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鲨
虎鲨是鲨鱼家族中仅次于噬人鲨的凶猛残忍的食肉动物。一岁的虎鲨就已有38厘米长了。成年虎鲨最大可以长到9米左右,当饥饿的虎鲨胃口很大,只要发现移动的物体,它就会紧追不舍,伺机发动攻击。虎鲨的食性很复杂。虎鲨是一种卵胎生动物,据说一条雌虎鲨一次可以怀400~500个胎儿,当鱼卵孵化成仔鱼后,就开始互相残食,一直拼杀到最后仅剩一条为止。过去曾经发生过这样一件事,有位生物学家在解剖一条怀孕的虎鲨时,竞被尚未出世的小不点儿虎鲨仔咬了一口。虎鲨的食物十分杂乱,除了捕食贝类、甲壳类和鱼类之外,有时人们抛入大海的垃圾甚至船上的木板也能吞食,它那锋利的牙齿能咬断、磨碎十分坚硬的物体,人如果被它咬一口就有生命危险。
大白鲨
大白鲨所享有的盛名和威名举世无双。作为大型的海洋肉食动物之一,大白鲨有着独特冷艳的色泽、乌黑的眼睛、锋利的牙齿和双颚,这不仅让它成为世界上最易于辨认的鲨鱼,也让它成为几十年来极具装饰性的封面“人物”。大白鲨是分布最为广泛的鲨鱼之一,这是因为它有一种不寻常的能力,使它可以保持住高于环境温度的体温,而这让它在非常冷的海水里也可以适应地生存。虽然很难在大多数的沿海地区看到它,但渔船和潜水船经常会与它不期而遇。大白鲨还以其好奇心而闻名,它经常从水中抬起它的头,并且更令在水中的人担心的是,它经常通过啃咬的方式去探索不熟悉的目标。许多鲨鱼生物学家认为对人类的进攻是这种探索行为的结果,由于大白鲨令人难以置信的锋利牙齿和上下颚的力量,很可能会轻易地导致人的死亡。大白鲨造成了对人类致命攻击的最大数字,特别是对冲浪者和潜水员的进攻。
角鲨
角鲨长5米为白垩纪第二大鲨鱼属于鼠鲨目,臂蜡孔科学名叫臂蜡孔鲨,全世界都有分布。与现代的虎鲨一样,角鲨长有三角形扁平的齿及有纤细锯齿的冠。角鲨主要栖息在沿岸区域,主食小型鱼类也食软体动物、甲壳类及环节动物和水母等。它是属于卵胎生的,卵大、卵黄管粗短,不与母体子宫壁相连。肉质鲜美,产量大,主要供鲜食,肝脏含油量较高,较大个体的鳍可制成鱼翅。在前列的齿为直立的,但慢慢增加向后倾斜度,简单扁平的根没有供养的凹槽,这种鲨鱼生活在浅海里。
黑印真鲨
黑印真鲨分布于印度洋和太平洋。我国南海、东海、黄海与渤海均产之。黑印真鲨属于真鲨科,它的第二背鳍上半部黑色,起点与臀鳍起点相对。瞬膜发达。相对其它鲨鱼黑印真鲨喷水孔已消失。上颌牙宽扁,三角形,下颌牙较狭直。暖水性中小型鲨鱼,一般体长1米左右,最大可达4米,卵胎生,为我国广东沿海习见种,于夏、秋两季黄海与渤海亦能捕到。
扁鲨
扁鲨的外形与我们常见的鲨不同,它的身体平扁,很像一把琵琶,故也有人称其为琵琶鲨。我国已发现的共有四种扁鲨。它平常不喜欢活动,披一身近似于环境的颜色,潜伏在海底,以逸待劳捕捉食物。可一旦受到惊吓,则可借助其宽大的胸鳍既可“飞”又可“滑翔”,尤其是“起跑”速度非常惊人。它多分布于我国台湾海峡、东海、黄海,朝鲜西南部以及日本本州中部以南的海域。
日本锯鲨
中国有日本锯鲨一种,分布于黄海和东海,偶见于南海,及朝鲜和日本沿海。日本锯鲨体延长,前部稍宽扁,后部稍侧扁,亚圆筒形。吻平扁,延长突出,边缘自口隅外侧开始至吻端具尖齿1纵列,每2个大齿间有1~3个小齿,吻基部宽阔,向前渐细狭,吻腹面中央有扁长皮须1对。眼大,上侧位具一低平瞬褶。口浅弧形位于眼的后下方。牙小基底宽大,齿头细尖、密列。喷水孔近三角形位于眼后,鳃孔5个,上部侧位,下部腹位。它拥有背鳍2个,无棘;第一背鳍起点后于胸鳍里角上方,第二背鳍同形而较小。尾鳍低平狭长,上叶较下叶发达,腹鳍近方形。胸鳍宽大,体灰褐色,腹面白色,吻上具暗褐色纵纹2条。锯鲨栖息底层,吻锯为自卫利器。食甲壳动物、蠕虫类及小鱼等,肉质优良。
鳐鱼
鳐鱼分布于全世界大部分水区,从热带到近北极水域,从浅海到2700米以下的深水处。鳐鱼体呈圆或菱形,胸鳍宽大,由吻端扩伸到细长的尾根部;有些种类具有尖吻,由颅部突出的喙软骨形成。体单色或具有花纹,多数种类脊部有硬刺或棘状结构,有些尾部内有发电能力不强的发电器官。就现在所知,全部鳐类鱼均为卵生,其卵又称“美人鱼的荷包”,常见于海滩,长方形,有革质壳保护。鳐鱼体型大小各异小鳐成体仅50厘米;大鳐可长达2.5米。鳐鱼无害,底栖,常常部分埋于水底沙中,游动时靠胸鳍作优美的波浪状摆动前进。它们通常以软体动物、甲壳类和鱼类为食,由上面突然下冲,扑捕猎物。
电鳐鱼
电鳐鱼腮裂和口都在腹位,有五个腮裂,身体平扁且呈卵圆形,吻不突出,臀鳍消失,尾鳍很小,胸鳍宽大,胸鳍前缘和体侧相连接。在胸鳍和头之间的身体每侧有一个大的发电器官,能发电以电击敌人或猎物,卵胎生分布在热带和亚热带近海,半埋在泥沙中等待猎物,一般体形较小没有食用价值。头侧与胸鳍间具一很发达的卵圆形发电器官,由鳃节肌细胞分化集迭而成。产自大西洋的2种电鳐,它们的发电器官占体重1/6,发电的电位低者8~17伏,高者达220伏,足够麻痹一个成人。它们眼小,少数深海种类眼退化,鼻孔近口但与口完全分开,前鼻瓣后缘连合为一很宽的口盖,口小或中大,鳃孔小,眶前软骨扩大,分成多枝,向前伸达吻端。吻软骨2或1个,前部分枝,背鳍及尾鳍端部具角质鳍条,胸鳍与腹鳍的端部无角质鳍条。电鳐鱼的身体柔软,一般光滑。最大个体长可达1~2米,重90千克;单鳍电鳐属体长小于0.3米,卵胎生。行动缓慢,底栖,常将身体埋在泥沙中,大多生活在潮间带,其中深海电鳐属栖息较深海中。电鳐类广布于热带和温带各海区,其肉松软,经济价值不大。
赤魟
赤魟个体较大,海洋中最大个体重可达65~70公斤,一般多为5~8公斤左右;淡水中常见个体全长约50~70厘米,重1.5公斤,最大个体可达15公斤。肉味尚佳,皮厚实,无血有光泽,含丰富的胶质,水发后烹制成“大扒鱼皮”,味道鲜美,是宴席上的珍品。赤魟尾刺有毒。活体常挥动尾部进行刺击,人捞捕或处理鱼货时常被刺伤。由于尾刺两侧倒生锯齿,刺入皮肉再拔出时,尾刺两侧锯齿往往使周围组织造成严重裂伤,而尾刺毒腺分泌的毒液则使患者立即发生剧痛、烧灼感,继而全身阵痛、痉挛。创口很快变成灰色,苍白,然后周围皮肤红肿,并伴有全身症状,如血压下降、呕吐、腹泻、发烧畏寒、心跳加速、肌肉麻痹,甚至死亡。若治疗不当,数天后仍可复发,且有后遗症,如伤及手指,则手指强直,不能屈弯。赤魟除食用外还有一定药用价值,其肉性味甘、咸平,无毒,有补气之功效。用其熬油,主治小儿疳积。尾毒的毒液是一种氨基酸和多肽类的蛋白质,其药性咸、寒,有小毒,对于中枢神经和心脏具有一定的效应,有清热消炎、化结、除症之功效。尾刺研末入药,对治疗胃癌、食道癌、肺癌、乳腺炎、咽喉炎、疟疾、牙痛、魟鱼尾刺刺伤均有一定疗效。其肝除作为制作鱼肝油的原料外,煮食后能治夜盲症。
雀鳝
雀鳝又名鸭嘴鳄属于雀鳝目雀鳝科,原产地北美洲的五大湖区。体长40~50厘米,长筒形。嘴部前突上下颌有骨板有牙齿酷似鳄鱼嘴。体青灰色,体表有暗黑色花纹。皮肤有硬鳞覆盖,皮坚鳞厚,皮肤粗糙。饲养水温20~26℃,水质要求不严。饵料有小活鱼、鱼肉、水蚯蚓等,容易饲养在水族箱中很难繁殖。雀鳝是一种凶猛的食肉鱼,长着长长的嘴巴和尖尖的牙齿,这种鱼会攻击它所遇见的所有鱼类,捕食时它会一动不动的装死直到猎物靠近它时才发起致命的一击,然后围着被咬死的鱼转一至两圈后再将其吃掉。当地渔民都将其视做不祥之物,因为在它生存的地方很少有其他鱼类存在。当地渔民一般都不愿意吃这种鱼,同时它也不太适合食用。雀鳝全身长了一层菱形鱼鳞,看上去就像武士穿的盔甲一样异常坚硬,实际上它是由无机盐组成的,许多已灭绝的远古鱼类也有这种鱼鳞,像其他远古鱼类一样雀鳝体内也长了一个与食道相连的鱼鳔,可用来呼吸。雀鳝卵有巨毒,人类或其他热血动物不慎食用将导致死亡。
鲱鱼
鲱鱼又叫做青鱼,它是重要的经济鱼类,其鱼群之密个体之多无与伦比可以说它是世界上产量最大的一种鱼。鲱鱼分为两种:一种是生活在大西洋两岸的大西洋鲱,另一种是分布在太平洋北半部两岸的太平洋鲱。
鲱鱼的密集游动是一个十分壮丽的场面,鲱鱼在集群洄游开始前的2~3天有少数颜色鲜明的大型个体作先头部队开路接踵而来的便是密集的鱼群出现在岸边。渔人根据岸边水的颜色、海水的动向和窜动的鱼群所溅起的特殊水花以及天空中大群海鸟的盘旋和呜叫声就能准确地判断出大鱼群来临,此时就要马上安置网具进行捕捞了。密集的鲱鱼群在海岸附近水深8米左右的地方游弋1~2天后便进入海藻丛生的浅水处进行生殖。雌鱼产卵、雄鱼排精,鲱鱼的卵子是粘性卵,受精卵粘着在海藻上新生命也就随之开始了。因为鲱鱼的产卵场所水深只有l米左右而鱼群又过于密集所以上层的鱼头部和脊背都会露出水面,雄鱼排出的大量精液致使海水都因此而变成白色胶状的样子。
芒光灯笼鱼
芒光灯笼鱼俗名灯笼鱼,属灯笼鱼目、灯笼鱼亚目、灯笼鱼科、灯笼鱼属。国内分布于南海,国外分布于大西洋、印度洋和太平洋。它是小型深海发光鱼类,通常体长在20毫米,体重10克左右。体长形头大吻短,眼大口大,两颌、犁骨、腭骨具锐利小齿。体被栉鳞,背鳍后具小脂鳍,胸鳍细长,腹鳍短小,尾鳍深叉形。体呈黑褐色,头部、胸部、腹部、臀鳍上寸及尾柄上具有排列规律、左右对称的发光器,它们与臀鳍上方发光器三者呈一直线,臀鳍后部发光器有4~5个,前1个在臀鳍基底末端的上方。芒光灯笼鱼栖息于热带和亚热带1000米水深的海鳗海区里,体上发光器能发出红黄色光泽,夜间常接近于洋面的表层,以小型浮游动物为食其经济价值不大。
海鳗
海鳗分布于印度洋和太平洋,我国沿海均产之。海鳗体长近似圆筒状,后部侧扁,一般体长35~60厘米、体重1000~2000克。大者长达1米多、重10千克左右。头长而尖,口大,口裂达眼后方。上颌长于下颌,舌附着于口底不能活动,两颌牙强大而锐利每侧均具3行牙。眼大呈卵圆形、全身光滑无鳞、侧线明显,侧线的感觉孔上有白色小点,背部银灰色、个体大的呈暗褐色,腹部近乳白色,背鳍及臀鳍边缘呈黑色。
颚针鱼
体长一般达0.4~0.8米,最大者可达1.2米以上;体延长,圆柱状,被细小圆鳞,两颌皆延长成细长针喙状,下颌稍较长;两颌具细小尖齿呈带状排列并各具一行稀疏的犬齿;鳃孔宽阔,鳃盖膜不与鳃峡相连;下咽骨愈合成一窄长的平板,被有细小尖齿;有前筛骨;背鳍与臀鳍长,基本相对,均远位于体的后部;侧线低,邻近腹缘。它主要分布于印度洋、太平洋和大西洋的热带及暖温带海区。栖息于近海或河口,为上层凶猛鱼,主要以小型鱼类和幼鱼以及无脊椎动物等为食。此类鱼肉稍带酸味,食用价值不大。
鳕鱼
鳕鱼身体延长稍侧扁,尾部向后渐细一般作长25~40厘米,体重300~750克。头大,口大,上颌略长于下颌,颈部有一触须,须长等于或略长于眼径。两颌及犁骨均具绒毛状牙,体表有细小圆鳞易脱落,侧线明显、背鳍3个,臀鳍2个,各鳍均无硬棘,完全由鳍条组成。头、背及体侧为灰褐色并具不规则深褐色斑纹,腹面为灰白色。胸呈浅黄色,其他各类均为灰色。鳕鱼分布于北太平洋,我国产于黄海和东海北部,主要渔场在黄海北部、山东高角东南偏东和海洋岛南部及东南海区,渔期有冬、夏两汛,冬汛是12月至翌年2月份,夏汛为4~7月份。
刺鱼
刺鱼类分布在北半球的寒带到温带其特征是背鳍和腹鳍有刺,没有鳞片,因鳞片变形像骨头般坚硬的鳞板,沿着侧线排成一列。以其有筑巢性而着名,到繁殖期时雄鱼会收集水草筑巢。刺鱼类中,有一生都在淡水中生活的,也有一生都在海洋中生活的,还有的如三刺鱼在产卵期时会上溯河川,而孵化的幼鱼在海洋中长大,其生活方式因种类而异。
刁海龙
海栖鱼类,体形狭长而侧扁。全长37~50厘米,体高远大于体宽。躯干部五棱形,尾部前方六棱形,后方逐渐变细,尾端卷曲。它有41~42个背鳍,4个臀鳍,23个胸鳍。腹部中央棱特别突出,体上棱脊粗强,骨环每个棱面中央及每个间盾上均形成一个颗粒状突起棘。头长,与体轴在同上水平线上,或与体轴形成大钝角。眼眶四周、吻管背腹面及顶部的后端均有大小不等的粗糙颗料状棘;颈部背方呈棱脊状,具颈棘2个。吻特别延长,约为眶后头长的2倍。眼大而圆,眼眶突出,眼间隔小于眼径,凹陷。鼻孔每侧两个很小,位于眼前缘前方。口小,前位。口闭时,口裂几乎呈垂直状。两颌短小,微可伸缩,无牙。鳃盖突出,不具隆起嵴,具明显的放射状线纹。鳃孔小呈裂孔状位近头侧背缘。肛门位于体1/2后方腹面。鳞为骨片状,全体均复骨片,成环状。躯干部与尾部上侧棱不相连续。背鳍较长,基部不隆起,完全位于尾部;始于尾环第1节,止于第10或11节。臀鳍极小,位于肛门后方。胸鳍短宽,侧位较低无尾鳍,体淡黄色,于躯干部上侧棱骨环相接处有一列黑褐色斑点,各鳍淡色。
松球鱼
金眼鲷目松球鱼科松球鱼属的一种,体长可达170毫米,因体被大栉鳞、形似松果球而得名。松球鱼体卵圆,稍侧扁;头大,吻钝圆微突出,背中嵴前后端叉状,鼻孔邻近眼前缘;眼侧中位,口稍低斜,上颌后端略伸过眼后缘;下颌前端较上颌稍短,前段每侧腹面缺刻内有一卵圆形黑色发光器官;两颌与腭骨有绒状齿群;犁骨无齿;鳃盖膜游离;有假鳃,肛门邻臀鳍前缘,鳞粗板状,互连;侧线前段位稍高,到尾柄侧中位;尾鳍浅叉状;鲜鱼橙黄色,鳞边黑色连呈纲状;口前部,颊部与鳃峡常灰或黑色,后背鳍、胸鳍及尾鳍黄红色。为暖水性底层海鱼,在中国分布于黄海中部到南海,经济价值不大。
海鲂
海鲂俗名月亮鱼,属于海鲂科,在日本青森县以南、东海、大西洋、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均有分布,生息在100~800米水深的大陆架斜坡及海沟周围泥沙质地带,冬至春季产卵。海鲂身体扁平,口大,斜向上,下颚突出,体侧中央有一黑斑,头似马面,肉呈白色,大者可长达50厘米以上。
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