鳞翅目麦蛾科的通称,小型蛾类,是小蛾类中的一个大科。全世界约4000种。色泽鲜明或不鲜明,有的白昼活动、有的夜晚活动。幼虫圆筒形,淡白或带红色,无毛,腹足有时消失。幼虫钻蛀茎、果实和根以及卷叶、缀叶、形成虫瘿等,也有极少数潜叶或带鞘为害。其中麦蛾是世界性的仓库害虫;红铃虫是有名的棉铃和棉籽大害虫;马铃薯块茎蛾的幼虫潜入烟叶和马铃薯块茎,也为害番茄等茄科植物。后二者都是国际植物检疫对象。花生麦蛾的幼虫为害花生、黄豆、绿豆等,分布在华北、华南地区;黑星麦蛾分布在东北、华北和华东,桃条麦蛾分布在华北和西北,都是桃、杏、李、苹果等果树的重要害虫。小杨麦蛾在东北、西北和内蒙古为害杨树、柳树、槭树等,是林业的大害,其他麦蛾种类中国已知的尚有20余种。
松毛虫
松毛虫的成虫体长20~35毫米,雌蛾翅展48~80毫米;雄蛾38~62毫米,体色有黄褐、灰褐、棕褐、茶褐色等多种,体色变化较大。前翅上有深褐色横线4~5条,中室端具白点1个,亚端线由8~9个近新月形黑褐色斑组成,靠臀角处斜列3个斑点。雄蛾色较深,前翅横线色深且明显,中室端白斑明显,触角羽状。雌蛾大于雄蛾,色略浅,触角短彬齿状,腹部比雄蛾粗状。卵长1.4毫米左右,椭圆形,初粉红色,近孵化时变成深紫色,成串或成堆产在松针上。末龄幼虫体长40~80毫米,体色有棕红色、棕黑色两种,头黄褐色,中胸、后胸背面簇生蓝黑色毒毛带,两带间丛生有黄白色毛,腹部各节毛簇中具窄而扁平的片状毛,先端具齿状凸起,体侧生有白色长毛,并具1条纵贯身体的纵带,纵带上从中胸至第8腹节气门上方各具l白斑,体背中央为银白或金黄至黑褐色。蛹长20~27毫米,栗褐色或暗红褐色,节间具黄绒毛,腹末有细家蚕长的臀棘,末端呈钩状卷曲。茧长椭圆形,灰白色至污褐色。表面有毒毛。
家蚕
家蚕是蚕蛾科昆虫的一种。原产中国,驯化在室内饲养。养蚕和利用蚕丝是人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约在4000多年前中国已有记载,至少在3000年前中国人民已经开始人工养蚕,家蚕分布全国。由于蚕丝柔软、光滑、强韧、洁白,中国很早就用它来织造出质地精美的丝绸,并远销国外,开辟了有名的丝绸之路。公元551年,有两个外国修道士把蚕茧带到欧洲。蛾体中型,雌、雄触角皆为栉齿状,雄性栉齿略长;喙退化,下唇须短小,无单眼,体翅灰白色,前翅外缘顶角后方向内凹陷,各横线不明显,端线与翅脉灰褐色。前翅M1同RS脉分开或只短短相连;后翅以一横脉与中室连接。
小地老虎
小地老虎俗名土蚕,地蚕,夜蛾科昆虫的一种,是农作物的大害虫。它主要分布于世界各地,中国各省区均有分布,其中以沿海、沿湖、沿河以及低洼内涝、土壤湿润而多杂草的旱粮区和粮棉间种地区发生最重,在其他旱作区、疏菜区也有不同程度的为害。成虫翅展42~52毫米;雄蛾触角双栉形;前翅暗褐色,环纹、肾纹黑边,肾纹外有一黑色楔形纹,亚端线中段内侧有三个楔形黑纹;后翅灰白色。幼虫黄褐或暗褐色,体表粗糙,臀板有黑点。蛹红褐或暗褐色。一年发生代数因地区而异,内蒙古、辽宁2~3代,华北3~4代,华东4代,西南4~5代,广西可达6代。长江以南以幼虫和蛹越冬,发蛾期约在3~4月。第1代幼虫为害重。食性杂,玉米、高粱、棉花、烟草、麻类、马铃薯、蔬菜等受害最重。成虫白天隐藏在阴暗处,夜间活动,对糖蜜和黑光灯趋性强。卵多散产,喜产在小苗上,幼虫1~2龄取食心叶,3龄后扩散,白天潜伏根际,夜间活动,常切断嫩茎或将断苗拖至穴中。
黄斑草毒蛾
黄斑草毒蛾属于毒蛾科昆虫的一种,俗称草原毛虫,是牧业的大害虫。它主要分布于内蒙古、青海、甘肃、宁夏、四川、新疆、西藏。在青藏高原和内蒙古草原为害牧草,使草原植被成分改变,牧场质量降低,影响牲畜的发展。幼虫对牲畜危害很大,家畜误食了带有此虫的牧草后,口部红肿流涎,严重的在舌、牙床、胃部等部位有明显的中毒症状,甚至因中毒而死亡。黄斑草毒蛾属于雌雄异型,雄蛾体被橄榄灰色茸毛与黄色长茸毛,腹部短;前翅赭黄色有黑褐色斑纹,内线为一黑褐色冲散的宽带,横脉纹模糊,黑褐色,新月形,内线与横脉纹间有一赭黄色斑,外线和亚端线黑褐色,锯齿形。界限有时不清楚,外线与亚端线间赭黄色,亚端线以外黑褐色,端线的一条不清晰的黑褐色细线家蝇,缘毛赭黄色。雌蛾虫体灰黄色,柔软,肥大,触角短棒状,前、后翅和足极退化。雌虫体长9~14毫米,雄蛾翅展19~25毫米。幼虫体长20~30毫米,体黑色,密生黑色长毛,头部红色,足黄色,翻缩腺红黄色,前胸背板和肛上板红黄色。
家蝇
家蝇属于蝇科家蝇亚科昆虫的一种,又称欧家蝇,主要分布于新疆、甘肃、亚洲北部、欧洲、北美。体长5~7毫米,色深灰。雄性两复眼间距离约为一眼宽的2/5,间额黑色。头顶单眼三角至眼缘间的距离约等于单眼三角横径的宽度,后头上部凸出部分约为眼长的1/2。头部除额黑色外,均覆银白色粉被。雌性眼远离,侧额向头顶部变狭。胸部背面黑色纵条4。翅M1+2脉端部呈角形弯曲;腋瓣淡棕色,平衡棒棕黄色。腹部灰黄色棋盘状斑较明显,正中具深褐色纵条,第4、5背板有2~3暗纵条,不明显。
红蚂蚁
红蚂蚁体长3.2毫米左右,橙红至暗红色。腹部、触角柄节、各足腿节褐色。体上直立毛简单,不形成三叉。头部(不包括上颚)长稍大于宽,近四方形,头顶及两侧具纵条纹,其间有短横纹。复眼小,卵圆形,黑色,位于头侧的中部,无单眼。触角12节,其上着生密毛,棒节3节,第1、2棒节等长,第3棒节为第2棒节的2倍,具触角沟。唇基具纵条纹,其后缘延伸于触角基部之间,中央具单纵脊。上颚具纵条纹,咀嚼缘具6齿,端部2齿较大,下颚须4节。胸部约与头(包括上颚)长相等,前胸前端较宽,前侧角显着,前、中、后胸背板具网状脊纹,前中胸背板沟不明显,中、后胸背板沟上方明显,两旁凹进,后胸背板狭而短,并胸腹节背面中部和后缘两侧具粗刺2对,位于中部者较长,中央具点刻。各足胫节上有一简单的距。腹部椭圆形,光滑,外露4节。腹柄具2结节,第1结节长大于宽,前端有柄,第2结节呈横卵圆形,宽稍大于长,比第1结节宽。
毛圆刺马陆
毛圆刺马陆倍足纲蟠形目蟠马陆科的一种,属于热带种。雄性体长32毫米,宽18毫米。雌性体长33~35毫米,宽18~19厘米。头部很小,位于胸部下方。触角短粗,分8节,第8节退化,并在末端形成一扁平圆盘,盘内具有40~50个感觉圆锥体。上唇具有一个中间齿。颚唇部的唇基节横条状,不分成左右两部分,并与宽大的舌叶愈合;蝶铰节无外触须。躯干部有13片背板,第1背板很小,为颈板;第2背板最大,称为胸甲,即第2体节的背板。在胸甲后的11片背板中,前两片属于胸部,其他9片属于腹部。最末背板称为尾板。各背板具有刻点,刻点里各有一刚毛。雌性步足21对。胸部3对,腹部9个体节,各有2对步足。雄性最后2对步足形成生殖肢,雄性的前生殖肢较细小,左右基节相互愈合,前股节正常,股节末端后面有一钳突,与胫节后面相互对应,但不达胫节末端。跗节退化。后生殖肢粗大,左右基节愈合成一合基节,合基节角向后逐渐弯曲;端肢股节有一棒状突,其末端扩张,并呈圆头状;胫节末端内侧加宽,大于跗节基部。雌性第2对步足基节上的阴门是分类的主要依据之一。阴门厣的基部无皮膜包囊,囊骨片末部贴在厣的基部,厣的末部宽而短,内末角小而钝圆。
蜈蚣
蜈蚣属于多足纲,一般长1.5~34毫米之间,第一对脚呈钩状且锐利,钩端有毒腺口,一般称为腭牙、牙爪或毒肢等,能排出毒汁。被蜈蚣咬蜈蚣伤后,其毒腺分泌出大量毒液,顺腭牙的毒腺口注入被咬者皮下而致中毒。药用蜈蚣是大型唇足类多足动物,只有21对步足和1对颚足;“钱串子”也是蜈蚣,只有15对步足和1对颚足;“石蜈蚣”也只有15对步足,还有些蜈蚣的步足又多又短,有35对、45对,最多的达到173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