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旅游地图走遍日本
34401600000054

第54章 歌舞伎典雅文化

“玉箫声里锦屏舒,铁板停敲上舞初。多少痴情儿女泪,一齐弹与看芝居。”当年晚清诗人黄遵宪在日本看到歌舞伎的表演,竟有了异乡遇故知的心境,便在《日本杂事诗》中留下了抒情诗句。

在日本,歌舞伎是最受欢迎的古典戏剧艺术形式,其地位堪比京剧在中国的地位,二者并称为“东方艺术传统的姊妹花”。歌舞伎起源于17世纪的江户初期,在1600年演变成为一个成熟的剧种,是日本典型的民族表演艺术。明治时代,被西洋文化影响的知识分子看到西方国家对艺术的重视程度,将自己独有的歌舞伎视为国家文化的象征,歌舞伎的地位上升,从此被视为现代人所谓的艺术。历经400年的发展,古典化的歌舞伎已经成为日本传统国粹文化的代表,2005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

虽然歌舞伎的演员依照传统规定只能为男性,但是歌舞伎这门艺术的始祖却是日本古代一位妇孺皆知的美女——出云阿国。阿国本是岛根县出云大社的巫女,为了筹款修缮神社,在京都街头搭台演出,一改传统宗教舞蹈形式,女扮男装,潇洒俊美,还在表演中即兴加入了许多诙谐的情节,立时引发轰动。阿国独创的《念佛舞》经过不断充实和完善,从民间传入宫廷,最终成为独具风格的表演艺术。

歌舞伎的表演者称为“女形”,即由年轻秀气的男子扮演女性角色,类似京剧艺术中“花旦”的角色。虽是男子,在舞台上却是烟视媚行、顾盼生辉,营造出一种虚幻的艳丽氛围,而观众往往也沉迷于“女形”所创造出的女性魅力之中,如痴如醉,很恰当地迎合了早期歌舞伎强调美形、侧重以美媚之态吸引观众的特点。但因社会背景及歌舞伎艺术的发展,逐渐以成年男性代替青少年来出演,这时的歌舞伎脱离了只重外表的浮华之风,转而追求演技,“女形”也更多地摒弃了舞台的妖艳,追求自然健康之美。歌舞伎中的“伎”字本就是表演技巧的意思,这种改革让“伎”得以发扬光大,歌舞伎本身的艺术价值也得以提升,长盛不衰。

歌舞伎的演出内容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以历史上贵族和武士的故事为主的“荒事”,另一类是平民男女爱情生活故事的“和事”,通过舞台上的故事对观众进行行善惩恶的道德教育。歌舞伎的舞台布景十分讲究,结合了古老的日本花道艺术,作为演员登台的必经之路,拉近了演员与观众的距离,又采用了现代高科技的旋转舞台和升降平台,变化多端,辅以演员们雍容华贵的装扮,绚烂多彩的舞蹈演出,可谓规模宏大、富丽堂皇,给人以超脱现实的视觉享受和心灵美感。

当舞台上华彩的灯光亮起,一个个如梦如幻的“美女”自花道长廊款款而来,又一出人间离合的大戏即将上演。谁的笑,谁的泪,都如同梦里的悲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