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现在,我们这样做教师(班主任卷)
34226300000013

第13章 在教育的旅途中行走和思考

黄雅芩

“焦点人物”

黄雅芩,中学历史高级教师,教育管理专业教育硕士,湖南省班主任专业理事会理事。多次荣获湖南师大附中“蔡田瑄珠教育特优奖”、“优秀班主任”、“教学能手”、湖南省“芙蓉百岗明星”等荣誉称号。近十年来,所带班级连年获评“市优”或“校优”。发表博文二百多篇,《班级“历史事件”》、《塑造学习型班级“雁行文化”的思考与实践》等二十余篇论文在《班主任之友》等杂志发表或获奖。

“教育理念”

精神引领,文化治班。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说过,“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基于此,我将班主任定位为“学生成长中的引领者和守护者”,希望通过给学生更多精神上的引领,唤醒他们认识和发掘自己的潜能,努力实现自我超越,活出生命的意义。

在教育实践中,我从最初的制度管班逐渐转为文化治班,并尝试引入管理学上的“雁行理论”,力求打造班级“雁行文化”,强调责任分担与共享领导权,相互关怀照顾,彼此鼓励支持。

“成长叙事”

一直以来,我都认为,生活就是一场行走,不断地行走!班主任工作更是一场不断探究和追寻自己的生命意义,引领学生们活出生命意义的行走!我想以一种淡然的心态,去反思从教十七年来一路行走的自己,享受与自己心灵的对话;以一种快乐的心态,与每一位教育同行者分享共有的认识与感受;更愿以一种积极的心态,去激励所有教育行走者去面对未来的一个又一个挑战。

两度落跑,体验教海初航的困顿

很多年后,母亲在回忆我的童年时常念叨:“四五岁的小屁孩,就知道架块小黑板,端来小凳子,带一帮孩子认字,小老师当得有模有样。”爱看书发问的我,在父母看来,天生就是当老师的料。

1992年,我迈进了湖南师范大学。1996年,又跨进了湖南师大附中的校门。初登杏坛的我,对于未来的教海生涯,内心满是憧憬和梦想。

但是,期待中的美好很快就破碎了。刚毕业的我,既要当班主任,还要上六七个班的历史课。此外,学校还有各种类型的竞赛课、接待课,一丝都不能马虎。在手忙脚乱地应对教学工作时,我的班主任生涯也磕磕绊绊地开始了。没有任何经验的我,以为当班主任就是每天要他们不动不吵乖乖听话。但孩子不是机器,怎能说放哪儿就是哪儿,说怎么转就怎么转。年轻的我,以为对付他们最好的办法就是呵斥与批评。那一年,“大眼瞪小眼”成了我工作中常有的画面,曾经以为的职业神圣与温馨都如风飘散。我的教海初航满是理想之光照不到的黑暗。

印象最深的是和小论之间发生的故事。小论是一个高知家庭的孩子,由爷爷奶奶带着,儿时因为脸上血管瘤手术后留下很大伤疤,经常遭小伙伴嘲笑。父母觉得亏欠他,因而特别宠爱,小论的个性也特别顽皮任性且自尊心强。开学不久,为了整顿纪律,我把小论刚任命只两天的“小组长”职务撤了,引来了他父亲极大的不满,为此专门到学校来告了一状。后来,又因为小论晚自习经常违纪,我一气之下要罚他跑通学。他父亲又急急地从北京赶回来,对我暴跳如雷:“我孩子每天上学的安全你来保障吗?”之后,小论被带到北京去读书了。走的时候,小论留下了一张写满了“黄老师,我恨你”的字条。

那一年,是内心挫败感与无力感最强烈的一年;那一年,我一把眼泪一把鼻涕地向领导提出辞呈,成了名副其实的“逃兵”。

在从教的第四个年头,学校开办第一届广益高中,需要大批班主任,我再次上岗。虽然以不再像第一年那样急躁和简单,但这届让资深班主任都摇头叹息的顽劣孩子还是让我感到非常艰难,很难找到成就感和幸福感。在学年快结束的时候,我怀孕了,按照学校惯例,可以辞去班主任。我是怀着庆幸的心理“下岗”的,又不由自主地当了一回“落跑班主任”。

两度落跑,我一直处在教海初航的困顿期。班主任工作对于我,似乎成了一道跨不过去的坎,我甚至想,最好这辈子都不要当班主任了!

找寻方向,探求班级管理的真谛

或许是上天太过眷顾,希望我能努力突破这道坎,从而蜕变成另外一个自己,2002年8月,我再次接到学校要我去当班主任的通知。

我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硬着头皮再上“战场”,或许是做了母亲的缘故,我开始以成熟的心态去解决问题。当学生有优异的表现时,我会不由自主地想,要是我的孩子有这么优秀该多好啊,内心也跟着充满欢乐与愉悦。当学生有一些顽劣的表现时,也常想,要是我的孩子也这样,我会多么伤心,于是会情不自禁地想去多了解他们一点,多帮助他们一些。当那种母性的情怀揉入班级管理后,我发现,看问题的视角、处理问题的方式都随之发生了变化。这种变化折射在孩子们心中,产生的效应不断放大。2003年所带班级面临文理分班,正式分离的那天恰逢我在北京调研,孩子们自发组织了一场特殊的离别班会。当我站在天安门广场,通过电话听到了一声声哽咽的齐呼:“黄老师,我们爱你!我们爱你!”那隔着长江黄河传来的声音如天籁般美好,瞬间感动得我泪流满面……也是那一刻,我真切地感受到了当班主任还可以如此地幸福!

这三年,班级各类奖项拿得不少。当荣誉纷至沓来时,我开始冷静地反思自己的班级管理,感觉离理想的状态其实还很遥远。从教育目标看,是停留在头疼医头、脚疼医脚,以解决短期问题为主的状态,缺乏长远的目标与瞻望。从教育行为看,是依靠守与哄等体力的付出或情感的累积而换取的“成功”,缺乏更有效的让自己解放、让学生快乐的教育方式与手段。

教育的真谛到底是什么?如何能更有效地开展班主任工作?

2005年,丢掉了三年前那种忐忑不安的心情,我接手新一轮的班主任工作。同年,我考取了湖南师大教科院教育管理专业的教育硕士。在田汉族教授的指导下,广泛阅读了教育学、管理学以及心理学理论的很多书籍。

在研读教育管理理论时,经常会产生一种和已有的体验相吻合相呼应的感觉,而已有的实践经验也能帮助我更好地去理解教育理论。同时,我经常随手记下很多读书笔记和教育心得,整理成文字后,在各类杂志发表,如《浅谈班级工作中的爱心教育》发表于《当代教育论坛》2008年第2期,《班级“历史事件”》发表于2008年《班主任之友》第6期等。那一届,不自觉地在思考、梳理,并一点点尝试优化自己的教育行为。那一届,颇有些拨开迷雾见方向,豁然开朗的感觉。

且歌且舞,力行冲破窠臼的实践

2008年,送走第二届毕业生,同样是连续三年的“优秀班集体”,同样是突出的高考成绩,同样是无数鲜花与掌声的环绕。但对我而言,这三年绝对不是教育生涯的简单重复,因为在这三年间,我似乎打开了一扇由困顿走向光明的秘密之门,那就是:通过专业阅读和交流提升教育理论水平,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有针对性、创造性地开展班级工作,并在实践中充实和完善自身的理论认知。或者可以说,历经十年磨难,我的班主任工作已逐渐由自发转向自觉,由“蒙昧时代”步入了“文明时代”。

在过去的五年里,我经历了在对口援助的岳麓外国语实验学校任初中年级组长和附中校本部任文科实验班班主任两个阶段。这是两个看似反差很大的阶段:一个是初中,一个在高中;一个是管理年级,一个是管理班级;一个是典型的平民教育,一个是真正的精英教育。两个阶段我都试着将学习型组织理论引入日常管理,努力创新管理制度,优化组织结构,开展特色活动,凝聚组织精神,以年级班级文化建设为抓手,以促进个体与组织的和谐发展为终极目标,努力打造极富生命力的年级班级学习共同体。两种截然不同的情境,却奏出了彼此相呼应的乐章,更让我深刻体会到,理论指导下的各类实践其实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2010年回到附中,即将开始新的一个轮回,要靠原有的经验解决问题其实已经很容易了。但我在想,能不能做得不一样些呢?能不能更自觉地运用教育理念去设计一些教育实验,看看会不会有特别的收获?能不能尝试一些特殊的做法,让班主任当得没那么枯燥?就这样,一试又是三年。在具体实践中,我尝试引入了管理学上的“雁行理论”,力求打造班级“雁行文化”,在以下几方面做了较多尝试:

首先,充分利用网络平台,促进家校交流,打造和谐的师生、生生、家校关系。从军训起,我就随时用相机记录班级成长和学生成长,并编写图文日志发到班级家校通网站上,三年来积累了近二百篇。比如在开学自我介绍班会后,当同学们在黑板上写下名字后,构成了一幅很有意思的涂鸦,我将我的名字写在了最下方,拍照上传,并附了首散文诗《在一起》。

有家长阅读后留言:“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学校不仅是传播知识的殿堂,更应该是学习做人,培养温情,积累友谊的大家庭。相信在黄老师的带领下,同学们都能成为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栋梁之才。”这就在初始阶段拉近了家校距离,获得了家长的信任与支持。

我班的家校通网站内容涉及班级活动、学法指导、教师风采、日常管理、学生佳作、老班手记、争鸣话题等若干板块,借此向学生和家长宣传介绍学校和班级的管理理念及具体做法,这样既尊重了家长的知情权,保障家长能积极参与到班级管理中来,也凝聚了人心,促进了班级的良性发展。有家长在回帖中曾说道:“黄老师,谢谢您!远在千里之遥的我们,全靠家校通您提供的信息来了解儿子的生活、学习环境及一些情况。也知道儿子在您带的那么优秀的班集体过得很开心。我虽然很少发言,但一直关注。每看到一些情况心理都很高兴,更放心了。”这种和谐的人际关系为班级“雁行文化”的养成提供了重要的土壤。

其次,尝试创新班级管理体制,从制度和组织结构上来推动班级“雁行文化”的形成。多年以来,我们习惯于依赖传统的班级管理结构,这是一种管理主义影响下的封闭的科层式结构,是典型的权威式和外控式管理,易导致学生重视等级,易于服从,满足现状,固步自封,不适应新时期人才培养的需要。在思考中我关注到学习型组织理论关于组织结构建设的两个基本原则:扁平化,即减少管理层次,拉近空间、制度、心理、情感和思想距离,使组织内信息交流更为通畅便捷。柔性化,即用任务为导向的团队取代固定的组织或分散的群体,以利于组织管理上实现集权与分权、稳定与变革的统一。

在和学生多次讨论后,我决定开展班级“学习小组”建设活动,甄选了八个品学兼优的学生担任组长,考虑男女搭配、通寄搭配、成绩搭配、优势科目互补、个性互补等因素后,将全班分成八个小组。小组座位不依传统方式呈纵向摆放,而是以板块方式集中摆放,拉近空间距离,利于学习交流和情感交流。小组功能由传统的收发作业、清扫教室扩大到诸如纪律管理、学习互帮、生活互助、座位协调、活动承包等若干领域。组长职权相应扩大,只要不违背提升本组成员综合素养、促进成员学科均衡发展、打造优良组风、构建特色小组的基本宗旨,均可创新体制,自主管理,这既为班级重点培养了八个“头雁”候选人,又很好地培养了他们的组织协调能力和责任意识。小组检评含常规表现、学习表现、活动参与三大板块,在公示个人常规检评的同时,取组员平均分进行小组排序,获优小组可以优先选座位板块,小组集体照可以在班级板报“佼佼之组”栏目中公示,期中、期末还能得到一定奖励。有这样一套体制后,班团委会在落实学校年级布置的诸多任务时,不再分散到个体,而是下到小组,拉近了管理距离,提高了班级管理效率,体现了全员参与,增进了团队合作。有力地推动了班级“雁行文化”的发展。

十七年来,如果说在这条教育前行的路上我能由困顿走向明媚,由疲累走向幸福,我想,主要得益于一直以来的“边走边看”:以理想者的眼光抬头看看教育的天空,心有多大,天空就会有多宽广;以追寻者的心态看看前方,离我们自己的目标和追求,离社会和家长的期待还有多远;以学习者的心态看看身边,在教育的同行者中,有哪些精神和理念、作风和态度、方法和策略值得我学习和效仿;以思考者的心态回头看看,看看学生有没有跟上来,看看走过的路是否正确,回味一下,每一个或整齐或歪斜的脚印所记录的教育成长都有它怎样的价值。

“教育反思”

一、要坚持以人为本,不断更新教育理念我们应该建立怎样的教育观和学生观?是以练考为唯一手段,以高考为终极目标的单纯的“竞技教育”吗?学生只是简单的工作对象吗?不,学生是有个性的鲜活的个体,教育应立足于促进社会的发展和人的发展。偏离了这样的认识,任何教育都是无的放矢。

我们应该引导学生形成怎样的学习观?在“知识本位论”影响下的教师,往往关注的是学生的知识积累,于是培养出的多是“知识学习过剩”而“思维能力”和“人文精神”严重不足的学生。在实践中我逐渐认识到,应该让学生学到,其一,基本技能和学科知识,以获得“理性之源,为善之本”。其二,思维方式和实践能力,特别是“学习怎样学习”。其三,应对未来生活和工作的人生态度。三者是个有机整体,缺一不可,尤其是态度的养成,决定了一个人生活的姿态和未来的走向。

班级管理中应该建立怎样的师生关系?班主任就是高高在上的权威者吗?班主任应该将自身从教育权威的地位下放,从原来的活动控制者转变为活动的设计者、合作者、引导者、参与者和支持者,通过民主化决策,构建一种平等、尊重、合作的新型师生关系。

二、师生交往中应懂得关爱,善于鼓励人与人之间任何的交往与对白,或亲或疏,或爱或恨,实际上都会有一个情感的支点。师生交往,实现和谐融洽的关系,支点在哪里?一个字,爱!真诚而不失理性的爱。爱是宽容,要能容忍一些错误和瑕疵,不能以爱的名义来过分地要求他们,爱得太沉重,心会离得越远;爱是欣赏,每一个学生,从不同的角度看,都有他特殊的美丽。爱是行动,要自觉投入,无怨无悔,甚至可能会演变成日常生活的惯性。

三、班主任要善于管理变化

教育是一种创造性的心智活动,班级生活其实是日新月异变化着的社会生活的缩影。有变才有新,没有变化的教育工作,本身就是缺乏生命力和吸引力的。如何管理变化?

其一,班主任要善于预见变化。有所预见,才能有所应对。可预见的变化往往可以凭经验用常规的方法解决。

其二,班主任要乐于迎接变化。除了游刃有余地应对可预见的变化外,更重要的是,对于突发性的变化,班主任要能根据一定的原则,及时调整思路、心态、策略,这样才能应对自如。很多创造性班级活动其实就是在突发性变化发生后诞生的。

其三,班主任要敢于创造变化。小到老师今天的语言表达方式、心情指数甚至着装打扮,大到管理过程中的一个与众不同的决策,教育中引入的一些新用语或新观念等,任何一点变化都可能给每天重复、单调生活的学生带来新的刺激点,激发他们对生活、对学习、对班级、对老师的新的理解和新的激情。

四、做学习型班主任,重视学习与反思不断学习,才会不断增强教育力和创造力。努力强化两个基本认知:其一,“工作学习化”,把工作当作一个学习的过程。其二,“学习工作化”,把学习当作一种必做的工作,使它成为一种生活方式,持之以恒。

在班级管理中,要学会克制潜在的防卫心态,经常进行反思训练。比如,在困惑、生气、沮丧、忧虑时,可以告诉自己,不行,停下来,不要急着下所谓“正确”的结论,问问自己:我这样做现在效果如何?我这样做了学生的感觉如何?我自己的感觉又如何?提醒自己,要试着听听学生的认识而不要只看见听见自己的认识,要试着听清楚学生在说什么,而不要只听到我们期望他说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