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后门”一词由来已久,与之相关的典故最早来源于隋朝,现在多用来比喻通过托情或利用职权等不正当的途径谋取通融或利益。如果我们问小学三年级之前的孩子“走后门”是什么意思,孩子肯定会脱口而出:“就是从后门走进来。”
对呀!孩子回答得真对,从这个词的字面上来解释确实如此。但实际这个词另有更隐晦的意思,成年人说起时都要压低声音,防止别人听见。如果一个孩子都已经知道如何利用这个手段来达到自己的目的,只能说明他是跟成年人学来的。
在小学任教的朋友曾对我说过发生在他们班的一件事。那段时间班级要举行竞选班长投票大会,这次候选人只有两个,分别是小强和小宇。这两个孩子一个是学习上的好榜样,一个有组织能力且人缘好,两个孩子竞争十分激烈,连班主任都不知道该倾向谁,只能由学生投票选出。
投票大会的前几天,小强很着急,他明白这次竞选自己和小宇旗鼓相当,他绞尽脑汁想办法怎样击败小宇。这天晚上,他看到爸爸从银行取回很多钱,把它们装进一个大包就出门了。第二天早上,爸爸显得十分高兴,激动地和妈妈说着什么事,他还跟小强说:“儿子,咱们家的好日子开始了。”
小强十分不理解爸爸,就问他昨晚拿着钱干什么去了。也许是爸爸太兴奋了,随口就说:“走后门去了,这个办事效率最高。”爸爸用手表示数钱的动作。小强豁然开朗,他有办法解决自己即将要举行的竞选大会了。
当天,小强把自己积攒的所有零花钱拿出来,请班上的一多半同学去吃冰糕,当然这件事没有让小宇知道。小强在和同学们吃冰糕的空当说了自己的目的,他们立刻明白了小强的意思,吃着冰糕,高兴地喊:“听小强班长的,听小强班长的。”这话乐得小强合不拢嘴,他觉得自己实在是太聪明太厉害了,他初次尝到了“走后门”的甜头。
当然,第二天的竞争小强轻轻松松就“赢”过了小宇。但是一个月后,班主任知道了这件事,他严厉地批评了小强,并撤掉了小强的班长职位。
苏联著名家庭教育专家A·马尔库沙指出:“孩子们在各方面都准确地模仿自己的父母,包括模仿父母的弱点,简直达到了惟妙惟肖的地步。不仅模样长得像,就连举止和习惯都像得出奇。”父母好比是孩子的行为标杆,标杆指向哪儿,孩子就向哪个方向发展。
一方面,父母无意识地“指引”孩子学会了这条通过“走后门”而成功的“捷径”,一方面,又谆谆告诫孩子勤奋努力才能进步,如此的做法是不是自相矛盾呢?孩子究竟该遵从父母的行为还是与行为不相符的言语?也许,有些父母会说:“现在社会就这样,不请客送礼就办不成事情,让孩子提早知道这个潜规则,就能在未来的社会中更早站稳脚跟。”
的确,当今社会中存在着走后门、办事要送礼等…些不良风气,有关部门也是屡禁不止,但他们的成功并不是光明正大、值得敬佩的,这种行为仍旧遭到人们的唾弃。然而,生活在社会潜规则下的我们正在有意识或是无意识的把这些“社会中的垃圾”传递给我们的孩子,使得他们原本天真、纯洁的灵魂,因为这些杂质而慢慢变得复杂。
从小就知道“潜规则”的孩子,当他们长大成人后,还能分得出是非和真善美吗?他们没有了一个正确和坚定信念的人生观和世界观,他们时常处于迷茫与混沌状态,又何来人生的洒脱和快乐呢?而且“走后门”就会成功,不成功是因为没有“走后门”的观点,会给孩子留下心理阴影,对社会竞争形成扭曲认识,从而危害他们的健康成长。
因此,我们切忌在孩子面前谈论有关“走后门”、请客送礼的事情。不要认为孩子小什么都不懂,他们可是父母最好的徒弟,我们的一言一行,在他们的小脑袋里都会留下根深蒂固的印象。
让孩子们勇敢面对公平的竞争,才是我们应该树立的正确榜样。竞争是孩子们在今后的人生中时时要面对的,如何竞争关系到孩子的成长。我们要让孩子从小就明白:竞争必须在公平的基础上进行,成功与失败、机会与风险对所有人都是公平的。公平竞争不仅是体育竞争的宗旨,也是一种道德教育,孩子们通过体育活动,树立公平竞争的意识与观念,才会健康、茁壮地成长!
我们不妨从以下几方面对孩子进行培养:
1.培养孩子的独立意识及能力。独立生活能力是竞争的基础,没有独立性就不可能有竞争意识。家长必须树立孩子“我自己来”的思想,培养孩子“我自己来”的能力。
2.培养孩子的劳动意识。劳动是培养一个人独立性和竞争意识的最好途径。应该让孩子懂得,只有劳动,才有收获,只有努力,才能成功。通过适量的劳动(比如让1岁的孩子自己扣扣子、自己系鞋带、自己洗手、自己洗脸等),再加上及时的教育,使孩子在幼年时就形成一种劳动意识。这是孩子敢于竞争的根本。
3.为孩子创造竞争环境。我们可以把周围的独生子女组织起来,让孩子在伙伴中学习、游戏。这样既培养了他适应集体生活的能力,也使他逐渐树立起竞争意识。
4.树立孩子必胜的信心。创造性人才的一大特点是自信,竞争意识关键也在于培养其必胜的信心。在平时的劳动、游戏中,我们要让孩子充分享受成功的快乐。对于孩子的弱点,不应指责,不能嘲笑,更不能让孩子对自己完全失望。否则,孩子很容易产生自卑或与家长作对的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