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有句话说:即便一生都给别人让路,自己也不会失去一尺一寸。在很多情况下,忍让是解决问题的好办法。不管你是真的忍让也好,还是作为一种策略也好,反正善于忍让的人往往更容易纵横捭阖、左右逢源。
“小不忍,致大灾”;“忍一时之气,免百日之忧”。斗气之害,其害莫大。古往今来,多少人间悲剧就是因为人与人之间争强斗胜,不能相互忍让而发生。当今世界上,每年都有成千上万的人因情绪偏激而付出高昂的代价,因不能忍一时之气或自毁前程,或抱憾终身,或付出生命代价。
在诸多“忍让”的历史故事中,最著名的当数廉颇与蔺相如的“将相和”了。
很多人都知道“完壁归赵”和“绳池之会”的故事。在秦、赵这两次重大的外交斗争中,蔺相如甘冒生命危险保全了赵国的尊严,未使赵国陷入被动的局面,功劳很大。为此,赵王拜他为上卿,位置比廉颇还高。在廉颇看来,只有武将在战场上真刀真枪地拼杀才算是真正的本事,所以他对于简相如这样的文臣善于“耍嘴皮子”很是不以为然。他很不服气,到处跟人说:“我为赵将,有攻城野战之大功,喧相如徒以口舌为劳,而位居我上,且相如素贱人,吾羞,不忍为之下!”还说如果碰见了简相如,必定要当面侮辱他。
这样的话对于一般人来说,确实是很难忍受的,但是蔺相如好像没有听到一样,几次驾车出门,远远地看见廉颇,为了避免碰见,就早早地躲开了。这样时间一久,连蔺相如的门客从人都觉得他太窝囊,实在忍受不了了。一天,他们对蔺相如说:“我们背井离乡,不远千里投到您的门下,是因为仰慕您的为人。如今,您的官位比廉颇要高,反倒这样惧怕他,真不知是什么原因?您这样胆小懦弱,连我们都感到羞耻,还是让我们回家算了。”
蔺相如不慌不忙地问众人:“各位看廉将军与秦王比起来,哪个更可怕?”众人都奇怪地说:“廉将军当然没有秦王可怕!”蔺相如又说:“这就对了。试想秦王那么强大,各国诸侯都畏之如虎,我却敢在朝廷上当众责骂他。我蔺相如虽然没有什么大本领,还不至于如此惧怕廉将军。只是我考虑到,强横的秦国之所以不敢来侵犯我们赵国,其原因就在于我们两人能够同心协力地对付秦国。如果我们两人争斗起来,那就必定给秦国造成可乘之机。我之所以这样对待廉将军,是以国家的安危为重,不计较个人的私仇啊!”
蔺相如的这些话很快就传到了廉颇的耳朵里。廉颇听后恍然大悟,既感动又惭愧。但他也是个正直坦诚的人,一旦悔悟,就要真诚地改过。为了表示自己的诚意,廉颇就按照古人最隆重的仪式,光着脊梁,背着荆杖,表示任由责打,到蔺相如门上“负荆请罪”。他跪在蔺相如的门前说:“我是个没有见识而又气量狭小的粗人,没想到您能以如此宽宏的气度容忍我,不跟我计较,请您责打我吧!”蔺相如也很感动,亲自把廉颇扶起来。从此“将相和”,两人相互理解尊重,结成了生死之交。
蔺相如从大局出发,能够容忍廉颇的恶语相向,他的大度不但感动了廉颇,使得两个人成为好朋友,更重要的是因此而保全了赵国的利益。
从古至今,忍让就是为人称颂的一种美德。面对摩擦,忍让是一剂润滑油;面对纷扰,忍让是一首和谐曲。面对猜疑的坚冰,忍让是消融的阳光;面对隔阂的鸿沟,忍让是沟通的桥梁。因为忍让,怨恨可以化为云烟;因为忍让,干戈可以化为玉帛。
“涵容以待人,恬淡以处世。”一个学会了忍让的人,他的爱心往往多于怨恨,他将变得越来越乐观豁达而不是日趋悲哀消沉,对待别人的不足,他就会用爱心劝慰,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使听者因感动而遵从;一个学会了忍让的人,他必有一种智者的情怀,更有一种仁者的境界,严于律己,宽以待人,与人为善,大肚必能容天下难容之事;一个学会了忍让的人,他必然善于沟通和理解,善于体谅和包涵,善于妥协和让步,生活和工作理所当然洒脱自如。因此,忍让并不会让你真的失去什么,相反却可以带来很多的利益。
品悟人生
面对猜疑的坚冰,忍让是消融的阳光;面对隔阂的鸿沟,忍让是沟通的桥梁。因为忍让,怨恨可以化为云烟;因为忍让,干戈可以化为玉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