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公版云栖法汇
35066300000045

第45章

来谕从前知解一切放舍。惟嘿嘿体究话头。甚善甚善。但恐话头未彻。知解复生。须防之耳。

答福建王峤海司理广宣

闻大作佛事。化家为庵。真不愧菩萨行门。有出家所不能及者。而歉云劝化世俗。于宗门毫无所得。今亦不须另求宗门。请依天如或问所言。但将一句阿弥陀佛做个话头。若能专志不分。禅宗净土一举两得矣。

答杭严道宇所何公

蒙委较正思益经已竟。又蒙谕天竺事。谨陈白如左。唯我公祖乘宿愿力。现宰官身。以大慈悲心悯念末法僧徒少持戒行。捕其尤者而置之法。俾有罪者自新。无罪者加勉。是所以安僧。非所以病僧也。今兹发奸摘伏。万口称快。威行域中矣。而继承尊谕。将申明佛制。以开导而渐摩之。是则雪霜之后。煦以阳和。杀伐既张。绥以文德。义之尽。仁之至。护法之功莫斯为甚矣。但宏衰病伶仃。偷生岩穴。兼之跛躄。步履须人。其何能励精效劳。以副委任责成之至意乎。况今处士以横议被逮。时僧以傲世取尤。以势揆之。亦所当避。因别思所以称台旨者。忆昔唐文皇以遗教经普施天下州郡。今此经本山重梓。加以鄙见补注。愚意不若流通此经。概南北两山城内外寺院庵堂。大者与十册。中者与五册。小者与一册。人各受持。不得违犯。或能有裨于万一也。

答苏州赵念莪邑令广掖

读来书。见为民为道两尽厥心。即此一念是菩萨愿行。忻慰忻慰。世出世间理本无分。而事必微碍。若大悟之后。方乃打成一片。今但随缘顺世不忘觉照而已。临民听讼。已知大慈深渥。不必更问。祭享大典。种种宰割。力不能救。持咒念佛以为津济。经所开许。无不可者。 圣谕注释颇多。独此演义至为精详。真可近利一方。远传百世矣。

答陈敬亭方伯

长者以二十二日发书。龙田公来柬亦云即日。而二十六日薄暮始至荒山。盖持书人怠缓如此。山野顷有此心。而度不易举。辄中止。昨闻命。终夕皇皇。不能成寐。复虑饥民数多。而舍粥处所不广。及无给散方略。则推排蹴蹋。甚为不便。四五处犹少。须按十门作十处。十人主之。山野止可认一处。有道行无私心僧更得八九人共成之方好。乞尊裁。雨稍止即当入城。再请教示。草覆不宣。

答金省吾中丞

昨谕鷃巢图。此古圣师禅定中不思议境界。与如来鹊巢顶上正相似。机忘识尽。心如木石者。然后臻此。岂不肖凡夫僧所能测哉。未达其境。不敢妄谈也。

答宋化卿居士

医录中多用补中十全六味八味四方。今所服者十全大补加减也。丹溪以阴常不足。阳常有余。而创为补阴丸。今率依之以治虚损。误人性命多矣。故曰医录见识胜丹溪也。

昨晚复得书。知原差及云居僧俱受责。此事但得辨明是误。俾隶惧而官悔足矣。世间错误恒有。即阴府亦有误追者。勿加反责可也。劳烦护法则至深且切矣。纬真事正在疑信。今闻已的。不胜伤感。连年说要受菩萨戒。而卒为空言。因循之害如此。可叹可叹。

答福建许元真都阃广靖

闻在白云洞如法净住。甚喜甚慰。无论道成。即此已是人间极乐国矣。愿一志清修。更勿起丝毫宦情也。光阴有限。即封侯万里。不如坐进此道耳。张明初剃发。信是解脱高风。但先须处分家事。乃仓卒行事。以致干谒公门。虽于大理无妨。而世论则不惬矣。此事且置。为今之计。已剃发者贵慎终如始。不剃发者贵即俗而真。各各一志精进。务在破惑证智。明悟自心。以了此大事而已。发之有无不必论也。

答湖州董浔阳宗伯

心本不生。缘合而生。心本不死。缘散而死。似有生死。原无去来。于斯会得。生顺死安。常寂常照。如或未能。便当全身放下。密密持念一句阿弥陀佛求生净土。假使诸缘未尽。寿命未终。倍应念佛。有大利益。古云念佛法门此是金仙氏之长生也。

答苏州郑白生诸居士

诸篇甚佳。但人各执所见。未易以口舌争也。争之弥切。执之逾坚。于事何益。不若付之不问。将此心力做自己分上实落工夫为妙。

答安庆吴始光兵部

辱远惠感感。贱足以正月十日汤厄。今虽全愈。而步履无力。止可于室中行耳。新刻竹窗禅关二书各奉二册。竹窗非今时话谈之类。中皆身心性命切要语。其禅关。则古人真实做工夫证验因缘。谆谆然无非教人参究话头以期正悟。幸详览焉。外又禅海山房放生文各一册。墨刻经像七幅。以备施诸相识。又五台木箸一双。愿举手见文殊于清凉云尔。病中草草。不尽。

答余姚孙居士大珩(今出家号死心)

若净土起信。则看教宜专本经疏钞而他经次之。其看疏钞。莫作一气读毕。宜少看。而以多日毕之。盖细细玩味。然后深信净土为修行至要之门。古人谓生死海中。念佛第一。非虚言也。

既高声嘿念金刚持皆无益而反损。今当于妄想纷飞时。只轻轻举佛一声即住了。看他是谁念佛。久之念起。又如是举如是看。念若不起。只看着。其举业文字等俱歇下。歇下亦于举业无妨。

答松江徐警庵郡守广沩

诸证既三十余。愚意自今不宜服药太多。不宜服药太杂。宜稍稍服平和美剂。而节饮食慎起居之外。当空其心。万缘放下。勿思虑。勿忧愁。勿瞋恼。安静以养之可也。

答浒墅关张主政

来谕愧不敢当。但一一以真诚见示。又何敢辞也。所需名曰广原。戒则五戒中全持半持少分持随力所及。曰广原者。良以病从身生。身从业生。业从心生。心从何生。愿酬应之暇。案牍之余。时一回光内照。探其原本。探之不已。久久必有所得。

答湖州茅孝若居士广

尊君之变。不肖自应竭其愚诚以佛事为吊慰。但衰病之身。兼以汤厄。伶仃艰危。几殆获免。顷作跛脚法师歌。誓禁步履。为杜门计。唯除湖社放生。时间一出耳。孝子至极之怀非不知之。实不得如命矣。然尊君苦无大过。杀生之举亦非出其本意。请自节哀苦。无已。则有一焉。手书金刚经一卷。功德不可思议。不肖不至无害。至亦无益。不肖与孝若相知。贵相知心也。

答常熟瞿元初居士广阭

若时迫。不及满千善之数。当至心发愿。愿登科入仕。加倍加倍广行诸善。决不为保护己官而听一不合天理之嘱托。决不为保护己官而行一不义之事。决不为保护己官而殃一无辜之民。决不为保护己官而明知冤枉不为申雪。决不为保护己官而歇了当为之大利益功德。能然者。即此是千善。即此是万善。即此是万万善。

答德清许廓如居士广钺

来问摄心用观坐立想像等。此俱随人无定。但常观无间。非尘缘未了者所能为。虽不能常观。亦是工夫。毋用为虑。又尘缘中观法难成。不如直以学业家业得暇之时即便默默执持名号。只贵字字分明。句句亲切。心则自摄。若久之不退。三昧成就。即此是观。

答福建袁孝廉

婴儿曾不欠少圆明寂照之体。但迷而不发耳。何止婴儿。凡人自幼而壮。自壮而老。自老而死。无不在迷。此圆明寂照之体有而不现。非无也。至于曹溪水。赵州茶。且不必以胸臆强解。只顾本参以求正悟。何谓本参。若于念佛法门信得及。但参是谁念佛。所谓本参也。

答湖广刘守复居士广曙

得书。知闭关谢事。息心念道。甚慰甚慰。明春西湖之约。可谓八旬行脚今之赵州矣。虽然。傥贵体倦游。则不须执也。惟在切切用心为要务耳。

凡夫放心。初学摄心。后乃得心。摄心非止一法。功高易进。念佛为先。古云余门学道。如蚁子上于高山。念佛往生。似风帆行于顺水。想起时。不须别作除灭。但举阿弥陀佛四字尽力挨拶。便是摄心工夫。忽然悟去。名曰得心。昔一友人谓予曰。今人见六祖道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便将神秀时时勤拂拭之句藐视如一茎草。不知时时拂拭正学者今日事也。予深善其说。昨聆高论。正与此合。因及之。

答苏州袁心远居士广绶

畏死者。以未悟本来无生故也。本自无生焉得有死。何畏之有。然无生未易卒悟。今唯当专诚念佛。久久念至一心不乱。必得开悟。就令不悟。而一生念力。临终自知死去必生净土。则如流落他乡。得归故里。阿弥陀佛垂手接引往生。欢喜无量。何畏之有。

答余杭王中泉居士

读来书。大惊大伤。嗟呀不能已。云何善人而得如是报也。思之。想贵命中止应一子。此二郎君者。必有宿因。其来也。索债负者。非绍箕裘者也。故今生为之长养成人。为之教导成业。为之姻聘成其室家。色色完备。所索已竟。则飘然而去。彼父子之情已枯竭无余矣。此正不必苦苦追忆而悲思也。然理则明知。情犹计执。岂能豁尔顿脱。须时时得良友智人相伴。开慰解释。及时时看内典。说世界空花。人生一梦。眷属暂时相守。俄顷即散。以此破惑。令心放下。慎勿孤居寂寥。展转哀悼。而损自身也。

答梵邦广竺

望八之人。夕阳西去。光阴几何。今一切休罢。其像赞等。若在不思议心中流出则可。傥举笔运意而后成。则为累多矣。谅之。生死事大。余不悉。

答嘉兴朱君升孝廉

承念深感。老衰时在病中。或时稍安康耳。残阳西去。终光景无多也。世间万事皆属前缘。如梦如幻。惟随缘顺受。勿以动心。即尘中解脱门也。

答绍兴张居士

营静室同修净业。此世间最上事也。然室不必全美。足供佛。及行坐礼拜即已。亦不必候家事俱了。日出事生。欲了固无了日也。随即下手。已迟迟矣。生死海中。念佛法门最为第一。宜尽心焉。

答休宁吴伯阳居士(今出家名广侒)

楞严分别真妄处。曾不谈及观想西方执持名号等事。何为全没干涉而无风起浪贬他是妄。若言妄者。坐禅亦妄。持戒亦妄。讲经亦妄。乃至得菩提入涅槃亦妄。可自一心念佛。莫生疑也。

答通州孙居士广谅

来问出世真谛。夫世即出世。则不须求出。真非妄外。则何用觅真。此意未会。则莫若一心念佛。念极而悟。悟则无论。纵不大悟。而离此娑婆。生彼净土。即是出世。消灭杂念。纯一正念。即是真谛。今亦不管出不出真不真。但工夫做到一心。自然了当矣。

答徽州吴居士大潚

见做举业。如何怪得功夫不成片。举业之暇。即摄归正念。举业歇时。方可纯一用心。不须两念交驰。且做举业。而置得失于度外。视之如梦幻泡影可也。

答吴居士大澈

念佛即是持咒。念佛得力后。对境自如。作厌离想。即是解脱初门。但目前如何便得自在。久持不退。自有相应时也。

答张杏苑居士广经

所问云门语不须究。他说教外别传。只看他说。须退步向自己脚跟下推寻。是个甚么道理。其推寻今亦不难。既信念佛。但内看念佛的是谁。便是脚跟下推寻也。久之。则正谁中所云最后穷玄极微一段事不患其不得矣。

答徽州金居士广暲

非必宿业为障。亦是宿习使然。宿习久在多生。道念始于今日。孤军未胜勍敌。理自然也。久远不退。事必办矣。直论。则无问在家出家。悟心则已。就世间论。则在家者一切事奉天理行去。而荣枯得失尽付前缘。如梦如幻。如泡如影。勿以动念。是名真行。

答陕西张心虞邑令

读致曲一编。具见公学问直捷简要。曰诚曰仁。全从心地下功。而又能即本体便为工夫。尤是履真践实。非空事浮言者。主持道学何以尚焉。若所言儒释之疑。兹以宋刘学士三教平心论并本朝沈待诏续原教论二书奉上。其论儒释颇为明尽。幸一览。又奉楞严经一部。此经恐洙泗濂洛所未及道。亦非老庄所可并论。愿平心细心长远心观之。公虽克绍儒宗。而下询葑菲。感公真诚。故不敢隐。

答金居士广聚

来问曰末后紧关。曰甚深之旨。曰本地相应。曰直提指斯事。紧也。深也。本也。直也。皆切问也。然只在近思而已。除此灵知炯炯外。皆缓耳浅耳末耳曲耳。诚即此念佛一念所起觑得破。管取大事了毕。又不可见如是说。便作思惟卜度。穿凿求通。则反失之矣。但念念体究。真积力久而自得之。方是证悟。

答檀林广玄

耆宿未见了了。不足恐怖。盖彼心力实不曾用尽耳。今既有疾。亦不必以勉强勇作。但依经中执持名号。一心不乱。一味省缘。可省便省。不得已者然后应之。自然工夫得力矣。

答吴居士广镜

武夷山中信是修道之所。既信念佛。但内看念佛的是谁。便是脚跟下推寻也。又尊堂暮景不审有贤昆仲奉事否。如无其人。不可远离膝下。然自奉亲之外。万事俱束高阁。则庭帏即泉石也。

答余姚韩清泰居士广梵

来问一门深入之旨。彼盖为门庭各别者言。今念佛者即在念佛上参。依旧是一门。非二事也。若参究不便。则蓦直念去亦得。复设一喻。如习举业者。易与诗等二门也则诚不可兼。以无双经入试故。只易一经。或读文或解理。可云二门否。未闻解理之悖于读文而不可兼也。

答湖州钱叔达居士广润(后出家号具蒙)

令郎书返璧。虽逢厄难。顿绝诸缘。一心念道。则因祸而致福矣。易曰鼎颠趾利出否。此之谓也。

答嘉兴孙无高居士广抑

得书。知留心戒学。喜慰喜慰。世路中岂能全免戏论。久之自当渐化。所问绮语。则华饰而乏情实。及淫词艳曲荡人心虑者皆是。而经中所称妄语。正指凡夫妄号圣人。余皆小妄。名戒不精。不名破戒。法门无量。约之不出戒定慧三。当遵楞严摄心为戒。因戒生定。因定发慧。此三语者可终身行之也。

抱疾穷山。虽相念。无便通一音问。顷闻世缘已偶。甚慰。得书。又知在世缘中不忘信力。尤惬远怀耳。盖处世须是随缘。不必断尽世缘然后为道。但外顺人情。中存智眼。久之自有所得。

蒙吊慎初。谢谢。凡称系籍本山。而黩货诸方。非缁门之良也。傥有之。愿简察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