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望
“焦点人物”
秦望,河南省首届最具智慧力班主任,全国知名班主任,著有《光辉岁月——和学生一起走过的高三》,在全国引起深远反响,被《中国教育报》评选为“一百本值得向教师推荐的好书”。现任河南省济源市第一中学历史高级教师、班主任、教科研主任,所带领的校本科研团队“8 1”——八小时工作之外的一小时研讨,被《班主任之友》、《人民教育》等杂志专题报道。
“教育理念”
我先后在内蒙古、山东、广东、天津、河南等地的公、私立学校间穿梭,带过普通班、实验班、后进生班。不同地域、不同类型的班级管理实践中,我尝试过多种教育管理方法,最感兴趣也觉得最有魅力的,就是师生共同生活。
陶行知先生说过:“我们最注重师生接近,最注重以人教人。教职员和学生愿意共生活,共甘苦。要学生做的事,教职员躬亲共做;要学生学的知识,教职员躬亲共学;要学生守的规矩,教职员躬亲共守。我们深信,这种共学、共事、共修养的方法,是真正的教育。”
共同生活,不是“看”、“管”学生,而是指师生、同学、父母子女、社区成员乃至所有公民之间,通过共读、共写、共学、共事、共游、共玩等途径彼此沟通,相互认同,共同濡染,促进和谐,在保持差异性的同时不断消除隔阂,拥有共同的记忆,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美好生活的一段人生旅程。
“成长叙事”
1995年大学毕业至今,我已度过教师职业生涯中的十八个春秋,做了十六年班主任。一直在公办与私立学校间穿梭,一路风雨一路歌。
跌跌撞撞始出发
我的童年是在内蒙古的一个乡下村子里度过的。那时物质极其匮乏,生活却是无忧无虑。小学的我虽然成绩平平,可农村幽静广阔的天地给了我上山放马、下河摸鱼的无限空间。也许是小时玩够了,求学及工作后无论多累也能心甘情愿地接受。
初二那年我去县城,买了几本小书,印象最深的是《将帅青年时》,“大江歌罢掉头东,邃密群科济世穷。面壁十年图破壁,难酬蹈海亦英雄。”这种精神力量一直支撑着我刻苦学习,也正是这一时期的生活给我的生命种下了读书的种子并影响至今。
读高中时,节假日都要回乡下跟父母一起下田劳动,暑假则去建筑队做工,经受过艰苦生活的磨练。少年时代的苦难却是我一生的宝贵财富。这种磨练体现在学习上就是能吃得许多同龄人吃不了的苦,至今母校的老师仍把我作为刻苦勤奋的榜样激励后来的学子。
1995年大学毕业,按地区定向分配体制,我回到自己初中的母校——内蒙古一所农村初中教书。这所学校生源不佳,老师长年发不下工资,很多老师寄情于打牌取乐。对于一个满怀激情踏上教育之旅的年青人,这是迎头泼来的一盆冷水,落寞的心情可想而知。想考研,可苦于家庭经济限制,只好放弃。
正当此时,县一中急缺一名历史老师,政治系毕业的我有幸补缺,并且当上一名班主任。令我意想不到的是,出于对年青班主任的不信任,学生纷纷转班,别的班级人数多达七八十人,我的班级最后只余四十多人!
怎么办?怨天尤人吗?从小在农村艰难环境中磨砺出来的坚强意志在此时发挥了作用。我暗下决心,一定要经营好这个班。我从《班主任之友》上看到一篇关于量化管理的文章,把它当成我带班的法宝。我从“量化管理”入手,在细节上规约集体习惯。每周一公布,每月一评比。凭着一股热情和不肯认输的努力,三年后,全县的文理状元均出自我班。我初尝成功的喜悦,用辛勤与汗水度过了教师生涯的第一个危机。
此后,“与青春同行”,一路充满阳光和欢声笑语。那时课业远没有今天这样紧张。元旦,近处的同学都回家了,我邀请没有回家的学生到自己简陋的家中一起包饺子,男孩子踊跃跳下地窖掏萝卜,女孩子则动手和面、剁馅,大家一块儿说着、笑着,吃着奇形怪状的“作品”,心里充溢着甜蜜。高三那年“五一”,天气还有些许寒意,我和同学们蹬着板车,驮着工具上山野炊。山上气压低,在山沟里包的饺子煮成了片汤,但笑声一样激荡山谷。饭毕爬到山顶,男女同学分成两列对歌,歌声直冲云霄……和学生共同生活的日子,让我收获了很多教育的快乐!多年后读到李镇西老师的《与青春同行》,感觉那就是我的经历。
我班的任课教师,包括我在内,大都是第一次带高三,没有什么经验。凭着一股热情,2000年高考,我班成为唯一完成学校高考升学任务的应届班。
那真是一段激情燃烧的岁月,本能地以为做老师就是这么简单、快乐和幸福。
励志教育显山水
2000年8月,当我辞别亲人,踏上火车,几经周折,只身来到江北水城气势恢宏的新学校,背着行囊穿过“人”字型大门时,我知道一种全新的生活开始了。
中途接手高二的一个文科班,原班主任和任课老师都反映这个班比较乱。我试图用“班法”规约他们,使集体走上正轨。谁知我在班会上热情地发表演说,征求孩子们的意见之后,他们反馈上来的东西让我大吃一惊。一位同学写道:“我助你尽快离开此地!”还有一位同学写道:“我缺钱,你能帮我吗?”我的第一反应,这根本不是正常学生。原来所谓成功的教育方法在这里全部失效,一切要从头再来。
小心翼翼收起“班法”,我找每一位学生沟通,试图让学生在情感上接受我。这可是个细致活儿,我花了将近一个月的时间,才把这个工作做完。之后,我找到了学生乱的源头——没有目标,没有成长欲望。当务之急,是给没有欲望的孩子一个人生的理想。于是,“成功学”成为我带班的新法宝:
一、阅读美国青少年人手一册的励志书《杰出青少年的七个习惯》。这本书以诙谐幽默、简洁活泼的语言向青年介绍了杰出青少年必备的学习、生活、处事等方面的好习惯。我在班会课上组织交流读书心得,让学生结合自身及班级情况畅谈,每周末留一项德育作业进行德育训练,一定程度上消除了刚性制度约束的弊端,使大多数学生进入自动自发的状态。
二、阅读美国费拉尔·海普的《没有任何借口》一书。书中提到美国西点军校学员遇到军官问话时有四种回答:报告长官,是;报告长官,不是;报告长官,不知道;报告长官,没有任何借口。被我班同学认可。“借口是拖延的温床”、“借口的实质是推卸责任”、“执行,不找任何借口”、“记住,这是你的责任”,这些思想观念成为我班学生的口头流行语。
成功学中的自问自答、自我谈话、自我肯定、自我反思、自我激励、自我陶冶等方法,被我纳入班级管理。慢慢地,这个班级发生了变化,学生们开始有了积极、健康的精神面貌。但是,就在励志教育初显魅力的时候,2002年暑期开学,我去学校报到,却发现学校大门已贴上封条——由于资金链断裂,学校被兼并了。凄惶中,我转道去了天津一家小型私立学校。
学校生源依然很差,经常要维护纪律,课程根本上不完,学生上课吃东西,下座位接水,打闹……但是有了第二次私立学校工作经验,我对此波澜不惊,依然有条不紊、按部就班地推行我的励志教育。哪怕我精彩的讲话打动不了几个学生,我依然坚持用自己的热情,去捂热石头一样的学生。时间长了,还真把他们“镇”住了。后来该班一位考上大学的学生来信中这样回忆:“我是个十分挑剔的学生,但见到秦老师,便感到十足的满意……在他的面前,每一个学生都是活生生的故事,值得欣赏,值得体味。我们这群本是生活在自卑与不安之中的私校学子遇上了他便看到了希望。”
勤读多写促研修
2004年,我辗转重回公办学校——河南省济源市一中。这时的我已经是为新教育的理想而来。在此之前,我读到了朱永新的《新教育之梦》,朱老师用充满诗意的语言、澎湃的激情点燃了我心中追求理想教育的圣火。
为追寻教育理想,我住校埋头“苦”干,买了一万多元的书,读了上百部教育名著。个人的阅读视野也愈来愈开阔,从朱永新到李镇西,从苏霍姆林斯基到陶行知……逐渐形成自己的读书习惯。早晨与学生一起上早自习读教育学、心理学,晚睡前读历史学,工作期间抽空读杂志。张万祥、孙维刚、王金战、王晓春等一线名班主任的书摆到我的案头,李开复、李践、王小平、徐小平等国内外成功学者的励志书籍大量涉猎,《教师博览》、《南方周末》、《班主任之友》、《世界知识》等成为我必订的报刊。
丰富的阅读垫高了我的积累。2006年8月,我在教育在线班主任论坛上开了一个主题帖——《行走在高三的路上》,至2007年6月,共写了35万字,完整地记录了我和0401班共同成长的历程,得到网友的好评。
要想写得精彩就得做得精彩,写作同时促进了我深入思考班级工作,平时精心设计每一次班会,策划每一次活动,记录和每一个学生的谈话……至今回头看看,都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那真是一笔宝贵的财富。
参加山西运城“新教育第七届年会”之后,“专业阅读 专业写作 专业发展共同体”的教师专业化成长模式,为我指引了方向。我开始系统地研读中国及西方教育思想史,力求使自己的班主任工作在实践的基础上厚重起来。
2010年我以学校班主任专业发展共同体为基础,创建了“8 1”工作室,定位为公益性校本班主任研究培训平台。
目前我们重点作三个研究项目:班主任阶梯阅读项目、班级日志写作项目、亲子教育项目。
其中,阶梯阅读项目分四阶梯:第一阶梯,班主任基本著作十本,共同研读。第二阶梯,团队成员每人至少重点研究一个主题。第三阶梯,教育学心理学名著十本,研讨式共读。第四阶梯,人文视野拓展(包括哲学、史学、文学、科学等),广泛阅读成杂家。
这个阅读项目看起来挺吓人的,我硬是带领团队伙伴一本一本地啃下来。最初加入工作室的老成员都读了百余本教育类书籍,并且养成了买书、读书、写书的习惯,经常可以看到当当网、卓越网送货人把新书送到团队成员手中。班主任基本著作十本和教育学心理学名著十本,每读一本研讨一次,而且围绕作者做拓展式阅读,阅读作者相关的典型文章,听报告之后每人写一篇心得。这种深度阅读使团队成员打下扎实的理论功底,并结合班级管理实践转化为教育力,青年班主任所带班级在高考中屡获佳绩,而且有了自己的研究成果。杨兵的《魅力班会是怎样炼成的》由万千教育出版,我的《光辉岁月——我与个性一班的高三之旅》由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并被中国教育报评为“2011年影响教师的100本书”。我还帮部分班主任找到自己的研究方向,杨兵的“高中班会研究”,侯小锋的“班级常规管理研究”,王磊的“励志教育研究”,余维民的“班级文化建设研究”,王晓琳的“高中电影课程研究”,魏俊起的“向企业学管理”等都已取得阶段性成果。部分成员被邀请外出讲学,在省内外产生一定影响,这一切令同行羡慕不已,更多的班主任加盟进来,现在工作室成员已达36人,占全校班主任的三分之一。
“8 1”工作室与学校政教处合作,每年举办一次学校班主任论坛,一次德育优质课比赛,并由工作室成员牵头组织每个年级的日常班主任研修,推动整个学校形成浓厚的德育科研氛围。在学校第三届班主任论坛召开前,工作室围绕学校最头疼的寝室管理问题(我校是全寄宿制学校)展开专题研讨,并将工作室成员在日常班级、寝室管理方面的经验与教训结集展示,团队成员侯小锋以“寝室管理中的问题与应对策略”为题在论坛上报告了我们的研究成果,引起与会领导、班主任的强烈反响,引导大家深入思考寝室管理工作。
开发课程再跋涉
作为一名班主任工作爱好者,我一直坚持当班主任。2010年后,我着力开发了高中生涯教育课、高中视频课、论语课。
一、高中生涯教育课
英国哲学家罗素说:“选择职业是人生大事,因为职业决定了一个人的未来,选择职业就是选择将来的自己。”高中不仅是“大学预科学校”,也应成为“职业预科学校”。李希贵说:“很多高中生的心理问题其实都跟人生目标迷茫有关系,生涯教育是从另一个角度解决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入职匹配——把未来职业素质要求告诉学生,学生就不会迷茫。把与职业类别相关的入门书籍、成功人士传记介绍给学生,帮助学生明晰自己的职业期望。并把励志教育、青春期教育统整到这个体系当中,形成高中三年各有侧重的四个课程模块,即了解高中、认识自我、职业定向、研究专业。
二、高中视频课
这里的视频主要指四十分钟左右,适合班会课播放的节目,主要取材于中央电视台的新闻周刊、面对面、走近科学、艺术人生、状元360、高端访问、大家、大家看法、子午书简、心理访谈等栏目,形成五个经典主题:中国经济年度人物(1月)、感动中国(2月)、“中国梦”践行者(7月)、开学第一课(9月)、中国骄傲(11月)。此外,还有网络搜索的各种德育视频。经过三年系统探索与实践,构建了高中三年每个学期各有侧重的系列德育课。
三、论语课
论语的中心价值就是教人做人的道理,是适合我国国情的道德人格课的首选读物。我先是下了一番研究功夫,读了三十多本相关读物,设计了三个模块的课程并进行了一轮实验。
模块一:读孔子传记《孔子是怎样炼成的》(鲍鹏山著)。
模块二:解读《论语》(主要参考杨伯峻的《论语译注》和李零的《丧家狗》)。
模块三:主题阅读(主要参考台湾的《论语高级解读》和于丹的《论语感悟》)。
课程开发过程中,我发现很多班级管理问题都一一化解了,而且根据学生需要自行开发的班本课程具有实用性和可操作性,这更坚定了我的研究信心。
古人云:“四十而不惑。”身处喧嚣躁动的世界,我深刻地认识到教师这个职业对我而言是最佳选择,是实现生命价值的最好平台。校本班主任专业发展共同体——“8 1”工作室建设和课程开发成为我今后研究的方向。我就像一个跌跌撞撞误闯进大草园的小牛,嗅到了青草迷人的芳香,至今徜徉在教育的青草地,流连忘返。
“教育反思”
在十六年的班主任工作中,我越来越意识到,班主任成长和班级建设是同步的。班主任只有深度参与学生的日常生活,并在实践中不断阅读提升理论素养,才能走向成熟。很多名班主任都有自己的治班理念和带班特色,我们在阅读他们书籍的时候,不要忘了自己。个性班主任的成长是需要时间历练的,有人强调爱心,有人强调人文,有人强调兵法,有人强调自主。新班主任往往容易迷失其中,不知所从。
班级管理首先要做的就是抓好常规,就是对班级最基本事务的管理,无非是组织常规、学习常规、生活常规、信息常规。班主任通过抓这些常规管理,在班级建立基本秩序,为全班学生创造一个有序的学习生活环境。班级管理首先是管理,也就是建立基本秩序,在此基础上才能谈“教育”。班主任首先需要的是管理学的知识,管理就是专门化和程序化,专门化就是分工,事事有人管;程序化,就是集体生活要有严格的流程和步骤。这样班级学习生活才会井然有序。
任何班级在组建之初都需要秩序,秩序靠常规管理来实现。当班级走上正轨以后才能谈个性化建设,班级文化建设,班级活动的开展,班级阅读的进行,班级课程的开发,这些都建立在班级有了基本秩序的基础上。
我刚毕业时靠年青人的激情感染学生,带出了一个出色的班集体。可是到第二轮从高一开始带新班时,由于择班生较多,班级人数膨胀,我仍然采用原来的方法,结果班级大乱。经验、激情、爱心都代替不了秩序,班级建设,秩序永远是第一位的,而秩序的建立依靠常规管理。
在常规管理手段熟练运用的基础上,我在班级管理中又尝试了多种管理方法和教育手段,励志教育、自主管理、开发课程,渐渐形成了自己的带班风格。不管遇到什么样的班级,我都能根据情况选择科学的管理方法,开展符合学生特点的活动,深深地打上秦氏风格的印迹。
徜徉在教育这块青草地上,我沉醉不知归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