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旅游地图知行天下国家地理:全球100文明奇迹
36156000000031

第31章 颐和园——一山一湖,大笔阔写

中国北京城西北郊,有一处一年四季中外游人如织的地方——颐和园,这座中国北京皇家的三山五园中唯一完整的一处园林的来历和经历却有几多波折。奠定了颐和园现在大格局的是元朝郭守敬监工修建的瓮山水库。明朝时,在瓮山上建有许多寺院和亭台。“好山园”、“清漪园”是清朝乾隆十五年(1750年)为庆祝母亲生日扩园时所改,并且在第二年,又将瓮山改名万寿山,瓮山泊改名昆明湖。咸丰十年,攻入北京的英法联军在这里毁园夺宝。光绪十一年,慈禧挪用军款修复清漪园,当做归政后游憩的地方。光绪十四年,清漪园更名为现在的名字——颐和园。然而,更名也没有使其能够逃脱厄运,光绪二十六年,颐和园再遭八国联军野蛮破坏,此后,慈禧又动用巨款修复。正是屡修屡毁,屡毁屡修,反反复复,使如今的美山好水有了一段段伤痛的记忆。

颐和园总面积290万平方米,昆明湖水面达200万平方米之广,水面围长6.5千米,一山一湖,大笔阔写,奠定了大格局,园内分为宫区和苑区,宫区又分做勤政和居住两个区域,按照皇家宫殿的布局,有皇帝听取政事的“勤政殿”(后改为仁寿殿)、六部九卿的值房,帝、后的寝宫,前朝后寝,构成了颐和园的宫廷格局。这些建筑多是依万寿山而建,万寿山高60米,在广阔的水面衬托下,颇有些雄伟的感觉。山的南坡又叫做前山,高40米的佛香阁是颐和园的主体景致,临水山云辉玉宇牌坊、排云殿、智慧海及两侧的建筑,是南坡的核心部分,建筑自上而下垂直布局,与平阔的湖区形成对比,整体构图庄严整饬,其间辅以簇簇团团的琼树玉花,远远望去,正是合了“河岳层层团锦绣,华严界界有楼台”的颂赞。

排云殿是当年慈禧寿诞时接受百官朝贺的地方,这里原是乾隆为母亲60寿辰时兴建的大报恩延寿寺,咸丰十年,英法联军掠夺一空后,将其焚毁,慈禧重建时将大报恩延寿寺的正殿易名排云殿。排云殿是清末木构建筑的优秀代表,由多个阁间组成,下有白色石基,上覆黄瓦,晴日蓝天之下,金光熠熠,庄严而华丽。排云殿内正中的宝座,是慈禧接受拜贺时的寿座,殿内的陈设中有许多精美绝伦的工艺品,它们是大臣们向慈禧进献的贺礼。与这些工艺品的充满中国传统文化情趣不同,大殿的东侧悬挂着慈禧的一幅油画画像,那也是一份贺寿礼物,油画的作者是一位美国女画家。以慈禧之身份,而能接受这样的礼物,也算是开明的了,因为,她的画像总要自己做模特儿吧。可惜的是,这位对中国历史有着一定影响的女性没能真正在其他更有意义的地方开明起来,比如对光绪皇帝的变法维新。至今,我们还能在昆明湖畔的玉澜堂看到当年慈禧曾囚禁变法失败的光绪皇帝的痕迹。

颐和园居住区有一座

游廊连缀的大型四合院,这座院落是慈禧、光绪以及后妃在颐和园的住所,由南至北排列着玉澜堂、宜芸馆、乐寿堂,分别由皇帝、皇后、太后居住。玉澜堂曾是乾隆皇帝宴请众臣的地方,名义上归政的慈禧对变法的光绪痛恨在心,为了囚禁光绪皇帝,这座到处充满精雕细刻的富于艺术品位的殿堂外面的通道,全部被用砖墙大煞风景地封住,雕栋画梁不是锦衣玉食,在旁监视的太监不是红颜知己,生活上备受刁难的光绪皇帝,终于抑郁而死。倒是住在乐寿堂的慈禧享尽了荣华和奢靡的生活,在这里,她依旧品尝着皇权在握的滋味,为日渐腐朽的大清朝作着生动的注解。乐寿堂的院子里有一块巨石,叫做“青芝岫”,据说这块看起来像灵芝的翠绿的天然巨石曾经耗尽了明代一个宦绅的家当,那个人仅仅想把这块石头从房山运到自己家的勺园,所以,这块巨石又叫做“败家石”,“小家”的财力经不住折腾,所以才败了家。“大家”可是财、力都雄厚,乾隆皇帝终于把它运出房山,运到这里,然而,在乾隆皇帝之后,清朝的“大家”确实也是慢慢颓败了。

大厦的颓败是无可挽回的,因为国之栋梁已经被摧折,所以,虽然慈禧耗费巨资修建了佛香阁,虽然慈禧崇信佛教,总是到佛香阁烧香礼佛,但还是于事无补。不过,这座仿照杭州六和塔建造的结构复杂、气势恢弘的建筑确实是中国建筑艺术的经典之作。登上佛香阁的游廊,颐和园内乃至更远处的西山都可以尽收于视野之中。

宫区的主要建筑是勤政殿,这是乾隆时期的名称,乾隆规定,凡皇家造园,园内都要有“勤政殿”,以便于在园内游乐赏心时处理国事,这大概也是游玩不忘国事的一种提醒和表白。勤政殿后来改为“仁寿殿”,据说取意于《论语》中的“仁者寿”,孔子的原意是有仁爱之心者,不斤斤计较得失,必胸襟开放达观,因此而得长寿,是一种自然的因果关系。如果为求“寿”而施“仁”,就是牵强了。从“勤政”到“仁寿”,也许不仅仅是一个名称的更改,重要的是一种意识、一种价值追求、一种心理的变化和换位。

与万寿山的庄严华美的人文意味相对照,平阔的昆明湖有着更为丰富的自然韵味。这里有西堤六桥、南湖岛、十七孔桥等,水景巧妙地借鉴了西湖名胜,这种借鉴是富有深意的,意指皇家一揽天下美景的江山意识。两堤一带是杭州西湖苏堤的景色,两行桃柳夹堤,春天桃花如云、新柳生烟,虽少雨润,却也朦胧,和风轻拂,好鸟和鸣,此景颇使人心爽然。凤凰墩一带是太湖黄蒲墩的景象,横无际涯的太湖在这里虽不再辽阔无边,也可使人领略烟波浩渺的意境。西堤景明楼以东,使人自然而然地轻吟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中“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的诗家之叹,在此处把酒临风,即使胸结块垒,也是可以转忧为喜、开阔襟怀的。

放眼昆明湖,长堤、岛屿和大桥、小桥,分割点缀着水面,丰富了水面的层次,增加了阔远之感,而西堤以两行树荫自然地掩蔽了西部的苑墙,实隔而似非隔,这样就把苑墙外的西山和苑墙内的昆明湖结合在一起了,使整个园林景区远借西山之雄,平添了几分壮美的气势。

在昆明湖的西部,有一座石舫,这座石舫是昆明湖西部游船的码头,始建于乾隆时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是中国历代清醒的统治者自省的诫训,但这座石舫中却含有“水不能颠覆清王朝政权”的象征意义。不过,水也许不能颠覆这石舟,但这石舟却也成了动不了的“死舟”,所以清王朝的历史命运也很快终结。然而,石舫却是留下来了,沉重的它在无人时便显得有些空荡和寂寞。

与前山广阔的景致相对照,后湖则以小巧曲折、幽闭迂回的江南风光取胜。当年的水居村、自在庄和苏州水街已经被1860年入侵的英法联军焚毁,1987年,苏州水街在原址复建。如今,呈现在游人面前的这条300米长的水街,演示着19世纪的中国宫市文化,在这里,人们可以像当年的皇帝、宫妃们一样,购买江南的绸布、小食、书籍,只不过,在这里站台市卖的人,不再是当年的宫女、太监所扮装的了,但店铺林立、古色古香、秀丽而繁华的景象还是能够予人一番情趣的。

颐和园斑驳的历史被摒蔽于她令人赏心悦目的身影背后,今天的人们,在这里感受不到历史的沧桑与痛苦,那些痛苦的记忆,在很早的时候,就因为一个女人的阴沉意志而化作美丽的笑靥。所以,尽管这里的一切,浓缩了中国传统艺术的精华,然而,它却隐秘地表征着那个逝去的时代独裁的个人意志对民族审美意识的强权占有——而这占有的强力,是在向入侵者的强力示弱之后表现出来的。今天来到这里的人们可以忘情地嬉乐于湖光山色、诗情画意的美景,但是,那沉重的一页真的被历史轻轻地翻过去了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