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霍姆林斯基说:“游戏犹如打开一扇巨大而明亮的窗子,源源不断的有关周围世界的观念和概念的知识通过这扇窗子进入孩子心田。游戏犹如火花,它点燃探索和求知的火焰。”
玩是人类的天性,不论是孩子还是成人,都喜欢玩。偏偏有的父母却不让孩子好好玩,说什么可以在玩中学习,还有人提出建议:男孩子淘气不爱读书,妈妈可以在男孩一边玩时,一边读诗。虽然孩子没跟着学,但是他也会记住诗的内容。这个方法确实能达到让孩子记住诗的目的,可是,家长是否考虑过孩子的感受呢?
假设孩子正在专心致志地搭高楼,思索着这块积木该摆在哪里。可耳边却是妈妈不停的读书声,像只蜜蜂在嗡嗡地叫,那叫一个烦哪!这种情况一次两次没关系,可是如果天天如此,孩子以后再听到古诗,没准会条件反射地逃避昵!
比如,有些家庭非常注重孩子数学能力的培养,吃饭前非要让孩子数明白几个人吃饭,需要几双筷子。孩子明明饿得难受极了,还要去做数学题,这是家长在帮助孩子讨厌数学,因为如果没数学,他就可以痛痛快快地吃饭了。
我们把所有心思都用在孩子身上,结果却适得其反,这又是何苦呢?
假如我们当中还有父母不相信孩子一边玩,也是一边在忍受着父母“引以为豪”的教育方式,那就请父母也感受一下这“别出心裁”的玩学结合的方式吧。
我们不妨设置这样~个场景:我们一边打乒乓球,一边用录音机播放三字经,我们正在为输球而恼火的时候,一旁的录音机却还在不紧不慢地念叨着“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这时的你是不是有砸了那台机器的冲动呢?
其实啊,玩就让孩子玩个痛快,这一边玩~边学的方法真不可取,孩子玩得不尽兴,父母也累得够呛。
但是,有些父母还在为孩子怎么玩,如何玩的问题纠结,用自己的观点强行干涉孩子玩耍。
某天,我在广场上溜达,看到这么一位爱较真的爸爸。这位爸爸带着五六岁的儿子在篮球场上玩,小男孩还拿不动篮球,只能抱着向前跑,做向上投篮的动作。我估计这位爸爸应该是很喜欢这项运动,也非常熟悉打篮球的规则,他非常认真地教孩子怎样投三步篮,怎样正确拿球。儿子开始还很听话,爸爸让怎么跑就怎么跑,可跑了几次也没有达到爸爸的要求,儿予就有点不耐烦了,把篮球当足球踢着玩。这下惹恼了认真的“教练”,他大声说:“这是篮球,不是足球。
你从小就要掌握篮球的规则,养成不犯规的习惯。”爸爸抢过篮球,剥夺了儿子把它当足球踢的权利。儿子一看没得玩了,哇哇大哭起来……我看着这位爸爸,猜想他的性格也是一板一眼的,他严格要求孩子没有错,但也要看孩子的年龄和场合啊!孩子不懂什么篮球规则,这也不是训练场地,这个年龄的孩子只要能痛痛快快地玩就行,何必知道那么多昵?等到他能懂、想懂得这些道理的时候,再教也不迟啊!
所以,我觉得,父母应该把孩子自主玩的权利交还给孩子,他们想怎样玩就怎样玩,想玩什么就玩什么。当然,必须是在安全的前提下,这自然需要父母的监督。
在孩子玩耍的问题上,我说说自己的教子经验。我的女儿天生性格胆小、老实,小时候就会坐在那儿老老实实地看书,给她买回去的玩具也是被放在那儿当摆设。女儿渐渐长大,我们陪她的时间越来越少,可孩子除了看书就是看电视,如果停电或是没书看了,女儿就会很发愁,不知道干什么。
我说:“那里有那么多玩具,你就去玩呀!”
女儿摇摇头说: “我不会玩。”这句话真把我吓一大跳,我开始慎重地思考这个问题。
经过我的观察,发现平日我们处处以她的安全考虑,不让她玩这,不让她玩那,到头来她就什么也不敢玩、不会玩了。所以,我改变了观点,带女儿去广‘场时,鼓励她大胆地去玩,想怎么玩就怎么玩,不再强调那些不安全因素来限制她的玩耍。现在,女儿已经九岁,每天写完作业就自己到小区里玩,玩得大汗淋漓时再回来。这虽然占用了做练习的时间,但是她回回测验还是能得到高分。
从女儿身上发生的改变,我总结出随心所欲地玩更能激发孩子头脑的灵活度。比如玩滑梯,这个游戏很简单,上去下来,没什么花样,父母会感觉重复又无聊。可孩子的想法却不一样,他们可以把这个游戏变出很多样花式玩法,而且每一种都有不同的感觉。那天我女儿就兴奋地说,她知道用什么方法能滑得更远,而且还能立刻跳起来。我立刻热烈地鼓掌,称赞她开动脑筋打破常规。现在的试卷题目灵活又拐弯,如果孩子的脑袋转不过弯就很难得出正确答案,因为孩子光靠学习基本知识是不够的,更多的是用多种方法训练孩子思维的灵活度,而让孩子随心所欲地玩就是最好的方法。
说了这么多,就是让父母明白,别再对孩子的玩指指点点了,每天的那几十分钟就让孩子们自由自在、无拘无束地玩吧。所谓的“小大人”们把玩视为“幼稚”、“无聊”,他们会老到地说出人从滑梯上下滑,是受到了人的重力、滑梯的支持力、摩擦力的作用,但是他却感受不到玩滑梯的乐趣。如果我们的孩子连玩都不会了,那岂不是太可悲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