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妈妈怎么做,孩子不生病 孩子生病了,妈妈这么做
34157000000006

第6章 孩子应该怎么用药(1)

给大人的药,不能给孩子吃

一天早上,一位老人抱着一个2岁左右的孩子踉踉跄跄地来到了医院的急诊室,边跑边大声哭喊:“医生啊,求求你们快来救救我的孙子吧。”我在走廊听到哭喊后马上来到孩子身边,只见孩子脸色苍白,口吐白沫,呼吸急促,心跳加快,有抽搐的迹象,身上还有一些红点。

“孩子吃了什么东西吗?”我一边给孩子做检查一边问老人。

“也没吃什么,就是这两天孩子身上起了一些小红点,我以为是普通的过敏,就把上次他爸爸吃剩下的过敏药给孩子吃了两片,谁知吃了没多久孩子就这样了。医生啊!孩子的爸妈都出去打工了,把孩子放在家里让我带,可不能出什么意外啊!求求你,一定帮我治好我的孙子。”孩子的奶奶越说越激动。

了解了孩子的情况后,我们基本可以判断孩子的表现是药物过敏,于是马上进行了抢救。经过了一天的治疗和观察之后,孩子的情况基本稳定了,呼吸平稳,心跳正常。又观察了一天之后,孩子的脸色也有所好转,还主动进食了。孩子好了,我们所有人都松了一口气。

这些年,虽然孩子服用成人药后出现不适反应的事件屡见不鲜,但仍有很多妈妈乱给孩子喂食成人药。很多孩子的妈妈都认为儿童用药与成人用药的区别只是剂量不同而已,只要适当的减量,成人药是可以给孩子吃的。调查显示,80%的患儿妈妈承认自己曾给孩子服用过成人药。有的妈妈还认为,儿童药的药效慢,服药后作用不明显,不如成人药好用。其实,给孩子服用成人药是一种非常危险的行为。

首先,小儿的生理特点与成人有很大的不同,很多成人用药即使在减小剂量的情况下也不适合小儿服用。如成人常用的抗过敏药和抗眩晕药盐酸异丙嗪,小儿服用后易致幼儿惊厥,所以3个月以下的儿童是禁止服用的;马来酸氯苯那敏,儿童服用后易导致烦躁、焦虑、入睡困难和神经过敏,所以2岁以下的儿童要谨慎使用;胃动力药多潘立酮(吗叮啉),可能对1岁以下儿童的中枢系统产生副作用;驱肠虫药阿苯达唑和甲苯达唑,服用后大部分成分要从肝、肾代谢,2岁以下的儿童如果服用会造成肝、肾损伤。

其次,除了内服药之外,小儿使用成人的外用药也是不安全的。例如,新霉素滴耳剂可能对婴儿的听力系统造成损害;成人用萘甲唑啉(滴鼻净),小儿使用后可能会发生中毒反应;氢化可的松软膏、醋酸曲安奈德软膏(皮康霜),有导致皮肤毛细血管扩张、色素沉着、伤口愈合延迟、皮肤干燥或萎缩、紫癜等副作用,婴儿要谨慎使用;喹诺酮类药物(沙星类)可以影响小儿软骨的生长发育,所以18岁以下的未成年人不宜使用。

有的妈妈认为:西药不安全,中药的副作用小,可以给孩子服用。其实,这种想法也是错误的,很多中成药并不适合小儿服用。例如,藿香正气水,由于含有酒精的成分,所以儿童禁止服用;人丹含有朱砂,所以婴幼儿和儿童忌服;麻仁润肠丸可导致腹泻,儿童不应长期服用;六神丸中有雄黄,其主要成分是三硫化二砷,遇热后容易被分解氧化,变成含有剧毒的三氧化二砷,也就是人们常说的砒霜,对人的神经系统、造血系统、消化系统和泌尿系统等产生严重的影响,所以不适合婴幼儿使用。

除了过敏反应和对身体的副作用之外,给孩子服用成人药,剂量上也不好控制。妈妈难以准确地分割药物的剂量,吃多了容易导致药物中毒,吃少了又起不到治疗的效果。还有一些药物为胶囊、缓释片、肠溶片等,分割之后就失去了对药物制剂特殊的保护意义,不仅可能导致药物失效,更有可能使药物产生毒性,增加服药的风险。

总而言之,成人药最好不要给孩子吃,孩子生病后最好给孩子选择儿童专用药物。儿童专用药一般都经过了专业的临床试验,不仅服用起来更加安全,而且多为口服液、颗粒剂等制剂,符合儿童的用药习惯,孩子更容易接受。

孩子不想吃药,怎么办

“我不想吃药,太苦了,我就不吃。”一个孩子一边捂着嘴,一边往病房外面跑。

“想不想你都得吃,不吃药病怎么能好?快点过来。”孩子的妈妈一边说,一边伸手把孩子抓了回来,抱起来放到床上,和孩子的爸爸一起,捏着孩子的鼻子,强行把止咳糖浆放到了孩子的嘴里,让孩子喝了下去。

药暂时是喝下去了,可孩子开始不停地哭闹,哭着哭着就发生了呕吐,把刚吃下去的药又都吐了出来,这么半天的努力都白费了。

而另一边,一位妈妈也在给孩子吃药。

孩子看到药后皱了皱眉头,“妈妈,我不想喝,这个药太苦了。”孩子使劲儿地摇了摇头。

孩子的妈妈听后并没有生气,而是温柔地对孩子说:“妈妈知道这个药有点苦,可妈妈也知道你是一个勇敢的孩子啊!你不是想变成超人保护人类吗?超人应该是什么都不怕的,对不对?”

孩子低头想了想,把药接了过来,一口喝下去后,笑着对妈妈说:“我是超人,我什么都不怕。”

吃药,是很多孩子的噩梦;喂孩子吃药,是很多妈妈的难题。上面两个孩子吃药的事情是某一天我在病房中看到的真实场景,两个妈妈的不同表现说明了不少问题。当孩子对吃药发生了抵触的行为后,第一位妈妈选择了强行给孩子喂药的方式,我觉得这并不是最好的办法,而第二位妈妈积极引导的方法似乎更能让孩子接受。那么,当孩子不想吃药的时候,还有什么好办法呢?

当然,如果上面所讲的方法都没有效果,孩子又不得不吃药时,就难免要强迫一下了。需要注意的是,强行给孩子喂药时一定不要让孩子的头向后仰,因为那样很容易使药呛进气管。要尽可能温和地抓住孩子,如果抓得太紧,孩子的心里会更加害怕,从而哭闹、挣扎得更厉害。

让孩子顺利打针的方法

1

孩子平时玩闹或淘气时不要用打针去吓唬孩子,否则会加重孩子对打针的恐惧心理,以至于到了真正要打针的时候孩子无法接受。

2

打针前不要骗孩子说“打针不疼”,因为孩子自己会有痛感,会有自己的真实感受,打针前大人最好直接告诉孩子会有点疼,并鼓励他要勇敢地接受。

3

平时让孩子玩医生和病人的角色扮演游戏,也可以减轻孩子对打针的恐惧。在游戏中,孩子可以通过体温计、听诊器等模拟玩具把自己扮演成医生或护士,也可以让孩子自己扮演病人,家长扮演医生或护士,在游戏的过程中,孩子会对打针的过程有所了解,并逐渐消除内心的恐惧。

相对于吃药来说,打针更让孩子害怕,甚至有时是孩子一人打针,全家齐上阵。那么,帮助孩子顺利打针的办法又有哪些呢?

总而言之,吃药和打针都不是一件快乐的事情,父母应该早点让孩子知道这点,不要欺骗孩子,同时正确鼓励地引导孩子,鼓励孩子要勇敢,孩子解除顾虑后自然会接受,这样孩子打针、吃药也就不是什么难事了。

不同年龄段的孩子,要用不同的药物剂量

“这个药品说明书真不负责任,只写了‘儿童酌情减量’,可这‘酌情减量’是减多少啊?也不写明白了,我还得去问医生。”一天早上我去查房时,一位家长正在拿着说明书,和另外一位家长抱怨。

“是啊!前些天我儿子发烧,我在药店里找了好久的退烧药也没找到有一个明确标明服用剂量的。最后,好不容易找到一瓶标明服用剂量的退烧糖浆,却还要按照孩子的年龄和体重来综合计算准确的服用剂量,真是太麻烦了。”另外一位家长也在抱怨。

听到这里,我刚好来到了这位家长身边,“刚刚你们说的是什么药?把说明书让我看一下吧。”接过说明书后,我重点看了服用剂量一项,发现这说明书对儿童服药剂量的标注确实不太明确,只写了成人的用药量和“儿童酌情减量”等字眼。对于家长来说,“酌情减量”这句话太难以判断了,给多了怕出现不良反应,给少了又怕起不到治疗的效果,那要减多少才是合理的呢?这让很多家长头痛不已。想到这里,我仔细观察了孩子的病情,并把该药的服用剂量告诉了家长。

在我所接触的患者中,几乎每一个孩子的家长都遇到过这样的问题,去药店给孩子买药,专门的儿童用药真是少之又少,很多时候只能不得已而给孩子选择成人用药。我们医院在遇到没有儿童药物时,不得不将成人药品,根据患儿的年龄、体重、体表面积等折算成合适的用药剂量给患儿使用。

家长在给孩子用药时需要注意:挑选正确的药物、计算适合的剂量、选择恰当的给药途径及药物剂型。

在药物剂型上,如果孩子年龄较小,最好选择小儿剂型的药物,颗粒剂、糖浆剂、滴剂、口服液等。这样做,一是可以避免由剂量分割造成的不便或不良后果;二是这类药物孩子更容易接受,喂药也相对方便。如果没有小儿剂型的药物,家长在喂药时要严格按照儿童用量进行准确分割,避免药物过量造成的毒性反应。

在小儿药物剂量的计算方法中,按体表面积计算是最为科学:

儿童用药量=儿童体表面积(m2)×成人剂量/1.73m2

儿童体表面积=(体重×0.035)+0.1

不过,对于10岁以上的儿童,每增加5kg体重,体表面积增加0.1m2,体重超过50kg时,则每增加10kg体重,体表面积增加0.1m2。另外,需要提醒的是:假如最后计算的用药剂量超过成人规定剂量,则儿童实际用量不能超过成人使用剂量。如果家长实在难以把握剂量,我建议家长要及时咨询医生。

饭前服还是饭后服——药物的最佳服用时间

“医生,请问这个药是饭前服用还是饭后服用呢?”一天早上我刚到病房,一位患者的家属便拿着刚取来的新药问道。

“你先看看说明书上怎么写,按照说明书上面的方法和剂量服用就行了。”我一边查看病人的病历一边回答。

查看过病历后,我又给这位病人做了简单的检查,“没什么大问题了,恢复得都挺好的,按时吃药,再观察两天就可以出院了。”看到病人的情况大有好转,我笑着说。

我正转身准备去下一个病房,刚刚那位家属又拿着说明书来到了我面前,“医生,这说明书上没有写是饭前服用还是饭后服用啊,你来帮我看看。”

我接过一看,说明书上的确没有注明是饭前服用还是饭后服用,但写了会对胃有轻微的刺激。“这药会对胃有轻微的刺激作用,还是饭后服用吧。”

“饭后服用是吃过饭后多长时间服用呢?一个小时可以吗?”家属追问道。

“不用那么长时间,大概饭后半小时就可以了。”

工作中,经常会遇到这样的问题,口服药是饭前服用好还是饭后服用好呢?人们的心中常充满疑惑。其实,由于药物的成分和功效不同,其服药的时间也不是统一的。

一般来说,药品的说明书除了会注明该药的服药时间和服药间隔外,有的还会特别注明“饭前服用”“饭时服用”或“饭后服用”等。但是,有的病人把“饭前服用”理解为吃饭前立即吃药,把“饭后服用”理解为吃饭后立即服药,这是错误的。那么,“饭前”是吃饭前多长时间呢?“饭后”又是吃饭后多长时间呢?

通常认为,饭前服药是指药物需要在吃饭前30~60分钟服用,这主要是为了使药物较快地进入肠道,更充分地被肠道吸收,减少食物对药物生物利用度的不良影响。

饭后服药是指药物需要在饭后30分钟左右服用,这主要是为了减少药物对胃肠道的刺激,增加胃肠道对药物的吸收和利用。市面上所见的大部分口服类药物都可以在饭后服用。

除了饭前服用和饭后服用外,还有注明“饭时服用”的药物,这类药是指进餐少许后服药,服完药后还可以继续用餐,这主要是由于食物中的油类物质可以帮助药物的吸收,使药物及时发挥药效,达到治疗的效果。

此外,空腹服药是指在饭前1~2小时或饭后2小时左右服药,这样可以避免食物对药物吸收的影响,使药物迅速进入小肠,发挥药效。

育儿小贴士

妈妈给孩子喂药时,一般药物应用40℃以下温水或者纯净水送服。因为过高的水温会让有些药物失效。比如,消化酶类的药物可能因此受热凝固、变形失效;维生素类的药物会因为受热后降解;用于腹泻、消化不良的活菌制剂(如妈咪爱、思连康、培菲康等)需要冷藏,如果水温过高就可能导致药物失效。

孩子必须输液时,妈妈要从4方面规避风险

“医生,我家孩子感冒了,您给开点输液的药吧。”一位妈妈一边抱着孩子走进急诊室一边说。

“有什么表现啊?高烧吗?咳嗽吗?多长时间了?”我一边拿听诊器给孩子做检查一边问孩子的母亲。

“两天了,不高烧,就是咳嗽。”

“我检查了一下,这孩子就是轻微的感冒,不严重,没有发烧的现象,时间也不长,先不用输液,吃点药先观察几天吧。”

“医生,您还是给输液吧,我上班比较忙,今天好不容易请假带孩子来医院看看,您给孩子开点输液的药,让孩子快点好了就能送幼儿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