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于利而行,多怨。“义”是儒家重要的道德规范之一,指人的思想和行为要符合一定的标准。凡是功勋卓著、业绩辉煌的企业家,都非常注重“义”在企业行为中的作用和效果,把“义”视为企业精神支柱的主要方面,既谈赚钱又讲友谊,既注重经济效益,又重社会效益,对内对外都应有“江湖义一桩”,是其义。在当今商海中,既要承认对物质利益的追求是合乎人情的,又要注重这一追求必须符合社会公认的道德准则。儒家并不一概地反对利,它强调的是要先义后利、见利思义、以义求利,主张“君子之财、取之有道,”坚决反对的是重利轻义、见利忘义、不仁不义,甚至不择手段的唯利是图。
在儒家看来,管理者的职责就是要正确处理好“义”与“利”的关系,确立“义利合一”的办企业方针,这才是企业制胜的策略。孔子所说:“义以生利、利以平民,”就是这个道理。现代企业经营者可以把“义以生利”的思想转化成一种经营理念,管理企业的活动,就是精神价值创造物质价值、精神价值制约物质价值的过程。这一过程包括价值认识上的“见利思义”,行为准则上的“取之有义”,实际效果上的“先义后利”,以及价值评判上的“义利合一”。这是儒家伦理思想在管理活动中的表现形式和基本原则。
企业是兼具经济性与伦理性的协作利益集合体,其行为及结果不仅具有经济意义,同时也具有伦理意义。企业的健康发展必然寻求义与利(经济与道德)的统一。企业的义利统一包括奉行利己不损人、谋利不损义及谋义不损利原则的义利共存,奉行为己必先为人、谋利必先谋义原则的义利共融,奉行不为谋利而谋义原则的义利共生等三个层次。从义利共存、义利共融到义利共生是企业伦理发展的必由之路。将人道精神、科学求实精神和集体主义精神,贯穿于企业的人员、生产、交换、分配及沟通准则中,贯穿于企业决策、激励、监督和教育的机制中,是义利共生型企业伦理及其运行的基本要求。而良好的社会信用体系、公平正义的法律秩序、合理有效的政治经济制度是企业实践义利共存价值理想的基本保证。
这是完全合乎道义的。我们不片面讲“利”,也不片面讲“义”。其实,“利”和“义”是辩证统一的,“义利合一”才是长久制胜的合理方针。
有一则故事是这样讲的:
清代乾隆年间,南昌城有个李沙庚点心店,以货真价实赢得顾客满门。但其赚钱后便掺杂使假,对顾客也怠慢起来,生意日渐冷落。一日,书画名家郑板桥来店进餐,李沙庚惊喜万分,恭请题写店名。郑板桥挥毫题写“李沙庚点心店”六字,墨宝苍劲有力,引来众人观看,但还是无人进餐。原来是“心”字少写了“一点”。李沙庚请求补写“一点”。但郑板桥却说:“没有错啊,你以前生意兴隆,是因为‘心’有了这‘一点’,而今生意冷淡,正是因为‘心’少了‘一点’。”
这则故事郑板桥所说的心上的一点也是“义”字上的一点。做生意不能缺少“义”字头上这一点。因为,你可能因为昧掉了一点信义而贪得了一时的便宜,但消费者的眼睛是雪亮的,长此以往,公道自然会从人们的实际选择中显现出来。“利”必然和“义”殊途同归,商家懂得这一点就不会做出短视的事情来。下面这家百货店老板就深谙此理。
事实上,儒家的义利观是用来调节社会集团与集团之间,个人与社会之间,个人与个人之间利益的思想武器,因而它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对于一个领导者来说,必须要处理好这些关系:一是企业与职工之间的义利关系;二是企业与别的企业之间的义利关系;三是企业与社会之间的义利关系。在处理上述关系时要坚持“义”与“利”相统一的原则,以平等、互利、讲信用为基准,就定能实现企业的兴旺发达。众多华商在致力于发展自己的事业时,都注重正确处理“义”与“利”的关系,力求使之达到统一。
就企业来说,一方面求利是正当的、必要的;另一方面求利又只是手段而不是目的。有强烈社会责任感的现代企业家,必须使发展企业、谋求利润的日常行为,服从于国家兴旺、民众幸福的大局,懂得为国效力,为民造福,为社会办实事。经营者万万不可以“追求利润”为至高无上的目标,否则,企业就难在大众中塑造良好的形象。当然,企业为了生存,非有利润不可。但是,太偏执于财利,到头来心智被蒙蔽,终至被社会、大众抛弃,可见“义”对规范企业行为,提高企业形象尤其重要。开明的企业家必能较早意识到这一点,深知其意义之重大,并在这方面进行卓有成效的努力,因而涌现出一批杰出的经营大师。
明清时期的山西商人以其崇信尚义而名闻四海。梁启超就曾说:“晋商笃守信用。”晋商崇尚信义,主张义利相通,先义后利,以义制利。这是许多商人经营的哲学基础和商人精神价值观的核心。他们虽身入财利之场,却能够坚守儒家义利思想,将义与利的关系处理得恰到好处。义与利是一对矛盾。经商的目的旨在赚取利润,如果重义而不求利,就违背了经商的目的;而若重利而不讲义,则有悖社会公德。就长远而言,终究会损害商人自身的利益。山西商人“轻财尚义。业商而无市井之气”,“重廉耻而不失体面”,以崇信尚义为准则时刻约束自身,将严守信誉的商业美德代代相传。他们绝不赚昧心钱,以做信义取利的诚贾廉商为荣。他们受一事诺一言,把信义和取利结合在一起,奠定了其稳固的商业地位的基础。
一个海岛上,遭受了台风的袭击,这是一次令当地人民损失惨重的自然灾害。这场台风对农业及交通等方面造成了巨大的损失,蔬菜水果的供应一时紧张起来。岛上许多商店按照“市场规律”把价格上调5~10倍,一时间获得巨额利润。
在这个时候,有一家叫八佰伴的百货商店老板,却向公众允诺,即使在货源紧缺的情况下,八佰伴百货商店也要维持与正常时期一样的定价。在发生自然灾害的特殊时期,商店冒险从外地运来蔬菜食物,如果以5~10倍的高价出售。确实可以获得一笔可观的利润,但是八佰伴商店依然履行诺言,用高价买进的货物,以往日的市价出售。
消息传出没有几个小时,妇孺皆知,临近乡镇的家庭主妇也闻讯赶来采购蔬菜食物。
放着钱不赚,真是天底下最大的傻瓜!同行们对八佰伴老板和田的做法持讽刺讥笑态度。但究竟谁是真正的聪明人呢?
一星期后,风暴过去。受灾害影响的公路及农户都恢复了正常的运作,蔬菜、水果、肉类的供应也逐渐恢复正常,不再短缺了,岛内的各家商店亦以平时的正常价格做生意了。
但是,一个不寻常的现象发生了。因为物价上涨期间来八佰伴百货商店里采购物品,许多人继而成为八佰伴百货商店的长期顾客。
自然灾害导致货物短缺,同行都在涨价,趁机大捞一把,这种时候对八佰伴百货商店来说,同样是个赚钱的机会。但八佰伴不落俗套,以长远的眼光来对待这一事件,它坚持遵守商店诺言,不趁机涨价——不赚小钱,而是要维护长期的信义。
办企业的目标在赚钱。但是除了赚钱外,它还需具备一种社会的价值观。“价值”与“价格”的不同,在于一个是永恒的,一个则是随着外在环境的变化而变动。一个企业的成功,绝不仅仅是这个企业单独的努力所造成的,而是社会各界所给予的帮助而带来的,所以企业经营要有社会责任,时时为社会大众的利益着想,这才是企业永恒的“价值观”,大凡有远见卓识的企业家都深明这个道理,其所领导的企业也遵循这一“法则”,其事业则蓬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