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作家科斯莫杰米杨斯卡娅说:“对子女的教育是在每。件琐碎事情上,在你的每一次举动上,每一个眼色上,每一句话上。”一个孩,能够见什么人说什么话,八面玲珑,见风使舵,究其行为的“老师”就是父母。也许,父母自己都不记得在什么时候“教”过孩子这些。
同事的女儿文文是姥姥和奶奶看大的,姥姥看半个月,再把她转到奶奶家待半个月。文文很小的时候就知道这两位老人都不能得罪,她特别会哄人。看到姥姥就说:“还是在姥姥家好,我最喜欢姥姥了。”可是到了奶奶家,她又说同样的话,只是将称呼改成了奶奶。
文文长大了,不再需要奶奶和姥姥看了,她就从不主动要求去看望姥姥或是奶奶。如果姥姥、奶奶来家里玩,文文看见奶奶说奶奶爱听的话,看到姥姥就说姥姥爱听的话,让人觉得这孩子太会看人下菜碟了。
爸爸不免有点担心,妈妈就反思文文为什么会这样。后来,妈妈想起一件事,就是文文小时候,妈妈把她送到奶奶家后,文文却说:“奶奶家小区没有滑滑梯,我要去姥姥家。”
奶奶听后说:“那你去姥姥家吧。”
妈妈连忙赔笑着对文文说:“奶奶家有翻斗车,姥姥家还没有呢!”然后私下里,妈妈告诉文文在准家就要说谁家的好,否则没人看着她,她就得自己在家吃饭、看电视了,发生危险也没人知道。妈妈的吓唬小文文牢记在心,从此她就学会了见什么人说什么话,目的就是哄大人们开心。
现在,文文很会哄人,却没有半点真诚之心,她对待亲人都是这样,何况和外人打交道呢?文文都已经五年级了,朋友很少,老师向文文妈妈反映说: “我看不透这孩子的心,不知道她整天在想什么。”
文文能够养成这样一种为人处世态度,究其原因是那次妈妈不经意的话语引导出来的。孩子会察言观色、见风使舵,谁对他有利就听谁的,这种说一套做…套的方式肯定会给她的学习、人际交往、工作乃至婚姻带来严重的后果。
所以,我们千万不要以为孩子学会了成人那套所谓“吃得开”的本领是好事,觉得孩子人际交往的起点比别的孩子高。孩子的人生观、价值观一旦形成,他会认为这样做就是正确的,对待任何人都可以用这样的方法,包括自己的父母。如果有一天,孩子因为父母没有利用价值了而以粗言相对,父母可别埋怨孩子不孝,那都是家庭教育的结果啊!一个人是否孝顺和感恩与他的文化程度没有任何关系,关键在于他的人生观里是否存有感恩和一视同仁的思想,而这些人生观是孩子从小一点一滴形成的,与父母脱不了关系。
如果孩子出现了什么问题,我们不要忙着互相推卸责任,而应该好好反思一下自己,是不是自己的言行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到了孩子。有句话说得好:孩子面前无小事,事事都是关于孩子的大事。我们不要成天算计着搞些不正之风,而是要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地前进,带着孩子走进一片光明的天空。
另外我们在孩子面前说话、行事一定要慎之又慎,不能随心所欲,忽视了已经拥有独立思想的孩子。
一对父母牵着孩子在街上散步,走着走着遇到一位已退休的老领导,父母立刻停住脚步和老领导嘘寒问暖,把老领导说得心花怒放,乐呵呵地走了。可老领导刚离开,父母立马换了另一种表情,双双指责老领导曾经的不是。凑巧的是,这一家子紧接着又遇到了现任领导,父母即刻笑逐颜开地恭维现任领导,还时不时地小声说起刚才遇到的老领导是多么寒酸。
这对父母在单位混得如鱼得水,可是忘记了旁边还有个孩子。孩子虽然听不懂父母说话的内容,但他们完全能看明白父母的表情。父母在人前说好话,兴高采烈;在人后却是说别人坏话,非常冷淡,这些都一一落在孩子眼中。孩子慢慢地感觉很奇怪,父母为什么要这样对待别人呢?倘若父母还不自省,改正自己的言行,对家里的客人也分出三六九等的方法对待,那孩子不用学,就懂得了“见人下菜碟”的道理。
另外,父母当中如果有一个“霸主”人物存在的话,孩子学会见风使舵的呵能性也更大一些。比如在家庭成员中,爸爸在家说一不二,谁也不敢惹,孩子为了让爸爸能答应他的要求,他只能学着适应爸爸的“霸道”,在爸爸面前好好表现说好话,至于在其他家人面前就完全无所禁忌,这样孩子早早地就学会了世故,没有原来可爱的天性。因此,家庭成员之间一定要谦和、民主,谁说得对就照谁做,凡事都商量着办,家和才能万事兴,而孩子也会在这种和睦幸福的家庭氛围中快乐地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