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可法没有儿子,根据他的遗嘱,命令副将史德威作为他的后人。史可法死时仅44岁,乾隆中追谥他为“忠正”。后人将他散佚的遗着整理辑成《史忠正公集》。
郑成功
郑成功(1624~1662),明末清初杰出的爱国名将,收复台湾的民族英雄。原名森,字明俨,又字大木。福建南安(今福建晋江安梅镇)人。父郑芝龙。郑成功在明弘光时为监生。隆武帝赐姓朱,改名成功,号“国姓爷”。永历帝封他为延平郡王。
一、少负奇气闽南举兵
郑成功的父亲郑芝龙曾流落日本,后来成为海盗集团的首领。崇祯初年,郑芝龙归顺明朝,被授予游击将军,后因功被提升为总兵官。郑成功的母亲是日本平户人田川氏之女,祖籍也在中国。田川氏的中国姓是“翁氏”。郑成功七岁时,从日本回到祖国。他自幼便聪慧过人,15岁时考中了廪生。21岁时人南京国子监,成为太学生。一些名流学者都认为郑成功有天赋之才,将来必成大器。清顺治二年,郑芝龙在福建拥立唐王朱聿键为帝,建都福州,建元隆武。郑成功被引去见唐王,唐王对他宠爱优待,赐予朱姓,为他改名为成功。接着封他为忠孝伯。
清顺治三年(1646)七月,清军大举进攻福建,直逼仙霞关(今福建蒲城北)。郑成功向唐王递呈了《抗清条陈》,唐王晋封他为御营中军都督,挂招讨大将军印。清贝勒博洛的军队从浙江南下福建,郑芝龙率自己的部队降清,郑成功苦劝不听。郑成功在叔父郑鸿逵的帮助下,悄悄逃到金门海岛。
郑成功来到南澳(今广东南澳岛)招募兵员,很快就组织了几千人的队伍。郑成功召集文武将吏设立会盟,仍延用当年明隆武皇帝的年号,自称“招讨大将军”。
八月,郑成功与叔父郑鸿逵合兵进攻泉州(今禄建泉州),一举攻下泉州城外的桃花山,声势大振。但由于清兵抄袭了郑军老营安平(今福建安海),郑成功被迫撤围。顺治五年(1648)闰三月,郑成功再次出击,西攻同安(今福建同安),一举拔取该城。这时,明桂王朱由榔在广东肇庆(今广东肇庆)即帝位,改元永历。郑成功于是派人去广东庆贺,自己也宣布改用永历年号。桂王封他为延平公。接着,郑成功挥师南下,收复了广东潮州、福建漳州、泉州等沿海广大地区。顺治七年(1650),郑成功回师厦门,夺得了这一立足点。
正当郑成功回师厦门之时,清军大举进攻广东、广西,永历帝诏令郑成功进援广东。郑成功留下族叔郑芝莞守卫厦门,自率大军救援广州。结果,福建巡抚张学圣乘虚而入,将郑成功艰难筹集起的粮饷辎重一掠而空。郑成功返回,斩杀了畏敌先逃的郑芝莞,带兵进入漳州。大败福建提督杨名高等,拔取了漳浦。顺治九年(1652),郑成功又攻占了海澄(今福建龙海),大败闽浙总督陈锦于江东桥。
清顺治帝命令郑芝龙写信劝谕郑成功以及郑鸿逵投降,同意为他们赦罪授官,郑成功表面上应诺,于是顺治帝诏令南下大军返回浙江。顺治十一年,清廷派使者去劝谕郑成功投降,并授郑成功靖海将军,他拒不受命,率领自己的部队分驻到漳州、潮州、惠州、泉州四府。郑成功无意受招抚,改中左所为思明州,设吏、户、礼、兵、刑、工六官管理政事。分自己统属的部队为七十二镇。
二、立足厦门北伐江浙
顺治十年(1653),清固山额真金砺率军南下,与新任命的福建巡抚刘清泰,合兵围剿郑成功,在海澄以西隔水相对,出现了僵持局面。但清军人多炮多,每次交战大占优势。郑成功亲临前线,率部将王秀奇、赦文兴全力抵御,终于大败清军,保住了海澄。
顺治帝命郑亲王世子济度为定远大将军,率领大军征讨郑成功。顺治十二年(1655),清廷削夺了郑芝龙的爵位,并将他下到狱中。郑成功兵发两支,一支由黄廷统带,西上进攻广东的揭阳、澄海、普宁(今广东普宁东北)等地;一支由甘辉为总监,率周全斌、陈辉等北上。很快占领了舟山,进而夺取温州、台州。当得知济度率军将至,就下令堕毁了安平镇及漳州、惠安、南安、同安各城,撤兵聚集到思明。顺治十三年,济度以水师进攻厦门,郑成功派遣他的将领林顺、陈泽抵御,正巧海风大作,济度只好引水师返回。顺治十六年,由于轻敌,郑成功大军在进攻江南时溃败。
顺治十七年(1660),清廷命靖南王耿继茂移兵镇守福建,又任罗托为安南将军,征讨郑成功。十八年,清廷采用黄梧意见,迁沿海居民入内地,向守卫边海增加兵力。郑成功自顺治十六年从江南战败返回后,知道进取很不容易;桂王逃向缅甸,声援从此断绝,形势日益紧迫,于是郑成功筹划攻取台湾,以之做为长期根据地。
三、驱逐侵略收复台湾
明天启四年(1624)七八月间,荷兰殖民主义者乘明朝政治腐败、边防松弛之机,出兵强占了台湾岛。顺治十八年(1661),正当郑成功军事失利、整日烦闷之际,有一位叫何斌的人从台湾来到厦门,人署叩见。何斌是郑成功的同乡,在台湾多年,曾被迫给荷兰人当翻译。何斌久闻郑成功忠贞为国,他表示愿作大军收复台湾的向导。郑成功因早有复台之心,听罢何斌所述,感到不谋而合,十分欢喜。
郑成功经过精心筹划,决定出敌不意地通过鹿耳门港湾,在台南抢滩登陆,突袭敌赤嵌城。顺治十八年三月二十三日,郑成功率大军自金门料罗湾登舟出发。他将全军编为两个梯队,自己亲率军一梯队25000人,战舰120艘,向澎湖挺进。由于郑成功正确地掌握了天候、航线,部队进展顺利。经过一天一夜,就渡过台湾海峡,抵达澎湖列岛。不久,到达鹿耳门港湾外。鹿耳门港道迂回,水浅礁多,不便通行,郑成功抓住守敌疏于防范之隙,决心出其不意,直人鹿耳门。
郑成功利用早晨涨潮之机,以何斌为向导,绕过敌炮台,迅速进入鹿耳门内海,然后即抢滩登陆。台湾人民见到祖国的大军,个个欢欣鼓舞,争相协助搜捕敌人。郑成功在台湾人民的大力支援下,很快切断了赤嵌楼与赤嵌城之间的联系。
但是,侵略军不肯就此罢休。他们在依托堡垒顽抗的同时,又出动四艘战舰向鹿耳门一带郑军的侧翼反攻;在陆上,荷兰军队兵分两支,向北线尾一带郑军反扑。郑成功随即督军还击。海战中,击毁击伤敌舰三艘,仅有一艘逃脱;陆战中,郑成功以大部队正面还击,另出奇兵七八百人,迂回敌侧后夹击,全歼进攻之敌。随后,郑成功联络当地人民25000人,一举拔除赤嵌楼敌军据点。
五月初,郑成功第二梯队渡海到达台湾。郑成功集中全军进围赤嵌城。但殖民者仍欲凭城顽抗,拒不退走。至顺治十九年(1662)一月,敌军被围近九个月,城中缺粮,饥饿而死者达一千六百余人。郑成功见时机已到,下令发起总攻。二月一日,荷兰侵略者终于在力竭势穷的情况下,出城在投降书上签字。被殖民者霸占了38年之久的台湾,胜利地回到了祖国的怀抱。
郑成功收复台湾后,立即着手台湾的整顿和建设。他十分注意安抚百姓,整肃风纪,指示全军屯田生产,以解决军需困难。他为开发和治理台湾制订了许多政策,深得当地人民的支持。
收复台湾后,郑成功的部将陈豹驻扎在南澳,而命令他的儿子郑锦居守在思明。康熙元年(1662),清廷杀了郑芝龙及其子郑世恩、世荫、世默。郑成功也听信谗言,派遣军队袭击陈豹,陈豹举兵到广州投降清朝。郑成功又对郑锦与乳母私通并生出儿子很气愤,派郑泰去杀郑锦及其母亲董氏。当时恰有谣言说郑成功要把将领中留在厦门的人斩杀一净,正值周全斌从南澳返回,拘捕并囚禁了郑泰,拥立郑锦,延用郑芝龙当年的封号,称郑锦为平国公,举兵抗拒郑成功的命令。当时郑成功正在患病,听说儿子拥兵叛己,心情悲愤交集。五月初,这位民族英雄在痛苦中含悲死去,时年仅39岁。
李定国
李定国(1620~1662),明末清初知名的农民起义将领。字宁宇,榆林(今陕西榆林)人。他富有远见,胆略非凡,英勇善战,百折不挠。
一、戎马倥偬转战四方
李定国出生于贫苦农家。由于明朝末年的政治腐败、田赋日重,灾害连年,民无生计,李定国的父母均早亡于贫病之中。崇祯三年(1630),张献忠起义军占领陕西米脂,李定国长途跋涉,投到了起义部队,张献忠将他收为养子,跟随张献忠左右,习学武艺,转战四方。
经过十多年的战斗生活,李定国已成长为一个具有较高军事素养和智勇双全的年轻将领。他勤奋好学,深明大义,通读了史书,还常与文人交往。他对人和蔼可亲,严于责己、宽以待人,颇得军心。
崇祯十七年(1644),李定国随张献忠挥军人川,破夔门(今四川奉节),陷涪陵,占重庆,犹如风卷残云。八月占成都,张献忠登基,建国号“大西”。分全军为一百二十营,命孙可望为平东将军,统十九营;命李定国为安西将军,统十六营,命刘文秀为抚南将军,统十五营,命艾能奇为定北将军,统十二营。他们四人皆为献忠养子,合称“四将军”,专事征战,构成大西军作战的主力。
清顺治元年(1644)五月,张献忠战死后,孙可望、李定国、刘文秀、艾能奇等率领大西军,继续抗清。但根据当时情况,为保存实力,避开清军锋芒,遂率军撤离四川,向贵州转移。当时贵州和西南各地控制在南明桂王手中,与大西军处于敌对状态,派军阻击大西军。李定国主张西进云南,联明抗清,深入云、贵,站稳脚跟,养精蓄锐,然后东出湖广,北取中原。将士们都拥护李定国的主张,孙可望也只好同意,而且孙被推为主帅。顺治八年,明永历帝封孙可望为秦王,大西军联明抗清正式开始。
二、巧用象队智胜清军
孙可望受封秦王,住在贵阳,让李定国回昆明去镇守云南。李定国回到云南,努力加强军事建设。他天天操练兵马,一年功夫练出三万精兵。他又特地从缅甸等地买来许多大象,组成一支特种兵——大象队,请专人进行训练。
清顺治九年、明永历六年(1652)三月,李定国在军事上已经做好准备,便写信给孙可望,建议向清兵发动一次大反攻。孙可望命征虏将军冯双礼领兵伴随李定国,组成东路军,以八万兵马攻湖南。命刘文秀和讨虏将军王复臣、万军都督白文选组成北路军,以六万兵马攻四川。北路军收复了四川大部分地区,东路军也攻克了沅州(今湖南黔阳)、靖州(今湖南邵阳),杀了清军总兵杨国勋,清军主将沈永忠退守湘潭。此时,李定国驻扎在靖州以东的武岗。当他了解到桂林的防务空虚,便于六月带兵南下,并分兵三路:右路夺取桂林以北的重要据点严关,左路攻全州,他自己率中路直取桂林。
三路大军在严关会合后,即对清军展开了猛攻。双方正杀得难解难分的时候,李定国命令大象队参战。当时正遇上雷雨天,这些庞然大物在雷鸣闪电中一冲而上,搅得敌阵大乱。清军横尸遍野,狼狈溃逃。李定国趁热打铁,昼夜围攻桂林,清军主将、定南王孔有德自杀,七月初四攻克了桂林。接着,李定国又攻克了柳州、梧州、永州(今湖南零陵)、衢州(今湖南衡阳),直抵长沙。
李定国的节节胜利使清朝统治者大为震惊,十月,清廷派皇族敬谨亲王尼堪率领十万大军来攻。在衡州城下,双方展开了激烈的战斗,四天四夜不分胜负。李定国此时佯败诱敌进入埋伏圈,然后层层包围,四面围歼。清军东冲西突,溃不成军,尼堪被斩杀,尼堪的部队全军覆灭。
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李定国歼灭和击溃数十万敌兵,杀死了两名位于王爵的清军主将,这是明朝抗清以来空前大胜利。
三、反对分裂宁死不降
李定国的战功使孙可望大为嫉妒。孙可望在他的部将怂恿下,决定亲兵到前线,想打个漂亮仗来提高自己的声望。孙可望到了湖南,又派人让李定国到沅州去见他。当时有消息说,孙可望想在沅州把李定国扣留起来。李定国为了避免和孙可望发生冲突,便把大部兵力留在湖南,防守已经克复的地方,自己率领部分兵马到两广一带去和敌人作战。
顺治十年(1653),李定国进攻肇庆和桂林没有得手,就采取逐步发展的打法。他先攻打下两广交界地区的一些小州县,接着就围攻广州。这年十二月,李定国与清军在新会附近的珊洲打了一仗,遭到敌军夹击。为了保存实力,李定国兵退南宁。
由于战事失利,西南地区抗清的形势不断恶化。而这时的孙可望篡夺皇位的野心却愈来愈大。清顺治十一年三月,孙可望知道明永历帝曾两次秘密派人去请李定国保驾,立即捕杀了参与这一事件的大学士吴贞毓等18人。从此,孙可望要除掉李定国更为心切,顺治十三年(1656)正月,孙可望再次派部队去南宁攻打李定国。这时,李定国的部队总共还不到一万人,他一面主动撤出南宁,一面寻机在田州(今广西田阳)打了一次突袭战,获胜。孙可望兵败田州,打算劫持永历帝去贵阳。幸亏李定国及时赶到永历帝住所,护卫永历帝来到由刘文秀镇守的昆明。因这次护驾有功,李定国被封为晋王。
顺治十四年四月,孙可望以十四万大军杀向云南。八月,双方在交水(今云南雨沾益)决战,孙可望各营将士倒戈,高呼欢迎晋王,孙可望一败涂地,逃回贵阳。贵阳守将不纳。孙可望率十几人投降了清军,向清军提供了大西军的全部机密和云、贵山川的形势。
顺治十五年(1658),清军从四川、云南、广西派出三路大军,一起压向贵州和云南。吴三桂军进入云南后,永历帝在李定国的保护下,从昆明向西撤退。
顺治十六年,永历帝逃入缅甸,和李定国失去了联系。李定国一面在滇缅边境继续坚持抗清,一面派人到缅甸境内寻找永历帝。当他得知永历帝在缅甸都城阿瓦的者梗时,曾先后三十余次派人去接永历帝,由于当地政府和永历帝随身臣僚的阻扰,皆未成功。这时,边境条件非常艰苦,许多将领相继降清,但李定国的抗清意志始终没有动摇。
顺治十八年(1661),吴三桂统率十万大军开进缅甸。康熙元年(1662)二月,缅王将永历帝及其亲属交给了吴三桂,四月,永历帝在昆明被吴三桂所杀,南明王朝至此灭亡。
李定国得知永历帝被杀的消息时,正转战于勐腊,由于积劳成疾,病情日益恶化。同年六月,忧愤而病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