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们是农作物的另一类天敌,但是也是人们争相饲养的音乐家。炎热的夏日,它们以自身特有的好嗓子为自然界带来了一种天籁之音,给烦躁的人们带来了片刻的宁静。它们是谁?它们就是人类宠物中的“红人”—螽斯。
明星名片:
螽斯又被人们称为蝈蝈,是鸣虫中体型比较大的一种,体长一般在40毫米左右,身体的颜色为草绿色,覆翅膜质比较脆弱,前缘会有向下方倾斜的现象,一般是用自己的左翅覆盖在右翅之上。后翅大多会比前翅稍长一些,也存在比较特殊的种类,比如,短翅或无翅的种类。雄虫的前翅一般长有发音器。前足的胫节基部也具有一对听器。后足的腿节部位十分发达,足跗节共有4节。尾须比较短小,产卵器一般呈刀状或剑状。
螽斯的外表看起来大致有些像蝗虫,仔细看你就会发现,它们的身甲没有蝗虫那样坚硬,更重要的是,它们的触角细如丝,而且要比自身稍长一些。螽斯的叫声也会有一种金属的感觉,比蟋蟀的叫声更加响亮、尖锐也比较刺耳,有的能够传到一两百米远。
成虫大多以植物或肉食为主,也有杂食种类的动物,植食性种类有时候会对农林牧业有不同程度的危害性;肉食性种类一般以小型昆虫类为主,很可能会对某些地区的养蚕业造成一定的危害,但是食肉性螽斯也有它的可利用之处,因为它吃一些小型的害虫,因此对农业会有一定的帮助。螽斯多栖息于矮树、草丛或者灌木丛中,善于跳跃因此不容易被捕捉。有时候你捉住了它的一条腿,以为就可以捉住了它,那么你就错了。因为这时候的它会毫不犹豫地“丢足保身”,挣断自己的腿慌忙逃窜。因此,当你去捕捉螽斯时一定要格外小心,不要被其假象欺骗。
雄虫在脱皮的3~10天后开始鸣叫,可以说鸣叫是螽斯最突出的特点,是昆虫中最善演奏的“音乐家”。螽斯的鸣叫声也各不相同,有的叫声低沉婉转,有的高亢洪亮;有时好像潺潺的流水,有时又像是一阵急风骤雨;鸣叫的声调或高或低,声音有时清脆,有时沙哑,给大自然更增添了一串串美妙的音符。在炎炎的夏日,我们待在空调下面都不愿意迈出房门一步,但是侧耳一听,你就会听到那引吭高歌,铿锵有力的鸣叫声。天气越热,它们就会越卖力地歌唱。因此民间又流传着这样的谚语:“蝈蝈叫,夏天到。”
螽斯能够发出各种美妙的声音,完全得益于它们那一对覆翅之间相互摩擦形成的作用,也就是说它们的“乐器”长在了自己的前翅上。螽斯的左覆翅的臀区部具有一个圆形的发音锉。在锉的边缘处围着较强并且弯曲的翅脉,中间有一条加粗的翅脉横贯在那里作为音锉,音锉的上面还长有许多的小齿;右覆翅上的边缘长有硬化的刮器,只有音锉与刮器之间相互摩擦,便可产生出声音,由于螽斯长有的音锉齿数、大小和齿间的距离不同,因而发出的声音也就各不相同。出来这个原因,翅的薄厚程度和振动速度也能够影响到螽斯鸣声的节奏和高低。
螽斯雌雄的最大不同就是能够发声的只有雄性螽斯,雌性螽斯一般来说是“哑巴”螽斯,但雌性的听觉器官比较发达,它们能够听到雄虫的呼唤。雄虫通过发出自己独特的鸣叫声来寻找自己的配偶,通过自己的鸣叫声来吸引同种雌虫前来与自己进行交配,来繁衍后代。
有这种目的的雄虫的鸣叫声大多是一种多音节或单音节构成的唧唧声,被人们称作“婚恋曲”。那时候的雄虫往往能够连续鸣叫很长时间,并且常常是有几只雄虫同时高歌,闻讯赶来的雌虫,一般会选择歌声比较洪亮的雄虫作为自己的“恋人”。
螽斯的声音除了能够吸引异性之外,还能起到自我保护和报警的作用。同一时间当两只雄虫相遇时,就会放开嗓子高唱“战歌”,然后面对面摆好战斗的架势,摇动着自己头上的一对触角,大有一触即发的态势,双方只有其中一方后撤才能化解这场战争。螽斯的鸣叫声还能作为种群之间的警报器,一旦周围出现了某些异常或危险的情况,螽斯便会立即发出一些“警报”,以此来警告同种群动物。
螽斯的一生要经历三个阶段,分别为卵、若虫和成虫。它们大多会把卵产于植物组织中,或者以列的形式产于叶的边缘处或者或植物的茎干上,一般不会产在土中,大多数种类的螽斯会以卵的形式越冬。若虫需要经历5~6次的蜕皮过程才能变为成虫。螽斯的繁殖一般为一年生产一代,成虫通常在7~9月为它们的活跃期,在谷物田间或灌木丛中进行嬉戏或者栖息。螽斯喜欢吃豆科类植物的嫩茎与嫩果实,应该算是害虫一类,但是却是人们喜欢饲养的一类昆虫,供作玩物主要是听其鸣叫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