谌志惠
“焦点人物”
谌志惠,全国班级自主教育实验核心成员,湖南省2007年优秀教师,湖南省班主任工作专业委员会理事,《班主任之友》杂志2011年第6期封面人物。利用德育课程开发建设班级文化也成其为主攻特色。2012年,其所带班级被评为湖南省文明美德班,诗歌朗诵节目《相信未来》在湖南省第四届中小学生艺术展演活动中获得一等奖。
“教育理念”
很喜欢《一代宗师》里的这句经典台词:“我是经小看着我父亲跟人交手长大的,听得最多的,是骨头碎的声音。我爹常说,我这种人,唱戏能成名角,出家能成高僧,因为我会迷。在我爹身上,我看到的不是招,是意。”我也希望自己是一个做事能“迷”的人,对我喜欢着迷的教育,是凭“意”胜,而非以“招”胜。
深知为爱而付出,不是牺牲自我,而是发展自我,创造自我,是无比快乐和幸福的!
热爱读书吧!做一名智慧型教师,选择专业阅读,走课程开发之路,以迎来自身知识结构的改变和生命状态的改变,和学生一同享有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成长叙事”
近七年来,我借助专业阅读,走课程开发之路,点亮了我的教育生命,促进了自身的专业成长。专业阅读,成了我教育生命的王牌与底气。
相逢镇西大哥,点燃教育激情
朋友,你相信生命的转机往往是因为一个人,一个故事,抑或一本书吗?我是相信的!
1995年参加工作,到2005年,这十年青春,我曾经是在迷茫中度过的。2006年,网友沁心荷给我推荐了三本教育类书籍:《从批判走向建设》、《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高万祥与人文教育》。这几本书,两天便被我迫不及待地啃完了。我似乎在患了十年未曾好好阅读的饥渴症后一下子获得良药妙方,开始了疯狂的专业阅读之旅,在阅读的世界里涵养性情,寻觅教育真谛,也是第一次那么强烈地感受到:我,是一个教育人!
我这个人读书时有个癖好,就是一旦爱上某个人的著作,便会把他所有的作品竭尽所能地收集起来阅读个够。读完李镇西的《从批判走向建设》后,我读书摘抄本上记录下了一长串李镇西老师的书:《爱心与教育》、《走进心灵》、《e网情深》、《做最好的教师》、《李镇西与民主教育》……
带着读完李镇西老师所有书籍的畅快,我以难以抑制的激情写下了一篇《给镇西大哥》的教育情书,也借此去参加教育在线“我阅读,我成长”的读书节征文活动。在文中,我这样写道:“镇西大哥,你知道吗?当你的名字在我心里温润起来之后,我知道,我不会停止追寻你的脚步了。‘总有一种情感会让你泪流满面’我怎么能只把你当一个教育家呢?你分明就是一个生活在学生世界里、童心未泯真诚可爱浪漫多情的‘朋友老师’啊!”李镇西老师的《爱心与教育》,就是这样以其不可阻挡的魔力向我的教育人生席卷而来。
那时我所教的津市市二中150班的学生都知道,李镇西老师是我的偶像。在李镇西老师的感召下,我向150班的学生提出了“建设书香班级,做最好的自己”的班级奋斗口号。
我将学生们带到多媒体教室去选班歌,《相亲相爱》、《那些花儿》、《隐形的翅膀》、《青春纪念册》,一首首好听的歌儿沸腾了学生们的情感。我引导学生召开“共建150班美好家园”主题班会,让他们尽情放纵着笑声,击鼓传花、快乐传真,一个个游戏,留住了无数的欢声笑语。
但我知道,我那时一切的做法,只不过是进行了一场浪漫的复制。那些表面形似的活动虽被我开展得有声有色,我却真的没有去深入思考这样做的教育目的是什么。记得当时有个学生在周记中写下了这样一段话:
“老师,给您提点建议,希望您能接受。您在教育我们和管理150班时,希望您别把别的优秀老师的方法用在我们身上,那是别的老师教育他的学生的而不是教育我们的,感觉我们就像是复制品一样。我们是您的学生,我们需要的就是您的教育方法,不是别的老师的,也许您认为别的老师方法的好,可对于我们来说,您的才是好的。”
这场浪漫的复制之旅虽然现在看来颇为可笑,但它毕竟是我生命中的一个重要经历,它告诉我:“因为爱着,所以幸福着。”
相识万祥恩师,开启专业成长
2007年7月19日在常德参加骨干班主任培训时,我买了一本《教师专业成长的途径》一书。读完后,以《点一盏心灯》为题,向此书的主编张万祥老师写了一封信,表达了此书对我的影响,以及我迫切想要追求专业发展的渴望。令我意料不到的是,万祥恩师竟给我写了一封近四千字的长长回信。回信中他这样写道:
“谢谢你用这样美丽的词汇来抒发你那澎湃的如火山喷发般的热情,可以说,这封信充分反映了你的才华,你的追求,你的热情,你的素质……尽管是管中窥豹,我也敢于判断你是位卓尔不群、才华出众、必有锦绣前程的青年教师。”
因为恩师的这一鼓励,我变得大胆起来,暗暗地给自己鼓劲:专业发展,我也能行!
这几年,恩师陆续给我寄来一道道精神大餐:《给年轻班主任的建议》、《一句话改变人生——400位优秀教师的智慧感悟》、《破解班主任难题》、《德育智慧源何处》……这些激励让我工作不论怎样忙碌,都要与阅读相伴,都让专业阅读成为我专业发展的王牌。
我所教的0713班的学生应该都知道,张万祥老师是我班主任专业发展道路上的恩师,正是恩师的激励,才引领我带着0713班的学生一路艰难跋涉勇敢地朝梦想追逐。我和0713班的学生曾一起在许愿瓶里装上梦想及心愿送给张万祥老师,祝福他老人家生日快乐。我的恩师,这位青春老人曾为0713班学生在高三来临之际,写下四千字的长长回信。这封信对我和我的学生一生的影响意义都是深远的。记得学生陈卓当时这样回复恩师的信:
“谢谢您把我们的许愿瓶当作宝贝,而不是像那些现实的大人们一样,把它当成廉价的破瓶子丢弃在角落,这样尊重我们卑微的小小梦想的您,是值得我们尊敬的。我要重新拾回我的梦想,拾回我的尊严!老师,谢谢您,我会照着您所说的,为我的梦努力。”
学生给恩师的回信撞击着我的心,让我知道:人,怀抱梦想有尊严地活着,是一件多么伟大的事!而我,作为一名班主任,也应努力寻求专业尊严,自我规划,极力享受自我成长的快乐。
相恋网师学院,迎来生命庆典
当教育理论书籍读了许多,当读书笔记写了有几十万字,当我拿出所有精力去用心地在班主任工作上努力实践后,我却懊丧地发现——有些东西依然在原地转动,工作没有发生根本性的变化,知识就是动力这个时候还没有显现。
2009年1月至2009年6月,我经历了一个孤独的沉潜期。这个时期,我在教育在线开了一个帖子《寻觅书中知己》,开始有计划有总结的读书之旅。每个月月初,我会拟定一个读书计划,列出这个月精读和泛读的书目,然后月末根据读书情况加以总结。2009年6月,我对半年读书情况做了一个盘点,精读书目有:《人间词话》、《老师怎样和学生说话》、《给教师的建议》、《在与众不同的教室里》、《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等。
也正是在这个时候,新教育教师专业发展项目正式通知我已被吸纳为读书会成员,于是,我开始了与“网师”的专业阅读相恋之旅,由孤独的沉潜,走向碰撞的交流。
2010年上半年,我正教高三,带领学生奋战高考。但我无法抵挡网师的魔力,选完了网师开的全部课程。每周二每周五QQ群的精彩授课及热烈讨论,成了我生命中一道不可缺失的风景。我沉迷在网师的讲堂里,从中汲取着知识的力量,寻找着生命的源动力,咀嚼着关于信仰的话题。
网师的学习,锻炼着我的思考力,引领我由感性阅读走向知性阅读,改变了我的行走方式。我不再单纯地激动浪漫,也不再单纯地为问题苦恼彷徨,我开始思考生命的现实性,生命的可能性,以及生命的丰富性,开始用教育学循环去解读教育现象,利用现象学原理去具体面对教育情境,用我的生命去和学生的生命对话,以更好地引领学生的发展。正像我读的《教学机智——教育智慧的意蕴》一书中马克斯·范梅南告诉我的:教育学就是迷恋他人成长的学问。
与网师的相恋之旅,让我不再痴想着去复制谁的成功,也不再只傻傻地努力为了一纸“优秀”的证明,我开始深深地迷恋生命,渴望平凡的奇迹在每一个早晨醒来的时候诞生。
2010年8月,我与“惟韵”二班的一群优秀学子相逢。在与“惟韵”学子相逢前期,我知道,专业阅读是我的底气,也是我的王牌,我只有借助它突围,才可获得重生。这个时候,我下狠劲阅读了马斯洛的《动机与人格》,阿德勒的《儿童的人格教育》,范梅南的《教学机智——教育智慧的意蕴》及《论语》,这些书籍给我最大的启示便在于“相信生命,创造奇迹”。
接班之初,我先冷静而全面地分析了这个班级的特点。这是一个实验班,学生是汇聚于全市各个中学的优秀生,成绩相当优异。但经过一段时间的带班后,我也发现了很多问题,如有些学生娇气严重,不能很好地与同学相处,人际交往能力差;有些学生太过看重学习,每天只与书本打交道,拒绝全面发展,缺少活力与朝气;有些学生虽然非常擅长考试,很会学习,但是所读书籍有限,语文素养欠缺;而有些学生虽然经过中考考场的冲杀进了这个实验班,但实际上自主学习的能力还很不够。对此,我明确了我的教育目的,明确了我要培养的人应该是:人格自尊,学习自主,行为自律,生活自理。于是,我开始大胆实施起自主化管理,用积极心理学激发学生潜能,鼓励学生全面发展。
建班以来,成立过两套班委会,同时配有法制部、自律部、安全部、生活部、宣传部、文体部六个部,学生大胆地实施起自主管理,以法制部颁布的《惟韵法典》依法治班,并提出了“让惟韵因法而强,因法而美”的口号。
在实施自主管理的过程中,学生互相磨合,彼此扶助。在处理班级事务上,我也非常注重和学生商量,听取他们的意见,力争营造师生交往、生生交往的民主、尊重的氛围,让“惟韵”二班尽显“和而不同”之风。
为了引导“惟韵”学子全面发展,激活生命潜能,我们确立了班训“早”,提出了班级格言“惟韵有材,于斯为盛”,定下了班级口号“惟韵二班,非同一般,全面发展,勇夺桂冠”。2010岁末,“惟韵”二班乒乓球女子队夺冠,激情澎湃的红歌会夺得第二名,他们自行举办了“high”得不行的“英语圣诞晚会”,圣诞晚会前,我送给了他们一个圣诞礼物,花了三节课的时间去观看电影《肖申克的救赎》。2011年4月23日,世界读书日,在这样一个特殊的日子里,“惟韵”学子在我校第四届艺术节的“麓山之春”文艺汇演中,以舞蹈《相信自己》参加比赛,在选送的19个舞蹈节目中,勇夺第一。正是这批用激情上演着无数精彩的“惟韵”学子,在第三届全国中学生数理化学科能力竞赛中,有王汝帆等12人获得省级一、二等奖。
一次次为“惟韵”学子设定目标,一次次引导他们全力突破自我,他们也以其努力爆发了生命的潜能,在学校各类活动中表现突出。而与此同时,“惟韵”学子的班级总成绩在年级勇居第一,一些孩子也由先前的不自信到勇于争先,努力去创造生命的奇迹。
另外,为了增强“惟韵”学子的语文素养,为他们增添丰富的精神背景,我开设了经典诵读课程。2010年下半年起,引导学生利用每天早晨早到的五分钟诵读《弟子规》和《三字经》,今年上半年,正式开设《论语》课程,让学生与经典为伴,受传统文化熏陶,更好地与世界接轨。今年世界读书日之前,我为“惟韵”学子从当当网上订购了一千七百多元的书籍,有《世界因你不同——李开复自传》、《视读斯蒂芬·霍金》等,花了一周的语文课让他们沉潜阅读,在阅读的世界里疯狂寻觅,寻觅精神的圣地,灵魂的源泉。
“惟韵”二班的带班经历告诉我,每一个问题的存在其实都是一个教育的契机,每一个生命其实都有创造奇迹的无限可能。在教育情境中去思考教育问题,进行现象学的解读,尊重生命,热爱生命,方是真正的治班之道。
我的阅读,在经历了浪漫、精确后走向了综合,真正变成了生产力。感谢网师,它迎来了我与“惟韵”学子生命的庆典。“惟韵”学子“飞天苍龙”王瀚彬在一次名为“情结”的考场作文中这样写道:
“谌老师的语文课可以说那是相当的精彩。既有对诗歌的解读,又有对课外知识的延伸,甚至于对人生的感叹。她总是当你要走离她的主题时,用充满霸道而又不失温柔的语气将你扭转过来,令你不得不按她的意思行事。她告诉我们:霸道而又不失人道才是这个世界的王道。”
细数由150班浪漫的幸福,到0713班一路艰辛的跋涉,再到“惟韵”二班神话的创造,我知道专业阅读的魅力势不可挡,也只想借此告诉朋友们,去阅读吧,它会唤起你对职业的发自内心的热爱,会引导你对真理孜孜不倦的追求。爱上专业阅读,让它成为你专业发展的一张王牌,让你的生命爆发出无限的可能,以创造平凡的奇迹!
“教育反思”
什么是课程?干国祥老师在《构筑理想课堂》一文里这样阐释:“我们真正要关注的,不是一堂课,而是整个课程。课程,就是我们穿越的这段旅程中的全部:意愿、计划、资源、行动、反思、建构下的经验。课程就是‘道’,就是被我们用脚走出来的道路。课程,就是通过这条路,走到道路终端的那个人。”
以上新教育的课程概念,特别强调课程不是一堆死的知识,它需要老师带着学生,一起去把这些知识“吻醒”,让这些美好的事物真正契入老师和学生的生命。新教育的课程观,特别强调“穿越”。这个穿越者首先是教师,只有当老师决定改变自己(从态度上而不是时间上),才能改变学生,而在穿越的过程中,老师必须不断地修正自己,和学生一起在做中学,在学中悟。课程不仅是设想和计划,也是出发前的意愿、计划,旅程中的资料利用、行动能力、反思修正以及建构下的经验,以及旅程结束时的回顾总结甚至庆典,这所有一切的总和,才是一个完整的课程。
雷夫第56号教室卓越课程的研讨让我思考一个问题:我们为什么没有自己的课程?为什么雷夫能够创造出那么多卓越课程,他教的还只是一些五年级的孩子?我想到了一个词——创造力!
雷夫最可贵的是他的创造力。“一个具有天才的人——具有超人的性格,绝不遵循通常人的思想和途径。”你敢说,他在五年级孩子的身上开发莎士比亚课程,不具有超人的性格?不撇弃通常人的思想和途径,他能这样大胆地去做吗?“创造者才是真正的享受者。”因为雷夫的创造力,他做了一个守望教育的创造者,然后真正享受了教育的快乐!试问:我们有很多优秀的教师无不是在奉献自己,牺牲自己的所有,但是,我们是否真正如雷夫一样享受到了创造的快乐呢?我们的优秀,是不是以迷失自我为代价,然后又以牺牲学生的创造力为苦果,然后师生一同在缺乏创造力的教育环境里日复一日地重复着枯燥乏味的生活呢?
也许我有些危言耸听了!但是,我实实在在通过雷夫的例子,看出我们当今的教育在“创造力”的唤醒上的缺失。干国祥老师说得好:“课程,就是通过这条道路,走到道路终端的那个人。”我们呼唤新教育引领我们书写生命的传奇,去开发属于我们每个老师自己独特的生命课程。我们愿意用生命去穿越这段旅程中的全部:意愿、计划、资源、行动、反思、建构下的经验。
接下来我问自己:我可以在自己的教室里,创造出怎样的课程呢?就现在来说,我没有雷夫的卓越,我还欠缺开发卓越课程的资本。但是,如果我连对生命卓越的追求都没有的话,又如何在实践中真正得以实现卓越呢?我很庆幸,雷夫的卓越之举唤醒了我,让我有了强烈的课程意识。对于如今的我来说,重要的是上路,在课程中发展课程能力及专业水平,我不能等着米来了下锅,而应该自己去找香料,煮一锅香喷喷的石头汤,通过课程发展自己。就像新教育所倡导的:只要上路,就有奇迹;坚持行动,创造奇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