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公版宋元学案
34903900000247

第247章 北溪学案(黄氏原本、全氏修定)(3)

杨昭复,(云濠案:先生姓一作王,一作黄,疑莫能定。)闽人。师北溪,得朱子之传。其门人曰吕大圭。(补。)

王潜轩先生昭

王昭,号潜轩,北溪弟子。为乡先生,吕圭叔少嗜学,师事焉。(参《通志堂经解序》。)

(梓材谨案:先生与杨先生昭复并师北溪,其以杨昭复为王昭复,盖因同名昭,且同为吕氏师,而误为一人也。)

教授苏省斋先生思恭(祖尊己。)

苏思恭,字钦甫,(云濠案:谢山札记云:「字德甫。」)晋江人。祖尊己,以学行着。先生嘉定中登第。从陈北溪、蔡白石游,笃意朱氏之学,践履坚确,时然后言。除兴化军教授,以理义之实,革词藻之华,士风翕然为变。陈宓诸贤推重之。调韶州教授。有《省斋文囗》、《曲江志》。

州判黄先生必昌

黄必昌,字景文,(云濠案:景文一作京父。)晋江人。从北溪学,又切磋于陈宓、潘柄二贤。有《大学中庸讲囗》。嘉定中登第,判循州。(补。)

黄先生以翼

黄以翼,字宗台,泉州人,北溪陈氏弟子也。兼师蔡白石。析理精诣。暮年,学益博。所著有《易说》、《礼说》。(补。)

卓先生琮

卓琮,字廷瑞,永春人。嗜学坚苦,能畅北溪所授之旨。

梁先生集

梁集,字伯翔。

(梓材谨案:陈复斋志北溪墓云:「北溪卒四年,其门人苏思恭、梁集、陈沂以书抵莆阳谒志。」是先生为北溪门人之证。又案:《北溪集》有《答梁伯翔》三书。)

王先生隽

王隽,北溪学生。北溪卒,为文奠之。(参《北溪文集附录》。)

鼓院郑先生思忱

郑先生思永

王先生次传

江先生与权(并见《白石门人》。)

秘监叶平岩先生釆(别见《木钟学案》。)

邵顾斋先生甲

王先生震(并见《慈湖学案》。)

李先生

张应霆、李,严州人。并学于北溪。北溪《与郑行之书》云:「此闲学者,皆江西之流。惟得张应霆一人,志趣未杂,一心乐听讲论,为可望。近又得李,有志舍旧从新,为可嘉。」(补。)

(梓材谨案:《北溪文集》与《郑寺丞书》作李龠,而《与郑行之书》作李发,「发」与「」字相似,盖传写之囗,作「」者是也。

朱先生右

朱右,字仁仲,严州人也。(补。)(云濠谨案:谢山《学案札记》有是条:「北溪为朱仁仲字说有云:嘉定丁丑秋,过严陵,为郑使留在学讲说。学徒朱君右者,甚拳拳于听受,深有所警发,每自恨亲炙之为晚」云。)

郑先生闻

郑闻,字行之。(补。)

(云濠谨案:《北溪文集》数与郑行之书,先生名闻,字行之,盖取「闻斯行之」之义。谢山《学案札记》有:「郑行,字闻之。」名字倒置,特为正之。)

附录

北溪《与严守郑寺丞书》曰:「象山一种学问,不止是窃禅家,乃全用禅家意旨。但以孔、孟历代宗崇已极,不可贬剥,遂托其言以文。盖其学虽或做入细工夫,与儒家内省处相近,而亦大段疏阔简率,只是山林一苦行僧道辈气象。所谓圣门切己存养省察精微严密之旨,彼乌足以知之!而况含糊不明理之蔽,必至于错认人欲作天理而不自知。幸获凭借德音,为之剖晰,于此闲得四人,若张应霆、朱右、李、郑闻者,笃志为道义之归。郑、张已识路脉不差,有可成之望,因以种圣学于一方,非细事也。」(补。)(梓材谨案:北溪是书上文云:「经过寿昌航头,郑生闻者,已伺候于道左。叩其所学来历,平日惟在婺吕氏家塾从王深源为学,却好观周、程、朱、吕之书。」又云:「及得其书,大有警省。年方二十六,趣向甚正」云云。又北溪与先生书云:「书词主象山其根原差错矣。子平日在吕氏家塾相讲磨,东莱盖友朱、张,师周、程而宗孔、孟者也,其子弟决不背其先学,为异端之趣,不知子何从而得之?」是先生学出东莱而又为象山之学者也。)

贯斋讲友

县令谢恕斋先生升贤

谢升贤,字景芳,号恕斋,仙游人。与陈沂为友。端平中登第,官至循州兴宁令。漕使方大琮、提刑杨大异皆荐先生宜充师儒之选。有《太极图》、《西铭》、《中庸》、《大学解》,刻于濂泉书院。

王先生隽(并见《北溪门人》。)鼓院郑先生思忱

郑思忱,字景千,安溪人。尝从蔡白石游。(云濠案:《闽书》:「先生授《尚书》于西溪李季,辨解析精诣,生从常百数。」)嘉定中登第,为新兴令,除遗利钱三百万。知崇安县,复均惠仓,以私箩面钱市籴实之。左迁浦城丞,真文忠公与语,知其贤,言于太守,复得仕知南恩州,辟浙东帅府参议官。雷变,上封事,言「士溺苞苴,习久难化,民坐困且盗,宜去暴恤贫,节用蓄力。」除监登闻院。(参《姓谱》。)

郑先生思永

郑思永,字景修,安溪人。好学笃行,蔡白石爱其朴粹,妻以女,俾从学终身。着《易说》。

王先生次传

江先生与权(合传。)

王次传、江与权与郑思忱、郑思永、苏思恭、卓琮、王隽、黄以翼、黄必昌皆

白石门人。(补。)

(云濠谨案:《泉州府志》于《蔡白石传》云:「一时如郑思忱、思永、苏思恭、王次传、卓琮、王隽、黄以翼、江与权、黄必昌皆从北溪学。」是诸先生并兼从陈、蔡者也。)

杨氏门人(刘、李四传。)

知州吕朴乡先生大圭

吕大圭,字圭叔,南安人,(云濠案:一本作「同安人,居朴乡,因以为号」。)杨昭复弟子也。昭复之学,得之北溪陈氏,以接朱子,世号温陵截派。登进士,累官吏部员外郎、国子编修、宝录检讨。官知漳州军节制左翼屯戍军马,未行,蒲寿庚率知州田子真降元,捕先生,至令署降表,先生不可,变服逃入海,寿庚追杀之。所传《易经集解》、《春秋或问》、《学易管见》。其说《易》,取阴阳对卦并论,如《干》、《坤》作一论,《夬》、《剥》作一论之类。

王氏门人

知州吕朴乡先生大圭(见上《杨氏门人》。)

吕氏门人(刘、李五传。)

隐君丘钓矶先生葵(附师辛介甫、吴平甫。)

丘葵,字吉甫,同安人。有志朱子之学,初从辛介甫,继从信州吴平甫受《春秋》,而亲炙吕大圭、洪天锡之门。宋没,不应科举,杜门励学。居海屿中,因自号钓矶翁。所著有《易解义》、《书解义》、《诗口义》、《春秋通义》、《周礼补亡》、《四书日讲》。(补。)

周礼补亡自序

《周礼》一书,周公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万世开太平之书也。后世之君臣,每病于难行也,何居?叶水心谓《周礼》晚出,而刘歆遽行之,大坏矣,苏绰又坏矣,王安石又坏矣。千四百年更三大坏,此后君臣病于难行。然则其终不可行乎?善乎真西山之言曰:「有周公之心,然后能行《周礼》。无周公之心而行之,则悖矣。」周公之心,何心也?尧、舜、禹、汤、文、武之心也。以是为书,故能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万世开太平也。歆也,绰也、安石也,无周公之心,而欲行之,适所以坏之也。郑、贾诸儒,析名物,辨制度,不为无功,而圣人微旨,终莫之。惟洛之程氏,关中之张氏,新安之朱氏,其所论说,不过数条,独得圣经精微之蕴。盖程、张、朱氏之学,周公之学也,故能得周公之心,而是书实赖以明矣。今制以《六经》取士,乃置《周官》于不用,使天下之士习《周礼》者,皆弃而习他经,毋乃以《冬官》之缺为不全书邪?夫《冬官》未尝缺也,杂出于五官之属,汉儒考古不深,遂以《考工记》补之。至宋淳熙闲,临川俞廷椿始着《复古编》,新安朱氏一见,以为《冬官》不亡,考索甚当,郑、贾以来,皆当敛衽退三舍也。嘉熙闲,东嘉王次点又作《周官补遗》,由是《周礼》之六官始得为全书矣。葵承二先生讨论之后,加之参订,的知《冬官》错见于五官中,实未尝亡,而太平大典浑然无失。欲刊梓木,以广其传,是亦吾夫子存羊爱礼之意。万一此经得入取士之科,而周公之心得暴白于天下后世,则是区区之愿也。

唐、虞建官惟百,夏、商官倍,而《周官》至于三百六十。今观成王时,周公以公兼太宰,召公以公兼宗伯,苏忿生以公兼司寇。成王将崩,有召太保奭、芮伯、彤伯、毕公、卫侯、毛公,则是六卿中召公、毕公、毛公亦上兼三公矣。由是推之,先王之制,其职虽不废,其官未必一一皆有。举其大略,如掌葛征絺绤,掌染草征染草,掌茶征茶,掌炭征炭,角入征齿角,羽人征毛羽,每官掌一事,无是事,未必有是官也。军司马,行司马、戎朴、戎右,有军旅则用之。甸祝、田仆有田猎则用之。有丧纪则用夏釆、丧祝。有盟会则用诅祝。建邦国则用土方氏。来远方之民则用怀方氏。先王岂能以禄食养无用之官,待有事然后用哉!亦临事兼摄耳。故《周官》虽曰三百六十者,亦举大数而言,不必皆六十也。今《天官》六十有三,《地官》七十有九,《春官》七十,《夏官》六十有九,《秋官》六十有六,《冬官》全无,汉儒以《考工记》补《冬官》。今据每官其属六十,而《天官》羡三,《地官》羡十九,《春官》羡十,《夏官》羡九,《秋官》羡六,计其所羡者四十七官,此岂非司空之属官杂在五官乎?秦火后,不无缺残,《冬官》岂得全无:五官岂得有羡?夫自伯、禹作司空平水土以来,至周官之书,皆曰司空掌邦土,岂得以任土地之职归之司徒?职方氏、形方氏、山师、川师、邍师之属,岂得归之司马?大、小行人之职,岂得归之《春官》:似此之类颇多,俞廷椿、王次点皆以为《冬官》未尝亡,错见于五官中,余细考之,果未尝亡也。真西山、赵庸斋皆以为次点之订义,有先儒之所未发,谓《冬官》未尝亡,诸儒不能辩,自汉以来,强以《考工记》补之,未有言其非者。予今以五官之属,其本文列于前,以俞、王二先生所删补者参订,定为六官之属,书于后,则《周官》三百六十粲然在目,而《冬官》未尝亡,信然矣。(并黄氏补本录入。)

丘氏门人(刘、李六传。)

吕先生椿

吕椿,字之寿,晋江人。从丘吉甫学。着《尚书直解》、《春秋精义》。(从黄氏补本录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