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读物智慧百科(动物卷)
35120100000019

第19章 鱼纲(5)

滑跖蟾科是最原始的无尾目,包括新西兰的1属3种滑跖蟾和美国西北部的1种尾蟾,均体型很小,二者有时被分别列为单独的科。滑跖蟾是新西兰唯一的两栖动物,栖息在近水的潮湿地区,产卵于潮湿的地面上,卵孵出的时候已经接近完成变态,形如有尾的小蛙,附着在成蛙的背上。尾蟾的雄性身后有形如短尾的交接器,生活于寒冷的山区激流中,蝌蚪嘴上有吸盘,可以附着在溪流的岩石上而不会被激流冲走。

锄足蟾

锄足蟾的荐椎横突特别宽而长,荐椎前几枚躯椎大多细弱并向前倾斜成锐角,荐椎与尾杆骨愈合或仅有单一骨髁。舌器不具前角或呈游离状;舌喉器的环状软骨在背侧不相连。卵和蝌蚪在水域存活,蝌蚪为左出水孔型。口部形态除角蟾和拟角蟾二属呈漏斗式外,其余属种口周有唇乳突,上下唇最外排唇齿都是一短行,左右唇齿2~8行不等,角质颌强,适于刮取藻类,甚至能咬食小蝌蚪。最早发现于欧、美、亚三洲的白垩纪晚期的始锄足蟾化石是已知最原始的锄足蟾类。当时欧美北部处于热带与温带之间,推断锄足蟾类由此向广大地区扩散,到新生代中期有些地区气候变得干冷,分布区呈现零星破碎的状态。

细趾蟾

细趾蟾科属于无尾目的一科。细趾蟾科是两栖动物中最大的一科,多达52属和接近800种,分布于从美洲最南端到墨西哥一带以及加勒比海岛屿,还有5个种到达美国南部。细趾蟾科中仅卵齿蟾一个属就超过450种,这个属的成员有奇特的生殖方式,其中一个种为卵胎生,其它种则在卵中完成变态,孵化出来就是小蛙而不是蝌蚪。细趾蟾科的众多成员适应多种不同生活方式,相貌也各不相同,有些似蛙,有些似蟾蜍,有些树栖似雨蛙,还有些穴居。细趾蟾科其它着名的种类还有五趾细趾蟾即南美牛蛙,其外表和习性都与北美牛蛙类似,体型大而凶猛,但是二者没有什么亲缘关系,不属于蛙科而属于细趾蟾科。另一种着名的大型细趾蟾是颜色艳丽的饰纹角花蟾,身长达20厘米,粗壮而凶猛,甚至敢于攻击比自己大很多倍的动物。

龟蟾

龟蟾属于龟蟾科属于无尾目的一科。龟蟾科分布于大洋洲,是细趾蟾在大洋洲对应的成员,也有人将其归入细趾蟾科。龟蟾科有大约20属100种左右,和细趾蟾科一样,既包括一些似蛙的成员,也包括一些似蟾蜍的成员,还有不少穴居的种类以适应澳洲干旱的气候,但是缺少树栖的成员。龟蟾科最奇特的成员是胃育溪蟾,这种二十世纪才被发现的新种将卵放在雌蟾的胃中孵化,最后将小蟾从口中吐出。更奇怪的是,胃育溪蟾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突然消失了,离其被发现仅十余年时间,它们的灭绝原因现在还是个不解之谜。

雨蛙

雨娃,肩带弧胸型,椎体为前凹型。雨蛙科与树蛙科一样,适于树栖,指、趾末端多膨大成吸盘,末两骨节间有1间介软骨,是趋同演化的一个例子。在美洲种类最多;欧洲、亚洲、北非古北界种类少则只有雨蛙属。在亚洲大部分热带地区没有雨蛙,大洋洲的所谓雨蛙属称为雨浜蛙被另列一科。中国的雨蛙体形较小,背面皮肤光滑,绿色(如华西雨蛙)多生活在灌丛、芦苇、高秆作物上或塘边、稻田及其附近的杂草上。白天匍匐在叶片上,黄昏或黎明频繁活动。以蝽象、金龟子、叶甲虫、象鼻虫、蚁类等为食,常常1只雨蛙先叫几声,然后众蛙齐鸣,声音响亮,特别是在下雨以后。3月下旬或4月初出蛰。4~6月在静水域内产卵。卵径1~1.5毫米。数十粒或数百粒卵成为1团,粘附在水草上。蝌蚪尾鳍高而薄,上尾鳍一般自体背中部开始;5月下旬有的已完成变态;9~10月开始冬眠。

短头蟾

短头蟾科属于无尾目的一科。短头蟾科有2属2~3种,多分布于巴西东南部的海岸森林中。短头蟾科是体型最小的两栖动物,其中最小的一种不到一厘米,其它的也只是刚刚超过一厘米。短头蟾的身体为明亮的金黄色,四肢细小,每肢只有三个有功能的脚趾。短头蟾生活于森林地面的落叶层中,在陆地上产卵,卵直接孵化成小蛙。

达尔文蛙

这种小型蛙生活在南方——南美洲的大部分地区,从树丛里跳来跳去。它抚育幼蛙的方式与众不同。繁殖时节,在雌蛙产下20~30个卵之后,雄蛙就伏在卵上,一直等到蝌蚪即将孵化出来时,再用舌头把它们卷起咽下去。卵会落到它的声囊——喉咙和腹部下面的一个大囊里。这个声囊会发出微小的铃声般的叫声。达尔文蛙让蝌蚪在那里面生长。当蝌蚪长到大约1厘米长,只留下一条小尾巴时,雄蛙便张开嘴,让蝌蚪们跳出去。由雄性来抚育幼蛙成长,这是非常罕见的。在雄蛙的声囊里,蝌蚪靠吃卵黄生存,而那原来是卵的一部分。当蝌蚪在声囊里时,雄性达尔文蛙也能继续进食。雄性达尔文蛙抚育的蝌蚪并不一定是它亲生的。许多雌蛙会聚在一起产卵,雄蛙捡起离它最近的那些卵去孵养。

箭毒蛙

箭毒蛙毫无疑问是拉丁美洲乃至全世界最着名的蛙类,这一方面是因为它们属于世界上毒性最大的动物之列,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它们拥有非常鲜艳的警戒色,是蛙中最漂亮的成员。箭毒蛙分布于拉丁美洲从尼加拉瓜到巴西东南部和玻利维亚一带。箭毒蛙科的成员并非全部有毒和色彩鲜艳,有毒的成员彼此之间的毒性也有差异,其中毒性大的种类一只所具有的毒素就足以杀死两万只老鼠。箭毒蛙多数体型很小,最小的仅1.5厘米,但也有少数成员可以达到6厘米,可是它在背上藏着的毒液,足可以使任何动物活活毙命。箭毒蛙的皮肤内有许多腺体,它分泌出的剧毒粘液,既可润滑皮肤,又能保护自己。箭毒蛙的毒性非常强,冠于一切蛙毒之上,取其毒液一克的十万分之一即可毒死一个人;五百万分之一克,可以毒死一只老鼠。任何动物只要去吃它,只要舌头粘上一点毒液,就会中毒死亡。

蟾蜍

蟾蜍,别名癞蛤蟆、癞刺,是无尾目,蟾蜍科动物的总称分大蟾蜍中华亚种和黑眶蟾蜍两种。从它身上刮下的蟾酥和脱下的蟾衣是我国紧缺的药材。蟾蜍在全国各地均有分布。从春末至秋末,白天多潜伏在草丛和农作物间或在住宅四周及旱地的石块下、土洞中,黄昏时常在路旁的草地上爬行觅食。行动缓慢笨拙,不善于跳跃、游泳,只能作匍匐爬行。它们皮肤粗糙,背面长满了大大小小的疙瘩,这是皮脂腺。其中最大的一对是位于头侧鼓膜上方的耳后腺,这些腺体分泌的白色毒液是制作蟾酥的原料。蟾蜍一般是指蟾蜍科的300多种蟾蜍,它们分属26个属,主要分布在除了澳大利亚、马达加斯国、波利尼西亚和两极以外的世界各地区。

树蛙

树蛙是无尾目树蛙科的一属,其蛙体多细长而扁,后肢长吸盘大,指、趾间有发达的蹼,末端两指骨节间有介间软骨与树栖生活相适应。树蛙种类很多,分布于亚洲东部和东南部亚热带和热带湿润地区。斑腿树蛙分布最广,北达甘肃南部,南至西藏南部。多种树蛙栖息在潮湿的阔叶林区及其边缘地带。体背多为绿色或随环境而异,繁殖习性反映了树栖的生活方式,多数种类在伸向水塘上空的枝叶上产卵。例如峨眉树蛙,在4~5月雨后傍晚,雄雌拥抱着爬到树上,选择垂向水池的枝叶产卵,雌性产卵时先排出液体,借左右胫跗关节相互搅拌,形成泡沫状,卵即产于泡沫内;雄性排出精液,使卵受精。如此反复,历时2~3小时。产卵后,雄性随即离开,雌性用后肢将卵泡用叶片包卷起来之后才离去。卵泡乳白色,孵化前后泡沫液化,小蝌蚪通过运动或被雨水冲刷,到达树下水池,在此继续生长发育完成变态。

姬蛙

姬蛙是无尾目姬蛙科的一属。体形小,体长很少超过30毫米。头小口小胯部较宽;上颌无齿,舌卵圆形,后端不分叉,趾间多无蹼。最常见的种是饰纹姬蛙,体长约22毫米,背面棕灰色。自两眼间开始到身体后端有两条前后排列的“人”字形深色纹,有一些与平行斜出的线纹。栖息于水田、园圃和水坑附近的泥窝、土穴、隙缝或草丛中。常吞食白蚁、蚁和鞘翅目小昆虫,有一定的经济意义。雄蛙有单咽下外声囊,鸣叫时膨胀呈泡状,鸣声“嘎-嘎-嘎-”,音低沉。5~8月产卵。卵径约1毫米。卵群成单层小片,浮于水面。发育迅速,水温25~28℃时,24小时即可孵出,20~30天完成变态,9个月左右性成熟。蝌蚪体大尾弱,尾鳍发达,末端多呈细丝状,常在静水域的表层集群游泳,吞食浮游生物。蝌蚪的眼位于两侧端;口位于吻端,下唇呈匙状,无唇齿和角质颌。出水孔位于腹面中部,属于无角齿腹孔型(仅见于姬蛙科)。生活于缓流溪如小弧斑姬蛙的蝌蚪口部呈翻领状,尾较长,尾肌较发达。

虎皮蛙

虎皮蛙又称虎纹蛙、虎斑蛙、皱皮蛙、田鸡或水鸡,是一种水生青蛙,是赤蛙科的一种。虎纹蛙为中大型蛙类,体型粗壮。雄性虎纹蛙体长6至8厘米,雌性体长6至12厘米,最大可达15厘米。虎皮蛙可供人类食用,着名的广东菜式有田鸡煲仔饭。虎皮蛙原本分布于低海拔稻田、水池、沟渠等地,但因过度捕猎及栖息地的破坏,野生的虎皮蛙数量己变得极为稀少。现时在市场售卖的虎皮蛙多为人工饲养繁殖的。

牛蛙

牛蛙体形与一般蛙相同,但个体较大,雌蛙体长达20厘米,雄蛙18厘米,最大个体可达2千克以上。头部宽扁。口端位,吻端尖圆面钝。眼球外突,分上下两部分,下眼皮上有一个可褶皱的瞬膜,可将眼闭合。背部略粗糙,有细微的肤棱。四肢粗壮,前肢短,无蹼。雄性个体第一趾内侧有一明显的灰色瘤状突起。后肢较长大,趾间有蹼,肤色随着生活环境而多变,通常背部及四肢为绿褐色,背部带有暗褐色牛蛙斑纹;头部及口缘鲜绿色,腹面白色,咽喉下面的颜色随雌雄而异,雌性多为白色、灰色或暗灰色,雄性为金黄色。鸣声很大,远闻如牛叫而得名。目前我国主要靠养殖生产,全国各地均产主要集中于湖南、江西、新疆、四川、湖北等地。牛蛙生长快,肉质细嫩,味鲜美,是低脂肪高蛋白的高级营养食品。蛙皮可制作高级皮革,其草皮薄、柔软、坚韧,是制造上等钱包。皮带、领带、皮鞋、乐器、外科手术线的优良原料。蛙内脏可以药用,蛙油可制作高级润滑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