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1年,刚刚成立不久的苏哈托政府着手整顿印尼金融业,颁布了《私营银行合并条例》。
这虽然是大势所趋,但一石激起千层浪,给印尼的金融市场带来了非常大的冲击。
一些因为经营管理不善、资金不足、拥有客户保有量逐渐缩水的中小银行,便由先前早已陷入困境的窘境之下再次“雪上加霜”,它们极可能会永远地退出印尼的金融舞台。
要想摆脱被彻底挤垮的悲惨命运也不是毫不办法。这些办法其中就包括两个:
1.合并。
顾名思义,就是几家规模小的银行把资金整合起来,使之最终成为不论是资金还是客户、市场都大大增加的最银行,以适应新的法律和形势下的再次筛选。
2.易主。
这个也不难理解,既然你没有能力让该银行生存下去,就把它以一个合适的价格转卖给别人。这就像战争年代的一些难民,在难以养活自己的子女时,就忍痛把自己的子女卖给一个能够养活他们的人,使之能够活下去。
林绍良也遇到了类似的问题,只是他的问题不是如何将中央亚细亚银行合并或者易主。
作为中央亚细亚银行掌门人,林绍良想趁着印尼新法的出台,找到让中亚银行脱胎换骨甚至浴火重生的良机。如何让银行立于不败之地,如何让银行的实力在这样的非常时期大大增加,如何将其他的中小银行合并进来,又不至于像新血液输入进来却不会因为血型不合而发生冲突,这可是个严峻的问题,弄不好,不仅不会让中央亚细亚银行得到长足发展,还有“因福得祸”、欲速则不达的可能。
其实,虽然早在十几年前林绍良就创办了银行,但在银行的经营与管理方面,林绍良像一个大将一样,统领百万雄兵,却不太擅长具体的领兵打仗。他擅长的不是将兵,而是将将。因此,一时间,心存励精图治远大理想的林绍良,虽然觉得这是一个绝好的机遇,但如何利用这个好机遇,林绍良觉得,自己似乎陷入了无边的迷雾之中。
中央亚细亚银行如何才能做到把握历史机遇,百尺竿头更进一步?林绍良一筹莫展,双眉紧锁。
这时候,一位“贵人”从天而降。
这位贵人是李文正。
以下是张爱玲的几句经典语录——
我要你知道,在这个世界上总有一个人是等着你的,不管在什么时候,不管在什么地方,反正你知道,总有这么个人。
于千万人之中,遇见你要遇见的人。于千万年之中,时间无涯的荒野里,没有早一步,也没有迟一步,遇上了也只能轻轻地说一句:“你也在这里吗?”
佛说:前世的五百次回眸,才换来今生的擦肩而过。
我会用一万次回眸换取与你的一次相遇,再用我如莲的心,在某个遥远的角落静静地想你。
……
如果用张爱玲的语录来诠释林绍良与李文正的机缘,似乎也不能不算恰当。
李文正,祖籍中国福建莆田,1929年出生于印度尼西亚东爪哇的玛琅镇。
在中学时期,李文正担任东爪哇华侨学校学生会主席,因组织学生参加反抗荷兰殖民者的斗争,并帮助开展宣传及运送药物,被荷兰殖民地政府逮捕入狱。
1947年,李文正被印尼统治者驱逐出境,他返归故土,考入了南京的中央大学哲学系。两年之后,李文正来到香港。
上个世纪50年代初期,随着印尼政局的渐趋稳定,李文正又重返印度尼西亚,在首都雅加达定居。
此时,李文正的父亲在雅加达开了一家蜡染店,生意虽不能说是顾客盈门,但也能从容度日。父亲有意让李文正继承家业,就向他传授经营蜡染生意的诀窍。可是,让父亲未曾想到的是,儿子竟然对他赖以生存的蜡染之技丝毫不感兴趣,更无心经营他有意传给儿子的蜡染店!
原来,年纪轻轻的李文正虽然历经沧桑,辗转东西,受尽屈辱磨难,但他心中的一个信念却始终在支撑着他——当一个银行家!这个信念从李文正十岁起就开始萌发,以后便越来越发展壮大,直到成为参天大树。
结婚之后,李文正便离开了父亲和他的蜡染店,来到岳父开设的百货店中工作。但李文正似乎也志不在此,在父亲的蜡染店工作他尚且不愿意,在岳父家的店里工作他更感到不舒服。于是,他一边在百货店帮忙一边把目光盯向别处。不久之后,他又找到了一份工作,即船务代理。他精神抖擞地投向了新的工作岗位。遗憾的是,英雄并非事事都能干好,天才的缺陷似乎都非常明显,李文正在船务代理的位置上干了几年,业绩如和尚的帽子——平平,他自己也不由感到乏味,就离开了这个岗位。
船务代理的职位让他有了一笔积蓄——2000美元。这2000美元对于当时的印尼人来说,可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大数目,在人们心里,李文正就是一个“大款”了。李文正有钱了!这个消息像风一样流传,以讹传讹,数字在人们口口相传中成倍增加,到了最后,2000的后面竟然被人有意无意地加上了两个零——即20万美元!李文正起先还辩解,后来也就不再做这样的努力,因为原先的辩解也没有人相信。
这个误会,给李文正开了一个不大不小的玩笑,让李文正不由得频频摇头。
但又有谁能料到,这个误会的背后却孕育了一个大好的机会。此时,正是李文正人生的十字路口。父亲的店是不能回了,岳父的百货店更加不能回,船务代理的职务已然辞去,虽然有了一小笔钱,但这些钱又能干什么呢?李文正恍忽之间,觉得新的事业、新的机会似乎在向他招手,但这事业这机会是什么,他又看不清楚。理想站在屏风后面,幸运女神被面纱遮蔽,李文正犹豫徘徊不止。
李文正的犹豫直到1960年才结束。
1960年的一个晚上,李文正家里来了一个不速之客——皮拉马·沙里,皮拉马·沙里可是个大人物,他是基麦克默朗银行的经理。
李文正知道,皮拉马·沙里此番到访,必定有要事,否则,依他的身份,请都未必赴约。
李文正判断不错,皮拉马·沙里确实有求于李文正,他是求李文正救急的。他的银行因为经营不善,已经失去了大部分客户,行将倒闭。而要拯救它,使它挣脱出困境,只有一个办法,注入新的资金。此前,皮拉马·沙里已经做过多番努力,但平常关系挺好的朋友一听到他要借钱,要找投资便变了脸色改了口气。于是,他想起了新成为大款的李文正。
事实上,皮拉马·沙里与李文正并不熟络,此番到访,他也是抱着试试看的侥幸心理,成不成也要把过程做好嘛!如果苍天实在不给面子,也只有忍痛接受倒闭的悲惨命运了。
他的银行需要20万美金的资金投入救急,而李文正正好有20万,天助我也!皮拉马·沙里怀抱着一个大大的希望。
但当皮拉马·沙里提出自己的请求之后,稍加思忖,李文正便慨然应允。
他知道,这是个挑战,但也是个机会。
他更加知道,皮拉马·沙里之所以来到他家,纯粹是病重乱投医,很显然,他听信了别人认为他李文正有20万美金的传言。
李文正完全可以立即断然拒绝皮拉马·沙里,这有两个原因:
一、从当时的情况看,基麦克默朗银行的生机似乎十分渺茫,皮拉马·沙里此举,也不过是听天命尽人事,死马当作活马医的最后一搏;
二、他李文正的腰包里根本就没有20万,而只有2000美元!
他想起了自己儿时就产生的梦想,这梦想时刻像小虫子一样咬噬着他的心灵。
而现在,皮拉马·沙里误打误撞地请求,竟然给他提供了一个绝好的进入银行业的机会。他决定,筹措这20万资金,和皮拉马·沙里一起渡过这次难关。但说着容易做着难,从何处筹集这笔天文数字一般的巨款呢?
李文正想到了与他交往密切的福建同乡们。这些同乡在雅加达的自行车制造与修理行业中干得风生水起,甚至占据了垄断地位。很快,李文正就同乡那里如愿以偿地筹集到了这笔资金。这使他不仅可以优先认购这家银行20%的股权,而且还在该行任职。
至此,李文正终于踏进了朝思暮想的金融殿堂。
然而,对于半路出家的李文正来说,一切都是陌生的。他甚至连资产负债表的左边一栏与右边一栏有什么不同都闹不清楚。但李文正有一种不懂就问的胸怀,他在银行里见人就问,从资深人士到一般职员,他都勤于请教,尊为师长。转瞬之间,半年时间过去,李文正便由一个“棒槌”变成了真正的行家,并令人信服地进入了基麦克默朗银行的董事会,后又坐上第一把座椅。
李文正虽然没有受过银行业务的任何专业训练,但他却具有成为一名银行家必备的两项过人才能——超级推销员的本领和机警敏锐的市场头脑。
他凭借自己的直觉,再融入自己以往做小买卖的经验,相中了雅加达庞大的自行车业这块别人没开垦的处女地。他以投资人的身份,来到自行车业中,争取客户。因为他相信,要想让银行起死回生,跟别人竞争他们已站稳的市场几乎是不可能的,必须想他人所未想,为他人所未为。在先进理念的指导下,李文正从而渐渐建立起基麦克默朗银行的信誉,影响也越来越大。经过三年的奋斗,这家银行终于扭亏为盈,并获得巨额利润,走上了蒸蒸日上的大道。
李文正首战告捷,令银行圈内人人刮目相看。但他并不满足,他要稳扎稳打,敢于竞争,以此为基石,去实现自己金融帝国的梦想。
1963年至1971年,他先后将岌岌可危的印尼宇宙银行和繁荣银行救活,然后以这两家银行为基础,与亲友合资购并了工商银行、泗水银行,将它们组合成泛印度尼西亚银行。在泛印度尼西亚银行中,李文正拥有30%的股份,并担任执行总裁。经过短短四年的努力,这家银行发展成印尼最大的民营银行。
李文正就像魔术师一样,将一家家濒临倒闭的银行理顺、搞活,并滚动式发展。他由此而被新闻界和银行界誉为“医治银行的专家”。
就这样,李文正渐渐引起了林绍良的注意,只是二人还未正式见过面。
1972年,林绍良前往香港,在飞机上的他,因为中央亚细亚银行的未来而难以放松。这时,一张面孔跃入了他的眼帘,他觉得这个人在哪儿见过,但一时又想不起来。
忽然,林绍良眼前一亮,李文正!面前的这位温文儒雅的中年人,正是目前风头正旺的“金融界奇才”李文正!
是的,这人正是林绍良的福建老乡李文正。
前几天的报章杂志刚刚报道了李文正辞去泛印度尼西亚银行执行总裁的消息,现在的李文正恐怕是各大银行都瞄上的“救命稻草”、“希望之星”,现在,这个“救命稻草”就在自己的眼前,林绍良当然不能“放过”!于是,在五六个小时的行程中,林绍良和李文正一起探讨了银行业的现状和前景。
他们谈得非常投机,非常愉快,大有英雄所见略同、相见恨晚之叹。
交谈中,林绍良发现,李文正的很多关于银行及金融管理与改革的想法与自己的想法不谋而合,而自己所缺乏的正是李文正丰富的银行管理经验。
这让林绍良打定了一个主意。
于是,林绍良真诚地邀请李文正出任中央亚细亚银行的执行总裁,林绍良开出的条件是把中央亚细亚银行17.5%的股份作为酬劳送给李文正。
即使如此,林绍良心里依然在打鼓:原因很简单,林氏的中央亚细亚银行在规模和客户量上远远比不上“泛印银行”,从资产上说,“中亚”只有“泛印”的1/33,存款额也只是相当于“泛印”的1%,相差不啻一点两点。
在当今的金融界,李文正的大名已经非常响亮了,而李文正已经放弃了“泛印”这个大森林,他会来到自己这个小树园吗?况且,金融业内人士想必都已经知道了李文正已辞去“泛印”执行总裁的消息,大家都正在像古时候的刘备三请孔明一样的对李文正虚位以待呢,谁能得到李文正的辅助,谁就能占据亚洲银行及金融业的半壁江山!李文正可谓是金融界的“蛟龙”,这条蛟龙会安家于“中亚”这块浅浅的海滩吗?
然而,让林绍良的吃惊丝毫不亚于他在飞机上偶然得遇李文正一样,李文正竟然爽快地答应了他!
李文正答应林绍良的原因很简单:
一、在李文正看来,目前“中亚银行”的规模虽然并不大,但是却是林绍良的财政支柱,而林氏集团的实力是无庸置疑的,有了这个后盾,中亚就不愁不发展,就不必担心会像其他私人银行那样面临倒闭的危险。
二、李文正对于林绍良非常敬重,林绍良的有勇有谋早已如雷贯耳。
三、李文正出于对福建老乡的亲近感。当年他之所以能够进入金融行业,完全是得到了福建同乡的无私帮助,而林绍良也是福建同乡之一,虽然之前林绍良并未帮助过李文正,但“福建”这两个字却是一样的写法。
不久,李文正正式宣布,加盟“中亚银行”,出任执行总裁。
林绍良表示,全力支持李文正在中央亚细亚银行的作为,为他施展自己的专业能力提供最大的平台,为实现他的远大理想大开绿灯。林绍良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二子同心,其利断金”,在林绍良和李文正二人的精心操作和通力合作下,“中央亚细亚银行”很快便拟定并展开了一系列新的措施:
1.大幅度增加资金,塑造“中央亚细亚银行”财势雄厚的良好形象。
2.频频兼并小银行,把这些小银行的资金、客户、市场等资源纳入囊中,迅速壮大“中亚银行”的整体实力及分行分布网络。
3.继续展开市场攻势,积极吸收市场上的大量游资,尤其是那些还没把钱存放在金融机构的华人家庭和商家。
4.调整保守的贷款政策,大胆发放贷款,支持或联营各种项目。
这一系列的举措出台之后,“中亚银行”飞速发展、壮大起来。
总资产高达175亿印尼盾,客户在一年之内猛增六倍,存款和贷款分别增长四倍和十三倍,净利增加35%,业绩在创办十八年以来当属最佳——这是李文正出任中央亚细亚银行执行总裁之后的两年之内创建的骄人成绩!
林绍良不由心潮澎湃:那次的香港之行,是上天对他的厚赐!因为上苍把李文正送到了他身边!
林绍良信心倍增。
在林绍良和李文正的苦心经营下,在印尼政府开放资本市场政策的东风里,到了1974年,中央亚细亚银行与多家海外银行或金融集团共同投资组成了多国金融公司,此举使“中亚银行”成为印度尼西亚最大的私营银行。十年之后,到了1983年,林绍良在美国权威商业杂志《公共机构投资者》公布的世界最富有的12位银行家名单中名列第六,除银行资产超过40亿美元外,据估计,林绍良集团非金融业的资产也已超过30亿美元之巨,财团总计资产约达80亿美元。
这样,林绍良便当之无愧的成为东南亚以至全世界都屈指可数的“银行巨头”、杰出企业家。
1988年10月,印尼政府进一步促进金融业自由化的政策全面出台,已然72岁高龄的林绍良先生浑身又充满了力量。正向当年刚刚赚到第一桶金时那样,霎时变得年轻起来。他与李文正联手,又展开了一系列的“领土扩张行动”。
仅仅短暂的一年,中央亚细亚的分行、支行和办事处便遍布印尼各岛,星罗棋布。中国古代评价中国文坛上第一位专业词人柳永时用了这样的句子:“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如今,我们化用这句话来描述中央亚细亚银行在当时的印尼分布之密:凡是有人居住的地方,就有“中亚银行”!从程度上来说,分明已经远远超过了当年的柳永词的粉丝。
于是,不折不扣地,中央亚细亚银行便成为整个东南亚规模最大的私营银行!
于是,红顶商人林绍良便成为了“金融大王”,无可争辩的。
又一个十年,林绍良先后购买了多家公司——美国的、荷兰的、泰国的、菲律宾的、香港的,“商贸大王”的桂冠又落在了林绍良的头上。
上世纪80年代后期,林绍良与李文正合作创立了力宝集团公司,主要拓展海外业务。该集团由李文正任董事长,除李文正和林绍良是大股东外,印尼总统苏哈托的长子和长女也各拥有16%的股权。
如今,力宝集团在国内外的资产已超过60亿美元,属下有40多家公司,其业务范围十分广泛,包括金融、房地产、制造和修理业等。金融业务占整个集团业务量的70%,拥有资产达700亿印尼盾的印尼商业银行,还有中央亚洲银行、BNP力宝银行、力宝金融澳洲公司、美国加州力宝银行、香港华人银行、东海力宝银行等。在其它金融领域,有BNP力宝租赁公司、信孚力宝财务公司、大和力宝租赁公司、力宝太平洋财务、力宝新加坡私人有限公司、东方财务公司、力宝财务公司等。
力宝银行是力宝集团在印尼国内的骨干企业。论资产,系印尼第三大私营银行;论分行家数,居印尼第二位。
截至1990年,力宝银行在印尼的分行已增至151家。香港华人银行则是力宝在海外的“旗舰”。据1989年的统计,力宝银行的资产已达40亿港元,其存款额是香港同业中发展最快的,而在贷款及其它商业银行业务方面,增长率也高居第二位。特别是1991年9月,华人银行与香港政府达成有条件收购香港国际商业信贷银行的协议后,更使其名声大振,充分显示了力宝集团在经济和管理上的雄厚实力。
房地产是力宝集团在走向多元化的进程中最为活跃的一个行业。
在印尼国内,统筹房地产的力宝置业有限公司的股票1991年7月在雅加达股票市场上市。而在香港,力宝集团属下的力宝物业公司,1990年在香港地产市场的投资总额就达20亿港元;1992年,又参与3宗总额为18亿多港元的交易。此外,力宝集团还在美国加州的洛杉矶发展房地产业务。
这些成绩,都是林绍良和李文正合作结出的硕果。
在苏哈托政府鼓励投资的大气候下,1974年,林绍良做出了一个重大决定:他任董事长的中央亚细亚银行与美国旧金山国际化学银行、日本长期信贷银行、英国苏格兰皇家银行以及香港信和集团共同投资,组成多国金融公司,这几家外国银行都拥有雄厚的实力和良好的信誉,与他们联合,中央亚细亚银行实力与信誉大增。
随后,林绍良便开始实行他的下一步计划,鉴于中央亚细亚实力的增强和国际业务的增加,向印尼财政部申请,将中央亚细亚银行升格。
1977年3月,经过严格考核和实地考察,经过反复论证,印尼财政部批准,将中央亚细亚银行升格为外汇银行。于是,中央亚细亚银行便有了得天独厚的优势,不啻如虎添翼。
1978年,中央亚细亚银行做出了它的第一宗大的收购行动——收购了印尼商业银行。经过多年不懈的努力,中央亚细亚银行的总资产增加了三百多倍,一跃而成为印尼最大的私人银行,和东南亚规模最大的银行之一。
之后,华仁谊集团也频频出击,进一步向外拓展业务。
1980年以来,华仁谊集团向香港、东南亚及美国投资,在香港设立了中亚财务公司、第一太平财务公司、第一太平地产有限公司、永加公司等。
1982年又买下了美国旧金山爱尔兰银行股份有限公司80%的股权。
自小在福建农村长大、后来又长期生活在印度尼西亚华人社会的林绍良,既具有炎黄子孙的传统美德,更具有印尼华人的优秀品质。从小到大,他勤勤恳恳,不怕任何困难;脚踏实地,稳扎稳打,既胸怀大志,又不好高骛远。先从最底层的事情做起,从利润最薄的生意做起,一点一点累积资本,河海不捐细流,方能成其大。林绍良先生始终坚持,有多大的脚就穿多大的靴,既有冒险精神,又不会不计后果,莽撞行事。待事业渐渐有起色了,再继续投入更大的事业,逐渐扩大其商业规模。
这是与林绍良从小就形成的稳重、温和的性格密不可分。
尤其在苏哈托总统执政以来,渴望国家尽快走上正轨的呼声日渐其高,国家政策一改苏加诺时代的对外侨多有限制甚至干预的弊端,为像林绍良这样的外侨打通了直通商业发展的通途。在印尼的外围,国际社会对印尼也逐渐地恢复了信心,并给予了巨额的经济援助和低息贷款,并鼓励世界知名的大企业家前往印尼投资办厂,发展事业。聪慧过人的印尼华人当然闻风而动,投入了火热的恢复营运的商潮中去。林绍良及其林氏集团便是积极投身到印尼国家恢复的商业大潮之中的一个典范。
在此大好形势下,林氏集团名下的各企业,都有长足的进步,不仅规模壮大,利润增加,渠道日宽,信誉日隆,更可喜的是,更加多元化,自我要求的标准也更新更高。
在林氏集团名下的诸多业务中,最值得先提的当数中央亚细亚银行。
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华商开设的私人银行并不多,设立于雅加达的银行仅寥寥数家,较成气候的有和丰银行(1918年创设于新加坡,1932年合并于华侨银行)、巴达维亚银行等;设于三宝垄的有黄仲涵联合银行、马淼泉银行;设于棉兰的有中华商业公司、泗水的中华银行;设于坤甸的更少,如华通银行等。
印尼被日军铁蹄践踏时期,这些华商私人银行不得不接受一个悲惨的共同命运——宣告停业。
受到战争的冲击,一些华商银行由于长期关闭、失去客户之后永远关门大吉。二次大战后,能够重操旧业,重新开张的银行甚少,只有已经更名为雅加达银行的巴达维亚银行和华侨银行再次开张营业。1958年11月,雅加达银行被政府接管,失去了当初华商私人银行的色彩。就在雅加达银行和华侨银行复业后不久,一家新兴的银行——大东银行在雅加达横空出世,并以强劲的势头在泗水及三宝垄等地设立了分行。其他的一些华商银行,由于规模太小,客户源太单薄,前途不够光明,抗风险能力较弱,为适应当地环境需要,大多选择与当地印尼土著人士合作的方式,以壮大自己的声势,寻求长足发展的机会。比如亚非银行、西利万宜银行、伟大银行、共和金城银行等等,便属此列。
在印尼百废待举的此时,这些银行作这样的选择,既属迫不得已,亦是难能可贵。
关于华侨银行的沉浮,需要从新加坡说起。
1961年5月27日,马来西亚第一任首相东姑阿都拉曼公布了想把新加坡、马来西亚、文莱、沙捞越和北婆罗洲(沙巴)联合起来组成联邦。这是因为随着新加坡的政局不稳定,东姑害怕新加坡有朝一日会被共产党人占据,利用新加坡作为基地对马来西亚展开行动,使马来西亚之前对抗马来亚共产党的成果功亏一篑。人民行动党支持合并,但是党内的亲共人士怕合并会对他们不利,所以林清祥等13人脱离行动党,成立社会主义阵线,反对合并。
1963年9月13日,马来西亚联邦成立,领土包括新加坡、马来亚、沙捞越和沙巴。文莱因为国内发生叛乱活动而拒绝了合并献议。印尼和菲律宾反对合并。印尼总统苏加诺对北婆罗洲地区有野心,同时认为马来西亚的成立是英国帝国主义的表现。1963年1月20日,苏加诺开始对马来西亚展开“对抗”。菲律宾政府认为沙巴是属于苏禄管辖,因此应该是菲律宾的领土。菲律宾总统费迪南德·马科斯后来承认沙巴是马国的。但是印尼的对抗活动到1966年8月苏加诺被推翻后才结束。
合并后,新加坡开始和中央政府发生矛盾,对治国方针也有不同的看法。新加坡因此希望在合并后能够加强贸易。但是,由于印尼实行对抗,使得新加坡的经济受到很大的影响。
因为总统苏加诺对新加坡加入马来西亚的反对态度,使印尼与新加坡发生了矛盾。而华侨银行的总行设在新加坡,因此被吊销了营业执照,随后,华侨银行设在印尼各地的分行也不得不宣告停业。
1964年,苏加诺政府颁布禁令,禁止外国银行在印尼境内设置分行。一时间,银行生长的土壤便空前贫瘠硗薄起来。不仅外国银行失去了在印尼境内开办分行的机会,连印尼国内的华商私人银行也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
1967年,就在林绍良任董事长的中央亚细亚银行创立十年后,所幸的是,政府废除了三年前的禁令。
于是,像树苗见到了久违的阳光一般,印尼的民族私营银行若雨后春笋一般蓬勃兴起,印尼华商也开始生出创设私人银行的决心。而此时,中央亚细亚银行已经成功运营了十年之久,早已由一棵弱不禁风的小树茁壮成长为参天大树,自然能以木秀于林的姿态占尽风情。
毫无疑问,中央亚细亚银行的竞争对手是非常多的。目前,印尼华商银行已超过七十家,仅在首都雅加达一地,就有四十六家华商银行。这个数据还未算上华商以外的其他银行。可谓竞争激烈。
在竞争的夹缝中,中央亚细亚银行脱颖而出,成为印尼最大的私人商业银行,其资金在四亿美元以上。中央亚细亚银行堪称印尼银行电脑化的先驱。银行在印尼全国各地均设有系统化的金融网,率先安装了最先进的整合性银行自动化系统,该自动化系统是由九洲资讯系统公司与台北神通电脑公司共同研发成功的。
初期,中央亚细亚银行的主要业务是经营存款及放款,若有余暇,便顺带做些保险方面的业务。不久以后,林绍良便改变了银行的经营思路:把银行的保险部壮大并独立为中央亚细亚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使之在会计制度上也处于完全独立的地位。办公地点也与银行的存款放款部分开,迁到大南门新址进行营业,同时,中央亚细亚银行在泗水开设了自己的分行。由于经营规模不断扩大,客户不断增加,因为中央亚细亚银行口碑极好,信用昭著,境内外的客户无不愿意与之进行生意来往。近年来,中央亚细亚银行的存款客户已经增到了六千多,所放出的款项都在百亿盾印尼币以上。在定期存款及短期储蓄上超过一百二十亿盾,印尼国内的汇兑总额高达三千七百六十余亿盾,已然达到了令人瞠目结舌的程度。
原来的营业面积已经不能满足新形势下的业务需要,于是,林绍良决定建造新的大厦,大厦就在原行址旁边的地方,大厦共四层,不仅大大增加了银行的营业面积,办公和洽谈环境上已远非旧日所能比拟。
渐渐地,中央亚细亚银行在印尼民族私营银行中已然异军突起,势不可当。在业务量和客户群上均位居同类银行前列,尤其在日常票据交换方面,以良好的信誉赢得了印尼银行业内人士的信任和称赞。
在金融业方面,林绍良的胃口大得惊人,其花样翻新的程度同样惊人。
在这期间,林绍良完成了以下几个大动作——
一、为充实业务,扩大银行规模,林绍良先后完成了与多家外资银行的大合并,聘请美国旧金山国际化学银行的P。A。Alexender先生做中央亚细亚银行多国金融公司的总经理。
二、斥资一千五百万美元,作为印尼金融市场的周转资金。
三、在中央亚细亚银行的旁边购买了一块地皮,建筑一座高达七层的银行大厦,以提高中央亚细亚银行的工作效率。这座大厦成为了亚森加路最高的一座建筑物。
四、中央亚细亚银行在棉兰、万隆、巨港、楠榜等地的分行,亦学着总行的样子兴建办公大厦,既提高了银行的知名度和信誉度,更提高了办事效率。
中央亚细亚银行的总行设在雅加达,为了最大限度地给客户提供便利,林绍良在印尼全国各省份中的重要大中城市设立分行,共设立分行一百所左右,星罗棋布的分行与总行遥相呼应,相得益彰,便构成了一个系统化、高效率的金融网络。
不仅在印尼国内,林绍良的目光早已盯向了国外。中央亚细亚银行在纽约、伦敦、巴黎、法兰克福、东京、苏黎世、鹿特丹、新加坡、香港等国家和地区,也设立了其分支机构,并与国际上几十家知名银行缔结有通汇合约,从而把中央亚细亚银行的品牌成功打到世界范围中去。
林绍良先生所经营的金融业,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取得的成就是辉煌的,也是有目共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