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妈妈怎么做,孩子不生病 孩子生病了,妈妈这么做
34157000000007

第7章 孩子应该怎么用药(2)

我无奈地摇摇头,“输液并不是什么好事,孩子的病也不是输液就能立即好,不能因为你自己工作忙就拿孩子的健康开玩笑啊。”

孩子的妈妈不好意思地低下了头。

工作中,我时常遇到这种主动要求输液的家长,总觉得输液比打针吃药快,孩子输了液就一定能好。殊不知,输液治病也致病,对于生病的孩子来说,医生和家长都应遵循“能吃药就不打针,能打针就不输液”的原则,切不可操之过急。

当孩子出现上述情况,不得不输液时,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安抚孩子的情绪,避免躁动

孩子正在生病,身体本来就不舒服,容易哭闹,再加上对输液的反感,很容易情绪激动,烦躁不安。此时,妈妈应该在孩子的身边尽量安抚孩子的情绪,尽量不要让孩子乱动。如果家中有多人陪伴孩子来医院,最好让孩子最熟悉的人留在孩子身边,缴费、拿化验单等事情让别人去做,因为孩子在最熟悉的人的身边情绪会更加稳定。一旦妈妈未能控制住孩子而发生了输液管晃动,一定要先看看点滴管以下的输液管是否有空气进入,如果有气泡,要请护士尽快处理,避免空气进入血管而造成危险。

2.不随意调节输液速度

医生或护士在给孩子固定好针头后,会调节好输液的速度,这个速度是医生根据患儿的实际病情和药物的性能而科学计算出来的,一定要严格遵守,妈妈不要随意调动输液管上的调节器,因为输液速度太快或太慢对孩子都没有好处。妈妈需要留意的是液体滴入是否通畅,滴速是否合理,输液管扭曲、受压,针头固定不当,输液瓶悬挂太低,都可以引起滴入不畅,妈妈要多加注意。

3.注意观察针刺部位

妈妈要时刻注意观察孩子针刺部位有无疼痛、发红、肿胀和液体外渗的现象,如果针刺部位肿胀隆起,说明针尖已滑出血管或已穿透血管壁,液体注入了皮下组织,此时要应立即呼唤护士拔出针头,更换部位,重新注射。

4.注意观察孩子的状态

在孩子输液的过程中和输液后的几个小时里,特别是在初次使用某种药物时,妈妈要特别注意孩子的状态是否正常,看孩子有没有不适或疼痛的感觉,有没有药物过敏的现象,一旦孩子由于疼痛而出现烦躁、哭闹或出现发冷、打寒战等症状,要立即请医务人员处理。

育儿小贴士

妈妈在孩子输液的过程中也要保持冷静,因为妈妈的情绪不仅会影响到孩子,还会影响到与医生、护士的沟通。所以,在孩子输液时,妈妈应先稳定好自己的情绪,避免过度紧张,认真配合好医生的治疗。

抗生素如何使用才安全

“医生,我家孩子咳嗽了,吃了几天的头孢都没好,是不是可以换一种消炎药?”

“大夫,我家孩子伤风流鼻涕,吃点什么消炎药好呢?”

“医生,你就给我家孩子开了这两种药,孩子不用再吃点消炎药吗?”

……

消炎药在医学上一般称为抗生素。平时的工作中,我经常会遇到这样主动要求服用抗生素的妈妈。事实上,与不合理输液相比,抗生素的滥用更为严重,因为相对于服药来说,输液更加专业,需要医生和护士的帮助,而口服的抗生素是随处都可以买得到的,虽然国家也有规定将抗生素纳为处方药,但一般的药店却很少执行。

很多人认为抗生素能够治疗一切炎症,只要生病了就要吃点抗生素消炎,但其实抗生素只是对细菌引起的感染有效,对病毒引起的感染或无菌性炎症是起不到任何作用的。儿科常见的上呼吸道感染(俗称感冒)几乎80%都是病毒感染引发的,所以小儿感冒吃消炎药大多无用。

抗生素是一把双刃剑,它的问世虽然为保障人类的健康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抗生素的滥用也给人类带来了不小的灾难。

抗生素并不是以一敌百的,每种抗生素都有特定的抗菌谱,只对某一种或某几种细菌有效。在医学上,通常将能抑制或杀灭某一种或某一类细菌的抗生素称为窄谱抗生素,将能够抑制或杀灭大多数细菌的抗生素称为广谱抗生素。与广谱抗生素相比,窄谱抗生素的针对性更强,不容易产生二重感染;而广谱抗生素虽然抗菌谱广,应用范围大,但容易产生耐药、二重感染等问题。因此,抗生素的使用必须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进行,医生会根据不同种类抗生素的特性做出决定,达到治病救人的目的。

在临床上,抗生素的使用的总体原则是:能用窄谱的抗生素就不用广谱的;能用低级的抗生素就不用高级的;能用一种抗生素解决问题的就不用两种;在没有确定致病细菌的种类时可以使用广谱抗生素,一旦确定了致病菌就要使用针对性强的窄谱抗生素;轻度或中度感染不提倡联合使用抗生素。

人的身体是一个微生态平衡的整体,各种细菌在人体内互相依赖和制约,维持平衡。在抗生素的使用过程中,如果是病毒引起的感染或是无菌炎症而使用了抗生素;或者已经确定了致病菌却盲目使用广谱抗生素或联合用药;或者毫无针对性地使用窄谱抗生素,这些抗生素不但不会抑制或杀死致病菌,还会影响正常的细菌,或者在杀死致病菌的同时也杀死或抑制了正常的细菌,从而引起菌群失调,导致耐药致病菌种大量产生、繁殖,造成二重感染。

婴幼儿和儿童在使用抗生素时要更加小心。由于婴幼儿和儿童身体器官的发育还不成熟,一些对成人来说相对安全的抗生素,可能会对婴幼儿和儿童造成严重的损害。此外,滥用抗生素还会增加孩子过敏的概率,儿童哮喘病的增多就与滥用抗生素有很大的关系。

更为严重的是,由于人类滥用抗生素,细菌的耐药性越来越短。科学家开发一种新型抗生素大约需要10年的时间,而现在一代耐药菌的产生只要2年时间,耐药菌的繁殖速度已经远远超过了抗生素的研制速度,如此发展下去,人类可能会走到“无药可用”的境地。

警惕孩子被滥用激素

一个周末的下午我去朋友大刚家取点东西,在他家小区的门口,我看到了一家中医诊所,屋子里的人不少,有三五个大人抱着孩子,好像正在等待治疗。“这么多人,这是要看什么病啊?”我在心里默默地想。没有停下脚步,就直接去了大刚家。

一进门,看到大刚正在餐桌旁哄六岁的女儿吃饭,桌子上放着三个菜,每个菜里都放了不少的肉,大刚正拿着筷子往女儿的碗里夹肉,真的只是夹肉,一点菜叶都没有。

“怎么只吃肉啊?要多吃青菜,这样才能长高啊!”我坐下来,轻声对大刚的女儿说道。

“这孩子挑食,青菜一点都不吃,就愿意吃肉。这两天有点感冒,食欲不太好,这不哄了半天才吃了几口饭。”大刚一边向女儿嘴里送饭一边说道。

小女孩摇了摇头,显示出极大的不耐烦。

“爸爸带你去吃肯德基行吗?”大刚试探性地问女儿。

“好,现在就去。”听了这话,大刚的女儿瞬间高兴起来。

“去可以,不过我们要先去贴退烧贴,就像昨天那样,一点都不疼,好不好?”大刚和女儿商量道。

小女孩想了想,点头答应了。

“孩子发烧了吗?退热贴是什么?可靠吗?”职业习惯让我对儿童退烧的问题特别敏感,我听后立即问大刚。

“就是小区门口的那家中医诊所,用中医穴位退烧的方法贴退烧贴,特别好用,我闺女前两天高烧不退,贴了他的退烧贴后马上就好了,我准备今天再带孩子去一次。”提到退烧贴,大刚像发现了宝贝一样。

“那个退烧贴长什么样子?能让我看看吗?”

“这不还在她耳朵上贴着嘛,你看看,就是这个。”大刚指着女儿耳垂上的白色药贴说道。

大刚这一指,我才注意到小女孩耳垂上的白色药贴,一开始我还以为是她玩耍时不小心粘上的。药贴不大,粘在耳垂中间,我打开一看,里面有一粒小米粒。

这个小药贴就能退烧?我在心里泛起了嘀咕。“除了这个药贴外,医生没有开别的药吗?”我追问道。

大刚转身从柜子上面的药盒里拿出了一个小纸包,递给我说:“还给了这个,大夫说是消炎药,一天两次,一次吃两粒,配合着吃效果好。”

我接过小纸包,打开一看,里面是白色的西药药片,药片上印着“DM”字样。“这就对了,原来奥秘都在这里。”我恍然大悟。

“大刚,你上当了,这根本就不是什么消炎药,是地塞米松,这是激素啊!给孩子用这个退热,烧是退得快,可这对孩子的身体是有伤害的呀!”

大刚听完后吓出了一身冷汗。

激素类药物的副作用多,不仅容易降低孩子的免疫力,还可能造成继发性细菌感染,而且是使用时间越长,副作用越明显,让很多人产生了恐惧感。所以,在使用激素类药物时,一定要严格地遵照用药的方法和剂量对症下药,不能滥用。地塞米松是激素类药物的一种,具有消炎、抗内毒素、抑制免疫、抗休克以及增强应激反应等作用,在儿科的临床应用中,当孩子出现严重的喘息、感染、过敏、惊厥、肾病等病症时才要适量地使用激素类药物。激素类药物虽然也能起到退烧的作用,但负责任的儿科大夫绝对不会为了退烧而使用激素药,只有一些无德的医生才会为了炫耀自己而用激素类药物给孩子降温。

孩子生病,全家人都跟着着急,盼着孩子能快点好起来,无德的医生正是利用妈妈的这一心理,打着中医的幌子,滥用激素给孩子退烧。这样的事情不止发生过一次,妈妈们在带孩子去看病时一定要多加留意。

给孩子喂药的10个“不要”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生病是在所难免的。生病就要吃药,而吃药几乎是所有孩子的噩梦,所有妈妈的难题。那么,想要顺利地给孩子喂药,有没有什么小窍门呢?需要避免哪些方面的错误呢?下面就简单地列出给孩子喂药的10个“不要”。

1.不要捏着孩子的鼻子喂药

很多父母在给小孩喂药时会采用简单粗暴的捏鼻子法,孩子不张嘴就捏着鼻子硬喂,殊不知,这样做的危险性很大。人的气管和食管是并排挨着的,当鼻子不能吸气时,就只能通过嘴吸气,此时捏着鼻子强行喂药不仅非常容易使药和水呛入小孩的气管,甚至还可能因气道被堵而导致小孩窒息死亡。所以,捏着鼻子喂药的方式是不可取的。

2.不要在饭后立即喂药

如果饭后立即喂药,一旦孩子吃药不适有恶心的感觉,很容易连同吃进去的食物一同吐出来。所以,妈妈在给孩子选择药物时要尽量选择孩子喜欢的药物剂型,如果必须服用味道较苦或口感不是很好的药物,最好在孩子饥饿的时候先给他吃药,因为这个时候孩子的胃是空的,不容易把药物吐出来。

3.不要在打骂下喂药

有些妈妈缺乏耐心,看到孩子生病更是心急如焚,喂药时虽然想要采取温和的方法,但如果哄了几句之后没有效果,便会换做打骂,最后弄得大人、孩子都精疲力竭。其实妈妈大可不必如此,可以动动脑筋,想点巧妙的方法,例如可以在孩子玩的时候给他喂点果汁,在喂果汁的中间插入药物,孩子可能不会注意到。对于年龄大一些的孩子,可以先耐心的劝说,并在孩子吃完药后给予适当的奖励或鼓励。

4.不要让孩子干吞药片

一般吃药都是伴水服下的,但由于孩子的吞咽技巧不熟练,有时孩子水喝下去了,可药片还在嘴里,这时千万不要让孩子干吞药片。因为干吞药片很容易使药片停留在消化道,从而损害消化道黏膜,所以,服用片剂药物还是喝水用药比较好。当然,如果孩子学不会连着水吞咽药片,就需要妈妈们多花心思教导,或者把大药片碾碎成小片,利于孩子吞咽。

5.不要用开水化药

有些妈妈给孩子化药时很着急,不等开水晾凉就直接开始冲药,其实这是不正确的。这是由于许多药物遇热后会变质,如活菌制剂的药物,用开水冲后就失去作用了,所以必须用温水化开。

6.不要直接用蜂蜜水喂药

药物偏苦,有些妈妈会用蜂蜜来做“诱饵”,在药物中加入蜂蜜后让孩子服下,这样的做法并不值得提倡。因为没有经过高温冲泡的蜂蜜里可能含有肉毒杆菌等细菌,对孩子造成伤害,所以如果要给药物里添加“佐料”,最好换成白糖。但是,在这种情况下,孩子在吃完药物后最好用凉白开水漱口,不然很容易形成龋齿。

7.不要把药物和牛奶混在一起喂

在化学反应的作用下,牛奶和某些药物混合后不仅会出现凝结现象,还可能降低药物的治疗效果,加之喂奶与喂药同时进行也会影响孩子的食欲,所以药物最好还是单独喂服比较好。

8.不要用过多的水喂药

孩子的胃容量有限,加之生病的时候胃肠功能可能更差,所以给孩子喂药的水不要太多,能把药喝下去就好。

9.不要用大勺子喂药

孩子的嘴较小,用大勺子喂药孩子不仅很难一口喝完,容易洒落和呛住孩子,还不容易掌握药量。所以,对于年龄较小的孩子,可以使用滴管喂药,比如可以用喂鱼肝油的滴管,吸满药液后,把管口放在婴儿口腔颊黏膜和牙床的中间,让药液慢慢滴入;对于年龄稍大的孩子,可以用小勺子,或者买专用的喂药器喂药。

10.不要给孩子过长时间喂药

孩子感冒了,有些妈妈认为是小事,就自己找药给孩子吃,一连吃了几天后,病情还是没有好转。这种情况下,吃某些药物两三天还不见好转的,就不应该再吃了,必须尽快带孩子去看医生,孩子的病症可能并不像表面看起来那么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