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行知老先生曾经说过:一个人不懂小孩的心理,小孩的问题,小孩的困难,小孩的愿望,小孩的脾气,如何能教小孩?如何能知道小孩的力量?而让他们发挥小小的创造力?
有人在百度空问发起一项关于《从小缺爱的孩子长大会怎样》的投票,结果显示,易受伤的占100%,不自信的占57%,易幻想的占29%,自恋的占29%。
而在一些网友的留言里,还会看到缺爱的孩子性格易扭曲、叛逆、倔强、偏激等等。也有些孩子因缺少父母的关爱,从小便学会把心包裹在“懂事”的外衣下。
2001年的六一儿童节,女儿学校举行运动会,很多家长都早早地来到学校,陪孩子欢度节日。可女儿班上的一个女孩欣欣,父母忙于工作,没时间来陪她,但是前一天,妈妈陪着欣欣在大超市里买了二百多元钱的小吃。欣欣拎着…大袋好吃的,独自坐在小凳上。这是欣欣自己过的第四个六一儿童节了,她已经习惯了。
运动会的开幕式要开始了,老师带领同学们去检阅。其他同学立刻把帽子、好吃的往自己父母身边一扔,蹦跳着去排队。而欣欣把自己的帽子、小吹风机放好,把零食的袋子扎好,她面无表情地做完这一切。
开始比赛了,坐在欣欣旁边的同学要去参加二百米跑,他的妈妈高兴地说:“孩子,加油,妈妈看着你呢?”可是到了欣欣去比赛,没有人跟她说这些,她只能自己跟自己说要加油。那次欣欣参加接力赛时,不小心摔倒了,胳膊上流了好多血。老师带她去校医那里擦了药,她一直没有哭,欣欣上完药,又回来坐在小凳上看比赛,就像她没有受过伤一样。
有家长发现了独立的欣欣,都说还是这孩子懂事,能自己照顾自己。但是欣欣听了这样的话并不感到骄傲,她仍旧冷漠地吃着零食,只有老师用怜爱的眼神看着她,我却在心里叹着气。
欣欣的这种独立和冷静,超出了她的年龄,而欣欣这种心理之所以会形成是因为她为自己包裹了一层坚强的外衣,脱掉这层外衣,欣欣的心比任何孩子都脆弱。父母的忙碌,对她疏于心理的关爱,虽然给予欣欣足够的物质满足,但是她的心却无法得到爱的滋润。我们可以这样直接地表述:欣欣的懂事是被父母逼出来的,这种懂事并不是出自她的真心,也不是她的心理已经发展到如此成熟。
就像欣欣在比赛中摔倒了,胳膊出了血,多数这么大的孩子会跑到父母跟前流眼泪,但是欣欣的父母没有来陪她,即使她哭了,也不会有人如父母一样疼惜地安慰她。这样的欣欣日渐冷漠,任何事情都不能再触动她的心,慢慢地她会成为一个“冷血人”,没有感受过被爱,当然也不懂得如何付出爱。
“孩子开运动会就是吃、玩,大人在那陪着也没什么事,给他们买足够的零食就行了呗!哪会有那么多事。”这是家长简单的想法,他只看到了孩子表面的物质需求,没有发现孩子们在心理上的情感需要。
国外幼儿心理研究同样发现:孩子在幼儿时期有着强烈的情感需要,这些情感需要更多地是来自父母。孩子们有被别人爱的需要,让他从内心感受到父母的关爱;孩子也有摆脱失败感的需要,而对孩子失败,家长不能一味地指责其过错,而是要帮助孩子在失败中找到原因,耐心地引导孩子从失败中勇敢走出来;孩子有战胜胆怯心理的需要,在家长正确引导孩子避免危险的同时,家长还要给孩子以安慰,让孩子获得父母给予的支持力量;孩子还有被尊重的需要,家长能够察觉到孩子的情感变化,而非忽视孩子的存在,让孩子感受到他在家庭中的地位。
若是孩子无法满足自己的情感需要,情感发育就会受阻。这就会出现有些孩子情感冷漠、敏感。如果孩子遇到一件很平常的事,他们有时候也会想来想去,让自己在痛苦中不能自拔,就会产生烦躁、焦虑的不良情绪,这种情绪会对孩子的成长产生多方面的不利影响,在集体生活中、人与人的交往中和智力发展中都会有性格上的障碍。
先说一说不良情绪在孩子学习方面的影响。一个孩子常常处在不快乐的情绪中,长期处在痛苦之中,他的大脑记忆系统不能被打开,这样知识记忆在脑中存留的时间就比较短。而相反的,孩子的大脑神经一直处在快乐、良好的情绪中,他的智力就会是越来越灵的状态。
还有就是在孩子与人交往中的影响,敏感、冷漠的孩子对其他事物表现不出来过多的热情和关注,他们看上去很难接近,像是拒人于千里之外。养成这种性格后,即使在他们将来结婚后,也会在婚姻家庭生活中出现较多的矛盾。
赫尔巴特说:孩子需要爱,特别是当他们必须得到爱的时候。因爱产生爱,在爱的浇灌中,我们的孩子成长将会更健康。家长要满足孩子的情感需求,更要给孩子创造一个美好的情感环境,家长尊重孩子,孩子就会更加尊重父母:家长心里有孩子,孩子就会愿意和家人在一起,产生亲切感;家长安慰鼓励孩子,孩子就会增强自信心,同时孩子也会鼓励和安慰家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