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历史上的那些事
34501300000068

第68章 中法战争

19世纪中叶,英法联军发动了侵略中国的第二次鸦片战争。1860年侵略军打进北京、火烧圆明园,强迫清政府签订了丧权辱国的《北京条约》。这一奇耻大辱,使许多官僚士大夫深受刺激,于是一股向西方学习、改弦更张、谋求富强的社会思潮应运而兴,洋务运动便由此应运而生。

当时所谓洋务指的是牵连到外国的一切事情,提倡和主持洋务的人自然就成了洋务派,在洋务派刚刚产生之时,由顽固守旧派占主导地位的清廷对之所抱的是敌视的态度,许多洋务派的创始人例如林则徐等都遭到了悲惨的下场。

到了19世纪中叶发生了变化,太平天国、捻军、两次鸦片战争的打击,使得清政府第一次感到了生存危机,面对这种局面,以总理衙门大臣奕■、两江总督曾国藩、闽浙总督左宗棠、直隶总督李鸿章等为代表的新洋务派提出为抵御外侮维护清廷的统治地位,应当抛弃陈腐的“祖宗之法”,转而引进西洋先进技术,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于是一场影响了近代中国命运的洋务运动在举国上下“办洋务”的热潮中开始了,史称“同光新政”。

1861年是洋务运动兴起的第一年。洋务运动一开始的目标是巩固国防创办“自强新政”以“求强”,具体表现在开办近代军事工业、创建新式军队、购买国外新式武器。1862年清廷下令都司以下军官一律开始学习西洋武操,各省防军开始更换新式武器。同年曾国藩在安庆设军械所,李鸿章在上海设制炮所,中国的近代军事工业的建设由此拉开序幕。短短几年间在李鸿章等洋务派领导人的主持下中国的近代军事工业体系基本建成,火枪、大炮、弹药、蒸汽战舰都已能够在国内建造,其决心之大、动作之快令中外为之震惊,这是近代中国历史的一次大飞跃,从此中国大地上有了自己的资本主义工业。

洋务派在兴建军事工业的同时,需要巨额的资金投入,为此“百方罗掘”但仍“不足用”,洋务派领导人李鸿章认为西方各国是以工商致富,由富而强,认为“求富”是“求强”的先决条件。于是洋务派开始将工业范围扩大,兴办民用工业以“兴商务,竣饷源,图自强”。1872年李鸿章在上海开办轮船招商局,开始了“求富”之路,在此后的十余年间,煤矿、铁厂、缫丝厂、电厂、自来水厂、织布厂、电报、铁路相继建设,这些民用工业的创办打破了西方资本在中国的垄断,为国家回收了大量的白银,并为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在兴办近代工业的同时,中国的军队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开办近代工业、训练新军,必须要有懂得西方先进技术的专业人才,为此,1864年李鸿章奏请清廷改革科举制度,在他的坚持下,清廷陆续开办了外文、军事、西医、电报等学校培养技术人才,并于1872年开始向海外派出留学生。

洋务运动是一批开明的封建官僚士大夫倡导发动的,以向西方学习、谋求富国强兵为主要内容的改革运动,也是中国的早期近代化运动。然而,它又是由封建官僚倡导的一场停留在经济层面上的改革运动,这种改革不仅受到了外国侵略者的干扰,也受到了清廷中央权力的制约。清廷中央始终没有把洋务政策上升为国策。同时由于阶级和时代的局限,洋务派一些决策人物思想上崇洋媚外和外交上的妥协求和,也是导致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之一。洋务运动的实践表明,在半殖民地的旧中国,依靠封建官僚士大夫实行的改革,是不可能把中国引向资本主义近代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