柱头虫
柱头虫属于半索动物门肠鳃纲,个体生活,雌雄异体。多为穴栖,以藻类、原生动物等为食。以潮间带或潮下带种类较多,约有70余种,中国已报道6种。殖翼柱头虫科,体柔软,呈长柱形,分吻、领和躯干三部分。柱头虫为半索动物门习见种类,体呈蠕虫状,长可达600毫米以上,由吻、领、躯干3部分构成,内部均具腔,为体腔的一部分。吻位于体前端,可伸缩,呈柱状,故名柱头虫。吻后为领,吻可缩入领内。最后为圆柱状的躯干。吻和领的伸缩,可掘泥沙作穴,进行运动。口位于吻基部腹面、领的前缘,当掘沙前进时,即可摄入含有机质的泥沙。消化管细长,无胃肠分化,后段背侧有成对的突起,称肝盲囊。体末端为肛门。躯干前端背侧有2条纵沟,沟内有成对的小孔,称外鳃裂,与咽部的内鳃裂相通,内外鳃裂间有鳃囊。水由口进入,从鳃裂排出,从而完成呼吸作用。柱头虫为开管式循环,血液无色;背神经索和腹神经索组成神经系统。雌雄异体,个体发生中有一柱头幼虫期。全身黄色,极柔软,容易切断。定居海滩泥沙中,穴外堆土常有碘臭,其产于我国青岛一带。
多鳃孔舌形虫
多鳃孔舌形虫属柱头虫科,舌形虫属。1965年由中国生物学家张玺等人发现,它是一种中国特有的无脊椎动物,主要分布于从渤海北部至黄海南部的潮间带。多鳃孔舌形虫身体柔软、细长,呈蠕虫状。身呈圆锥形,身长约为全长的1/50,领部与身长相等。身的后半部背面中央线有一条纵沟,整个身部呈淡桔黄色。领的前缘环抱着身体基部的身柄,前端腹面中央和吻部交界处有一个明显的口。领部具有许多纵走皱褶,前后1/3处各有一条深色的纤维环线,两环线间的领区色泽较淡,领的后缘为一条突起的盖,紧接盖前端的是一条深桔红色的环带,环带在整个领区淡桔黄色的衬托下显得十分醒目。
肠鳃纲动物
肠鳃纲属半索动物门,肠鳃纲动物主要分布在浅海,特别在潮间带,在几百米深处也可发现,总共约有70余种。大多数种类在泥沙中穴居,或在石块下生活。身体蠕虫形,大小范围在2~250厘米之间,但多数种类在9~40厘米之间。例如柱头虫,体呈圆柱形,非常脆弱,往往不易采到完整的标本。身体可分为吻、领及躯干三部分,相当于后口动物的前体、中体与后体的划分。吻短、圆柱形,特别是在充满液体时,柱头虫之命名即来源于这一特征。吻后以一细柄与领部相连。领也很短,它向前突出可以包被柄及吻的后部。领的前端腹面有口。躯干部细长,包括身体的大部分。躯干部前端背中线两侧各有一行鳃裂孔,是内部鳃裂的开口,其数目及大小随种而异。躯干前半部两侧向外延伸形成翼状板,内有生殖腺,常称为生殖翼,躯干部后端没有特殊的分化,其末端有肛门。
羽鳃纲动物
羽鳃纲属半索动物门,羽鳃类大多数生活在较深的海水中,种类很少,仅有三个属,其中二个属是群体或聚集生活。体外有分泌的管,以柄附着在海底。个体一般在1~5毫米之间,例如杆壁虫。群体生活时,有匍匐管使个体相连。每个个体外均有虫管,身体亦分为吻、领及躯干三部分,亦为三分体腔。吻成楯形,用以在管内吸着,向腹面倾斜,基部有口。领靠背面伸出两个腕,腕的两侧为密生纤毛的触手,腕与触手中空,内有体腔伸入。触手数目随年龄而增加,粘着在触手上的食物颗粒经过腕中间的沟而进入口。杆壁虫无鳃裂,但有的种有一对鳃裂,且腕的数目为5~9个,例如头盘虫。杆壁虫吻的基部亦有口索,消化道呈U形,肛门开口在领的背面。雌雄异体,有一纤毛幼虫,固着后以出芽方式形成群体。头盘虫及无管虫为单体或聚集生活,有柄。
幼形纲动物
尾索动物亚门的一纲,又名尾海鞘纲,全是小型浮游动物。因成体终生具有幼体的尾和脊索而得名,是尾索动物亚门中最原始的类型,分布于各海洋,中国沿海从近岸到外海都有分布。身体表面有一层胶质透明的被囊,成体分躯干和尾两部分,躯干椭圆形。尾扁平比躯干长,尾部中央为尾索,两侧有肌肉带,有的种类在尾索两侧有细胞,称为脊索下细胞。口在躯干的前端,后接咽。咽的两侧各有一鳃裂,无围鳃腔,可直接开口于体外。运动时靠尾的摆动而将水打进入水孔,再压缩身体而将水自出水孔挤出,以推动身体前进。咽的后端为短小的食管,食管下面扩大部分是胃,在胃底接一条窄小的肠,位于身体腹面向前延伸,末端是肛门,直接开向体外。在咽的腹面有一沟状内柱,内柱两侧有2~4列腺细胞。内柱前端两侧有口腺,心脏简单,囊状,位于胃部下方,有的种类没有心脏。位于围心腔背壁的小血窦与心脏相通。在口的后上方,咽的背前方有一个大的神经节,称为脑神经节,神经节左侧有一个平衡器。由神经节分出一条神经,由背面通过胃的左侧,进入尾部,沿脊索的左侧通到尾部末端。幼形纲动物绝大多数雌雄同体,精巢和卵巢位于躯干的后端,卵巢一个,位于左右精巢之间,生殖腺成熟后破体壁而出。
海鞘
海鞘纲是尾索动物亚门的1纲,通称海鞘。它形似壶状或囊状,因被有纤维质鞘而得名,为固着性动物,广布于各海洋,常见附着于岩石、码头的木桩、船底、海藻上或埋于浅海的泥沙中。有单体海鞘,也有无性出芽生殖而成的群体海鞘,附着种类的成体以一端固着于附着基上。游离端有入水孔(口孔)和出水孔(排泄孔),两孔周围都有括约肌控制孔的开闭。体壁最外层的被囊是由表皮分泌而成,被囊内部体壁的柔软部称为外套膜。外套膜和被囊层的内面含有肌内纤维,体壁内部为排泄腔或围鳃腔。此腔很大,包围着咽部,外由排泄孔通于外界,内由鳃裂通于咽腔,肛门、生殖孔即开在此腔。海鞘为雌雄同体,精巢和卵巢位于肠环间,卵巢呈球状。精巢大而分叶,精巢的形状和分叶数的多少是分类的根据。输精管和输卵管与肠并行向前伸,开孔于肛门附近的围鳃腔中。除有性生殖外还有无性出芽生殖,无性生殖的结果往往形成群体,海鞘纲动物无世代交替现象。
海樽纲动物
尾索动物亚门的一纲,包括全肌目、半肌目和磷海樽目,属于海洋浮游动物。海樽纲的动物形状多样,一般呈桶状,体壁最外是被囊层,其内层是外套膜。被囊层下有8~9条肌带环绕着体躯,由于肌带有节奏地从前到后地伸缩,使身体产生运动,同时也使水进出循环,而进行呼吸和摄取食物。口开于前端,排泄孔在后端,咽占身体的前半部,排泄腔占身体的后半部,两腔间由鳃孔相通。消化管由食道、胃、肠所组成。此类动物肠极短,盘曲成块状,整个称为体核,位于身体的后部。生活史中有世代交替现象,有性生殖的胚胎发育要经过有尾幼虫的阶段,此时尾部具有脊索;无性生殖靠芽茎繁殖。
文昌鱼
脊索动物,外形像小鱼,体侧扁,长约5厘米,半透明,头尾尖,体内有一条脊索,有背鳍、臀鳍和尾鳍。生活在沿海泥沙中,吃浮游生物。文昌鱼属于脊索动物门的头索动物亚门,也叫全索亚门。这类动物有纵贯全身的脊索,而且脊索延伸到神经管的前面,故称头索动物;文昌鱼又因文昌鱼没有真正的头和脑,故有无头类之称。它是既像鱼又像蠕虫的动物,但血统上跟鱼及蠕虫相差很远。文昌鱼肉红色,晶莹、半透明状,两头尖尖,40~57毫米;美国产的加州文昌鱼可长达100毫米,以我国厦门及青岛所产的白氏文昌鱼最为着名。文昌鱼身体细长而侧扁像一把外科医生用的手术刀,到底哪边是头,哪边是尾,乍一看很难分辨,所以西欧人称它为两尖鱼,或称之为“海矛”。文昌鱼前端有眼点,为视觉器,下为前庭及口,口叫“口笠”。前庭周围有40条口须,在咽的两侧有垂直的鳃裂,文昌鱼在它胚胎时鳃裂只有8对,到了成体却增加到了180对。文昌鱼的鳃裂不直接通向体表面开孔,而被皮肤和肌肉包裹着,形成一对特殊的“围鳃腔”。文昌鱼的后端有尾鳍及肛前鳍,背部有一条背褶即背鳍,它那些鳍只是一层皮膜物,根本没有真正的骨质鳍条;腹面还有一对皮褶,叫做腹褶。身体两侧交替长着65个透明的肌节,这些肌节是V字形,V字的尖端部分朝着前方,这对在水中的向前运动有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