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读物智慧百科(动物卷)
35120100000018

第18章 鱼纲(4)

鲟鱼是世界上现有鱼类中体形最大、寿命最长、最古老的一种鱼类。鲟鱼起源于亿万年前的白垩纪时期,素有水中“熊猫”之称,它以其奇特的体形而被作为观赏鱼饲养。鲟鱼的头呈犁形,口下位,尾歪形,体背5行骨板。其幼鱼与成鱼均具观赏价值,其中施氏鲟(分布于黑龙江)自人工繁殖成功后,其幼鱼已正式作为观赏鱼进行人工饲养。鲟鱼以底栖无脊椎动物及小型鱼类为食,鲟鱼对水质要求比较严格喜生活于流水、溶氧含量较高、水温偏低、底质为砾石的水环境中。鲟鱼经济价值很高,1998年,鲟鱼肉在国际上售价为60美元/公斤、鱼籽300美元/公斤、鱼籽酱高达700美元/公斤,鲟鱼皮是制作高档皮革制品的好原料,抗撕裂性、耐靡性、柔韧性可与鳄鱼皮媲美。

大马哈鱼

大马哈鱼又叫鲑鱼,素以肉质鲜美、营养丰富着称于世,历来被人们视为名贵鱼类。我国黑龙江畔盛产大马哈鱼,是“大马哈鱼之乡”。大马哈鱼身体长而侧扁,吻端突出形似鸟喙。口大,内生尖锐的齿,是凶猛的食肉鱼类。它生在河里,长在海中,主要栖息在北半球的大洋中,以鄂霍次克海、白令海等海区最多。它们在海里生活4年之后,到每年八九月间性成熟时,成群结队地从外海游向近海,进入江河,涉途几千里,溯河而上,回到出生地——黑龙江。

两栖纲

隐鳃鲵

隐鳃鲵属于两栖纲、有尾目、隐鳃鲵科,鱼体长75厘米。头宽大而扁平,眼小,口大。它的尾巴长而侧扁,四肢肥短,体表皮肤较为光滑,身体主要为黑褐色至黑色。隐鳃鲵多数分布于美国东部一带,栖息于流速较急的河流,溪流中。美国隐鳃鲵拥有肥胖的躯体和头部,一条大的龙骨状尾巴可以推动它们在水中穿梭自如,而体表极有肉感的皱褶皮肤则有助于它们从水中摄取氧分。它们拥有粗大的四肢和强壮的肌肉,体表通常有一些暗斑或疣突,但腹部却通常只有一种颜色。如果你抓起一条美国隐鳃鲵的话,就会立刻发现它们体表覆有大量黏液,这就使得它们很难给抓住和被把握,也能使它们免受感染并大大降低水流阻力。美国隐鳃鲵还有许多细小的牙齿,但它们很少咬人。

大鲵

中国的大鲵别名娃娃鱼、啼鱼、狗鱼,属于有尾目隐鳃鲵科。它们多栖息于海拔200~1500米的水流湍急、水质清凉、石缝裂隙和岩石孔洞甚多的溪河中。它们觅食不是主动出击,而是张开大口,一动不动地等待着猎物自投罗网。喜食鱼、蟹、虾、蛙和蛇等水生动物。娃娃鱼是现存有尾目中最大的一种,最大体长可超过1米,头部扁平钝圆,口大,眼不发达,无眼睑。身体前部扁平,至尾部逐渐转为侧扁,身体两侧有明显的肤褶,四肢短而扁,前肢五趾,后肢四趾,稍有蹼。尾呈圆形,尾上下有鳍状物。体表光滑,布满粘液,身体背面为黑色和棕红色相杂,腹面颜色浅淡。

爪鲵

爪鲵的成鲵体形细长,雄性全长154~181毫米,雌鲵164~178毫米。头部扁平,无唇褶,犁骨齿列较长,每侧有齿13~19枚;前颌骨和鼻骨间卤门大而圆。躯干圆柱状,皮肤光滑,肋沟14~15条。前后肢贴体相对时,指、趾末端相遇,有四指、五趾,内侧指、趾较短,末端均具爪鲵有黑爪;雄性在繁殖期间后肢很宽大。尾长大于头体长而侧扁,无肺。体背面棕褐色或淡橄榄褐色,散有均匀褐色斑,腹面污白色,栖息在海拔1000米左右的山林郁密、杂草丛生、水流湍急的小溪中或其附近。成鲵以陆栖为主,多昼伏夜出,黄昏雨后活动频繁,常以爪攀登岩壁。5~6月繁殖,卵鞘袋纺锤形,成对固着在溪内岩石、石块或枯树枝上,每条鞘袋内有卵16~20粒,幼体需3~4年完成变态。吞食蛞蝓、蜗牛、鞘翅目、直翅目等有害昆虫。

极北鲵

极北鲵别名水蛇子,国内分布于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河南。国外分布在俄罗斯、蒙古、朝鲜及日本。体长115~123毫米。头部扁平,吻端圆厚,吻棱不显,头顶较平。眼大,约近吻眼间距。舌大,几乎占满了口腔底,两侧游离。躯干圆柱形,肋沟13~14条。尾侧扁而短。皮肤滑润为青褐色,头与背中线有黑檄色纵纹,腹面浅灰色。栖居环境潮湿,多在沼泽地的草丛下或洞穴中。黄昏或雨后外出觅食;以昆虫、蚯蚓、软体动物、泥鳅等为食。7月炎暑的午间匿居在洞穴深处,10月开始冬眠,4月出蛰。4~5月繁殖,产卵后返回陆地生活,卵鞘袋胶质并呈圆筒形,长200~300毫米,袋内有卵150~200枚,孵化时间30天左右。它们多捕食小型有害昆虫及小动物。

山溪鲵

山溪鲵别名羌活鱼、杉木鱼、白龙,分布于中国、阿富汗和伊朗。体长25厘米,躯干和尾基部均呈圆形,指、趾各四个。头扁平,有眼睑,唇褶发达,有颈褶。它们多栖息在海拔1500~4000米的山溪内,以水栖为主,常见于水质清澈、水温低、水深10~50厘米的溪流石下或回荡水内的碎石间,以虾、水生昆虫、水藻等为主要食物。3~4月为繁殖盛期,体外受精。卵较大,色乳白,一般5~16粒单行排列在卵鞘袋内。卵鞘袋长10厘米左右,大的可长达20厘米以上,生活时卵鞘袋透明状,表面有细纵溢纹,卵分散贴附于石下。亲螈有护卵习性,孵卵期约3个月。幼体阶段可看到眼,背面有鳍褶,发育为成体时,其他结构无改变,为永久性童体型。

蝾螈

蝾螈又称火蜥蜴,它们大部分栖息在淡水和沼泽地区,主要是北半球的温带区域。身体全长61~155毫米。头部扁平,皮肤较光滑有小疣,脊棱弱,舌小而厚,卵圆形,前后端与口腔底部粘膜相连,四肢细弱,指、趾无蹼,尾极侧扁。蝾螈犁骨齿呈倒V形,唇褶较显,前颌骨1枚,鼻突中间无骨缝;上颌骨和翼骨均短,二者相距远。基舌软骨有1对指状突,2对角鳃骨均骨化或仅有1对骨化,上鳃骨仅1对。幼体有平衡枝,外鳃3对,羽状;尾背鳍褶始自体前部,鳍褶低而平直。

鳗螈

鳗螈属于永久性童体型,终身有鳃或有鳃裂,无肛腺,体外受精,前颌骨上有角质鞘,属于北美洲的特有,分布于美国东南部和墨西哥东北角。鳗螈属终生水栖,体形似鳗,体长,尾短,仅有一对细弱的前肢,有四指。成体有鳃孔和3对外鳃,眼极小,无眼睑,无上下颌齿而具有角质鞘。犁骨齿保持幼体期状态,生活在各种较浅的静水域或缓溪流中。经常在水底杂草间活动,偶尔上陆。遭遇长期干旱时,皮肤分泌的粘液即可在土穴内形成1个坚硬的外壳,似茧,以便在茧壳内度过干旱恶劣的环境。这时,皮肤失去湿润性,外鳃萎缩,仅保留鳃孔。鳗螈卵单生,附着在水草上。幼体有发达的背鳍褶,两栖鲵自头后至尾末端。完成变态时,仅尾部有鳍褶,皮肤无幼体特有的莱氏腺。

两栖鲵

两栖鲵是永久性童体型,终生有鳃裂,体内受精,最长达1米以上。尾短,眼小,无眼睑,四肢极细弱而短小。它们多生活在低凹沼泽地、池塘或浅水沟内,全水栖。白天隐匿,黄昏后较为活跃。常将头部和前躯从隐蔽处伸出,伺机猎取蠕虫、软体动物、甲壳类、昆虫、小鱼、蛙和蛇等为食。在体内受精。卵大,在水外发育,雌鲵有护卵习性。幼鲵长60~75毫米,尾长约10毫米,具外鳃和四肢。借雨水的冲刷或雨后水位的升高而进入水中。雌鲵第四年达性成熟。人工饲养可存活25年。

洞螈

洞螈属于有尾目洞螈科洞螈属唯一物种,产于欧洲东南部喀尔巴阡山脉,是山洞内的一种盲蝾螈,身体全长约30厘米,全身呈白色,四肢细小,有三指、两趾。有发达的外鳃3对和鳃孔2对,羽状鳃红色。头狭小,头骨多软骨质。吻钝,无眼睑,眼退化,隐于皮下,但感光灵敏。终生底栖在地下水形成的暗洞内,时常将鼻孔伸出水面呼吸空气。在光照下肤色可变成黑色,回暗洞后肤色又恢复原状。多为卵生,有时卵胎生。卵分散贴附于石下。亲螈有护卵习性,孵卵期约3个月。幼体阶段可看到眼,背面有鳍褶,发育为成体时,其他结构无改变,为永久性童体型。

钝口螈

墨西哥钝口螈又称美西螈,也叫六角恐龙,仅分布于墨西哥的一个湖泊中,为两栖动物纲有尾目钝口螈科。由于“呜帕鲁帕”的奇特叫声而名声大噪,属于高人气的两栖动物。六角恐龙是两栖动物很有名的“幼体成熟”种(从出生到性成熟产卵为止,均为幼体的形态)。幼体终其一生都在水中生活,也在水中产卵。它们被饲养的历史已经超过百年,主要作为内分泌等实验的活体使用,所以有关它们饲养及繁殖等方面的研究差不多已经完全确立了,如今要见到它们的踪影可以到水族宠物店走一走。多变的体色也是它们的魅力之一,据说全世界超过30种,常见到的有普通体色、白化种(黑眼)、白化种(白眼)、金黄体色(白眼)和全黑个体。

无肺螈

无肺螈,完全无肺,有一对自鼻孔至上唇缘的鼻唇沟(司嗅觉)。欧洲南部只有拟穴螈属,其余的均分布于美洲。北美南部是其分布中心,中美、南美北部只有无肺螈科的属种,而没有其他科的有尾类。栖息环境和生态习性多种多样,体形与之相适,或细长或粗短。有陆栖、树栖(多有缠绕性的长尾)、穴居(眼多退化)或水栖者。陆栖性强的绝大多数种类在地面上交配,也有在潮湿的小生境中(如洞穴内)产卵的,卵和幼体不进入水中,为直接发育类型。也有若干种类产卵时回到水中,卵与幼体在水中生长发育的,少数属种为童体型。雄性颏部和体尾背面有婚腺,在发生性行为时,婚腺的分泌物刺激雌性,使它辨别并纳入同种的精包,产卵后部分亲体有护卵习性。

滑跖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