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34425800000039

第39章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1.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形成和发展

独立自主是指国家的主权独立,不容许任何外来的干涉与侵犯,每个国家有权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独立自主地处理本国对内对外的一切事务。独立自主是马克思主义的一条基本原则,是中国革命和建设取得成功的最可宝贵的经验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我国一贯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并随着外交工作的实践不断丰富和发展这一政策。

新中国成立初期,“一边倒”、“另起炉灶”和“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三条方针构成了新中国外交政策的基本框架。“一边倒”就是站在当时苏联和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一边,反对美国和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中苏结盟对于新中国巩固独立、保障安全、恢复经济提供了帮助,特别是对于抵抗美国的核威慑有重要意义。但是,“一边倒”的方针,既不意味着中国绝不同美、英等资本主义国家交往,也不意味着中国放弃独立自主,无原则地倒向苏联一边,而是严正地表明了中国人民在国际斗争中反对帝国主义的立场。

从20世纪50年代后期到60年代末,中国外交格局进入“反两霸”的阶段。当时,中国外交工作的任务,一方面是坚持反对苏联想把中国外交纳入其全球战略轨道的企图,坚决反对美国搞“两个中国”的阴谋,坚持反对美苏合谋“主宰世界”;另一方面是积极争取“两个中间地带”,积极支援亚非拉各国人民的反帝反殖、争取民族解放和维护民族独立的斗争。这一时期,由于国内“左”倾错误的影响和国际环境的限制,中国一度走上了一条较为孤立封闭的道路,但因为立足于自力更生并团结广大第三世界国家,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仍然取得了一定成就。

进入20世纪70年代,针对国际形势发生了新的重大变化,毛泽东于1973年提出联美抗苏的“一条线”战略思想。1974年毛泽东又提出划分三个世界的战略思想,主张中国属于第三世界,要加强同第三世界国家的团结;同时,还要争取与第二世界国家的联合;在第一世界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之中,发展与美国的关系,集中力量反对苏联的霸权主义。这是我国外交政策的一次重大战略调整,对缓和我国面临的紧张局势,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可见,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无论实行什么样的具体外交政策,独立自主的基本方针始终没有改变。

20世纪80年代以来,邓小平在对国际形势作出新的判断的基础上,全面调整了我国对外政策,彻底改变了70年代实行的针对苏联的“一条线”的外交战略,采取了“真正的不结盟”战略。1982年,邓小平在党的十二大开幕词中指出:“中国人民珍惜同其他国家和人民的友谊和合作,更加珍惜自己经过长期奋斗而得来的独立自主权利。任何外国不要指望中国做他们的附庸,不要指望中国会吞下损害我国利益的苦果。”“中国的对外政策是独立自主的,是真正的不结盟。”真正的不结盟,既包括不与任何大国结成同盟或建立战略关系,也包括不把一些小国罗织在自己周围,由自己当盟主。这向全世界表明,中国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不与任何大国结盟,坚决反对超级大国争夺霸权,绝不依附于任何大国或者集团。从“一条线”到“真正的不结盟”,是一个重大的转变,是顺应国内外形势发展的重大决策。在东欧剧变之后,邓小平确定了冷静观察、稳住阵脚、沉着应付、韬光养晦、有所作为、善于守拙、绝不当头的方针。

面对冷战结束后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江泽民指出,和平与发展仍是当今时代的主题,要紧紧抓住重要战略机遇期;要正确把握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始终不渝地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维护国家的独立、主权和尊严;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进一步加强同发展中国家的团结与合作;努力发展大国间长期稳定的友好合作关系。江泽民还指出,我们外交工作的根本目标是,进一步巩固和发展有利于我国的和平国际环境,特别是和平的周边环境,为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服务,为祖国统一大业服务。外交工作归根到底就是要坚定不移地维护我们国家和民族的最高利益。

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高举和平、发展、合作的旗帜,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强调中国的发展是和平的发展、开放的发展、合作的发展;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就是既通过争取和平的国际环境来发展自己,又通过自己的发展来促进世界和平,永远做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坚定力量。中国主张国际关系民主化和发展模式多样化,积极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有利于实现共同繁荣的方向发展,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为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作出贡献。

中国坚定不移地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是由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和在国际上的地位决定的。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是我国社会主义性质的要求。中国作为社会主义国家,绝不会去发动战争,也绝不会去侵占邻国的一寸土地。中国是一个13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在国际政治格局中具有重要的地位。中国在近代历史上曾经陷入半殖民地的境地,国家主权丧失殆尽。当今中国要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绝不能看其他大国眼色行事。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就是把国家主权和安全放在第一位,坚定地维护我国的国家利益,反对任何国家损害我国的独立、主权、安全和尊严;就是从我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对于一切国际事务,都要根据事情本身的是非曲直,决定自己的立场和政策,不屈从于任何外来压力;就是坚持各国的事务应由本国政府和人民决定,世界上的事情应由各国政府和人民平等协商,反对一切形式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就是不以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异同决定国家关系的亲疏,而是坚持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同所有国家建立和发展友好关系;就是坚持不同任何大国或大国集团结盟,不搞军事集团,不参加军备竞赛,不进行军事扩张,永远不谋求霸权。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是我国对外交往活动的根本准则,是处理对外关系的根本依据,并根据新形势、新任务的需要不断丰富和发展。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的基本内容和要求如下:

第一,坚持独立自主地处理一切国际事务的原则。独立自主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原则,是我国革命和建设事业取得胜利的宝贵经验之一。中国共产党人将这一基本原则运用于国际外交领域,将它发展为正确处理国家与国家之间关系的基本外交原则和方针,形成了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独立自主,就是坚持从我国的实际情况出发,依靠自己的力量,同任何国家友好相处,但不容许任何国家损害我国的尊严和主权。不管国际风云如何变幻,我们都始终不渝地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第二,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指导国家间关系的基本准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一个相互联系、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统一体。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符合《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高度地概括了国际关系的基本准则。半个世纪以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经受住了时间的考验,为维护亚洲和世界的和平与稳定,促进国际关系的健康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精髓就是国家主权平等。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既适用于社会制度相同的国家,也适用于社会制度不同的国家;既适用于发展中国家,也适用于发达国家;既适用于国家间的政治关系,也适用于国家间的经济关系。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应该得到认真遵循和切实履行。

第三,坚持同发展中国家加强团结与合作的原则。中国是发展中国家,加强同发展中国家的团结与合作是我国对外政策的基本立足点。中国同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友好合作,有着坚实的政治基础。在新形势下,中国同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共同关切增多,在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方面有着共同的利益和目标。我们要同广大发展中国家一道,抓住历史机遇,巩固传统友谊,深化全面合作,促进共同发展。

第四,坚持爱国主义与履行国际义务相统一的原则。各国人民的革命和建设事业是相互依存、相互支持的,各民族的根本利益是和整个人类文明进步事业的整体相联系的;各个国家只有把本国的事情搞好了,才能更好地支持其他国家人民的革命与建设事业,为履行国际义务作出自己的贡献。在处理国际事务和对外关系时,既要坚决维护本国人民的根本利益,在涉及我国主权、领土完整、国家利益、国家安全的问题上绝不妥协退让,同时又要注意维护世界和平和世界人民的根本利益,把本国人民的根本利益和前途与世界人民的根本利益和前途紧密结合起来。

2.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推动建设和谐世界

实现和平发展,是中国人民的真诚愿望和不懈追求。自20世纪70年代末实行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成功地走上了一条与本国国情和时代特征相适应的和平发展道路。通过这条道路,中国人民正努力把自己的国家建设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现代化国家,并以自身的发展不断为人类进步事业作出新的更大贡献。回顾历史,立足现实,展望未来,中国将坚定不移地走和平发展道路,努力实现和平的发展、开放的发展、合作的发展、和谐的发展。

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就是要把中国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统一起来,把中国的发展与世界的发展联系起来,把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与世界人民的共同利益结合起来。这条道路的特点可概括为“五合一”:一是强调发展的和平性。中国不但不会搞西方列强侵略、掠夺、战争、扩张那一套,还要把我们的力量用来为世界和平服务,将发展与和平有机统一起来。二是强调发展的自主性。独立自主是中国外交的根本特征,自力更生是我们的优良传统。30多年来,我们始终把发展的基点和重心放在国内,主要靠改革开放,靠自己的智慧和勤奋,靠不断扩大内需,靠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求得自身发展。三是强调发展的科学性。按照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既着力推动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又积极推动和谐社会建设,确保和平发展进程有一个良好的国内环境。四是强调发展的合作性。中国是国际大家庭的一员,只有风雨同舟、利益共享、责任共担,才是最符合自己和别国利益的。我们主张对外要友好,不要敌视;要合作,不要对抗;要互相信任,不要相互猜疑;要平等相待,不要强加于人。五是强调发展的共同性。中国坚持自己的国家利益与人类共同利益的一致性,在自身发展的同时,努力与世界各国实现共同发展,绝不做损人利己、自私自利的事。中国对内坚持和谐发展,对外坚持和平发展,这两个方面是密切联系、有机统一的,都有利于建设一个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是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中央领导集体在深刻把握时代特征和中国国情,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研究借鉴其他大国发展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提出的崭新发展道路,既是我国发展战略的重大抉择,也是我国对外战略的重大宣示。

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是基于当今世界发展潮流的必然选择。求和平、谋发展、促合作,是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心愿,也是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任何国家要实现自己的发展目标,都必须顺应世界发展大势。中国外交政策的宗旨是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中国的发展将给各国带来更多的机会和更广阔的市场。同时,中国也清楚地看到,世界上仍存在诸多不稳定、不确定的因素,人类还面临许多严峻挑战,但机遇大于挑战,世界各国应当为建设一个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而共同努力。中国将始终不渝地高举和平、发展、合作的旗帜,坚定不移地走和平发展道路,同世界各国人民一道,共同推进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

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是基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选择。一方面,和平发展道路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走什么样的发展道路,从根本上是由国家性质决定的。资本主义社会和资本贪婪的本性,决定了西方大国的崛起必然伴随着侵略和扩张,必然充满着血腥和暴力。中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坚持人民富裕、社会公正、国家发展、世界和平的基本目标。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仍是社会主要矛盾。这就决定了我们必须始终把发展当做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并为此创造长期和平稳定的国际环境,也决定了“我们搞的社会主义是不断发展社会生产力的社会主义,是主张和平的社会主义”。另一方面,和平发展道路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现在方方面面,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各个领域,我们把对外领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叫做和平发展道路,或者说和平发展道路集中体现了对外领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属性、基本特征、基本内容和基本途径。在对外领域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就是高举和平、发展、合作旗帜,始终不渝地走和平发展道路。这是我们党在把握世界发展大势和总结中外发展经验教训中得出的一个基本结论,是我们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时代化取得的一个重要成果,也是我国在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中实现科学发展的一个根本保证。

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是基于中国历史文化传统的必然选择。中华民族历来就是热爱和平的民族。中华文化是一种和平的文化。中华民族有优秀的传统历史文化,特别是主张和为贵、和而不同,讲信修睦、善待邻邦,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等。渴望和平、追求和谐,始终是中国人民的精神特征。600年前,中国明代著名航海家郑和率领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船队“七下西洋”,远涉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带去的是茶叶、瓷器、丝绸、工艺,没有侵占别国一寸土地,带给世界的是和平与文明,充分反映了古代中国与有关国家和人民加强交流的诚意。新中国坚持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发展同世界各国的友好合作,始终同世界各国和睦相处,从来都是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坚定力量。中国的发展有利于世界和平力量的增长。

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是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必然要求,符合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根本利益。社会主义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无疑为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增添了极其重要的积极因素。在近代史上,中国只有受到列强侵略、欺凌的经历,而从来没有对外扩张的历史。中国一再宣告,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我们都不会威胁、欺负别的国家。中国同世界各国,特别是同邻国发展友好与合作的势头只会加强,不会削弱。中国的发展不会妨碍任何人,也不会威胁任何人,只会有利于世界的和平、稳定、繁荣。“中国威胁论”是别有用心的,也是完全错误的。走和平发展的道路,符合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主张世界和平的,不一定是社会主义者,但是真正的社会主义者必须坚持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社会主义国家如果损害别国主权,搞霸权主义,那就既损害社会主义在世界的形象,又损害本国的社会主义事业。社会主义中国今天要走和平发展道路,将来强大了也要走和平发展道路。努力实现和平的发展、开放的发展、合作的发展、和谐的发展,始终是中国政府谋求发展的宗旨和原则。

中国主张建设持久和平与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共同分享发展机遇,共同应对各种挑战,推进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事关各国人民的根本利益,也是各国人民的共同心愿。应该遵循《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恪守国际法和公认的国际关系准则,在国际关系中弘扬民主、和睦、协作、共赢的精神。政治上相互尊重、平等协商,共同推进国际关系民主化;经济上相互合作、优势互补,共同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均衡、普惠、共赢方向发展;文化上相互借鉴、求同存异,尊重世界多样性,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繁荣进步;安全上相互信任、加强合作,坚持用和平方式而不是战争手段解决国际争端,共同维护世界和平稳定;环保上相互帮助、协力推进,共同呵护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

建设和谐世界必须坚持民主平等,实现协调合作。各国应在《联合国宪章》及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通过对话、交流与合作,促进国际关系民主化。各国内部的事情应由各国人民自己决定,世界上的事情应由各国平等协商解决,发展中国家在国际事务中理应享有平等参与权与决策权。各国应互相尊重,平等相待,不将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人,不将自身的安全与发展建立在牺牲他国利益基础之上。国际社会应反对单边主义,提倡和推进多边主义,更好地发挥联合国及其安理会在国际事务中的积极作用。在处理国际关系时,应坚持从各国人民的共同利益出发,努力扩大利益的交汇点,在沟通中增强了解,在了解中加强合作,在合作中实现共赢。

建设和谐世界必须坚持和睦互信,实现共同安全。各国应该携起手来,共同应对全球安全威胁。摒弃冷战思维,建立以互信、互利、平等、协作为核心的新安全观,通过公平、有效的集体安全机制,共同防止冲突和战争,通过合作尽可能消除或降低恐怖主义活动、金融风险、自然灾害等非传统安全威胁,维护世界和平、安全与稳定。应坚持以和平方式,通过平等协商和谈判解决国际争端或冲突,共同反对侵略别国主权的行径,反对干涉别国内政,反对任意使用武力或以武力相威胁。应加强国际反恐合作,坚持标本兼治,重在消除根源,坚决打击恐怖主义。应按照公正、合理、全面、均衡的原则,实现有效裁军和军备控制,防止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扩散,积极推进国际核裁军进程,维护全球战略稳定。

建设和谐世界必须坚持公正互利,实现共同发展。经济全球化应坚持以公正为基础,实现平衡有序发展,使各国特别是广大发展中国家普遍受益,而不是南北差距更加扩大。应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有利于共同繁荣的方向发展,发达国家应为实现全球普惠、协调、均衡发展承担更多责任,发展中国家要充分利用自身优势推动发展。应积极推进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消除各种贸易壁垒,进一步开放市场,放开技术出口限制,建立一个公开、公正、合理、透明、开放、非歧视的国际多边贸易体制,为世界经济有序发展构建良好的贸易环境。应进一步完善国际金融体系,为世界经济增长营造稳定高效的金融环境。应加强全球能源对话和合作,共同维护能源安全和能源市场稳定。应积极促进和保障人权,使人人享有平等追求全面发展的机会和权利。应创新发展模式,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建设和谐世界必须坚持包容开放,实现文明对话。文明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各国应尊重彼此自主选择社会制度和发展道路的权利,相互借鉴,取长补短,使各国根据本国国情实现振兴和发展。应加强不同文明的对话和交流,努力消除彼此的疑虑和隔阂,在求同存异中共同发展,使人类更加和睦,让世界更加丰富多彩。应维护文明的多样性和发展模式的多样化,协力构建各种文明兼容并蓄的和谐世界。

中国积极推动国际政治经济秩序向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促进国际关系民主化。中国遵守《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重视联合国作为国际多边机制的核心在国际事务中的重要作用,积极推动通过多边合作解决地区冲突和发展问题,并积极支持联合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更大的作用。支持联合国改革,坚决维护联合国的长远利益和广大会员的共同利益。中国已加入包括国际原子能机构在内的130多个政府间国际组织,加入《不扩散核武器条约》等267个国际多边条约,在反恐、军控、防扩散、维和、经贸、发展、人权、司法和环境等方面积极参与国际合作。

中国以实际行动推动与周边地区建立睦邻互信,促进地区安全合作。中国本着公认的国际法准则及平等协商、互谅互让的精神,妥善解决与邻国的边境问题,化解争端,促进稳定。经过与各国的共同努力,中国已与12个陆地邻国签订了边界条约,解决了历史遗留的边界问题。中国与印度、不丹的边界问题正在朝积极方向发展。中国积极推进地区安全对话与合作,在“东盟与中国”、“东盟与中日韩”、上海合作组织、亚太经济合作组织、东盟地区论坛、亚洲合作对话等地区机制中,发挥积极和建设性作用。中国加入《东南亚友好合作条约》,为中国与东盟国家的和平友好注入了新活力。

中国为处理国际和地区一些热点问题发挥了建设性作用,促进了世界共同安全。在朝鲜半岛问题上,中国坚持不懈地积极斡旋,先后促成并主办中国、朝鲜、美国的三方会谈和中国、朝鲜、美国、韩国、俄罗斯、日本的六方会谈,推动各方发表共同声明,缓和了半岛紧张局势,为维护东北亚的和平与稳定发挥着建设性作用。在中东问题上,中国鼓励有关各方根据联合国有关决议和“土地换和平”原则恢复和谈,重启和平进程。在伊拉克问题上,中国积极倡导在联合国框架内谋求政治解决,并为伊拉克问题的妥善解决做了大量工作。在伊朗核问题上,中国以多种方式劝和促谈,寻求在国际原子能机构框架内妥善解决伊朗核问题。中国不断扩大参与联合国维和行动,共向14项联合国维和行动派出军事人员、警察和民事官员3 000多人次。

中国尽最大努力援助其他发展中国家,促进各国共同发展。多年来中国力所能及地提供无私援助,帮助发展中国家不断增强自主发展的能力。中国共向110多个国家和区域组织提供了援助,援助项目达2 000多个。中国已减免了44个发展中国家总计198笔价值约166亿元人民币对华债务。2005年5月,中国国际扶贫中心在北京正式成立。2005年9月,在联合国成立60周年首脑会议发展筹资高级别会议上,中国宣布了加强对其他发展中国家援助的新举措:给予所有同中国建交的最不发达国家部分商品零关税待遇,优惠范围将包括这些国家的多数对华出口商品;进一步扩大对重债穷国和最不发达国家的援助规模;向发展中国家提供优惠贷款及优惠出口买方信贷,用以帮助发展中国家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双方企业开展合资合作等。

思考题

1.如何理解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

2.如何正确认识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时代发展趋势?

3.中国为什么要坚持走和平发展的道路?

4.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5.如何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

阅读书目

1.邓小平:《中国的对外政策》,见《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2.邓小平:《和平和发展是当代世界的两大问题》,见《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3.江泽民:《共同创造一个和平繁荣的新世纪》,见《江泽民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4.胡锦涛:《努力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载《人民日报》2005年9月16日。

5.中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中国的和平发展道路》(白皮书),2005年12月22日。

§§第十三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依靠力量

[要点提示]

●人民群众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主体力量。

●新的社会阶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

●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劳动、尊重创造。

●加强各民族人民的团结合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取得成功的一项基本保证。

●新时期的统一战线是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为了造福人民,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亿万人民群众广泛参与的创造性事业,人民群众是推动我国社会发展的根本力量。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需要始终紧紧依靠广大人民群众,全面贯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方针,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共同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