贞观十四年(640),程知节任泸州都督,左领军大将军。与长孙无忌等人世袭刺史,改封卢国公,授普州刺史。贞观十七年(643),以开国功臣入凌烟阁群英图中。同年转任左屯卫大将军,检校宫城北门驻军,加封为镇军大将军。永徽六年(655),迁为左卫大将军。显应二年(657),授葱山道行军大总管,率军征讨贺鲁。大军抵达恒笃城(今哈萨克斯坦东南),有数千家胡人开门投降。程知节不接受投降,杀死了城中所有的人,贺鲁远走高飞。返回长安后,以其屠城而未获贺鲁问罪,免除了官职。不久,又授予岐州刺史。程知节因年事已高,请求退休,得到批准回家自养。麟德二年(665)病逝。赠骠骑大将军、益州大都督,陪葬昭陵。
薛仁贵
薛仁贵(614~683),唐代名将。名礼。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唐太宗、高宗时期历任右领军郎将、左武卫将军、瓜州长史、检校代都督等职。征东、征西,屡建奇功。后因将帅不和失利削职,晚年复出,又立新功。在民间传说中,他的故事颇富传奇立色彩。
一、阵前建功宫城尽忠
贞观十九年(645),唐太宗李世民欲征辽东,招募猛将,于是,薛仁贵便到将军张士贵部下报名应征。薛仁贵所在的部队于当年六月抵达安地(今辽宁盖县东北),正遇一股唐军被敌人围攻。他向将军请求出战,张士贵立即表示同意。只见薛仁贵跃马出阵,直冲敌营,不多时便斩杀一员敌将,将其首级挂在马鞍上,继续拼杀。敌军将士都怕他,赶紧躲避。薛仁贵由此闻名于全军。
由于薛仁贵在战役斗勇猛善战,唐太宗李世民专门召见了他,赐马两匹、绢四10匹,当即授游击将军、云泉府果毅,并赐奴仆十人。大军返回之后,李世民再次召见薛仁贵,感慨万端地说:“以往同我一起征伐的将领都已经年纪大了,难以承担军旅之任。我常常注意选拔英勇出众的武将,但都不如你。我不因征服辽东而高兴,高兴的是得到了你。”于是薛仁贵升为右领军郎将。
永徽五年(654)闰五月,长安地区天降暴雨。一天夜里,高宗李治在万年宫住宿,山水猛涨,冲决河堤,又直冲玄武门。这时,守卫玄武门的宫城卫兵一个个争先逃命。薛仁贵正在北门之外,被涛声惊醒后,见宫城之内毫无动静,先蹚水去找卫兵,结果一个也没找到,便大骂卫兵:“哪有危及皇上之时,还怕死逃命的道理?”看到大水包围了宫城,而且正从大小孔道灌进去,薛仁贵急切地前去打门、叫人,但无人应答。他急中生智,登上一个门楼,向宫院内大声呼喊,终于惊动了宫人。其时宫院内也已漫平了大水,众人赶忙唤醒高宗李治,冒雨转移到高阁之上。不久,大水便灌满了他的寝宫。事后高宗听到报告说,大水冲毁无数民房,淹死居民兵卒共三千多人;同时听宫城官员说,那天夜晚多亏薛仁贵呼喊,不然宫中损失与外界无异。李治立即派人去向薛仁贵传达圣谕:“只因为听到你的呼唤,才避免了遭水淹,才知道有忠臣啊!”同时赐御马一匹,表示嘉奖。
二、东征西讨建功立业
显庆二年(657),薛仁贵与辛文陵一齐带兵在黑山(今辽宁西南)与契丹交战,擒契丹王阿卜固及其众多首领,献俘东都,以功封爵河东县男,拜为左武卫将军。
龙朔二年(662)三月,薛仁贵领兵出征突厥九姓(即回纥、仆固、浑拔、野古、同罗、思结、契丹等部)。出发前夕,高宗设宴饯行,宴会上高宗令人取出甲衣来让薛仁贵试射,说:“据说古时候的射手能射穿七层,今天让你射五层。”薛仁贵一箭洞贯五层,高宗大惊,又命人取出坚硬厚重的铠甲赐予薛仁贵。薛仁贵率众抵达天山,突厥九姓联合十万兵卒抗拒。敌军选出几十名勇猛的将士先来挑战,薛仁贵连发三箭射杀三人,其余的人便一齐下马投降。薛仁贵恐怕留有后患,就把这些人全部活埋掉,而后安抚其大军,擒获叶护兄弟三人,班师回朝。将士们高兴地唱道:“将军三箭定天山,战士长歌人汉关。”自此以后,突厥九姓渐次衰弱,再不敢轻易袭扰唐朝。
咸亨元年(670)四月,吐蕃出兵攻陷西域十八州,占领龟兹、于阗、焉耆、疏勒四镇。薛仁贵奉命任逻娑道大总管,率领将军阿史那道真、郭待封等出兵征讨。郭待封曾任鄯城(今青海西宁)镇守,职位与薛仁贵平等,如今当了下级,于心不甘,因此多次不听指挥。大军进至大非川(今流入青海湖的布哈河),准备向乌海城发进。薛仁贵安排郭待封在大非岭上筑栅安营,留兵两万分为两栅,守护所有的辎重。
薛仁贵率轻骑先行,在河口大破敌兵,收其牛羊万余头(只),返回乌海城。负责留守的郭待封没有听从薛仁贵的安排,并未建栅安营,而是带领辎重缓慢地继续跟进,快到乌海城时,遇到吐蕃二十余万兵力的打击,郭待封战败逃人山林之中,军粮及所有辎重物资全部落入敌手。薛仁贵的前军得不到后继补给,只好退守大非川,结果吐蕃增兵到四十余万,漫山遍野地包抄官军,薛仁贵兵败,伤亡殆尽。薛仁贵被迫与吐蕃大将论软陵签订了讲和条约,而后以败军之将,身带械具被遣送回京,因其原有功勋免于死刑,但被撤职除名。
开耀元年(681),高宗忽然产生念旧之情,想起了老将薛仁贵,于是召进宫中予以慰问。当时西部地区时有动乱,瓜、沙路(今甘肃安西东至新疆吐鲁番)被阻断了,高宗欲让薛仁贵出征。
薛仁贵为高宗的信任之情所感动,当即表示愿意为主分忧,再上征程。于是授瓜州长史,又拜右领军卫将军、检校代都督。他率军出征突厥,在云州大破元珍的部众,斩首一万余级,俘获两万余人,驼马牛羊三万余头。突厥人向来惧怕薛仁贵,如今听到他又镇边,便不敢乱动。
永淳二年(683)二月,薛仁贵病逝,享年70岁。赠左骁卫将军。
裴行俭
裴行俭(619~682),唐代将领。字守约。绛州闻喜(今山西闻喜东北)人。父隋朝光禄大夫裴仁基。高宗时官至礼部尚书,兼右卫大将军,封闻喜县公。谥号“献”。裴行俭精通兵法,善于用兵。
一、假借围猎智擒贼首
裴行俭少年时因家族名望,于显庆二年(657)封为长安令。后因被人诬陷,贬为西州都督府长史。麟德二年(665),拜为安西大都护。裴行俭与李敬玄、马载共同掌管选拔官吏事务十余年,名盛一时,当时人称“裴李”、“裴马”。
仪凤四年(679),西突厥十姓可汗阿史那匐延都支与李遮匐反叛,并联合吐蕃进逼安西(今新疆库车)。朝中大臣建议出兵讨伐,裴行俭建议道:“吐蕃叛乱,尚未平定,西部边境又生战事,强行出兵,并非上策。现在波斯王刚刚去世,他的儿子泥涅师师作为人质留在京城,不如派使臣送他回波斯册立为王,路经两个叛军部落,见机行事,一定会有收效。”唐高宗听从了他的建议,便命他为安抚大食使,册送波斯王返回。
裴行俭一行一路西行,来到西州(今新疆吐鲁番东),城内官吏百姓出城相迎,裴行俭于其中招募豪强子弟千余人,并传下令说:“现在天气炎热,酷暑难耐,等到秋凉之后,我们再走。”阿史那匐延都支听到后,便没有急于下手,又探听到裴行俭并未带多少人马,便放松了戒备。裴行俭则召来附近四镇的酋长豪杰,对他们说:“我从前来此游猎,从不感到厌倦,回到京城后还时常想起,现在因事路经,很想追寻一下昔日的感受,不知你们谁愿与我一同围猎取乐?”一时,蕃镇各部投募的有万余人。裴行俭便借打猎为名,按军队规则来管理他们。一日,裴行俭率众急驰,到达离都支部落十余里的地方。裴行俭先派都支的亲属前去表示慰问,看上去甚为随便,接着又派人去十分友善地召都支前来相见。都支本来与李遮匐定好,待秋凉裴行俭等人将行时对他们下手,现在突然听说唐军已到眼前,措手不及,无计可施。只好带领儿子及手下大小头目来营中谒见裴行俭,裴行俭当即将都支生擒,同时传令各部酋长都来营中请命,一并押送碎叶城(今新疆维吾尔塔里木盆地)。随后,裴行俭挑选精兵轻骑在夜色的掩护下前去俘虏李遮匐,途中正好碰上都支与李遮匐的使者,裴行俭放还李遮匐的使者,让他回去告诉自己的主子,都支已被抓获。李遮匐听到后,随即主动前来投降。裴行俭未动一兵一卒便平定了叛军。裴行俭因此被封为礼部尚书,兼检校右卫大将军。
二、粮车伏兵离间降敌
调露元年(679),突厥部落阿史德温传起兵反叛,单于管辖内的二十四州也响应而叛,一时聚众十万。单于都护萧嗣业率兵征讨,大败而回。于是裴行俭以定襄道行军大总管职,率太仆少卿李思文、营州都督周道务以及西军程务挺、东军李文谏,统兵三十余万,出师突厥。
裴行俭率部来到朔州(今山西朔县),得知萧嗣业是因运粮车被敌兵掠去,士兵大多饿死而导致兵败,便将计就计,准备了粮车300辆,每辆车上埋伏壮士五人,都配上得心应手的武器,又让几百名赢弱兵士护车而行,并于运粮道上的险要处埋伏下精兵。运粮车上道后,敌兵果然率众而来,护粮的赢弱兵士弃车逃散,敌兵赶着车来到一处泉水边,准备饮马卸粮,这时车中埋伏的几百名壮士一起跃出,奋力冲杀,裴行俭于险要处埋伏的精兵也已赶到,里应外合,敌兵大乱,被灭大半,少部分四散而逃。从此以后,运粮车再也没有遭到敌军的抢掠。
唐军行军到单于的北面,于傍晚安下大营,所扎大营,四高中低。裴行俭来到后,命令马上转移到旁边的山岗上。当晚,暴雨忽至,先前所设的营地,水深丈余,看到这种情景,大家无不为裴行俭料事如神而深深叹服。此后,裴行俭率部屡战屡胜,捷报频频传回京城。叛军人数日渐减少,后伪可汗泥熟匍被其部下杀死,部下又擒拿了敌军首领奉职连同泥熟匍的首级投降了唐军,剩余的一小股敌兵退走狼山一带。
裴行俭班师回朝后不久,突厥部落的阿史那伏念又自称可汗,与阿史德温传一同收罗残余士卒起兵反叛。第二年(680),裴行俭重又调集各路兵马,屯兵代州陉口(今山西雁门道)。这次,裴行俭施用离间计,让阿史那伏念与阿史德温传相互猜疑,让人从中挑拨二人的矛盾。阿史那伏念疑虑重重,渐渐地恐惧起来,便偷偷地派人给裴行俭送来降款,裴行俭并未将此事泄露出去,而只是暗下里送信给阿史那伏念,表彰他的做法。一日,唐营前方尘土飞扬,众将惊惧,疑是敌兵来犯。裴行俭笑了笑对三军将士说:“这是那伏念擒了温传来投降,不必惊慌。不过,即使他是来投降,我们也不能不有所戒备。”不一会儿,阿史那伏念果然率着他的部下,绑着温传来到大营门前请罪。由此,突厥叛军被尽数平定。唐高宗听到后十分高兴,派户部尚书崔知悌到军中犒劳将士,慰问裴行俭。
永淳元年(682),十姓伪可汗车薄反叛,高宗下诏裴行俭为金牙道大总管,率兵十万前往征讨。军队还未起程,四月,裴行俭病逝,享年64岁。赠封幽州都督。
薛讷
薛讷(651~720),唐代将领。绛州万泉(今山西新绛)人。父薛仁贵,唐初名将。
薛讷最初任蓝田(今陕西蓝田)县令。突厥人侵犯边境,武则天想到薛讷出身将门,任他为安东道经略率兵出征。临行前,薛讷入朝拜见武则天,说:“我从一个小职位上出任统兵首领,恐怕众将不服,如能授以大权,必定能平定边境战乱。”于是,武则天授他为幽州都督,兼安西都护,检校左卫大将军。薛讷率兵征讨突厥族,屡建战功。
唐玄宗即位后,薛讷因带兵有方,深受朝廷的赏识。开元二年(714)夏天,契丹族与奚族联合突厥族侵犯边境,薛讷奉诏与左监门将军杜宾客、定州刺史崔宣道统兵两万前去征讨。当时天气炎热,酷暑难耐,士兵身负重甲,又得携带粮草,难以行进。众将都说等秋凉后再进兵,薛讷认为天气虽热,但草木茂盛,战马粮草充足,可以放慢行军速度挺进。众将争论不定。后来,唐玄宗命令大军北上,但已贻误战机,敌兵有了充分的准备,唐军长途跋涉,人困马乏,被契丹兵打得全军覆没。薛讷战败回朝,被削去所有官职。
开元八年(720),吐蕃大将坌达延、乞力徐聚兵十万,抢掠渭州的渭源县(今甘肃东部)。薛讷重被起用,从平民百姓直接任命为左羽林将军,与太仆少卿王骏一同率兵前去征讨。薛讷与王骏配合作战,组成犄角攻势,打击敌军,连连取胜,斩杀俘虏敌兵上万人。唐玄宗本打算于十二月御驾亲征,接到前方的捷报后,大为高兴,授薛讷为左羽林军大将军,封平阳郡公。
开元八年,薛讷去世,终年70岁。
郭子仪
郭子仪(697~781),唐中期名将。华州郑县(今陕西华县)人。
父郭敬之,历任五州刺史。郭子仪一生经历了武则天、唐中宗、唐睿宗、唐玄宗、唐肃宗、唐代宗、唐德宗七朝。历任朔方节度使、天下兵马副元帅、太尉、中书令等职。参与指挥了多次重大的平叛战争,具有杰出的军事才能。
一、善抓战机敌疲我打
郭子仪身长六尺有余,体貌英俊。少年时即因武举成绩优异,补左卫长史。
天宝十四年(755)十一月,范阳节度使安禄山起兵反唐。第二年正月,安禄山在洛阳称大燕皇帝,唐朝处于危亡之际。唐玄宗李隆基任命郭子仪为朔方(今宁夏灵武西南)节度使,率兵东讨叛军。四月,郭子仪收复云中(今山西大同)、马邑(今山西朔县东北)两郡之后,兵出井陉,会合河东节度使李光弼的部队,一举攻占了史思明坚守四十多天的九门(今河北藁城县西北)、藁城两县。至此,常山郡九县全为唐军收复。安、史叛军的后路受到了严重威胁。
郭子仪、李光弼两军攻占九门、藁城两县后,率兵退往常山(今河北正定)。史思明立即收整人马,跟踪而进。郭子仪见史思明“我行亦行,我止亦止”,于是将计就计,派出五百精锐骑兵,牵着史思明疾速北进。史思明不知是计,一连追了三天三夜,追到行唐县(今河北省中部)时,已经人困马乏了。当他发现前面只是五百骑兵时,才知上了当。于是东退沙河(今河北行唐和新乐两县之间)休整。郭子仪乘其疲劳之机发起进攻,大获胜利。安禄山得知史思明出战不利,就增派蔡希德从洛阳率步、骑兵两万北上,令牛廷玢从范阳率兵一万南下增援史思明。这就使河北地区的叛军增加到五万多人。
郭子仪所率兵力总数虽多于叛军,但他没有急于与敌交战,仍旧实行疲敌计策。他率唐军从沙河、行唐继续北走,引诱叛军追击。史思明因兵力大增,不再顾虑,放心追赶。郭子仪到达恒阳(今河北曲阳)后,加固城池,采取“贼来则守,贼去则追”的战术,使四五万叛军处于欲战不可、欲退不得、欲歇不能的疲劳状态之中。六月底,郭子仪见史思明的几万人马已被拖得疲惫不堪,决定大规模出击。他联合李光弼的部队共十万余人,在嘉山(今河北定西)与五万叛军展开了一场大战。结果杀死叛军四万多人,俘虏一千多人。叛军首领史思明急率残部退守博陵(今河北定州)。郭子仪、李光弼乘胜率军进围博陵。
嘉山一战,唐军声威大震,河北十多个郡纷纷杀死叛军守将,归降唐朝。安禄山的后路被彻底切断,致使军心动摇。于是叛军商议放弃洛阳,兵退范阳。
二、借兵回纥灭敌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