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的中国,宫殿是古代君王管理国家事务和居住的场所,是国家最高决策机关所在地,宫殿往往是都城的中心或者是主体,宏伟壮丽的宫殿建筑,象征着国家的强大和帝王至高无上的尊严。
而对于如何择地建宫,在其他方面各抒己见的中国先秦诸子百家的意见却几乎一致。《韩非子》有说:“势在四方,要在中央。”《荀子·大略》有说:“王者必居天下之中,礼也。”即京城选在天下的中央,便于四方贡赋,有利于控制四方。这一思路虽然在历代宫城和都城布局方面略有出入,但故宫的宫城格局形制则是中国文化意识特别是“中”、“和”思想的物化凝结的典型。它在南北中轴线上依次布列了天安门(皇城正门)、端门、午门(宫城正门)、太和门、太和殿、中和殿、乾清门、保和殿五门三殿,在这条中轴线的两侧是嫔妃居住的东西六宫,还有乾东五所和乾西五所(皇太子居住),它们如同众星捧月一样围绕着乾清宫和坤宁宫,体现了严格的等级观念、尊卑观念,其中“前朝”太和殿是整个宫殿建筑的中心,集中体现了皇帝至高无上的威仪。宫廷后是景山,这种布局使宫殿占据了全城的中央部分。
由于在中国人的观念里,天帝所
居的“天宫”叫做“紫宫”,“紫宫”在天上,人是只能仰望不能靠近的,那么,作为“天子”的人间皇帝的宫殿就是不允许、甚至禁止靠近的,因此,这座气势巍峨的宫城又叫“紫禁城”。这座宫城始建于明朝永乐年间。在永乐四年(1406),成祖下诏在北京开始修建新的皇宫。据史书记载,北京的宫殿是以南京的皇宫为蓝本的,但规模则更为宏大、雕饰更为富丽堂皇。
这座占地72万平方米的呈正方形的宫城。宫城建有四门:南为正门午门,北为面对景山的神武门,东为东华门,西为西华门。进午门,是依次排列的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左右是文华殿和武英殿),次经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这些宫、殿的左右也是重重殿宇楼阁),直通御花园。园的正中有钦安殿,再往北就到神武门。这是一条中轴,三大殿是建筑群中最大的建筑,坐落于土形三台,使这些大殿在视觉上更加高耸、宏伟。
太和殿是故宫最为庄严富丽的大殿,它就是百姓俗称的皇帝坐朝的金銮殿。这座大殿共由55间房子组成,外立面红墙黄瓦,朱漆殿柱。殿内正中是一个2米高的地台,上面有朱漆楠木雕龙宝座,两旁是盘龙金柱。宝座上方的殿顶正中是蟠龙藻井,倒垂着圆球轩辕镜。座前有御案、宝象、仙鹤等。太和殿是等级最高的殿堂,在这里,举行各种最重大的仪式,比如皇帝登基、皇帝大婚、册立皇后、宣布战争以及一些重大节日的庆典都在这里举行。可以说,如果以政治—地理学的视角将“天下”看作一个大圆,皇城看作一个中圆,皇宫看作一个小圆,那么,太和殿就是这3个同心圆的圆心了。
中和殿的形制较太和殿小,是一座亭形方殿,殿内也有宝座,每次在太和殿举行重大仪式时,在此略事休息,有时也在这里进行一些仪式的演习。
保和殿是座重檐九脊歇山式建筑,明代皇帝一般在这里穿戴完毕后到太和殿受贺,清代皇帝每年农历正月初一、十五在这里宴请王公大臣,这里还是公主婚嫁时宴请驸马的地方。清雍正朝以后,保和殿成为一座令天下学子瞩望的殿堂,因为殿试改在这里举行。状元在这里被御笔钦点,那个著名的“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的文人美梦的一半是必须在这里实现的。
在保和殿之后,走过一片小广场,正北有一座华丽的宫门,叫做乾清门,就是故宫的内廷了。门前的金缸、金狮相对排列,进入乾清门,就是乾清宫。这座内廷宫殿的正中设有宝座,分东西暖阁,宫中正殿上方悬挂有清代顺治帝手书的“正大光明”匾额,以时时为戒饬。
乾清宫是明清两个朝代皇帝们的寝宫和日常生活的主要场所。明代14位皇帝都曾住在这里,清代皇帝自乾隆始住到了养心殿,但是,这里依然是皇帝们的“正寝之所”。那些不住在乾清宫的皇帝,如果驾崩在别处,必须把遗体停放在乾清宫,否则,便不是“寿终正寝”。
乾清宫是皇帝的寝宫,坤宁宫是皇后的寝宫,帝后两座寝宫的名字正好隐含了天地乾坤大道,意味着阴阳合和的祈愿。在两座寝宫之间,有一座呈正方形的规模较小的殿,叫做“交泰殿”。这座殿是皇后接受朝拜的地方,这里也放置着皇帝家的许多宝物。乾清宫、坤宁宫、交泰殿叫做“后三宫”,人们也习惯地把前朝的三大殿和内廷的乾清宫、坤宁宫合称为“三殿两宫”。坤宁宫是建于明代永乐时的后宫,在清代顺治时按照满族的风俗习惯重新改建,内有东暖间,是皇帝大婚时的洞房。
后三宫的两旁建有放置皇帝的冠履袍服的“端凝殿”,放置皇帝的图书翰墨的“懋勤殿”,这里还有翰林们承值的南书房、皇子们读书的上书房。东西两侧又有日精门、月华门、龙光门、凤彩门、基化门、端则门、景和门、隆福门分别通向嫔妃们居住的东六宫和西六宫,在东西六宫之后,是皇子们居住的5组样式相同的宫殿。从乾清宫一直到皇子们居住的宫殿,这就是民间俗称的“三宫六院”了。在这深深的宫院里,充满了历代的那些带“武安邦、文治国”是中国历朝历代治国安邦的箴言和古训,勤于政务的皇帝们对文学艺术的“兴、观、群、怨”的作用不敢轻视,何况这其中原是包含着治国大道的。所以,明清两代的故宫内可说是“文华披泽,书卷盈香”。在故宫的“前朝”三大殿的两侧,各有一组建筑,即东华门内的文华殿和西华门内的武英殿。明清两代,这里都是皇帝召见大臣商讨国事、谈论学问的地方,清康熙皇帝在武英殿后成立了修书处,召集许多有才华的文人学士在这里编撰翻刻书籍。清乾隆时的“四库全书缮书处”也设在武英殿。由于这些书是在皇宫中刻印的,因此,又叫“殿本书”。现在所存的文渊阁是乾隆37年为收藏《四库全书》在文华殿后重修的。在皇宫的御花园里,有一处地方叫做“吃藻堂”。这座“吃藻堂”有个来历。清代乾隆皇帝在《四库全书》开馆编辑时,已经是63岁的老人了,这位一心想在位60年的皇帝还是担心自己看不到全书编辑完毕,所以,他就要求把一些最精粹的书籍辑为《四库全书荟要》,以供他阅读。为此,就在御花园一处清幽雅静的地方建了一座小型四库全书馆,名为“吃藻堂”。当时《四库全书荟要》编了两套,一套放在吃藻堂,另一套放在圆明园,放在圆明园的一套已经被英法联军的大火烧毁,在吃藻堂的一套据说被运往台湾了,“书去橱空”,当年在此捧卷的人也早已作古,真是使人徒生良多感慨。
历经500多年的故宫,被重重宫墙包围、保卫。环绕皇宫的是宫城,保卫宫城的是皇城,皇城外面是高厚的城墙。高厚的城墙里,是帝、后、臣子们的公开或隐秘的正史或野史,而被阻挡在高墙之外的,是百姓们难以递达的心声。巍巍宫阙,在月明星稀的寂静里,它会想起什么,它会使人想起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