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中小企业如何合法经营-学会同工商行政管理机关打交道
34412700000065

第65章 如何防止合同欺诈

俗话说:“道高一尺,魔高一丈”。中小企业只要增强法律观念,不断的提高辨别真假合同的能力,紧紧的依靠各级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就能使各种合同欺诈难有藏身之处,使自身的权益得到正当的保护。

1.谨慎沉着,知彼防骗

鉴于合同诈骗的案件此起彼伏、触目惊心的教训,中小企业在与当事人签订合同之前,除了要自身心存“诚意”外,更重要的是要提高警惕防止上当受骗。俗话说,“知己知彼”为了防止被欺骗,签订合同时一定要做到“知彼”,搞清楚与自己签订合同的对方基本情况,摸清底细。

首先,搞清楚对方的经营能力。主要要了解对方有无合法的营业执照,是否具有独立的经营权。凡是被依法撤销的企业或者正处在被清算债务阶段的企业,即为不具备正常经营能力的企业。

其次,搞清楚对方企业的性质和经营范围。具体了解对方企业是国有、集体、个体或独资、合资等何种性质企业,其营业执照所规定的经营内容和方式是什么。按照国家的规定,不同性质、层次的企业,一般需要在一定经营范围内进行经营活动,不得违反国家限制经营、特许经营以及法律、行政法规禁止经营的规定。

再次,搞清楚对方的资信能力。具体了解对方企业的资信状况以及是否有《企业等级证书》、《产品质量等级证书》、《产品质量免检证书》、《守合同重信用证书》以及《银行信誉等级证书》等证书。

最后,搞清楚对方签约人是否具备法定主体资格。按照有关规定,签订合同的双方当事人应当是具有相应民事行为能力的人,或其法定代理人、法定代表人以及委托代理人等。

当然以上调查工作可以委托律师具体进行。这样在签订合同之前,通过一番仔细的调查了解,就不会轻易在酒席上轻信对方的“豪言壮语”、“海誓山盟”拍胸脯承诺,防止了到头来后悔莫及。古人云:“君子慎始”,中小企业当家人只有做到了既恪守“诚实信用”的原则,又谨慎沉着,“知彼防骗”,与对方签订合同自然就能够保证当初清醒,事后明白。

2.寻求担保,约束“承诺”

为了防止诈骗合同带来的损失,确保合同当事人双方的权利和义务的实现,双方当事人可以相互要求或者单方面要求对方提供担保,包括与第三方签订担保合同、当事人提供抵押物等形式。《合同法》第115条规定:“当事人可以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约定一方向对方给付定金作为债权的担保。债务人履行债务后,定金应当抵作价款或者收回。给付定金一方不履行约定的债务的,无权要求返回定金;收受定金一方不履行约定债务的,应当双倍返还定金。”所以,提供担保是合同双方体现“诚信”和约束“承诺”的必要手段。

3.字斟句酌,避免差错

中小企业签订合同,不但要着眼于合同内容条款等大处,还不能忽视任何一个细节,表达合同内容的一词一字,甚至一个标点符号等小处。做到反复推敲,都必须经过准确无误,否则就会发生合同纠纷。从实际看,因一字之错、一字之漏而引起的诉讼合同纠纷屡见不鲜。当然也不排除有些合同的当事人施展小计谋,搞“文字游戏”,为将来逃避责任留下后路的情况。例如:双方企业达成了一项贸易协议,买方的义务是“货到当即付清货款”。然后由买方起草了《买卖合同书》,双方正式签字,后来供货方按时供货,同时要求买方付清货款,可是买方单位负责人拿出双方签字的合同书说:“合同书约定‘贷到付款’,现在我方还没有贷到,怎么付款?”卖方负责人遂拿出自己持有的一份合同仔细一看,果然是“贷到当即付清”的字样,买方单位就以合同欺诈为由起诉到法院,但提供不出证据,结果法院判决合同有效。卖方企业为此一时蒙受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