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联合国行动内幕
34255100000011

第11章 五大国同床异梦

联合国安理会五大常任理事国对世界和平负有立要責任。但是,五大国历来同床异梦。在伊拉克问题上,俄国要卷土重来,重振大国雄风;法国从来是美国异心的盟友;中国力主和平谈判;只有英国顺风吹火,支持美国动武。

1945年联合国成立时,宪章就规定,安理会在联合国的四大主要机构中,对世界和平与安全负有重大责任。中、美、英、法、俄五大常任理事国对世界和平更负有主要责任,享有否决权。然而,从联合国成立那天起,安理会的五老大就同床异梦,各自打着自已的小算盘,算计着对方。冷战时代,主要是以美国为首的西方集团与以苏联为首的东方集团作对。冷战结束后,世界向多极化方向发展。五大国则更多依据本国战略进行投票辩论。

左伊拉克危机中,也是如此。但基本上形成了中俄法对美英的3:2局面。

俄国:重振超级大国雄风

伊拉克武器核査危机牵动着世界亿万人的心。美国倚仗其超级大国的综合实力,多次扬言要对伊拉克进行军事打击。引人注目的是,当美伊矛盾不断激化、战争火药味日益逼近之际,俄罗斯一反六年前“沙漠风暴”时的无所作力,展开了一连串紧张而繁忙的外交幹旋活动,目的是阻止美国对伊拉克动武,通过和平手段解决这场核查危机。

俄罗斯是伊拉克武器核查危机爆发以来进行外交斡旋最积极的国家之一。

1997年10月,伊拉克驱遂联合国武器核查小组中的美国人员。美国立即还以颜色,向海湾地区调动飞机和战舰,致使该地区局势骤然紧张起来。

11月20日,在俄罗斯倡议下,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在日内瓦举行紧急会议,并采納了俄提出的解决核查危机的建议:一方面,伊拉克应遵循安理会决议,配合武器核查小组的工作;一方面,俄承诺保证核查小组尽快结束工作。与此同时,俄总统叶利钦通过电话和电函分别与美伊总统进行磋商。在包括俄罗斯在内的国际社会调解下,一触即发的美伊冲突得以缓解。

今年1月下旬,为劝说美免与伊动干戈,叶利钦派特使前往伊拉克,并和克林顿总统通电话,但均无济于事。俄罗斯对"山姆大叔"的一意孤行作出了强烈反响。

2月4日,叶利钦警告说,俄反对美国以武力解决伊拉克危机的企图,并认为美国对伊实施军事打击“有可能引发新的世界战争,”但美国国家安全事务助理伯杰说,“美国看不到在对伊拉克采取军事行动的情況下发生世界战争的可能性”。

叶利钦曾于2月5日满怀信心地表示,俄罗斯在任何情況下都不容许美国对伊拉克进行军事打击,相信俄能阻止美对伊采取军事行动。然而,素有中东问题专家之称的俄外长普里马科夫不久又不无悲观地说,俄主张通过政治外交途径解决核查危机的主张遇到了“巨大障碍”,俄的外交努力“可能难以成功”。但他同时表示,俄罗斯的原则立场不会改变,即一方面反对对伊拉克使用武力,一方面主张销毁伊境内的所有大规模杀伤武器。

俄罗斯不遗余力遗反对美局对伊拉克诉诸武力,是伸张国际社会公认的以和平手段解决一切争端的道义原则,难道没有别的什么战略意图吗?

美俄两国在中东特别是伊拉克问题上的立场根本不同。

2月13日,美国《洛杉矶时报》文章说:

美国和俄罗斯之间昨天在伊拉克问題上暴露的分歧是长期以来逐步大的。造成这种分歧根源是:怀疑对方有欺骗行为和从事间谍活动、政治目标发生冲突以及由于在海湾地区的经济利益对立而彼此怀疑。

自从1991年海湾战争以来,美俄双方在伊拉克问题上的分歧逐步增大,但这种分歧基本上被掩盖起来,以维持这两个前对手之间牢固的外交关系。但是,在这种表面关系的底下隐藏着好几个方面的摩擦:

1.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美国希望向伊拉克总统萨达姆侯赛因的政权施加压力,直到它像结束海湾战争的停火协议所规定的那样把所有化学武器、生物武器和核武器以及弹道导弹拿出来销毁为止。美国希望在这4类武器销毁之前不要就伊拉克的前途问題展开辩论。

相反,俄罗斯則愿意分阶段解决这个问题,一俟联合国武器核查人员说对某类武器已作出交待,就“了结”某类武器的问题。

莫斯科希望看到在采取这些措施的同时逐步放松对伊担克的制裁(这是一个国家所受到的最严厉的制裁)。

美国一位伊拉克问题专家说:“它们(美国和俄罗斯)看待这个问题的方式根本不同。一方认为玻璃杯一半是空的,另一方则认为玻璃杯一半是满的。但是,这也导致双方寻求解决办法的方式根本不同。”

由于美俄的态度截然不同,伊拉克才可能自从海湾战争以来显然能够从俄罗斯获得可以用来研制导弹和生物武器的技木。

联合国官员说,联合国武器桂查人员已用文伴仏明’与政府关系密切的饿罗新公司1995年向伊拉克出售了导洋陀样仪。

前不久,联合国武器核查人员一直就俄罗斯制造的精密发時设务的问題向莫斯科施加压力。这种设备既能用来为动物饲料提供蛋白质,也能为生物武器提供蛋白质。

2.联合国的作用。美国认为,伊拉克不让外界进入“总统住所”是严重违反决议,这应这受到惩罚。

俄罗斯承认,巴格达违反了联合国决议,但反时使用武力。

在这个问题上的分歧甚至越来越大。

美国帮助成立了联合国特别委员会。许多美国武器专家是联合国核查人员,美国的情报机构帮助查明可疑的场所。美国人查斯·迪尔费尔已担任特别委员会到主席很长时间。

俄罗斯官员在私下指责说,核查小组是美国的政策工具,尽管小組成员中有许多俄罗斯人。

俄罗斯大使谢尔盖·拉夫罗夫变得老爱批评联合国核查小組负責人理查德·巴特勒。联合国、美国和英国的某些官员认为,拉夫罗夫如今是伊拉克在安理会内的代言人,向巴格达传递有关联合国秘密会议情况的渠道。

联合国和美国的官员还抱怨俄罗斯试图破坏核查人员的现场检查。长久以来,人们一直怀疑莫斯科在突然检查之前向伊拉克通风报信——这是联合国对伊拉克要求在核查人员中增加俄罗射人一事感到关注的首要原因。

联合国官员认为,虽然联合国特别委員会大多数雇员的工资由各自国家的政府支付以便减少联合国开支,但是俄罗斯已停止支付两名工作人员的工资,因为他们拒绝服从莫斯科的命令。这两人的工资现在由联合国支付。

克里姆林宫官员则认为,这些报道是企图在俄罗斯为使美国与伊拉克危机达成妥协从中斡旋时损害它的名声。3.萨达姆·侯赛因的前途。华盛顿希望要么把萨达姆赶下台,要么他的政府采取民主做法。克林顿政府把联合国关于经济制裁的决议清楚地解释为在出現上述一种情况或者两种都出现之前这些决议将一直有效。

美国国务卿马德林·奥尔布赖特去年春天在一次讲话中发誓说:“有人问:我们的决心将持续多久,对伊拉克的不妥协态度,我们将反对多久,对于满足国际社会的标准,我们坚持多久,我们对这些人的回答是:需要多久就多久。”相反,俄罗斯则希望苏联时代的友萨达姆继续掌权。俄罗斯及法国和中国把这些决议解释为伊拉克一销毁这四种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就完全取消制裁。

不同的解释有可能变成一场重大的外交战。

总之,伊拉克是俄国在中东的传统势力范围。据报道,伊拉克发展生化武器是俄国等国帮助的。如果发生战争,俄在伊的经济损失多达60亿美元。因而不难明白,俄缘何在这场危机中竭力斡旋,反对动武的理由了。

在其他方面也有理由。

在国内政治方面,其反对党——共产党及极端民族分子如国会下院议员日里诺夫斯基等人座決反对美国攻打伊拉克,俄罗斯国会不但通过决议案,要求美国不打伊拉克,也要求联合国解除对伊拉克施行达7年的禁运令,此决议案对叶利钦虽然无约束力,但是他对这种民意的宣示不得不在乎。

伊拉克欠俄罗斯70亿美元的债务,在俄罗斯目前一穷二白急需现金之际,若解除对伊拉克的禁运,俄罗斯不但很快可获伊拉克还債,而且可以从石油中获利;被伊拉克欠了40亿美元的法国也是基于同样的理由,反对美国打伊拉克。

在冷战时代,伊拉克一直是苏联在中东重要盟友。1991年的海湾战争后,美国把俄国“挤出”了中东的势力范围。近年来,俄为了自身的利益力求重返中东,而伊拉克和叙利亚则是俄重返中东的“桥失堡”,伊拉克危机则是一个恢复俄罗斯在中东地区声势的大好时机。

但是,西方报界对俄国作为安理会五大常任理事国中最大的反对动武者,提出了尖锐的批评。

德国《法兰克福汇报》2月7日刊登克里斯蒂内·霍夫曼的一篇文章,题力《莫斯科从伊拉克危机中捞政治资本》,反映了这种观点:

莫斯科试图以调解人、态度明朗地主张和平解决争端的面目来提高自己在国际上的威望,至少可以重新获得超级大国苏联时代在国际政治中所起的部分作用。提出了"多极世界"要求外长普里马科夫显然在伊拉克危机时觉察到了俄罗斯打破美国霸权,重新在世界政治中扮演主角的机会。不管俄罗斯的调解努力是否成功,这场危机将会提高俄罗斯在阿拉伯世界的威信。如果这场争端以和平方式得到解决,那么莫斯科就可以用成功的调解人的桂冠来美化自己。但是,即使发生军事打击,人们也会感谢俄罗斯,认为它是和平解决争端的拥护者。

美国《洛杉矶时报》2月16日还刊登一篇评论,题为《俄罗斯的危战略》,嘲笑俄国的战略,并提出了警告:

一些老的习惯难以改变,一些国家的老的规则也会持续不变地执行下去。俄罗斯自19世紀以来就开始制定一项谋求在波斯湾地区扩大影响和力量的计划,在俄罗斯强调它与美国在如何与伊拉克打交道方面有所不同的同时,它的这一设想已经变得越来越坦率。近来,俄罗斯高级官员已经暗示,这些不同是根本性的,它们足以破坏华盛顿和莫斯科之间自从苏联共产主义六年前崩溃以来所建立起来的合作关系。

更为可能的是,俄罗斯领导人现在更感兴趣的是在国内给老百姓留下好的印象,并迎合阿拉伯人的现点,而不是要同美国对抗。俄罗斯现在除了它的核力量之外,已经不再是一个军事强国。俄罗斯现在太穷了,以致无法向海上派出它的舰队,甚至没有足够的粮食供给它的规模己经缩小,士气大大下降的军队。对于一小长期以来一直标榜自己的军事力量强大,并随时准备以武力保护它的利益的国家来说,这简直是件丢脸的事。简单的事实是,俄罗斯现在不具备在中东发动军事入侵的能力,就像它几十年前曾经干过的那样。但是,俄罗斯可以发出威胁性的叫嚣,就像叶利钦近来所做的那祥,近似疯狂地向美国发出警告,指責美国对伊拉克采取军事行动将引发一场世界大战。这种声明不会提高莫斯科的信誉。

俄罗斯在伊拉克当然有真正的利益所在。一件事情就是,巴格达还欠俄罗斯近70亿美元的购买武器的钱,这些武器是在苏联时代提供的。而这笔款項只有在联合国的禁运取消,伊拉克又能出口石油赚取外汇以后才有希望收回。俄罗斯还同伊拉克签订了可获利的合同,期望在制裁取消后重新建立双方的商务关系。因此,取消制裁对俄罗新有着重大的经济方面的利害关系,而在巴格达同美国对峙的时刻表现出同情巴格达,俄罗斯在伊拉克和更大范围的阿拉伯世界又有着重大的政治利害关系。所有这一切己经使得莫斯科的所传所为更像是萨达姆·侯赛因的一名律师。

当俄罗斯国防部长伊戈尔·谢尔盖耶夫同到莫斯科访问美国国防部长威廉·科恩共同站在电视摄像机前谈到这一问题时,他说,如果美国对伊拉克采取军事行功,他"对美俄军事关系、可能要付出的代价深为关切"。这显然威胁着要减少,甚至结束军事合作——其中包括美国帮助拆除俄罗斯的大批核武库——美国国会中那些对俄罗斯仍然抱有极大杯疑态度的议员们肯定会再次提出这个问题。

谢尔盖耶夫问道,如果美国试图使用武力迫使伊拉克停止掩盖其有大規模杀伤性的武器,“美国是否在准备承担可能产生的全部后果?"一个更恰当的问题是,为从伊拉克获得毫无把握的利益,莫斯科是否真的准备拿它同美国日渐加强的关系网去冒险?到某个时候,俄罗斯的语言游戏可能会产生重大影响。莫斯科应该非常认真地权衡这些危险。

总之,俄国反对美国对伊动武首先是为了世界显示俄罗斯不再是对美国唯命是从的二等强国。近年来,俄外交战略进行了重大调整,从侧重发展同西方的关系转为推行全方位外交。目前,俄国力虽仍然虚弱,但和几年前相比,毕竟已得到一定程度的复苏。它不但在战略上谋求重新展现昔日世界大国的雄风,在世界事务中发挥世界大国的作用,而且力求在当前世界政治中,凭借自己的军事实力和美国一争高低,从而阻止美国独家移霸全球和建立单极世界的政治企图。叶和钦日前重申,在当代世界中,由一个国家说了算“是不行的”。他说,某些国家将单极化模式强加给世界的企图不仅脱离现实,而且非常危险。

法国:特立独行的美国盟友

从总体上讲,法国是美国在西方世界的盟友。然而,从戴高乐时代起,法国就奉行一套有别于美国的外交政策。在伊拉克武器核查危机中法国同俄罗斯合作,始终反对对伊拉克行使武力。法国采取“塞伊拉克”政策的背景在于法国传统的亲阿拉伯政策。此外,法国还有这样的意图:一方面死守从开发时就深深参与了的美索不达米亚的石油,同时想对以海湾地区为中心的美英系石油资本控制打开一个通风孔。

法国对伊朗和伊拉克采取接近的政策,不仅仅是由于要确保石油权利这一直接的利害关系,在中东和平问题上,法国所采取的亲巴勒斯坦的态度也是如此。一有风吹草动,法国就对超级大国的主张提出异议。也可以说,这是法国外交的基本政策和真实目的。

有人指出,以原殖民地为中心,法国在中东和非洲地区的影响力下降了。在这次的伊拉克危机中,法国同美国的对立自然是出自积极恢复失地的基本外交政策。

法国特立独行的政策,也表现了高卢人桀骜不驯的民族精神。

路透社巴黎2月24日报道:法国外长于贝尔·韦德里納今天说,法国不会支持美国提出的如果伊拉克违背与联合国签订的协议它就有权理所当然地对伊拉克发动进攻的要求。

韦德里納在接受欧洲广播电台采访时说,伊拉克是否违背协议不能由美国来决定。韦德里納说:“将由(联合国)安理会来决定伊拉克是否在要花招……而不只是由美国来决定。”

支持华盛顿对伊拉克采取强硬立场的英国首相车莱尔今天说,重要的是用一项新的能确保这一危机不再发生的安理会决议来支持安南的协议。

当被问及如果巴格达不遵守最新协议,法国是否会支持在联合国提出一项允许美国理所当然地对伊拉克动武的决议时,韦德里纳说:“就此而言,不会。”

在安南秘书长化解了核查危机后,法国人的高傲自得更为显现出来。

法国《世界报》2月25日刊登穆纳·纳伊姆写的一篇新闻分析,题为(法国为促使“外交逻辑”取得了支配地位感到高兴》:在同巴格达交涉时,法国费尽了口舌,但在无法回避的原则问题(伊拉克必須裁军,联合国武器核查小组是不可触的)上并没有作出让步。巴黎现在可以为自已的这种做法感到高兴了。法国还可以自夸说,它使人们接受了使谈判打破僵局的两个主张。第一个主张是,综合考虑联合国的武器核查工作和尊重伊拉克的尊严这两个问题,二者是可以兼容的,跃不偏向巴格达,也不偏向联合国监督伊拉克销毁化学生物武器持别委员会(即联合国伊拉克问题特别委员会)。第二个主张是,对伊拉克的所谓"总统"住所采用特殊检查办法。

联合国秘书长安南星期一(2月23日)在接受法国第二电視台采访时说:“法国提供的帮助是巨大的。”他还说,他仍同希拉克总统和韦德里纳外长保持着“经常性的”接触。安南强调指出:“对阿拉伯世界来说,尊严问题是很重要的。”他责备说,国际社会没有理解这一点,而主要采取了同巴格达“不沟通情况”的做法,听任出现了一种“政治真空”(这种“政治真空”使国际社会同伊拉克的关系仅限于联合国监督伊拉克销毁化学生物武器特别委员会的行动及人道主义问题)。

安南还说:“我们应当作些事请,以改善同伊拉克的关系,以尊重和理解的态度对待伊拉克。”他认为,如果说伊拉克作出了让步的话,那也是由于它受到了“许多压力,其中包括希拉克总统同他们进行的接触”。他的这番话使巴黎很感欣慰。

星期一晚上,希拉克对安南表示"祝贺"。他接着表示,他很“乐观,比昨天还乐观”。无论是在爱丽舍宫还是在凯多赛(法国外交部所在地),人们纷纷赞扬安南的技巧和职业水平。

安南在行动以前,并没有什么保障条件确保他的斡旋努力会取得成功。巴黎是知道这一点的。在所有西方国家首都中,最早和最堅决要求联合国秘书长访问巴格达的是巴黎。法国人认为,必须不惜一切代价恢复联合国的权威。

此外,“在出现一胜一败的局面以前,伊拉克和美国应当停止下决心一掉”。必須在伊拉克的“销误”和可以对它进行的惩罚之间找到一种平衡。

在这个问题上,巴黎在很大程度上表现出了一种唯意志主义和一种外交法动。巴黎积极地开展外交活动为的是最大限度地确保安南斡旋成功,显然,法国给自己的外交活动确定的任务是,一方面,鼓励安南不惜一切代价前往巴格达访问,另一方面,要使美国相信有必要让安南进行这样一次访问。与此同时,还应当使伊拉克明白,“沙时计里面的沙子即将漏尽”。

法国的介入和它的政策的确定可追溯到联合国与巴格达危机的初期。当时,法国是唯一对事情的危性采取分析态度的国家,尽管大家都看到了伊拉克萨达姆·侯赛因总统的固执态度和美国坚决要教训伊拉克的决心。

法国的对外政策由总统和外长共同负责,由总统主导。希拉克毫不狡豫地“亲自介入”了伊拉克危机问题,为的是避免人们走极端,同时也是为了向巴格达闸明固执态度不可避免地会帶来的后果。他一方面向伊拉克指出出路,另一方面也注意不破坏联合国安理会的团结。这是一种平衝技巧。

巴黎并没有同美国发生冲突。它給自己保留了活动余地。从危机一开始,在韦德里纳和其美国同行马德琳·奥尔布赖特共进工作晚餐时(1月29日)和第二天肖德林·奥尔布赖特同希拉克总统的外交顾问们进行会谈时,两国的观点就出现了明显分歧。但据一位法国人士说,双方的合作意愿也是明显的。像巴黎一样,华盛顿也不想破坏安理会的团结,也考虑到了军事打击中可能出现的意外情况。

联合国监督伊拉克销毁化学生物武器特别委员会(即联合国伊拉克问题特别委员会)负责人理查德·巴特勒提出了一份提到同伊拉克的关系将出现危机形式的报告。1月30日,即在这份报告提由6天后,希拉克在同总理和外长协商一致以后决定,向巴格达派一名特使(他就是法国外交第二号人物贝持朗·迪富克)。这位法国特使带去了法国总统的一封信和五点计划。巴黎在五点计划中提出,伊拉克总统住所及其周围场所的核查工作可以采取特殊的"反向对称"办法。按照这种办法,核查人员应包括联合国监督伊拉克销毁化学生物武器特别委员会、一些外交官和一些主要负责环境问题的专家,对总统官邸的核查则由大家共同负责。这就是人们说的“另一个联合国监督伊拉克销毁化学生物武器特别委员会"。

为了使巴格达不对法国反对动武的含义有任何幻想,五点计划的前三点重申了联合国的包招687号决议在内的不可回避的各项决议。687号决议规定,取消石油禁运的必不可少的条件是伊拉克定全裁军。迪富克从巴格达回国时,带回了巴格达同意计划中的一点的消息:伊拉克终于同意检查“总统”住所的原則(在这以前,伊拉克一直坚持拒绝让人们检查总统住所)。

接着,法国总统和外长在巴黎接待了伊拉克外长萨哈夫;法国外长韦德里纳同伊拉克到总理阿齐兹进行电话会谈;人们堅持要安南访问巴格达;向联合国秘书长提供总统专机。

希拉克总统认为,应当趁热打铁。于是,他在星期一晚上分別同克林顿和英国首相托尼·布莱尔进行了电话会谈。他还同加蓬、冈比亚和巴西的总统进行了联系。加蓬、冈比亚和巴西都是安理会非常任理事国。

2月24日,法国《费加罗报》刊登了前外长阿兰·佩雷菲特撰写的一篇文章,题为《法国特有的……》,为法国特色的外交自鸣得意:

在联合国安理会五个常任理事国中,有三国(中国、俄罗斯、法国)反对美国采取打击行幼。这是因为,它们认为,同“沙漠风暴”行动相反,这种打击行动是一种侵略行动,是一种不适合于消灭化学或生物武器的军事行动,是美国的行动(克林顿要独自确定这一行动的目标和战争手寻段)。

但中国和俄罗斯可能并不会为美国得罪阿拉伯舆论而感到遗憾。这两个国家只满足于提出一些并不能真正妨碍美国政府的抗议。只有法国敢于采取行动,从而为联合国秘书长作出的努力提供了成功的机会。

法国的行动表明,美国的最好伙伴乃是善于对美国的立场提反对看法的国家。在不使克林顿处于困境中的情况下,通过公开坚持外交解决办法,法国为使克林顿避免一次可怕的失误作出了贡献。

为什么像法国这样一个国家(我国有些人常常首先说法国是“中等国家”,甚至说法国是“小国”)能发挥这么大的作用?这是因为法国在世界上的信誉比法国自已的估计还要高。从戴高乐时期以来,世界各地都知道有一个法国。在法国忘掉了自我时,法国就没有什么分量了。当法国想起了自我时,其它国家就会听取法国的意见。

这就是法国特有的外交。对于欧洲的多数国家来说,法国的对外政策只不过是一种地区范围内的对外政策,一种致力于处理邻国关系的对外政策。

但危机是最能说明问题的。应该看到,英国殷勤地倒向了美国。德国顺从地服从了美国。甚至意大利也情绪不佳。设想,如果存在由多数欧洲国家确定的“欧洲对外政策”,那会怎样呢?那法国就会不得不服从这种“欧洲对外政策”,欧洲就会二话不说地追随美国的冲动作法。

是否应当匆忙地抱怨欧盟尚未制定共同的对外政策?欧洲即使已有了对外政策,这种对外政策是否就一定是欧洲的对外政策?在没有弄清制度应当遵循什么路线以前,不应当急于建立一种制度机制。内容应优先于形式。如果只是要共同或分别“附和”华盛顿,那么,有没有一种制度机制是无关紧要的。如果是要表达一种多极世界信息,那就应该有一种制度机制,因为“联盟”(团結)才会有力量。

路透社巴黎2月24日的新闻分析也说,法国从伊拉克危机中找回了自信:

法国花好几年的时间才习惯了它己不再是昔日那个在世界上举足轻重的大国的现实。

但是它在促成解决伊拉克危机的协议方面所发挥的关健作用又使它找回了自信,并证明它仍能够对美国发挥制约作用——但必须在联合国安理会的支持下才能做到。

左翼的《解放报》说:“最近这三个星期以来,法国的立场一直介乎于莫斯科息事宁人的态度和华盛顿好斗的立场之间。”

它说:“这场危机提高了巴黎的地位。法国证明,它能够在重大的危机中既同美国分庭抗礼,又继续充当它的盟友。长期以来,它一直没有获得这样的机会。”

在整个这场危机中,法国既反对对伊拉克动武,又坚持伊拉克必须遵守联合国的决议。它于本月初派自己的调解人前往巴格达,并提出了一些建议,而这些建议构成了后来协议的基础。

法国由于同联合国秘书长安南成功出使巴格达有着引人注目的联系,从而获得了很大的好处。安南在已格达斯间,签署了武器核查的协议,从而避免了对伊拉克动武。

法国总统希拉克是达成协议后世界上第一位同安南举行面对面会晤的领导人。他在昨晚说安南取道巴黎返回纽约时设宴款待了他,而此前,他将自己的座机借给安南,供其出使巴格达执行和平使命。

法国《世界日报》说:“法国由于没有直接反对美国的立场,因此有余地施展策略。”

虽然法国同联合国其它两个成员国俄罗斯和中国一样对向伊动武抱怀疑态度,但法国一直较为谨慎,没有公开批评美国和英国轰炸伊拉克以迫使其接受核查的计划。

而关健的是,这使得法国在联合国安理会五个常任理事国中居于中间的位置,使它赢得了各方对这样一项政策的支持:如果单靠法国一方采取行动,是不可能获得通过的。

《解放报》说:“在这场危机中……是联合国在为美国制定外交政策。”

法国外交部女发言人说:“解决这场危机的决议是外交上的一次胜利——显然是对法国、联合国、安理会和它的五个常任理事国而言的,特别是对科菲·安南而言。”

一位外交家评论道,其結果是,安理会又重新在国际事务中占据了首要位置。自1991年美国在海湾战争中单方面对伊拉克采取行动或以采取行动相威胁以来,安理会的作用逐步减退了。

对法国而言,扩大安理会的影响只会增加它因在这场危机中发挥的作用而获取的外交上的好处。法国同美国之间不稳定的关系可以追溯到在二战后美苏两国间的冷战时期,当时法国拒绝对美国言听计从。

预计,法国发挥的和平调解者的作用还会为它在阿拉伯世界中赢得朋友,并帮助欧洲在中东和平进程中获得发言权。

英国:与美有"特殊关系"

二百多年前,美国只不过是英国的海外殖民地。1783年,一场独立战争割断了英美间的母子脐带关系。然而,岁月愈久,愈加使英美感到这种母子关系的特殊与重要。

1982年,英阿马岛战争,整个西半球只有一家支持英国出兵阿根廷。这就是美国。

在今天的伊拉克危机中,在众多盟国中,只有英国从一开始就坚决支持美国,据有关人士分析,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首先,克林顿正逢多事之秋,不仅内外政策多受国会的严重擊肘,还遇到緋闻的困扰,克林顿需一种振兴力量。

而英国首相布莱尔在其国内如日中天,支持率达70%以上,英美又有天然联系的纽带,克布还为牛津大学校友,两人共同点很多,布莱尔自然要为克林顿“雪中送炭”。英国《泰晤士报》大字标题是:布莱尔要拉克林顿一把!

其次,从长远看,在介入地区冲突方面,美国竭力避免“单刀赴会”,需要英国这个军事大国的配合。美国自然还希冀英国在欧盟内部发挥作用,协调与土耳其及东中欧诸国的关系。在法美关系横生枝节的令天,英国的策应尤为重要。

最后,英美两国有共同的语言,共同的祖先,共同的文化传统,乃至共同的哲学信仰,因而两国关系获得了先天的有利条件。加上二战和战后的冷战因素作用,英美关系长期以来被视力一种“特别关系”。

近年来,由于地区冲突不断,国际安全体系的调整,以及美英两国国内运作的需要,美英特殊关系依然存在更大的范围,布莱尔和克林顿竭力给英美特殊关系带来新活力。

而且从总体上看,英美实力都出现相对衰退现象。美国要维系其"霸主"地位,英国的军事力量就会派上用场,英美特殊关系也会获得持续刺激力量。

我国著名国际问题评论家李文政先生在《人民日报》发表文章,批评了英国顺风吹火、支持美国动武的作法:

对当前伊拉克武器核查危机,很多国家力主政治解决,英国却全力响应美国的武力威胁政策,因而十分扎眼。日前,英国首相布莱莱尔正式访问华盛顿,与克林顿总统商讨对策。紧接着,英国“无敌”号舰母紧随美国的“华盛顿”号等3艘航母开进海湾待命。一时间,英美关系显得异常热烈。英国此次紧跟美国顺风吹火,纯系英美关系的惯性使然,尤其显示了它们当前特别需要相互借重的一面。

在当今世界政治舞台上,各国政治家们以不同的语言讲话,以不同的姿态行事,但基本目标依然是维护各自的利益。英国积极追随美国去火中取栗,要害也在这里。英国生活在美国与欧洲大陆之间,传统和现实都决定英国对昔日的“英美特珠关系”满怀企盼和热情。战后,英国的实力日超衰落。东面是法德主宰的天下。英国虽在经济上越来越多地位依靠欧洲,但要继续维护其大国地位与形象及广泛的海外利益,只有向西借助传统盟友美国。从近期看,英国希翼借靠近美国,影响美国的一些政策取向,比如美国"达马托法"的实施和在北爱和谈上的配合等等。克林顿己对布莱尔作出保证,一定要让布莱尔为他的华盛顿之行“感到骄傲”。

英国顺风吹火,为美国在海湾再次动武助势,这不仅在西方盟国内部引起了纷争,也招致很多海湾国家的不满。应当说,英美目前的处境是相当孤立的。如果美国在这场危机中失手,那么不仅克林頓的威信要大打折和,布菜尔首相恐怕也不会轻松。难怪人们对英国此时此刻为“英美特别关系”顺风次火的做法提出了种种诘问。

在反对伊拉克领导人萨达姆的共同行动中,美英两国情报人员还合伙策划推翻萨达姆的政变。这更是其他国家所不敢为的。

2月17日,英国《独立报》刊登帕特里克·科伯恩的一篇报道,题为《军情6处谋划推翻萨达姆》:

由军情6处——英国的秘密情报处——制定的一項旨在推翻萨达姆·侯赛因总统的计划,以不光彩的結局收场,导致它历史上最惨痛的一次失败。

由在约旦首都安曼的情报官员筹划的这次政变,被伊拉克領导人萨达姆挫败了。萨达姆处决了多这80名同谋者,并逮捕了好几百人。

揭露出来的这一新情况将被普遍认为是与英国和美国的言论相矛盾的。这两个国家一直声称,它们没有推翻巴格达政权的计划。它们反复说,唯一处于紧要关头的问题是联合国武器核查人员的进入权问题。然而,18个月前,军情6处和中央情报局合谋在伊拉克挑起了一场旨在推翻萨达姆总统的军事政变。

伊拉克反对衣成员说,军情6处和中央情报局挑选了一个组织,请它负責在伊拉克军队中要排造反行动,而众所周知,这个组织内部有许多萨达姆的密探。

中央情报局特工很生白宫的气,因为白宫不让他们支持刺杀达姆或对萨达姆发动军事袭击的计划。他们首次向《洛杉矶时报》记者证实,未遂的政变是由军情6处和中央情报局共同策划的。

这两个情报机构挑选“伊拉克民族和谐”组织——其成员由伊拉克军人、党派成员和情报官员组成——作为利用的对象,决定通过它在巴格达筹划一次军事政变。这个组织的领导人是伊亚德·穆罕默德·阿拉维,此人曾是伊拉克执政的阿拉伯复兴社会成员,自1971年以来一直住在伦敦。

其他人士说,中央情报局伦敦情报站和军情6处在挑选“伊拉克民族和谐”组织推翻伊拉克政府方面发挥了主要作用。运组织在这两个情报机构的资助下,于1996年初把总部迁到约旦,并试图吸收伊拉克现役军官,以便起来推翻萨达姆。

在巴格达的其他有经险的政府反对派人士说,这項计划从來就没有成功可能。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人士说:“这样的政变不能从外部进行幕后安排,就像60年代一样。萨达姆有30年的掌权经验。”他又说,众所周知,“伊拉克民族和谐”组织内部有许多伊拉克双重特工。巴格达的军事政变还没有发动就被挫败了。从1996年6月和7月初开始,许多掌握权力的高级军官被捕或处死。被处决的人数不太清楚,是可能多达80人。

中央情报局推翻萨达姆总统的图谋在美国引起了一些注意,但是,军情6处在这场未遂政变中的作用到目前为止一直是个秘密。自40年代末军情6处安排阿尔巴尼亚反共分子在金·菲尔比的护送下回国以来,英国情报机构几乎还没考受过这么大的挫折,几乎没有其他行动像这次一样,给参与者带來这么直接的灾难性后果。

在早些时候由中央情报局发起的另一次行动中,军情6处的作用似乎本是很大。这次行动的目的是通过在伊拉克的3个库尔德人居住的省——伊拉克军队已经撤出这些省——发展反对力量来破坏萨达姆政府的稳定。这里的一个中央情报局特工小組准备对伊拉克领导人采取比华盛顿打算批准的计划大胆得多的行动。

白宫对中央情报局在库尔德人居住区的行动几乎完全失去了控制,以至于在美国密码破译员侦听了伊朗的情报联络内容之后才知道正在发生的事。由此它才知道自己的人在参与一场刺杀伊拉克领导人的阴谋。华盛顿立即命令他们不要支持这场阴谋。

中央情报局代理局长对他手下的一些官员非常失望,以至于他让联邦调査局对他们试图刺杀萨达姆的行动进行调查。

2月24日,安理秘书长的外交斡旋,成功地化解了核查危机,可是英国首相布莱尔却说,如果伊拉克不遵守武器核查协议,联合国必須用对伊拉克保持长期军事威胁的办法来代替“外交游戏”。

布莱尔在下院发表讲话说:“我们不想再玩精心策划的游戏了,因为这个游戏使得萨达姆可以阻扰武器核查制度。对萨达姆,外交加武力就等于胜利。当新的协议写进联合国安理会的决议时,必须明确,安理会的任何成员将不会接受萨达姆对武器核查行功的顺利进行所设置的任何障碍和所做的任何搪塞,伊拉克政权必将为此承担最严重的后果"。

英国首相府的一位发言人后来向法新社记者证实,布莱尔建议,如果伊拉克违背最新达成的协议,应对其保持长期的军事威胁。

当联合国秘书长安南准备向安理会出示协议的细节时,布莱尔说:“很明显,伊拉克政权只签署一纸协议是不够的。令天我们面对的萨达姆和昨天的萨达姆没有什么不同。他没有改变。他仍是一个邪恶、野蛮的独裁者。唯一改变了的是,他在有效的外交和使用武力的坚定意志面前改变了主意。其他任何方法都不能使(伊拉克)签署协议,其他任何方法都不能保证(伊拉克)会令人满意地执行协议。我们不会容忍伊拉克任何反复无常的行为。在明确伊拉克不会阻扰联合国武器核查人员的工作之前,英国和美国不会马上改变驻扎在海湾地区的部队的备战状态。”

由此看来,英国首相布莱顺风吹火,替克林顿说话,走得太远了。对此,英国自己最有名的报纸都提出了苦口良言。

2月25日,英国《泰晤士报》刊登彼得·里德尔的一篇文章,题为《布莱尔需平衡对外政策》:

海湾危机暴露出英国对外政策的平衡性问题。布菜尔以撒切尔夫人若听到必会大加赞赏的词藻,高度评价英国“与美国良好而牢因的关系”,称赞美国“乐于站出来主持公道”。这番话得到保守党议员的贊许。过去曾主张单方面裁军的库克连盛赞"与大西洋彼岸建立联盟的重大意义”。这固然没错,但这对于英国在欧洲的角色来说意味着什么呢?布莱尔昨天勉强声称,欧洲给予了“大力支持”,大多数国家认为悉柏不得不动用武力,英国与欧洲的关系和它与大西洋彼岸的关系并不冲突等等。欧洲各国可不这样认为。欧洲没有共同的立场。布菜尔和库克现在既要加强与华盛顿的关系,也要加强与欧洲其它国家的关系。

中国:力倡和平外交独立自主和平外交,钻在第三世界一边,是新中国外交的基石。克制忍让,“和为贵”,也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在伊拉克危机中,中国一贯反对美国对伊拉克动武,一再要求有关国家“采取克制志度”。中国的这种态度与1991年海湾战争时是一样的,中国反对动武的理由基本上也没有变化。

最近,美中关系得到改善。但是,中国并没有从根本上消除对美国的戒心。同时,中国还有这祥一种意图,即向国际社会表明自己不属于超级大国美国一方,而总是站在发展中国家一边。

中国经济持续增长,近年从中东地区的原油进口量骤然增加。中国从确保本国能源供给的立场出发,不愿意影响同阿拉伯国家的感情。

中国同时也希望自己成为一个在国社会中肩负职责的大国。我外交部单方面要求伊拉克“按照联合国安理会决议接受核查”就是基于这一考虑。

当然,从全球战略上看,中国更反对美国称霸世界的野心,主张在多极化的世界里,各国都有发言权。中俄正是由此走到了一起。

2月18日,正在俄罗斯进行正式友访问的中国国务院总理李鹏接受了俄罗斯电视台、《独立报》和国际文传电讯社的联合采访,回答了记者提出的问题。

问:人们把21世纪称为亚太地区政治、经济迅猛发展的世纪。在这一地区不久前发生金融动荡的背景下您如何评价上述预测?您如何看待俄中两国21世纪在亚太地区将起的作用?

答:可以预见,21世纪亚太地区将在经济上取得很大发展,并在国际事务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但不能说下个世纪亚太地区是唯一的中心或称作什么“亚太世纪”。世界的总趋势是向多极化方向发展,欧洲、美洲、拉丁美洲及非洲等也都会得到发展。

中俄两国在亚太地区有着广泛的共同利益,都是亚太经合组织成员,我们希望与俄方共同努力,在亚太地区发挥积极作用。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在新的世纪中,中俄两国将成为保持亚太地区稳定、促进该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问:中俄与中美之间战略伙伴关系的区别在哪里?中国同俄罗斯建立战略伙伴关系的方针是否长久?

答:中俄已经建立平等信任、面向21世纪的战协作伙伴关系,中美将致力于建立建设性的战略伙伴关系,其出发点是推动中俄、中美关系健康稳定发展,在維护世界和平、促进人类发展方面发挥建设性作用,并体现不结盟、不对抗、不针对第三国的原则,从这个意义上讲,中俄和中美之间的战略伙伴关系具有共同点。

但各国的情况千差万别,历史背景不同,地域远近也不一样,我们同他们的关系自然也就不会千篇一律。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美国是最大的发达国家,俄罗斯是与我国有4000多公里共同边界的邻国,因此,合作的重点、双边关系包括的肉容会有些差异。中俄建立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以来,这种关系的内涵不断充实。实践证明,中俄加强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符合两国长远的根本利益,有利于保进世界多极化格局的形成,从而也有利于世界的和平与稳定。因此我愿意重申,中国同俄保持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不是权宜之计。

问:您如何看待中傻在解决地区冲突方面合作的前景,如伊拉克局势、朝鲜半岛和阿富汗等何题?俊中战略昨伙伴关系对美国独霸世界的愿望会产生制约作用吗?

答:中俄一致认为,世界应是多极化的,不应由一两个国家来领导,世界事务应该由世界各国来管,各国都可发挥各自的作用。中国不谋求世界霸权,也反对任何国家谋求这种霸权。中俄都认为多极化有利于世界的和平与稳定。

中俄作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都是世界上有重要影响的国家。中、俄两国在许多重大国际和地问题上有着一致或相似的观点和立场,保持着密切的接触和磋商。在当前多极化趋势加速发展的情况下,两国根据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进一步加强双方在国际事务中的合作具有重要意义。中方愿同俄一道努力推动伊拉克武器核査危机问题的和平解決。昨天我同叶利钦总统就此问题进行了讨论,双方的基本看法是一致的。

同一天,在中国国务院总理李鹏结束对俄罗斯的正式友好访问之际,中俄两国发表了联合公报,公报中声明:

应俄罗斯联邦政府总理维·斯·切尔诺梅尔金的邀请,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总理李鹏于一九九八年二月十七日至十八日对俄罗斯联邦进行了正式友好访问,并举行了中俄总理第三次定期会晤。

在李鹏总理与叶利钦总统会见并同切尔诺梅尔金总理会谈时,双方就双边关系和重大国际问题广泛、深入地交了意见。

双方满意地指出,中俄平等信任的伙伴关系顺利持续发展符合两国人民及亚洲和世界和平与安全的利益。在这方面兩国领导人的会晤和接触发挥着重要许用。双方相信,一九九八年下半年举行的中年人民共和国主席江泽民同俄罗斯联幷总统寸利钦的首次非正式会晤将进一步推动中俄战略作伙关系的发展。

双才对伊拉克局势表示严重关注。中俄领导人呼吁伊拉克領导人全面履行联合国安理会的决议。与此同时,中俄主张政治解决问題,认为使用武力无助于有效解决问題,也不符合所有有关国家的利益。双方确认应继续堅持政治解决目前危机的外交努力,并呼吁有关各方采取克制、灵活的态度,避免局势进一步恶化。中国赞赏俄罗斯为寻求以和平方式解决;冲突所做的积极外交斡旋,俄罗斯积极评价中国作出有关建设性努力。

双方指出,中俄发表的关于世界多极化和建立国际新秩序的联合声明以及中国和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新斯坦、塔吉克斯坦签暑的关于在边境地区相互裁减军事力量协定,对国际局势产生了积极影响。中俄作为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不断加任国际事务中的建设性协作和相互信任将促进世界局势进一步健康发展。

中俄作为亚太地区两个大国,为巩固亚太地区和平与稳定正在加深相互协作。双方希望朝鲜半岛保持持久和平,并将为此而继续努力。

中俄十分重视为亚态地区经济发展创造良好条件。双方愿意保持双边和多边的密切接触。

双方重申,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不针对第三国。在整个伊拉克核查危机中,中国外交官多方斡旋,也主張和平解决纠纷。

2月10日,外交部部长助理吉佩定在外交部会见了海湾合作委员会6成员国——科威特、沙特、阿联酋、阿曼、巴林、卡塔尔驻华大使,与他们就伊拉克武器核査危机进行了政治磋商。随后,吉佩定会见了伊拉克驻华大使。

吉佩定说,江泽民主席对目前伊拉克武器核查危机日益恶化深表关切。中国始终主张和平解快分歧,不赞成使用武力解决危机。中国认为诉诸武力只会带来重大人员伤亡,进一步激化矛盾,甚至引发更加严重的后果。这不符合该地区国家尽早该复和平与发展的愿意。

吉佩定重申,中国一贯主张伊拉克应全面、切实执行安理会有关决议,伊拉克应与联合国充分合作,履行其义务。同时,对伊拉克武器核查不应无限期持续下去,伊拉克执行安理会有关决议的进展情况应得到及时、客观的评价。伊拉克作为联合国成员国,其主权和合理的安全关切也应得到尊重。伊拉克人民的人道主义状况也亟须解法。

吉佩定强调指出,中国作为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和当事各方的友好国家,不愿看到局势继续恶化,为和平解决目前的危机作出了多方积极努力。钱其琛副总理兼外长曾专门打电话给美国务卿奥尔布赖特,并向伊拉克副总理阿齐兹转达口信,阐明了中方的现点,呼吁双方采取克制、灵活的立场,以化解危机。

海湾合作委员会6国大使感谢中方的通报,对中国为谋求和平解决危机所采取的客观、公正的立场和所作的努力表示赞赏,并表示愿继续就此与中方保持密切联系,加强协调。伊拉克驻华大使表示,伊拉克政府感谢中国政府为和平解决伊拉克危机所作的积极努力。

2月14日,钱其琛外长约见了法俄驻华外交官,协调立场。

新华社北京2月14日说,中国欢迎并支持联合国秘书长安南赴伊拉克进行外交斡旋。这是钱其琛副总理兼外长在约见法国驻华大使毛磊和俄罗斯驻华使馆临时代办罗日科夫时讲这番话的。

钱其琛指出,在当前伊拉克武器核査危机进一步恶化的关头,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应支持联合国秘书长为化解这场危机所做的外交努力。秘书长有责任为世界和平和安全进行外交斡旋,秘书长本人也已表达了赴伊拉克进行斡旋的愿望。我们希望他的努力取得进展。

钱其琛说,在伊拉克武器核查危机问题上,中法、中俄有相似的看法和立场。三国都反对使用武力,主张通过外交努力,政治解决这一危机。

法、俄两国使节赞赏中国的立场,表示两国均支持安南秘书长的外交努力,希望就此与中方保待密切磋商与合作。

在联合国系统,我国代表还向美国代表阐明了中国的立场。

中国常驻联合国代表秦华孙2月18日强调,中美两国在目前伊拉克武器核查危机问题上保持接触与合作是非常重要的。秦华孙当天约见了美国常驻联合国代表理查森,向他转交中国国家主席江泽民就伊拉克武器核查危机给美国总统克林顿的一封信。秦华孙重申了中国政府在伊拉克武器危机问题上的立场,强调中国主张通过和平和外交途经解决当前危机,并希望联合国安理会五个常任理事国在支持联合国秘书长安南的外交努力上能保持一致。

3月5日,李鹏总理在九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时宣布,中国主张联合国秘书长与伊拉克政府就此达成的谅解备忘录应该得到严格实施。

李鹏说:“中国政府一贯主张,国家之间的关系应该建立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通过平等协商和平解决各种争端,反对诉诸武力或以武力相威胁。中国高度赞赏联合国秘书长安南为和平解决伊拉克武器核查危机所进行的调解活动。中国主张,联合国秘书长与伊拉克政府就此达成的谅解备忘录应该得到严格实施。”

他说:“中国坚决反对任何形式的霸权主义,永远是维护世界和平与地区稳定的重要力量。中国政府和人民愿意与各国政府和人民一道,为建立和平稳定、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为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