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历史上的那些事
34501300000048

第48章 澶渊之盟

契丹族是生活在我国辽河和滦河上游的少数民族。唐朝末年,中原地区战火纷飞。

公元1004年,辽国发兵二十万南下,辽圣宗和萧太后御驾亲征,一直打到靠近黄河的澶州,直逼北宋京城汴京。

宋太宗已经去世,他的儿子赵恒即位,就是宋真宗。宗真宗接到告急文书,连忙召集文武大臣商议。有些大臣主张迁都逃跑,宰相寇准却力主共同抵抗。寇准字平仲,华州下邽人。19岁时,考中进士,先后在地方和朝廷做官。他性情刚直,办事果断,因此也得罪不了少人。

宋真宗即位后,任命毕士安为宰相,毕士安向宋真宗推荐寇准。宋真宗听说寇准好强任性,就不想用。毕士安说:“如今辽国不断侵犯,国家危急,正需要像寇准这样一心为皇上分忧的人。

寇准怒斥了主张迁都的人。然后劝宋真宗御驾亲征,前往澶州。宋真宗在寇准的劝说下,决定亲征。这年11月,北宋军队从东京出发,来到韦城。

守卫澶州的将士,听说皇上亲自出征,士气大振,欢声雷动。喊声惊动了辽军,就派几千名骑兵来到澶州城下。寇准下令开城迎敌,很快把进犯的敌军杀得丢盔弃甲,仓皇逃命。

过了几天,辽军大将萧挞览带着几个士兵视察地形,被宋军发现,将他乱箭射死。萧太后见损失了一员大将,大吃一惊,就派密使送信来议和。

寇准不仅反对议和,还主张乘胜收复幽云十六州。一些主张议和的人,就在背后说寇准的坏话,说他想利用军队,图谋篡权。在这种情况下,寇准有口难辩,他长叹道:“一片忠心却遭人非议,我还能说什么呢?”于是,不再坚持自己的意见,只好同意议和。

为了停战议和,宋真宗打算每年给辽国一些银子和绢帛。他对派去议和的大臣曹利用说:“如果迫不得已,他们就是每年要100万,也可以答应。”

寇准听了宋真宗的话,心里很难受,他追上正要动身去辽营议和的曹利用,说:“虽然皇上同意给100万,但是,你答应的数目决不能超过30万。否则,就杀了你的头!”

曹利用不敢违抗寇准的命令,到了辽营,与萧太后讨价还价,终于答应每年向辽国进贡20万匹绢帛,10万两银,总计30万。

公元1005年1月,宋辽双方在澶州正式签订协议,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澶渊之盟”。“澶渊之盟”不仅使辽兵得以安然从险境中脱身,还获得了战场上本来得不到的东西。对宋朝来说,“澶渊之盟”则是一个屈辱妥协的和约,它是宋朝推行“守内虚外”政策的副产品。不过,从中华民族的发展史看,“澶渊之盟”的订立,却结束了宋辽之间连续数十年的战争,使此后的宋辽边境长期处于相对和平稳定的状态,不仅双方边境大片地区得以发展生产,而且双方还通过“榷场”进行经济交流和商业活动,因而对南北经济文化的发展和提高是十分有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