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晋的时候有一位先生,当时的人都不知道他姓啥名啥,也不知道他是啥地方的人,只是因为他院子里有五棵柳树,于是大家都叫他五柳先生。这个五柳先生是一个安静的人,喜欢读书,但不求甚解,读到高兴的时候竟然忘了吃饭。他一生嗜酒如命,但家里很穷常常买不到酒喝,于是他的朋友一有机会就请他喝酒,他从来不拒绝,每一次都大醉而归。他住在破烂的屋子里,屋子里除了一张床一张桌子啥都没有,他穿的衣服没有一处没有打过补丁的,吃了上顿没下顿,可是他却说他过得很快乐。一有空就写诗作文,借此抒发自己的志向,他的志向是什么呢?他的志向就是不为贫穷的处境而忧心忡忡,不为浮华的富贵到处奔波,只愿有一个好的身体,和家人享受天伦之乐,和家人平平淡淡快快乐乐的度过一生。现在的人都知道,这个五柳先生就是我们的陶渊明先生。
第一次辞官
陶渊明先生十九岁那年,他的叔叔给了他一笔钱,叫他去外面游学。
古时候流行游学,即一边旅游一边求学,这是多么美妙的一件事,不像现在这样求学就是在家与学校之间打转。陶渊明先生的叔叔陶夔先生是一个好人,他在当时的大司马桓温先生手下做一名参军。陶夔先生和他的哥哥感情甚好,虽然不是有钱人,但对陶渊明先生的一家孤儿寡母很是照顾,陶渊明先生对这个叔叔很是感激,也很听叔叔的话,在叔叔面前是个乖孩子。
这不,叔叔叫他去游学,他二话不说,打起包裹就走。
陶渊明先生按照叔叔的建议去了当时的首都建康,也就是今天的南京。在京城,陶渊明先生亲眼目睹了两件事,这两件事对他以后的归隐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第一件事与陶渊明先生的叔叔的上司桓温先生有关。当时的皇帝是司马奕是个软弱无能的男人,虽然当了皇帝却像个摆设,真正掌握实权的是他的下属桓温先生。桓温先生不是一个好下属,他的志向是司马奕先生屁股下的宝座,他曾经大声嚷嚷:“虽然不能流芳百世,也要遗臭万年!”桓温先生三次北伐都没有成功,司马奕先生只不过说了他几句,他就受不了了,扬言要给司马奕先生一点颜色瞧瞧。
只有天知道桓温先生是怎么想出这个卑鄙的主意的,也许是他自己有阳痿吧,于是他就派他的部下到处散播这样的谣言:“当今皇上那方面不行,他的儿子不是他生的,是他的老婆和别的男人生的。”桓温先生装作很无知的样子,带着他的虾兵蟹将冲进皇宫,对司马奕先生叫曰:“你那方面不行怎么可以做皇帝呢?识相的快快滚下来,否则有你好果子吃的。”司马奕先生明知道是桓温先生用的计,但连个屁也不敢放,就这样被废为海西公。他的三个可怜的儿子也被桓温先生用鞭子活活抽死,尸体悬挂在树上。
陶渊明先生亲眼目睹了这三具无辜的尸体,他不敢相信世上竟然有这样的皇帝,竟然有这样的臣子,那个叫桓温的难道就无法无天了吗?还有,在这样的人手下办事,叔叔怎么受得了呢?他很想亲自去问问叔叔,但是他不想再麻烦叔叔,因为他已经给叔叔添了很多的麻烦了,于是打消了这个念头。
第二件事情发生在他所住的客栈。不知道什么时候起,陶渊明先生隔壁房间来了一群放荡公子,没日没夜的喝酒吵闹,甚至还把妓女带进房间。妓女的浪叫声一波一波的传来,还没有经历世事的陶渊明先生再也看不下去了,敲开隔壁房间的门,制止他们。但这群纨绔子弟却嘲笑陶渊明先生是乡巴佬,啥也不懂,现在就流行这个,不问国事,消极抵抗腐败无能的朝廷。
这使得从小就饱读儒家经典的陶渊明先生不能接受,当夜就离开了客栈。在这里我们注意到,陶渊明不是天生的隐士,因为他年轻的时候是希望在官场上有一番作为的,他属于儒家隐士,儒家隐士是先官后隐的,而道家隐士则一辈子不踏入官场。
高兴而去,失望而归,京城的游学经历使得陶渊明先生开始怀疑,在这样一个是非不分的社会,他是否能够适应官场,做官是否能够实现自己心中的抱负。
可是,怀疑归怀疑,游学归来的陶渊明先生还是踏入了官场。
向他发出橄榄枝的是一位大书法家的儿子,这位大书法家的名字如雷贯耳,他就是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书法家王羲之先生。他的儿子王凝之先生没有把老爹的书法进一步发扬光大,却做起了道士,整天在家里修炼丹炉。沾老爹的官,他当时是江州地区的刺史,却占着茅坑不拉屎,啥事也不做。
一天,不知道王凝之先生从哪里看到了陶渊明先生的一首诗《闲情赋》,非常欣赏陶渊明先生的才华,于是心里盘算着,要是把这个年轻后生找来,当我的助手,那我就可以啥事也不要管了,一心一意修炼我的丹药了。
王凝之先生倒是挺爽快的,把陶渊明先生叫到跟前,开门见山的问曰:“你小子文章写得不错嘛!你愿意当我的部下吗?如果愿意的话明天就可以上班了。”
陶渊明先生心里惊曰:“天底下还有这等好事,啥也不考察就叫我来上班?这老头不是在忽悠我吧?”于是,问王凝之先生:“请问,你想让我干啥?”
“做别驾祭酒吧。”
“别驾祭酒是干啥的。”
“你问那么多干啥。反正除了我你就是老大了。你啥也不要管,你只要懂得无为而治就行了。”
就这样,陶渊明先生平生第一次踏入了官场,他似乎又看到了希望,曾经搁浅的抱负又回来了,他要好好干一场。可是,很快他就沮丧的发现,这个别驾祭酒是个受累不讨好的官儿,除了邀功轮不到他之外,一个州的事情全要他管,做好了功劳自然是王凝之先生的,做不好责任全在于陶渊明先生。而王凝之先生呢,乐得清闲,除了炼丹还是炼丹。陶渊明先生是一个很好的诗人,可是做官他不行,起初还是蛮积极的,很快他就手忙脚乱了,很多事情不知道该怎么处理,而当时的官场到处都是潜规则,明里要这么做,暗里却要那么做。像陶渊明先生这么单纯的青年哪懂得这些权谋之术啊,于是到处碰钉子,这个别驾祭酒当得好累。
再累也得忍,万事开头难嘛!陶渊明先生的老娘也经常鼓励他,儿子,别急,慢慢来!
陶渊明先生也想慢慢来,可是这时候发生了一件不得不让他辞职的事情。
王凝之先生贪污也够坦白的,他对陶渊明先生说:“我要贪污了,我要把原本用来加固长江堤坝的钱为自己盖一座道观,你看可以不?”
陶渊明先生大惊,他还从来没有见过王凝之这样的贪官,自己贪污了,还厚颜无耻的问别人行不行。陶渊明先生当然说不行,绝对不行,拿千千万万的老百姓的性命当儿戏打死他也不干。但陶渊明先生马上就明白了王凝之先生为啥这样坦白了,因为他要把自己拉下水,王凝之先生说:“我已经看过天象啦,今年长江绝对不会发大水,挪用公款修道观的事就交给你了。”
陶渊明先生吓出一身冷汗,心想,这老头也真够狡猾的,要我背负千古骂名。可是你小看了我陶渊明,我岂是贪图富贵之人?这样的官不做也罢!于是,陶渊明先生当即脱下官帽官服跑回家去了。王凝之先生没有料到这个年轻人如此不开窍,使出这一招,他气得跳脚,指着陶渊明先生的背影骂曰:“你这不是好歹的东西,你不做想做的人多着呢!”
这就是陶渊明先生的第一次辞官。好在王凝之先生的狗屎运气还真不错,那一年长江果然没有发大水,要不然不知有多少老百姓要被淹死呢。
过了几年,也不知王凝之先生是咋想的,突然念起陶渊明先生的好来,又想请陶渊明先生出来做官,请了好几次,但陶渊明先生坚决不去,他怎么能够和这样的人同流合污呢。
结了三次婚
陶渊明先生拒绝王凝之先生的再度邀请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陶渊明先生要做爸爸啦。
而这时候陶渊明先生已经三十五岁了,这一次他无论如何也要守在老婆的身边,无微不至的照料她,好让他顺顺利利的把胎儿生下来。
按照古时候的礼法,现成家后立业,年轻人都流行早婚早育,照理说,像陶渊明先生这样的年纪应该是儿子儿女一大堆了,可是他现在却一个都没有,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为此他阁下也没少为此发愁。
这一切都归结于他不幸运的婚姻。陶渊明先生一生当中结了三次婚,他也是所有隐士当中结婚次数最多的人,不过如果有选择的话他只想结一次。
陶渊明先生第一任老婆在他二十五岁那年与他结为连理,之后他们全家搬到了浔阳县,陶渊明先生当起了教书先生,赚点银子,养家糊口。快到而立之年的时候,就是前面已经说过了,陶渊明先生凭借他的成名作《闲情赋》得到王凝之他老人家的赏识,做了他老人家的帮手。也就是在陶渊明先生担任别驾祭酒的时候,他的老婆怀了孕。为了让儿子一心一意的做官,老娘没有把媳妇怀孕的事情告诉陶渊明先生,想等胎儿生下来后给他一个巨大的惊喜。结果呢,惊喜没给成,却给了陶渊明先生一个噩耗,他的老婆在生产的时候发生了意外,胎儿一只脚出来了,另外一只脚怎么也出不来,最后不但孩子没保住,大人也没保住。
这对陶渊明先生是一个沉痛的打击,他责怪自己没有尽到做老公的责任,老婆生产的时候不在他身边。陶渊明先生对第一任老婆的感情很深,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他都活在对老婆的怀念之中,绝不提婚娶之事。这样过了好几年,在陶渊明先生三十四岁的时候,抱着为陶家延续香火的念头,接受了老娘为自己张罗的第二门亲事,并最终把第二任老婆娶回了家。
现在,他的第二任老婆就要生产了,这个时候他怎么能够离开老婆再去做什么吃力不讨好的别驾祭酒呢?第一任老婆的悲剧绝不可以重演。幸运的是,这一次出奇的顺利,他的大儿子阿舒出生了。运气来了挡也挡不住,又过了二年,他的二儿子阿宣也出生了。阿宣刚学会走路,老婆又来了个大动作,给了陶渊明先生一个大大的惊喜,为他生了一对双胞胎。陶渊明先生高兴得啊,在梦里都会笑醒。陶渊明先生从来没有感到如此的幸福,每当他读书读累的时候,都忍不住走到两个小家伙的床前,摸摸他们的脸蛋,亲亲他们额头,困意立刻全无。当爸爸的感觉真好,当双胞胎的爸爸的感觉好上加好。
然而这个沉浸在幸福之中的男人绝然没想到,不幸又一次向他袭来,那一年,第二任老婆得了痨病,咳出一大堆血之后,抛下她深爱的孩子和老公撒手人寰。
纳兰秋先生也为陶渊明先生感到难过,命运怎么会对陶渊明先生如此刻薄呢?
第二任老婆走后,陶渊明先生又要去教书,四个孩子和一个老人在家里没有人照看咋办呢?
唯一的办法就是再娶。这一回是陶渊明先生的叔叔为他做的媒,这是一个比陶渊明先生小十多岁的女人,也就是这个女人陪伴陶渊明先生度过了他的后半生,这是一个贤惠的女人,这是陶渊明先生不幸中的大幸。这个女人姓翟,我们叫她翟女士。
翟女士是那种贤妻良母型的女子,对婆婆很好,对不是她亲生的四个孩子也很好,当然对老公陶渊明先生更好。翟女士上得了厅堂下得了厨房,把家里布置的妥妥帖帖的,很让陶渊明先生省心,他除了教书之外,杂七杂八的事情都不用他操心。我们可以想象一下,要是没有翟女士,四个孩子一个爹,那将是怎么的生活?翟女士还有一个特点就是身体倍棒,啥活都干得,似乎有使不完的力气,手脚也很麻利,一个女人可以顶俩男人用。唯一不足的,翟女士的相貌丑了点,不过已经45岁的陶渊明先生早就过了看重相貌的年龄了。总之,陶渊明先生的第三任老婆翟女士可以算是老天爷对他的补偿。
翟女士的肚子也挺争气,很快也为陶渊明先生生下一个儿子,这也是陶渊明先生最后一个儿子。翟女士本来不想要,说已经有四个儿子够了,但陶渊明先生认为这样对他不公平,在陶渊明先生的坚持下,翟女士只好把孩子生了下来。
都说龙生龙凤生凤,上梁不正下梁歪,陶渊明先生算是一条龙了吧,他也正得不能再正了,可他的五个儿子一个不如一个,老爹的优点没有一个继承下来,用陶渊明先生自己的话来说就是:“我虽然有五个儿子但都不成器啊。老大已经十六岁了,但比谁都懒惰;老二虽然发誓要好好学习天天向上,但又不喜欢文学;老三老四是双胞胎,已经十三岁了,但数数还数不到六和七;最小的也已经九岁了,却整天嚷着要吃梨。”
要是现在,这五个孩子搁谁家都不是个事儿,老爹老娘不被愁死就被气死。可陶渊明先生却很看得开,这有什么办法呢?这是命,人有时候不得不认命。与其整天想着这事,还不如喝酒来得痛快。
第二次辞官
公元前389年,陶渊明先生再一次收到叔叔的来信,要他到桓玄先生的下面任职。
已经多年没有踏入官场的陶渊明先生对做官已经失去了最初的激情,但叔叔一而再再而三的来信,他终于推辞不过,决定去找桓玄先生。
桓玄先生是谁呢?他阁下是曾经飞扬跋扈不可一世的桓温先生的小儿子,老爹死后,继承了老爹的爵位,三十岁的时候就当上了江州刺史,而以前的那个江州刺史王凝之先生早已经死翘翘了。
桓玄先生和老爹一样是个野心家,做梦都想当皇帝,可是他没有老爹那么能干,除此之外他阁下还有一个他老爹没有的癖好:对美女非常感兴趣。陶渊明先生拿着叔叔的推荐信找到桓玄先生的时候,桓玄先生正和美女调情,左拥右抱,陶渊明先生非常尴尬,退了出来。
桓玄先生这才把美女打发走,让陶渊明先生进来。桓玄先生看了陶渊明先生带来的那封信,虚情假意的夸奖了一下陶渊明先生,知道他的叔叔陶夔先生现在是皇帝身边的三品大官,得罪不起,于是就象征性的封了一个记室参军的官职给陶渊明先生。这个官职比别驾祭酒要小得多,主要任务就是起草文书。
陶渊明先生对桓玄先生的第一印象并不好,并不是桓玄先生给他的官小,而是他从桓玄先生苍白的脸上可以看出,这是一个纵欲过度的男人,一个沉溺于酒色的上司会是一个好上司吗?陶渊明先生再一次感到失望,他很纳闷,为啥自己老遇不到伯乐呢?
不过,既来之则安之,先不想那么多了,还是踏踏实实的为老百姓办几件实事吧。
可是这个愿望也很快落了空,因为桓玄先生怀疑陶渊明先生是他叔叔派来的奸细,不信任他,不让他做事情,只让他做一些杂事,比如打扫屋子,端茶倒水什么的。陶渊明先生感到无聊的同时也大受打击,这时候他发现桓玄先生在偷偷的招兵买马,发展自己的势力,狼子野心,陶渊明先生看在眼上,记在心里。
公元399年,陶渊明先生终于接到了一个费力不讨好的差事。
这一年,荆州发大水,很多人被饿死,长江中下游的老百姓闹起了民变,大规模的造反运动接二连三的发生。野心家桓玄先生幸灾乐祸的想:“机会来了。”于是,他叫陶渊明先生起草《讨海贼表》,表示要效忠皇帝,替皇帝讨伐那些造反的农民。
陶渊明先生看出了桓玄先生的别有用心,他知道讨贼只不过是桓玄先生打的一个幌子,他真实的目的就是趁机扩张自己的势力,最终夺取中央政府的权力,自己坐上皇帝的宝座。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陶渊明先生按照桓玄先生的意思写好了《讨海贼表》。
但事情还没完,照理说随便派一个人把奏章带去就可以了,但桓玄先生却要陶渊明先生亲自把奏章交到当今皇帝的手上。
没有办法,陶渊明先生只好马不停蹄的来到建康,等待司马元显先生的召见。
司马元显先生不是当今的皇上,为啥要等待他的召见呢?当时的皇帝是司马德宗先生,他的老爹被宫女用被子蒙死,他登基的时候还未成年,只有十五岁,患了小儿麻痹症,连话都说不清楚。朝中大权落在了他的叔叔司马道子先生手中,而司马道子先生爱江山更爱美人,整天和美女厮混在一起,把朝中大事交给了自己的儿子司马元显先生。所以说,陶渊明先生要等待司马元显先生的召见,这也是一个未成年的孩子,才十六岁。
叔叔告诉陶渊明,见到司马元显先生要像见到皇帝一样跪拜,否则他谁都不理。在司马元显先生召见陶渊明先生的那一天,他按照叔叔的嘱咐行了跪拜礼。
司马元显先生满意的点了点头,奶声奶气的问:“桓玄叫你来干啥?”
陶渊明先生把《讨海贼表》恭恭敬敬的呈上。
这个司马元显先生还真不简单,小小年纪心里鬼得很,竟然看出了桓玄先生的企图。于是他说:“桓玄先生到底想干啥?他真的是讨伐反贼吗?还是别有目的?你回去告诉他,区区几个反贼有啥了不起的,让他管好自己的地盘就行,讨伐反贼的事情就不用他瞎操心了。”
桓玄先生以为可以在一群白痴皇帝面前蒙混过关,没想到他的奏章竟然遭到乳臭未干的司马元显先生的拒绝。在听了陶渊明先生的汇报之后,桓玄先生把司马元显先生大骂了一顿,当然也少不了数落陶渊明先生办事不得力什么的。
第二年,农民起义军辗转到了海边,桓玄先生又要陶渊明先生写《讨海贼表》,看来他是铁了心的要造反了。陶渊明先生不得以就把去年写的重炒了一遍,桓玄先生知道后大骂陶渊明先生偷懒,自己亲自写了一份《讨海贼表》,桓玄先生在表上说:“司马元显先生你不要得意太早了,你身边的臣子怕惹祸上身都不愿意讲真话,只有我一个人愿意讲真话,你却不听。不听的后果是什么呢?你等着瞧吧。”
这哪是奏章啊,这分明是在和当今的皇上挑战!
桓玄先生要陶渊明先生把奏章抄一遍,陶渊明哪敢抄呢?如果抄好桓玄先生一定又要自己送去,司马元显先生看了,抓不到桓玄先生,可是我就成了肉包子打狗有去无回了。这样想着,陶渊明先生迟迟不肯抄那张《讨海贼表》。
可是不抄又不行,不抄的话桓玄先生同样也会对自己不客气,正当陶渊明先生左右为难之际,发生了一件事情,这件事情让陶渊明先生躲过了这一劫。
然而,这件事对陶渊明先生来说并不是一件好事,他宁愿自己担惊受怕也不愿意这件事情的发生。可是他无法阻止这件事情的发生。这件事情就是,陶渊明先生的老娘死了!
按照古时候的礼法,一个人的老爹老娘死了,做儿子的要替老爹老娘在家中守孝三年,否则就是大逆不道,就是不孝子。
陶渊明先生在悲痛之余,也借这个机会向桓玄先生递交了辞职书,好在桓玄先生不是冷血动物,他同意了陶渊明先生的辞职。
在陶渊明守孝的日子里,果然如他所料,桓玄先生造反了。桓玄先生切断长江的航道,不再给朝廷供给粮食。白痴皇帝司马德宗先生派司马元显先生出兵讨伐桓玄先生,桓玄先生正求之不得,痛快迎战。司马元显先生哪是桓玄先生的对手,几个回合就被打趴下了。桓玄先生的几十万大军不费吹灰之力就攻克了首都建康,桓玄先生把司马元显先生和他的老爹以及他的儿子统统杀掉,一个也没留。公元403年,他阁下终于实现了他多年的愿望,把白痴皇帝司马德宗先生赶下了台,自己登上了皇帝的宝座。
遗憾的是,桓玄先生只过了三个月皇帝的瘾,屁股还未坐热呢,他阁下就被一个叫刘裕的家伙消灭。这个刘裕不简单,最后把东晋也灭掉了,建立了自己的刘宋政权。
这就是陶渊明先生的第二次辞官,可谓是惊心动魄。
不为五斗米折腰
陶渊明先生辞官后的日子并不好过,虽然老娘的去世为他减轻了不少经济负担,但是一家七口人全仰仗着他阁下过活呢。陶渊明先生的日子过得越来越艰难,以前当官积攒下来的那点银子很快就花光了,陶渊明先生的一家开始吃了上顿愁下顿。当然他的儿子们是不知道愁的,他们只知道叫嚷:“我要吃饭。”最小的儿子也不吃梨了,有时候也饿得哇哇叫:“为啥不给我饭吃?为啥不给我肉吃?”
每当这个时候,陶渊明先生就安慰他们:“面包会有的。”其实他也不知道什么时候会有面包,面包在哪里。
就在陶渊明先生一家揭不开锅的时候,面包突然降临了。
陶渊明先生的叔叔陶夔先生出差的时候正好路过陶渊明先生的家乡,于是顺便来看看他这个曾经在他面前是个乖孩子的侄儿。
结果让陶夔先生大吃一惊,五个孩子已经瘦得皮包骨了,饿得连向他打招呼的力气都没有了,只是睁大眼睛看着他,那眼里分明写了两个字:饥饿。陶夔先生知道侄儿家里很穷,但也不至于如此吧。
什么话也别说了,还是请侄儿一家到馆子吃一顿填饱肚子再说吧。五个孩子以前都没有下过馆子,在一桌丰盛的菜肴面前,口水流得三尺长,一个个像牢里放出来似的,狼吞虎咽,恨不得手脚并用把食物塞进嘴里。
陶夔先生看不下去了,他心酸得很,于是把侄儿拉到一边,伤感的说:“怎么会这样子呢?这叫我如何对得起死去的哥哥呢?侄儿啊,你不想当官叔叔也理解你,但是人活着怎么能够全为了自己呢?为了你的老婆,为了你的孩子,你也要忍受啊。这一回,不管你愿意不愿意,叔叔替你做决定了,我举荐你去当彭泽县的县令吧!”
陶渊明先生低下了羞愧的头,不是因为他辞了官,而是因为他一个大男人连老婆孩子都养不起实在是一件很羞耻的事情。一向很听叔叔话的陶渊明先生,这次也不例外,为了孩子为了老婆,他不得不再一次委屈自己的心志,把沉重的双腿迈向污浊的官场。
陶渊明先生去当彭泽县令了。
在路上,陶渊明先生想,这次无论如何也要把这个县令干久一些,多积攒点银子,好为以后的隐居生活做好准备。
陶渊明先生想把县令干久一些,他的出发点是好的,他美好的愿望是可以理解的,那么陶渊明先生的县令干了多久呢?
他干了八十天,八十天后,陶渊明先生为了一件小事愤然辞职,也正是这件小事成就了陶渊明先生“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千古美名。
陶渊明先生在官场上最怕的一件事情就是接待上级的巡查,偏偏这样的事情又非常多,送走了这个还要去迎那个,在这些上级面前还要低声下气,满脸堆笑,以陶渊明先生喜欢自由的秉性哪里受得了呢。好几次,他都想一走了之,可是一想到老婆和孩子,他忍了!
这一天,一个衙役匆匆忙忙的跑来,告诉陶渊明先生:“老爷,九江太守派督邮张大人来本县搞视察工作,马上就要到县衙了。您老快去迎接吧。”
陶渊明先生一听是张大人就来了气:“他来干什么?搞什么视察工作啊,是来骗吃骗喝的吧!”说着,很不情愿的起身,人在官场,身不由己。
陶渊明先生为啥这样说,因为张大人并不是凭真本事当上官的,他是彭泽县的首富,又有亲戚在朝廷做官,靠走后门才弄得一顶乌纱帽。当上督邮大人后也没有干一件实事,整天打着搞视察工作的幌子,这个县看看,那个县逛逛,离开的时候免不了要揩点油。就是这样一个人,很多县太爷还要拍他的马匹,因为得罪不起,他是省级派下来的官员,要是一个小报告打到九江太守那里,头上这顶乌纱帽就保不住了。
陶渊明先生正要出门,他的衙役却说:“老爷……”
啥事?陶渊明看衙役欲言又止的样子问道。
“我听说接待张大人这样的官员是不能穿便服的,要穿上官服行正式的拜见礼。”
“什么?”陶渊明先生听衙役这样一说,更加火了,于是说出了那句千古名言:“我岂能为五斗米折腰?他算哪根葱?还要我去拜见他?还穿官服?”
“老爷,别冲动。其他的县太爷都是这么做的,张大人我们得罪不起啊。”衙役劝说道。
陶渊明先生手一摆:“你别说了。我已经决定了。”
“决定什么了?是去拜见张大人还是不去拜见张大人?”衙役小心翼翼的问。
哪知陶渊明先生说出的话让衙役大吃一惊:“我决定不干这个县令了!”
说得出,做得到。陶渊明先生当即就把官印掏出来,丢在桌子上,然后收拾自己的东西,辞职报告也没打了,匆匆忙忙的从彭泽回到了家乡柴桑。
老婆孩子突然看见陶渊明先生从天而降喜出望外,孩子们一下子围了上去,叫着嚷着,问陶渊明先生给他们带好吃的好玩的没有,陶渊明先生哪有钱买好吃的好玩的啊,他最近一个月的工资都没有领!陶渊明先生说没有,孩子们很失望的散开了。
老婆翟女士高兴之余预感到陶渊明先生肯定又辞职了,于是忍不住问道:“你才做了八十天的县令怎么突然回来了呢?”
陶渊明先生幽默的说:“田地都荒芜了,等着我回来耕种呢?”
田地?啥田地?我们住在县城哪有什么田地?翟女士不解的问道。
嘿嘿。陶渊明先生不急着回答。其实在回家的路上他已经想好了,这次要彻底归隐,再也不出来做官了,任何理由都不出来。但吃饭问题怎么解决呢?自己动手,丰衣足食!他决定从县城搬回老家上京里村,在那里只要你肯劳作就不愁没饭吃。
当他把这个决定告诉翟女士的时候,翟女士欣然的接受了,与其在城里吃不饱穿不暖看别人笑话,还不如回老家种地去!
就这样陶渊明先生回到了阔别已久的家乡,在以后长达二十多年的岁月里,他老老实实的做着农民,并把这个农民当成了世界上最悠闲最舒适的农民。
关于陶渊明先生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现代人基本上是推崇备至的,当然也有些人说陶渊明先生假清高,连老婆孩子都养不了还说什么不为五斗米折腰,难道你要饿死才心甘吗?他们打出的招牌是生存权。
这些人认为生存权是人类最根本最主要的权利。一个人如果连生存权都无法保证,别的一切都无从谈起。什么发展权、享受权都不过痴人说梦。人只有先糊口,先填饱自己的肚子,才有可能也有力量去追求发展。很难想象一个吃不饱穿不暖的穷人,会整天想着是买宝马好还是买奔驰好,是买楼房还是买一套四合院?除非这个人饿傻了冻疯了。
纳兰秋先生认为这些人说的话也有道理,但他们并不理解陶渊明先生,他们并不是站在陶渊明先生的立场来说这番话的,而是站在自己的立场上来说这番话的。他们是怎样的立场呢?他们不愁吃不愁穿或者他们认为活着是最重要的,无论做牛做马也好,至于人生的意义价值之类在他们看来一文不值,活着就好。
但陶渊明先生是怎样的立场呢?不可否认,他也认为人活着是很重要的,迫于生计,他不得不去当官,做自己不想做的事情。但是自由和尊严对他来说比简单的活着更重要,苟且偷生是绝对不可以的,毫无意义的活着还不去死了算了。更何况陶渊明先生也只不过是辞职不当官而已,这并不表示他不当官就会马上饿死,经过一番思索,他最终找到了属于自己的路,既不会饿死,也活得开心,那就是当农民。
田园酒徒
陶渊明先生为他最后一次辞官写了一首诗歌,叫《归去来辞》,在这首诗里他认为以前他就像一只迷途的羔羊,不知道往哪个方向走,幸好走得不远,终于走出了迷途。他认为他以前选择的道路是错误的,现在选择的道路是正确的。
一个才高八斗、学富五车,曾经也当过大官的人突然跑到乡下说要当农民,这在陶渊明先生的村庄上京里村是一件前所未有的新鲜事,父老乡亲们都认为陶渊明先生只不过是在作秀,嘴巴上说说而已,而陶渊明先生挽起裤腿,打着赤脚,扛着锄头,在田间劳作的身影不得不使这些父老乡亲们信服:陶渊明先生这回是动真格的了!
陶渊明先生从来就不是一个只说不做的人,而且他在骨子里也从来没把自己当作城里人,他有很深的乡村情结,在当官的日子,心中一直有一个声音在呼唤着他回去,这个声音来自他不远的家乡。他热爱劳动,也享受着劳动。他在南山脚下和老婆孩子开垦了十多亩田地,在上京里村盖了几间草房,堂前种杨柳,屋后栽桃李。小狗在巷子里汪汪叫,大公鸡在桑树上喔喔啼,几缕炊烟,袅袅入天。这是多么美妙的生活啊,陶渊明先生陶醉在田园生活里。
陶渊明先生是一个热情、直爽、豁达、开朗的人,没有一点架子,很快就和老百姓打成一片,他们经常一起劳作,一起说笑,一起在日落西山的时候回家。因为人缘很好,每当陶渊明先生一家遇到什么困难的时候,总会得到大家的帮助。有一次,也不知道是啥原因,陶渊明先生的家被大火烧光了,老百姓就自发的聚集在一起,在另外一个地方为陶家盖起了一座牢固结实的石头房子。为此陶渊明先生非常感动,还专门写了一首《移居》的诗歌来表达他对父老乡亲的感激之情。
陶渊明先生喜欢劳作,但他劳作的目的不是为了劳作,他劳作的目的是为了有更多的时间来干自己想干的事情。陶渊明先生这一辈子最喜欢干两件事,第一件就是写诗作文,另外一件就是喝酒。
如果没有酒,陶渊明先生的生活就会失去很多光彩,如果没有酒,陶渊明先生会感到很寂寞。都说借酒浇愁愁更愁,陶渊明先生喝酒倒不是为了浇愁,这似乎是他与生俱来的本性,大鱼大肉他可以不吃,但每顿必少不了酒,没有酒喝他就感觉心里空荡荡的,似乎缺少了什么,高兴的时候他喝酒,忧愁的时候也喝酒。酒给了他创作的灵感,也给了他人生最大的乐趣。
陶渊明先生最喜欢的一种感觉就是似醉未醉,当他走路东倒西歪的时候,当别人说他醉了的时候,他知道这是他最清醒的时刻,在这最清醒的时刻他知道自己需要的是什么。有时候陶渊明先生也有点无奈,也有点伤感,为这个世界,为现实生活,为柴米油盐,但一杯酒下肚之后,他很快就想开了,有什么了不起的呢,一切都会好起来的,我还不至于到走头无路的时候,我过得很好,我很快乐,这不正是我需要的生活吗?那么,还有什么值得忧愁的呢?
偏偏这么一个嗜酒如命的人却没有钱买酒喝,于是只好去朋友家蹭酒喝,朋友请他吃山珍海味他不去,但请他去喝酒,哪怕没有下酒菜,他也会欣然前往,而且每一次不醉不归。陶渊明先生不管在哪里,每次喝酒的时候都要把头上的葛巾取下来,喝完后再戴上去。村里面有一块石头,喝醉了他阁下就仰面躺在石头上,看着蓝蓝的天空,洁白的云朵,心想,要是每天如此那该多好!后来这块石头被村里人叫做“醉石”。
陶渊明先生刚做彭泽县令的时候分到几十亩田地,陶渊明先生大喜曰:“都种糯米吧!”
为什么都种糯米?因为糯米可以用来酿酒。
他的老婆翟女士不干了,提醒他说:“你要喝酒,我们还要吃饭呢!是吃饭重要还是喝酒重要?”
陶渊明先生一拍脑门,笑道:“忘了,忘了,当然是吃饭重要。这样吧,一半种糯米一半种大米。”
翟女士戳了一下他阁下的脑门,既责怪又怜爱的说:“你呀,就知道喝酒,要是哪一天喝坏了身子我该咋办呢?”
也不知道过了多少年,江洲的刺史又换了,有一个叫王弘的当上了这个职位。王弘比起前几任刺史来要好多了,他得知陶渊明先生曾经当过江洲祭酒,又听说陶渊明先生是个世外高人,于是就想:“要是我王弘能和陶渊明先生交上朋友该多好啊!”
王弘先生兴冲冲的前往,寻找心目中的高人陶渊明先生。可找到后,他却吃了闭门羹。陶渊明先生称自己有病,不方便接见客人。其实他是不想与官场再有任何的瓜葛,何况还是一个江洲刺史呢!江洲,一个多么熟悉的名字!江洲,又是一个多么可怕的恶梦!已经过去这么多年了,难道我又要陷入它为我设置的圈套吗?绝对不可以!于是,陶渊明先生毫不客气的拒绝了王弘先生。
但王弘先生并不甘心,他想了一个绝妙的办法,终于见到了陶渊明先生。王弘先生想出一个啥样的办法呢?他是个聪明的人,他抓住了陶渊明先生喜欢喝酒的弱点。于是,他叫陶渊明先生的一个老朋友庞通之先生在半路上摆了一桌酒席,桌上尽是美酒。陶渊明先生劳作归来,突然看见路边的一个亭子坐着自己的老朋友,还有一桌美酒,心中大喜,心想,庞通之先生真是够哥们,知道我就好这一口,还为我想得这么周全,把酒摆在路中,这样我怎么喝也不会被老婆阻止啦。于是,快步走进亭中,拿起酒壶就喝。
喝到一半,突然冒出了另外一个人,这个人也不说话,拿起酒杯也陶渊明先生干杯。酒逢知己千杯少啊,陶渊明先生正在兴头上,哪管来人是谁呢?这个人就是王弘先生了。喝到最后,也就是陶渊明先生尽兴的时候,庞通之先生才说明了这一切都是王弘先生有意安排的。王弘先生也趁机向陶渊明先生表达了仰慕之情。陶渊明先生看王弘先生也是性情中人,就破格结交了这位官场中人。
王弘先生这人还是不错的,后来在经济上给了陶渊明先生很大的帮助,只要陶渊明先生想喝酒他随时奉陪,没有一次拒绝。
关于陶渊明先生与酒之间的故事还有一个比较著名的,叫虎溪三笑。
离陶渊明先生所住的地方不远处有一座寺庙叫东林寺,庙里住着一个名气非常大的和尚叫慧远。东林寺的南面有一条小河,叫虎溪。慧远喜欢结交一些有节操的名人雅士,只是每次送客人离开的时候都不会越过虎溪,若过了虎溪,山崖上的老虎也要吼叫起来,虎溪也就成了慧远和尚送客不能越过的禁区。
慧远和尚这一次想结交陶渊明先生和另外一位隐士陆修静先生,于是给他们二人去了一封信。陆修静先生对慧远和尚也很仰慕,很爽快的答应了。轮到陶渊明先生,他阁下却搞起了特殊,他在回信中说:“好朋友在一起聚会没有酒多扫兴啊!如果你能够允许我在寺中喝酒,我就去拜访您老人家。”
地球人都知道和尚是不能喝酒的,寺庙里也不允许喝酒的,陶渊明先生为什么还要这么做呢?这不是在危难人家吗?关于陶渊明先生这样做的原因后人有很多猜测,猜测最多的就是他阁下是想试一下慧远和尚想结交与他是不是出自内心,因为接受一个朋友不仅要接受他的优点也要接受他的缺点。他慧远不喝酒不要紧,我不要他喝,但我陶渊明是铁定要喝酒的。如果你不接受,那好,朋友没得做了。
慧远和尚是何等聪明的人,也是何等大度宽容的人,他明白陶渊明先生的用意,于是又给陶渊明先生去了一封信:“我准备一桌子酒菜等你到来。”陶渊明先生看了信,为慧远和尚的为人感到钦佩,再也推辞不过了,于是和陆修静先生结伴而行,来到了东林寺。
而这边,慧远和尚也没食言,肩头抗着禅杖,禅杖头挂了个酒葫芦,走出寺庙,到几十里开外的酒家为即将到来的客人打酒。
酒买来了,陶渊明先生和陆静修先生也到了,三个人一见如故,坐下来后无话不说,慧远和尚不能喝酒,就以茶代酒。三个人互相说起自己的故事。陶渊明先生说自己不远做官愿意做农民的经历,陆修静先生畅述自己游山玩水时的所见所闻,慧远和尚也讲述了自己翻译《华严经》的苦乐。
时间一晃而过,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三个初次见面的好友要分开了。
慧远和尚依依不舍的送他们下山,边走边聊,不觉间已过了虎溪,慧远和尚的徒弟们大呼小叫:“过虎溪了!过虎溪了!”
三个人一听,互相哈哈大笑起来。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虎溪三笑。
从这个故事里可以看出,陶渊明先生喜欢喝酒到了何种程度,同时也可以看出他受当地人尊敬的程度。陶渊明先生后来写了二十多首关于饮酒的诗,他在序里说:“我闲居在家,缺少欢乐,再加上近来日短夜长,遇到好酒,每晚都饮。一个人饮酒,很快就醉了。等到酒醒之后,就题诗自娱,这不过是单纯为了欢笑罢了。”
陶渊明先生就这样沉浸在田园酒徒式的生活之中,为了寄托他的心志,他写了一篇神秘的文章,在这篇神秘的文章里他虚构了一个他理想中的世界,这就是人人皆知的《桃花源记》。陶渊明先生通过这篇文章,想告诉大家的是,人世间是否真的存在桃花源这样一个地方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的心里应该有一个属于自己的桃花源。
死后留英名
公元427年,中国痛失了一位伟大的诗人,陶渊明先生在过了二十多年的田园生活后,终于走完了他76年的生命历程。
陶渊明这位隐士在中国古代所有的隐士当中算是一个特例,那就是他不再被后人像误解庄周先生那样,被误解为是为了逃避才隐居的。几乎所有的隐士都被后人打上消极避世这样一个记号,这是纳兰秋先生不敢苟同的,但庆幸的是终于有一位隐士不被人们误解了。
这一切归功于陶渊明先生的身体力行,也就是说他参加了劳作,而其他隐士虽然也是过着自耕自食的生活,但远没有陶渊明先生这么明显。
陶渊明先生把孔丘先生的“安贫乐道”和庄周先生的“回归自然”紧密结合在了一起,这两大水火不容的思想在陶渊明先生这里终于握手言和,共同发展。换句话说,陶渊明先生把儒家隐士和道家隐士结合了起来,从这以后,隐士无所谓道隐和儒隐之分。这不能不说是隐士文化成熟的一个标志。
需要说明的是,陶渊明先生在世的时候以及死后相当长一段时间里并没有得到大家的注意,他的好友颜延之先生给了他一个谥号:靖节先生。颜延之先生对这位老朋友的人品进行了很高的评价,但对他的诗歌没有肯定,也许在他看来,陶渊明先生所写的那些田园诗只不过是小打小闹罢了,登不上大雅之堂。
陶渊明先生死后寂寞了很长一段时间,直到南朝的时候他才被世人逐渐熟悉,这要归功于一位叫萧统的梁朝太子,他是梁武帝的儿子,这是一位没有当皇帝的太子,还没有继位就染病身亡。
萧统先生见到陶渊明先生的诗歌就如见到了陶渊明先生的本人,世上有几人能把诗歌写的如此生动逼真?于是,萧统先生对陶渊明先生的诗歌爱不释手,看了又看,最后还不过瘾,肖统亲自为陶渊明编集、作序、作传。《陶渊明集》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作家作品合集,意义十分重大。
到了隋唐时期,越来越多的人爱上陶渊明先生,爱上陶渊明先生的诗歌。
同样也是山水田园诗人,唐朝的孟浩然先生把陶渊明先生当成自己的心灵知己,他在《仲夏归汉南寄京邑旧游》中写道:
赏读《高土传》,
最佳陶征君。
目耽田园趣,
自谓羲皇人。
李白先生更是仰慕陶渊明先生的人品和诗作,在《戏赠郑溧阳》中写道:
陶令日日醉,不知五柳春。
素琴本无弦,漉酒用葛巾。
清风北窗下,自谓羲皇人。
何时到栗里,一见平生亲。
还有杜甫先生,白居易先生,以及后来的欧阳修先生,辛弃疾先生等等,这些平时惜墨如金的大诗人,在赞赏陶渊明先生的时候,从不吝啬,也都留下了缅怀陶渊明先生的诗文,在此不一一列出,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自行查阅。
也就是在唐朝的时候,陶渊明先生在中国诗歌中的地位才最终被确定,同时被称为中国山水田园诗的鼻祖,以至于后来的很多人,包括纳兰秋先生潜意识里只把他当作一个诗人,而忽略了他的另外一个身份:一个成功的隐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