,贝多芬父亲意志消沉,终日酗酒,贝多芬不得不挑起了养家糊口的重担,再次回到原来的歌剧院当钢琴师。
30岁时,贝多芬爱上了一个伯爵小姐朱丽叶·琪查尔迪,但她父亲嫌贝多芬出身低贱,硬是把女儿许配给一个伯爵。这给了贝多芬极大的精神刺激,据说他的名曲《致爱丽丝》就是在这段时间内创作的。失恋固然令他伤心,但更令他伤心的是他的耳朵开始发聋。他在给朋友的一封信中写到:“我过着一种悲惨的生活……要是干别的职业,也许还可以;但在我的行业里,这是最可怕的遭遇!”贝多芬曾竭力治疗,却无济于事,他搬到维也纳乡下去疗养了两年。结果病情不但没有好转,反而更加恶化了,就连窗口对面的教堂钟声都听不到了。
绝望中,贝多芬多次想到了死。
但是不甘心就这样离开人世,他坚信只有音乐才能拯救他。他在给朋友的一封信中写到;“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不容它毁掉我!”贝多芬立志要在余生中从事音乐创作。从此,维也纳的官廷乐会少了一位出色的钢琴弹奏家,但世界乐坛却诞生了一位不朽的作曲家。
贝多芬从32岁起开始音乐创作,在近两年的彷徨与探索后,他终于创作出第一部具有自己鲜明特点的作品——《第三交响曲》(《英雄交响曲》),其最突出的特点是音调跌宕起伏,时而沉静凝思,时而愤慨咆哮,令人情绪激愤。贝多芬创作《英雄交响曲》,本来是想献给拿破仑的,但他听到拿破仑在巴黎圣母院加冕称帝的消息时,怒不可遏,愤而涂去原来的献词,而是把它改成:《英雄交响曲》——为纪念一位伟大的人物而作。
1809年10月,法军占领维也纳,趋炎附势的奥地利贵族们争向占领者们献媚,其中也包括李希诺夫斯基公爵,他强迫贝多芬为法军军官弹奏钢琴,这使贝多芬忍无可忍,他操起一只凳子向公爵扔去,并在当晚离开了公爵家。行前留下一张纸条,上书:“公爵,您所以成为一个公爵,只是由于偶然的出身所造成;而我之所以成为贝多芬,却是由于我自己。公爵现在有的是,将来也有的是;而贝多芬却只有一个!”另一次,当贝多芬与歌德一同散步时,迎面撞见了皇后、太子和一群贵族们。面对他们,歌德立刻让路,而贝多芬则坦然地说:“让路的应是他们,而不是我们!”但歌德还是摘下礼帽,躬身立在路旁,而贝多芬则背着双手,阔步向前。结果太子认出是贝多芬,连忙脱下礼帽向他致意,其侍从们也毕恭毕敬地分列两边,目送贝多芬挺胸而过。那次,贝多芬真正感到了做人的尊严。
一个失聪之人,却能写出人类最动听、最振奋的音乐篇章,这是贝多芬自励人格的不朽传奇。从心理学上讲,贝多芬之所以在极度困苦的状况下,一再创作出辉煌无比的音乐篇章,这于他的自励人格有极大的关系。期间贝多芬无数次想到过一死了之,但最终是自励的心理鼓舞着他,由此看出自励其实是一种主动的争取,是一种实现人生理想和体现人生价值的途径。更是一种能冲破人生无数不可能的法宝。
三、习惯性的口头禅展露对方的真性情
自励心理的突出特点是能很快将生活中的压力转化为自我励志的动力,把梦想变成现实,并在不断的奋斗中获得精神上的满足。具有自励心理的人还具有一种锲而不舍的信念与追求,他们会把每一次生活挫折都当成个人成长的契机,从而磨练个人的意志。
美国作家欧·亨利在他的小说《最后一片叶子》里讲了个故事:病房里,一个生命垂危的病人从房间里看见窗外的一棵树,叶子在秋风中一片片地掉落下来。病人望着眼前的萧萧落叶,身体也随之每况愈下,一天不如一天。她说:当树叶全部掉光时,我也就要死了。一位老画家得知后,用彩笔画了一片叶脉青翠的树叶挂在树枝上。
最后一片叶子始终没掉下来。只因为生命中的这片绿,病人竟奇迹般地活了下来。
正因为病人以叶子为信念,叶子一直存活她也便顽强地支撑着自己的生命,所以她最终战胜了病魔。其实生活中这样的故事比比皆是,它们精神正是代表了一种锲而不舍的力量,虽然这种力量稍纵即逝,但只要抓住了,你也便成功了。
祖逖生活在公元三到四世纪的晋代,出生在河北省涞水县,是当地的世家大族。祖逖少年时性格爽朗豁达、不太注重仪表细节,也不喜欢读书。他的几位兄长都担忧他成不了才。祖逖在家乡常常做一些仗义疏财的事,为人豪侠而有操守,所以乡亲们倒十分看重他。
祖逖成年后开始立志读书、发奋学习。后来他来到京城洛阳,与祖逖交往的人都说他有治国之才。他在担任司州主簿的小官职时,与后来也十分出名的刘琨是同事。祖逖和刘琨虽然当时地位不高,但都颇有英雄气慨,因而气味相投,经常在一起议论国家大事,有时一直谈到深夜,互相勉励说:如果一旦周边动乱、群雄并起,我们应当离开中原去平定天下。二人谈得投机,便同床共寝。《晋书》中记载说:“中夜闻荒鸡鸣,蹴琨觉曰:‘此非恶声也。’因起舞。”夜阑之时,听见野外鸡鸣,祖逖踢醒身边的刘琨说:这个声音不难听。便起身舞起剑来。这就是“闻鸡起舞”的典故。
西晋是一个短暂的统一王朝,由于统治者的腐朽无能,朝政黑暗,王后专权,分封在各地掌握实权的王子先后叛乱,争夺政权,史称“八王之乱”。由于中原动乱,北方的匈奴、鲜卑、羯、氐、羌等民族进入内地角逐混战,西晋王朝随之崩溃。
祖逖生逢乱世,应召参加内战,但不久便不愿参与这种不义的混战,回到家乡。京城洛阳沦陷后,他带领数百户乡亲,经过艰难跋涉迁往江南避难。祖逖目睹中原大地山河破碎、生灵涂炭,决心收复国土、洗雪国耻。他招募集结了一批勇猛的壮士,并上书皇帝慷慨呈词说:“晋朝遭此劫难,是由于藩王们争权夺利、自相攻伐,使得异族趁虚而入,大王如果让我率众北伐,沦陷区的豪杰之士必然闻风响应,收复中原指日可待。”晋元帝终于任命祖逖为奋威将军,发给一些粮饷,但不配给兵员武器,让他自行筹集。祖邀受命后,带领原来一起南迁的乡亲数百人北渡长江,船到江心时,他“中流击楫而誓曰;‘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复济者,有如大江!’”最后祖逖终于北伐成功,救百姓于水火之中。
自励一时并不难,难的是不断自励,终生自励。因为自励的过程是吃苦、磨练、奋斗的过程。因此,自励必须具备勇气、毅力和意志,正如祖逖闻鸡起舞一样,要求自励者首先必须有远大的志向和崇高的追求的同时,必须要有一种锲而不舍的精神,而这种精神动力来源哪里,就是自励。只有这样,才会不断勉励自己孜孜追求,努力奋斗。
四、表面的客套话也能透视对方的真实心理
自励是一种自觉,一种在困难面前不卑不亢和不屈不挠支持下的自觉;自励不求人恩赐,不靠人同情,不怨天忧人;自励用人格安身,用本事立命,用清醒为人。自励的自觉和自觉的自励,就是自己掌握自己命运的钥匙。
鲁迅生于1881年9月25日,出生于绍兴城内都昌坊口一个破落的士大夫家庭。鲁迅原名周树人,英年早逝,他是中国现代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鲁迅自幼聪颖勤奋,三味书屋是清末绍兴城里的一所著名的私塾,鲁迅十二岁时到三味书屋跟随寿镜吾老师学习,在那里攻读诗书近五年。鲁迅的坐位,在书房的东北角,他使用的是一张硬木书桌。现在这张木桌还放在鲁迅纪念馆里。
鲁迅十三岁时,他的祖父因科场案被逮捕入狱,父亲长期患病,家里越来越穷,他经常到当铺卖掉家里值钱的东西,然后再在药店给父亲买药。有一次,父亲病重,鲁迅一大早就去当铺和药店,回来时老师已经开始上课了。老师看到他迟到了,就生气地说:“十几岁的学生,还睡懒觉,上课迟到。下次再迟到就别来了。”
鲁迅听了点点头,没有为自己作任何辩解,低着头默默回到自己的坐位上。
第二天,他早早来到学校,在书桌右上角用刀刻了一个“早”字,心里暗暗地许下诺言:以后一定要早起,不能再迟到了。以后的日子里,父亲的病更重了,鲁迅更频繁地到当铺去卖东西,然后到药店去买药,家里很多活都落在了鲁迅的肩上。他每天天不亮就早早起床,料理好家里的事情,然后再到当铺和药店,之后又急急忙忙地跑到私塾去上课。虽然家里的负担很重,可是他再也没有迟到过。
在那些艰苦的日子里,每当他气喘吁吁地准时跑进私塾,看到课桌上的“早”字,他都会觉得开心,心想:“我又一次战胜了困难,又一次实现了自己的诺言。我一定加倍努力,做一个信守诺言的人。”后来父亲去世了,鲁迅继续在三味书屋读书,私塾里的寿镜吾老师,是一位方正、质朴和博学的人。老师的为人和治学精神,那个曾经给鲁迅留下深刻记忆的三味书屋和那个刻着“早”字的课桌,一直激励着鲁迅在人生路上继续前进。
鲁迅十七岁时从三味书屋毕业,十八岁那年考入免费的江南水师学堂,后来又公费到日本留学,学习西医。1906年鲁迅又放弃了医学,开始从事文学创作,先后在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学校教过课,成为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鲁迅是中国文坛的一位巨人,他的著作全部收入《鲁迅全集》,被译成五十多种文字广泛地在世界上传播。
鲁迅的故事可谓家喻户晓,他正是通过这种自觉的自励心理成为一代文豪、大师。其实很多名人之所以成为名人,正是因为他们在青少年时期通过自觉的自励心理,鼓舞自己奋发图强,最终成功的。
东汉时候有个人名叫孙敬,是著名的政治家。他年轻时勤奋好学,经常关起门,独自一人不停地读书。每天从早到晚读书,常常是废寝忘食。读书时间长,劳累了,还不休息。时间久了,疲倦得直打瞌睡。他怕影响自己的读书学习,就想出了一个特别的办法。古时候,男子的头发很长。他就找一根绳子,一头牢牢的绑在房梁上。当他读书疲劳时打盹了,头一低,绳子就会牵住头发,这样会把头皮扯痛了,马上就清醒了,再继续读书学习。
而在战国时期有一个叫苏秦的人,也是有名的政治家。在年轻时,由于学问不多不深,曾到好多地方做事,都不受重视。回家后,家人对他也很冷淡,瞧不起他。这对他的刺激很大。所以,他下定决心,发奋读书。他常常读书到深夜,很疲倦,常打盹,直想睡觉。他也想出了一个方法,准备一把锥子,一打瞌睡,就用锥子往自己的大腿上刺一下。这样,猛然间感到疼痛,使自己清醒起来,再坚持读书。这两则故事就是“头悬梁、锥刺股”的故事。
从心理学上讲,诸多人之所以在极度困苦的状况下一再创造辉煌,这与他自觉的自励心理有极大的关系。自励心理的突出特点是能很快将生活中的压力转化为自我励志的动力,并在不断的奋斗中获得精神上的满足,自励心理的人还很善于升华个人的精神痛苦,他们会把每一次生活挫折都当成个人成长的契机,从而磨练个人的意志。
五、由语速洞察对方的心理状态
自励,除了锲而不舍的精神外,还要不断克服惰性,消除甘居中游、贪图安逸、随波逐流、自满自大等思想和行为。存有这些思想和行为才是难得的自励者。人世间虽然没有只靠自励便可成功的人生,但成功的人生一定是通过不断的自励才有所获得。所以,自励者事竟成!
从前有一户人家的菜园摆着一块大石头。到菜园的人,不小心就会踢到那一块大石头,不是跌倒就是擦伤。于是有一天儿子便问其父道:“爸爸,那块讨厌的石头。为什么不把它挖走?”
他父亲回答说:那块石头从你爷爷时代起就一直放到现在了,它的体积那么大,不知道要挖到到什么时候,与其没事无聊挖石头,还不如走路小心一点,还可以训练你的反应能力。
过了几年,大石头留到下一代,当时的儿子娶了媳妇,当了爸爸。有一天儿媳妇气愤地说:爸爸,菜园那块大石头我越看越不顺眼,改天请人搬走好了。爸爸回答说:还是算了吧,那块大石头很重的,可以搬走的话在我小时候就搬走了,哪会让它留到现在啊。
儿媳妇心底非常不是滋味,那块大石头不知道让她跌倒多少次了。有一天早上,儿媳妇带着锄头和一桶水,将整桶水倒在大石头的四周。十几分钟以后儿媳妇用锄头把大石头四周的泥土搅松。于是,整块石头便被挖了出来,挖出来一看,这块石头根本没有想像的那么大,只不过之前被石头的外表蒙骗,公公一直以为凭一个人的力量根本难以撼动这块巨石。
这一则故事完全体现了“励志者”的成功心态,其实生活中亦然,很多人都被一些事物的外表所吓倒,缺少一种恒心与毅力,更没有一种自励的心理去将事情彻头彻尾地弄个水落石出,相反正如上文中的两位男人一样,还会告诫别人也不要去做这件事,这样的心态不是成功者应该有的。
六、学会听懂对方的“弦外之音
“相信自己不会输掉人生”——看似一句朴实的言辞,却蕴含着深刻的道理。相信自己就是要做到重视自己,接纳自己,然后集中精力去干你手头的事情,并尽力干出最好的结果,决不轻言放弃。这其实就是一个自我激励的过程,一面要认清自己,另一面还要看得起自己,克服眼前的困境,想办法迈出这一步,所以这一过程最重要的就是要相信自己。
1832年,林肯失业了,这显然使他很伤心,但他下决心要当政治家,当州议员。糟糕的是,他竞选失败了。在一年里遭受两次打击,这对他来说无疑是痛苦的。
接着,林肯着手自己开办企业,可一年不到,这家企业又倒闭了。在以后的17年间,他不得不为偿还企业倒闭时所欠的债务而到处奔波,历经磨难。
随后,林肯再一次决定参加竞选州议员,这次他成功了。他内心萌发了一丝希望,认为自己的生活有了转机:“我可以成功了!”
1835年,他订婚了。但离结婚还差几个月的时候,未婚妻不幸去世。这对他精神上的打击实在太大了,他心力交瘁,数月卧床不起。1836年,他得了神经衰弱症。
1838年,林肯觉得身体状况良好,于是决定竞选州议会议长,可他失败了。1843年,他又参加竞选美国国会议员,但这次仍然没有成功。
林肯虽然一次次地尝试,但却是一次次地遭受失败:企业倒闭、情人去世,竞选败北。要是你碰到这一切,你会不会放弃?放弃这些对你来说是重要的事情?
林肯没有放弃,他也没有说:“要是失败会怎样?”1846年,他又一次参加竞选国会议员,最后终于当选了。
两年任期很快过去了,他决定要争取连任。他认为自己作为国会议员表现是出色的,相信选民会继续选举他。但结果很遗憾,他落选了!
因为这次竞选他赔了一大笔钱。林肯申请当本州的土地官员,但州政府把他的申请退了回来,上面指出:“做本州的土地官员要求有卓越的才能和超常的智力,你的申请未能满足这些要求。”
接连又是两次失败。在这种情况下你会坚持继续努力吗?你会不会说“我失败了”?
然而,林肯没有服输。1854年,他竞选参议员,但失败了;两年后他竞选美国副总统提名,结果被对手击败;又过了两年,他再一次竞选参议员,还是失败了。
林肯一直没有放弃自己的追求,他一直在做自己生活的主宰。1860年,他当选为美国总统。
亚伯拉罕·林肯遇到的敌人你我都曾遇到过。他面对困难没有退却、没有逃跑,他坚持着、奋斗着。他压根就没想过要放弃努力,他不愿放弃,所以他成功了。
在我们生命的旅程中,有时候难免会陷入“枯井”里,会有各式各样的“泥沙”倾倒在我们身上,而想要从这些“枯井”脱困的秘诀就是将“泥沙”抖落,然后站到上面去。人生必须渡过逆流才能走向更高的层次,最重要的是永远看得到自己,相信自己。一个人想干成任何大事,都缺少不了自励的精神,能自励才能坚持,坚持下去才能取得成功。
七、注意对方的声调,也许是在给你暗示
自励是一种向上的动力,一种探索奋进的助推器。一个人倘若没有自励的心理,就如同一部机动车缺少了发动机一样,什么理想事业都难以企及而成。而只有具备了自励心理,才能探索不息,奋斗不止,进取不辍,才能不断实现新的目标,取得新的成就。
威尔逊在创业之初,全部家当只有一台分期付款赊来的爆米花机,价值50美元。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威尔逊做生意赚了点钱,便决定从事地产生意。如果说这是威尔逊的成功目标,那么,这一目标的确定,就是基于他对未来的希望充满着自励的心理。
当时,在美国从事地产生意的人并不多,因为战后人们一般都比较穷,买地盖房子、建商店、盖厂房的人很少,地的价格也很低。当亲朋好友听说威尔逊要做地产生意,异口同声地反对。
而威尔逊却坚持己见,他认为反对他的人目光短浅。他认为虽然连年的战争使美国的经济很不景气,但美国是战胜国,它的经济会很快进入大发展时期,到那时买地皮的人一定会增多,地皮的价格会暴涨。
于是,威尔逊用手头的全部资金再加一部分贷款在市郊买下很大的一片荒地。这片土地由于地势低洼,不适宜耕种,所以很少有人问津。可是威尔逊亲自考察了以后,还是决定买下了这片荒地。他的预测是,美国经济会很快繁荣,城市人口会日益增多,市区将会不断扩大,必然向郊区延伸。在不远的将来,这片土地一定会变成黄金地段。
后来的事实正如威尔逊所料。不出三年,城市人口剧增,市区迅速发展,大马路一直修到威尔逊买的土地的边上。这时,人们才发现,这片土地周围风景宜人,是人们夏日避暑的好地方。于是,这片土地价格倍增,许多商人竞相出高价购买,但威尔逊不为眼前的利益所惑,他还有更长远的打算。后来,威尔逊在自己这片土地上盖起了一座汽车旅馆,命名为“假日旅馆”。由于它的地理位置好,舒适方便,开业后,顾客盈门,生意非常兴隆。从此以后,威尔逊的生意越做越大,他的假日旅馆逐步遍及世界各地。
威尔逊的经历告诉我们:是否具有自励心理,关系到一个人的前景展望和奋斗热情,这与人生的成败息息相关。
19世纪的英国诗人济慈幼年就成为孤儿,一生贫困,备受文艺批评家抨击,恋爱失败,身染痨病,26岁即去世。济慈一生虽然潦倒不堪,却不受环境的支配:他在少年时代读到斯宾塞的《仙后》之后,就激励自己,并肯定自己也注定要成为诗人。济慈一生致力于这个最大的目标,使他成为一位名垂千秋的诗人。前世界拳击冠军乔·弗列勒每战必胜的秘诀是:参加比赛的前一天,总要在天花板上贴上自己的座右铭——“我能胜!”
拥有自励心理,就能挖掘自身的潜能,成功的可能性就大为增加,你如果自己心里萎靡消沉,缺乏斗志,就永远不会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