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政策都只是特定社会阶段的产物,它具有历史属性,有其自身产生、发展和消亡的过程,随着政策所依赖的客观条件的改变,政策也会随之改变。变迁更为频繁是政策有别于制度的一大特点,因为相对于制度整体而言,政策只是某一制度在一个特定发展阶段中发挥作用的具体方式,制度长期起作用,而政策可以在短期内见成效。就单项政策来看,根据实际情况的不同,它或者被全部抛弃而代之以新的政策,或者被局部修改以更符合实际;而就一个政策体系来说,它的变迁会更为复杂。唐代土地政策所涉及的范围相当广泛,揽括了土地资源的配置利用、土地买卖和土地赋税政策等诸多方面,因此土地政策的变迁并非一个简单的过程。土地政策的经济学分析,就是从理论上弄清包括内涵和诱因在内的土地政策变迁的一般规律。
4.1.1 土地政策变迁的内涵
土地政策的变迁就是要顺应客观条件的变化,朝着更贴近现实、更好地提升土地利用效率和更有利于国家对土地进行管理的方向演进。关于土地政策变迁的内涵,可以归纳如下:
1.土地政策是个动态的过程
没有永恒不变的土地政策,时效性是土地政策的一个基本属性,任何土地政策都只是作为过程而出现,它是某项土地制度阶段性目标的实现保障。一个理性的政策决策者是希望通过对政策的逐步改变来更好地达到自己预期的土地制度建设目的,这个变迁的过程不是越激烈越好,而是要紧贴时代的变化,科学地循序渐进地对政策进行调整。
2.土地政策的变迁轨迹
土地政策的变迁可以有多种方式,而且单项的土地政策和土地政策体系(也叫集合的土地政策)也会有不同的变迁轨迹。
(1)单项土地政策的变迁轨迹。
随着社会经济条件的变化,其最有可能的两种结局是完全被中止或者被修订。前者适用于因为经济体制发生巨大变化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往往伴随着土地制度的大转变,此时政策存在的环境与其刚出台时的环境相去甚远,只有对新的环境进行认真分析,明确土地政策的新目标,然后通过科学程序制定出新的土地政策,才能够适应新形势。后者则是广泛存在的现象,政策面临的客观条件也是千变万化的。政策相对于制度而言更具短期效应,它能在维护和巩固土地制度的框架下更灵活地被调整,在这个过程中,土地政策制定者根据新的条件来增加已出台政策中没有涉及的方面,删减不合时宜的内容,使得土地政策被不断地修订、完善。
(2)土地政策体系的变迁轨迹。
政策体系的变迁很复杂,主要体现为各单项政策如何更好地结合。土地政策作为一个体系的变迁就应该朝着结构优化和互利互补的方向演进。这种变迁过程相对单项政策而言更复杂。需要决策主体在如何高效率、可持续的利用土地这个框架下取得共识,通过调整或者修订政策结构,克服政策之间的矛盾,使政策体系达到均衡状态。
3.土地政策的创新
土地政策的创新有两个层面的意思:一是对政策的修订和完善要有新思维、新方法、新突破;二是要能对土地政策发挥作用的领域进行创造性的拓展。
4.1.2 土地政策变迁的诱因
政策是由人类制定并用来规范人类行为的,政策的变迁也是由政策制定者根据外部环境的变化而做出的应对行为。这种促使政策制定者对政策实施改变的原因就是政策变迁的诱因。政策变迁的诱因是多种多样的,有客观存在的诱因,如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政策效力的周期性等,也有主观方面的诱因,如政策制定者预期目标的变化等。
1.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进步,土地政策必然也要有所变化。土地政策要顺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需要不断改变旧政策中与现实生产力水平不匹配甚至是束缚生产力发展的地方,这就从客观上要求政策主体对生产力的发展给予积极地回应,推动政策的变迁。
2.土地政策效力的周期性
土地政策的周期也就是土地政策的制定、实施和评价的过程。土地政策制定阶段包括对政策预期目标的确定和政策方案的选择,这是政策是否能发挥效力的前提。土地政策实施阶段是土地政策实际发挥效力和效力被终结的过程,任何政策都只能通过实施后的效果来检验其效力大小,政策期望达到的主观目标在这个阶段被逐渐转化为客观的结果。土地政策的评价阶段是对政策实施效果的总结和评价,它为下一轮土地政策的出台提供参考意见。
土地政策的周期性说明了土地政策的效力也是周期性的,它只是对一定时期的情况做出分析后形成的,其效力的辐射性也必然有限,只能在有限的时间或空间内发挥作用,等到它衰竭的时候就必然要求既有政策结束其历史使命,同时又继以新的政策,开始一个新的政策周期。
3.其他制度或政策变迁的影响
事物之间普遍地存在客观联系,很多不同的制度或政策之间也是互相依存的,某个特定的政策往往是要依靠其他领域政策的制定和顺利施行才能很好地发挥作用。所以,特定政策的变迁可能会引发其他相关政策的改变,同样其他相关政策的变迁也可能会引起特定政策的不同程度变化。
4.政策制定者的主观选择
在政策变迁的过程中,人的主观因素举足轻重。首先政策的最终成文是人发挥主观能动性的结果。其次政策变迁本身也反映出人们知识积累和价值取向不断深化的过程。以制度经济学的理论看来,政策制定者做出政策改变前往往先对政策改变后带来的潜在创新利润和变动成本进行权衡,只有当行动主体的预期收益超过预期成本时,政策变迁才可能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