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中医实用特色技能
36170100000011

第11章 痹证四线排寒技术

痹证的特色治疗方法“痹证四线排寒技术”(发明型)

一种痹证(风湿性疾病)的治疗方法,该技术以中医学、中药学、中医辨证学、针灸学及拔罐疗法,结合现代免疫学、风湿病学、结缔组织病学为临床指导思想;以师承嫡传的108味痹证药材为临床研究依据;遵循中医辨证施治,以扶正固本、化湿散风、祛淤通络、滋补肝肾、强筋健骨、调理气血、平衡阴阳为临床研究的理论基础;借用“金针引流、压空抽提”,强行驱除风、寒、湿、热邪为临床研究的方向;达到最大限度地消除致病因素这一目的,从而体现出对痹证治疗的创新及亮点。

笔者按风、寒、湿、热邪在人体的损害及固有特性,并结合现代医学的免疫功能紊乱,骨质退化等因素,对痹证的病因、病理、病机及分类进行系统的分析整合,完成了痹证四线排寒治疗技术的研究。

(一)“痹证四线排寒技术”的研究背景

痹证在世界各地发病率极高,治疗研究也在世界范围内迅速崛起,唤起了人们对痹证的重视,拓展了研究范围,但中西医治疗方面均未见太大成效。痹证久治不愈,原因错综复杂,现代医学证明:风湿性疾病以感染性、免疫性、代谢性、内分泌性、退行性为主;病程长,易复发,病症涉及面广,病因难以区分。在临床治疗上,许多医务者以抗风湿、抗炎症、抗疼痛为治疗措施,却均以治表不治根而告终。广大患者对痹证的了解更是一知半解,“病急乱求医,滥用药”,使治疗错过了最佳时机。更有甚者,通过大剂量滥用激素或盲目的自服镇痛药(非甾体药品),使其陷入服药症状减轻,停药症状加重,病情反复发作等恶性循环治疗之现状,从而使体内各种机能愈加紊乱或低下,轻者关节变形,

重者终生残废。这一结果实在令人扼腕叹息。因此,传承中医,振兴中医,研究推广一套行之有效的痹证现代中医治疗方法,是我中医界不可推卸的责任。

风湿性疾病是一种常见病,分布于所有的种族和民族,病人遍及全球,以温带、亚热带和寒带地区多见。在气温和湿度变化大的北欧、美国、英国、瑞典、意大利、法国、俄罗斯、芬兰等国家和地区较多。据美国健康中心的调查,全美约有360万人患有类风湿关节炎,近年来估计已增加到近500万人。国外统计的发病率为0.5%~3%。现在,世界上没有一个国家或地区完全没有类风湿关节炎,就连最炎热的国家巴西,患病率也占0.1%。就种族发病情况看,黑人发病率远较白人为低。我国与国际风湿病学学会联盟合作进行了类风湿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的流行病学调查,初步结果是,我国类风湿关节炎的患病率为0.3%~0.5%;农村高于城市,汉族的患病率明显高于其他民族;女性患病多于男性,相反,强直性脊柱炎男性患病率高于女性。

2007年世界普查结果显示:类风湿关节炎在各种族中皆存在,地区分布难以提供环素的线索,但遗传背景不同,患病率也有较大差异。类风湿关节炎在各年龄人群中皆可发病,成人多发于中年妇女。

据资料显示

北美洲白种人患病率为0.5%~1.0%;

北美洲土著人患病率为0.6%~6.8%;

英格兰患病率为1.1%:

丹麦患病率0.8%;

德国患病率为0.5%;

芬兰患病率为0.8%;

印度尼西亚患病率为0.2%;

南非患病率为0.12%~0.9%之间;

美国患病率为0.9%~6.8%之间;

加拿大患病率为0.6%;

新西兰患病率为1.0%~3.9%之间;

我国台湾患病率为0.3%;

北京地区患病率为0.34%;

广东汕头地区患病率为0.32%;

甘肃地区患病率为0.8%~1.9%。

(二)痹证概述

痹证是因风、寒、湿、热等外邪侵袭人体,闭阻经络而导致气血运行不畅的病证。主要表现为肌肉、筋骨、关节等部位酸痛或麻木、重着、屈伸不利,甚或关节肿大灼热等。临床上具有渐进性或反复发作的特点。痹证的发生与体质的盛衰以及气候条件、生活环境有关。痹证初起,不难获愈,晚期病程缠绵。

痹证作为症状可见于西医的风湿热(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坐骨神经痛、痛风以及骨质增生性疾病,其它如布氏杆菌病、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硬皮病、结节性红斑、结节性脉管炎、系统性红斑狼疮、多发性肌炎等也可见到痹证证候。

(三)病因病机

痹证的发生,主要由风、寒、湿之邪乘虚侵袭人体,引起气血运行不畅,经络阻滞;或病久痰浊瘀血,阻于经络,深入关节筋脉。一般多以正气虚衰为内因;风寒湿热之邪为外因。痹证起病一般不明显。疼痛呈游走性或有定处,有的为刺痛或麻木及肿胀。但部分患者起病有发热、嗅臭、口渴、咽红痛、全身不适等症,继之出现关节症状。本病初起,以邪实为主,病位在肢体皮肤经络。久病多属正虚邪恋,或虚实夹杂,病位则深入筋骨或脏腑。临床上可出现血瘀阻滞;痰浊阻痹;气血亏虚;或复感于邪,脏腑损伤等病理变化。

(四)痹证发病原因

正虚,即正气不足。所谓“正气”是指人体的抗病、防御、调节、康复能力,这些能力又无不以人的精、气、血、津液等物质及脏腑经络之功能为基础。因此,正气不足,就是人体精、气、血、津液等物质不足及脏腑组织等功能低下、失调的概括,由于正气不足是痹证发生的内在因素,所以又说内因正虚。引起正虚的原因不外下述三个方面:

1.禀赋不足

禀赋是痹证发生不可忽视的因素,现在研究也证实,类风湿关节炎的发病与遗传因素有关。

2.劳役过度

首先,劳力过度致正气虚,进而可致痹证。

其次,劳神过度及房劳过度同样有损正气而致痹证。

其三,不仅过劳易伤正气,过逸同样有所贻害。生命在于运动,若长期不运动、不锻炼,容易使气血运行迟缓,脾胃功能减弱而出现呼吸气短、言语无力、纳呆食少、倦怠乏力等症状。

3.大病、久病或产后

正虚作为引发痹证的主要因素之一,而大病、久病或产后也是其成因之一。另外饮食失调、外伤亦可以引起正虚,上述诸多因素又往往相互影响,一虚俱虚,不可决然分开。

4.邪侵

(1)季节气候异常

季节气候异常,是指季节气候发生异常变化,如“六气”发生太过或者不及,或者非其事而有其气,春天当温而寒,冬天当寒反热;或气候变化过于急剧,暴寒暴暖,超过了一定的限度,超越了人体的适应和调节能力,此时“六气”即成“六淫”而致弊。从临床上来看,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往往遇寒冷、潮湿的气候而发病。且往往因气候变化而加重或者缓解,均说明四季气候变化异常是类风湿关节炎的重要外因。

(2)居外环境欠佳

其人居住在高寒、潮湿地区、或长期在高温、水中、潮湿、寒冷、野外的环境中生活工作而易患痹证。

(3)器具调摄不慎

导致邪侵入体内,是痹证的第三个原因是起居不慎。既日常生活不注意防护。如睡眠时不着被褥,夜间单衣外出,病后及劳后居处檐下、电风扇下,汗出入水中,冒雨涉水等。

(五)痹证辨证诊断

1.湿热型:起病急,关节红肿疼痛,不可触压,屈伸不利,晨起僵硬,发热有汗,心烦口渴,小便黄赤,舌苔黄,脉数。见于急性发作期。其病机为感受湿热毒气,或风寒湿热郁久化火,火性急暴,熏灼筋脉,故关节红肿灼热,疼痛剧烈。

2.寒湿型:关节剧痛,不可屈伸,甚至强直拘紧,时轻时重,遇寒加重,得热缓解,每遇阴雨天加重。舌苔薄白,脉弦紧或濡缓。多见于慢性期。其病机为外寒入侵、引动宿邪,寒主收引,湿性重着,壅于关节,阻遏气血,故关节剧痛,寒性收引,故关节不能屈伸,强直拘紧。

3.肝肾两虚型:关节疼痛长期反复发作之后,关节拘挛不利,局部常有轻度的灼热红肿,疼痛多以夜间明显,或无明显关节局部症状。同时有头晕目眩,耳鸣咽干,心烦,手足心热,夜寐不安,腰膝酸软,脉细数,舌苔光红。见于慢性期。病机为素体阴亏,或湿热久羁,或感受热毒,或风寒湿郁久化火,邪热伤阴,肝阴虚损,血不养筋,故关节拘挛不利,肾阴不足、腰膝酸软,口干心烦、头晕目眩。

4.肾阳(气)虚型:关节疼痛长期反复发作后,骨节僵硬,活动受限,疼痛不重或不痛,头昏耳鸣,畏寒自汗,腰膝酸软,小便清长,面色淡白,舌质淡,薄白苔,脉沉细弱,多为晚期病例,关节多已明显畸形,病机为素体阳虚,或寒湿久羁,或阴损久病及阳。肾阳虚损,封藏固摄失调,腰酸膝软,尿清长,头昏耳鸣,阳气虚损,故畏寒自汗。

必需指出的是,中医证型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一个证型可以出现病程的不同期。虽然肝肾两虚及肾阳虚多出现在中后期,但在急性发作时又可以热毒或寒湿为突出表现,即虚实相夹,可出现证脉不符等兼夹之表象。因此,不仅证型不是一成不变,而且一个证型在不同时期可以夹有其他兼证,如血瘀痰阻,这在临床辨证施治时应根据当时具体情况辨证用药。

(六)痹证与痿证鉴别

痹证后期,由于肢体关节疼痛,不能运动,肢体长期废用,亦有类似痿证的瘦削枯萎者,故须加以鉴别。痿证病因以虚和湿热为主;痹证以风寒湿热为主。痿证以热耗津,或气血不足,筋脉失养,故临床表现为肢体瘦弱,不痛不用为特点,多属虚证;痹证为邪气阻滞,经络不通,故临床表现以关节疼痛为主,多属实证。两者不难鉴别。

鉴别要点首先在于痛与不痛,痹证以关节疼痛为主,而痿证则为肢体力弱,无疼痛症状;

其次要观察肢体的活动障碍情况,痿证是无力运动,痹证是因痛而影响活动;

再者,部分痿证病初即有肌肉萎缩,而痹证则是由于疼痛甚或关节僵直不能活动,日久废而不用导致肌肉萎缩。

(七)“痹证四线排寒技术”的具体方法及规律

包括四个步骤:

一线冲击疗法:透骨搜风、金针引流、压空抽提;

二线循环疗法:通络追风、金针引流、压空抽提;

三线免疫调节法:免疫调节、金针引流、压空抽提;

四线退守巩固法:全面调理、通络追风、金针引流、压空抽提。

1.一线冲击疗法

1.1透骨搜风———是以师承108味痹证奇药本草为临床治疗基础,按患者的病因、病理、病机、病程、期型、年龄、性别等个体差异采用对症处方内服的方法,使药性归经入络并渗透到骨骼及全身各关节,让风、寒、湿邪集中流注到关节空腔内。

基本处方“增味小续命”或“增味五痹散”

“增味小续命”人参、川芎、白芍、制附子、麻黄、桂心、黄芩、防己、防风、干姜、杏仁、赶山鞭、南蛇藤、红毛七、白花蛇、黑老头、土三七、过江龙、红花、甘草等。

“增味五痹散”麻黄、桂枝、白芷、葛根、狗脊、续断、黄芪、制附子、防风、防己、羌活、赶山鞭、南蛇藤、红毛七、白花蛇、九龙藤、土三七、红花、甘草等。

加减要诀

风行倍防风,寒重芪桂攻,湿着加防己,肌痛重用虫,

骨痹多山鞭,筋痹毛七猛,皮痹南蛇藤,脉痹桂花同,

汗多减麻黄,便溏己不用,热减桂加石,对症方见功。

刨制与用法:上方每味对症给量,250度高温烘烤3分钟,碾末开水冲服,早晚饭后各一次,需连服30天。

1.2金针引流—用特制直径为0.5cm的不锈钢针,长度分别为(5.5cm,8.5cm,9.5cm,10.5cm,12.0cm)经酒精灯加热到80℃(针烧红后立即用酒精棉球退至嗤嗤声消失为80℃),快速准确的穿刺在病灶流注的关节腔内停针1~5秒钟,快速退针后,用梅花七心针在穿刺部位周围弹刺2~4针,以梅花针孔有少量血液渗出为度。

1.3压空抽提———用真空负压吸取金针穿刺的关节腔内风寒湿邪等病灶,肉眼可见吸取物为淡红色液体和气泡,临床疼胀越重的关节,吸取物越多。抽提时间控制在20分钟,抽提力度在-0.06MPa~0.08Mpa的范围内,四肢关节、颈椎部位用口径为2cm抽提杯,背部、肩部、腰部用口径为6.3cm抽提杯进行压空抽提。

2.二线循环疗法

2.1通络追风———是在一线透骨搜风的治疗基础上,按个体差异对症处方配伍内服,让药性归经入络,使风、寒、湿邪再次集中流注于关节空腔,达到通络追风之功。

基本处方:“增味木通五苓散”木通、茯苓、猪苓、泽泻、白术、桂枝、芋儿七、竹根七、荞麦七、狮子七、金星鳝、红蚂蚁、盘龙七、甘草等。

加减要诀

淤阻倍木通,湿盛二苓攻,麻木芋儿七,骨着星鳝猛,

寒痛重竹根,腹胀路路通,虚寒去荞麦,狮子七慎用,

临床最关键,辨证勿放松。

刨制与用法:刨制与用法:上方每味对症给量,250度高温烘烤3分钟,碾末开水冲服,早晚饭后各一次,需连服30天。

2.2金针引流———同上。

2.3压空抽提———同上。

3.三线免疫调节法

3.1免疫调节———类风湿为自身免疫功能疾病,即中医所指的阴阳失调,三线调节至关重要,是治疗的关键环节,应根据一线,二线的治疗基础及个体的需要灵活对症处方配伍,忌固定式用药,三线治疗是将所需调节的功能调节到平衡为目的。

基本处方:“增味黄芪益气散”人参、黄芪、当归、陈皮、柴胡、白术、升麻、大枣、生姜、红花、黄柏、雷公七、和尚乌、白花蛇、蜈蚣七、小红人、小活血、见血飞、地蚕子、甘草等。

加减要诀

参芪重气血,归麻不可缺,白术增抗御,提免白花蛇,

和尚护双肾,化淤二七爷,增钙地蚕子,散结二小姐,

秋增五味子,春观临床决,冬加桂枝皮,夏添黄芩柏,

辨证论阴阳,使治看季节。

刨制与用法:上方每味对症给量,250度高温烘烤3分钟,碾末开水冲服,早晚饭后各一次,需连服30天。

3.2金针引流———同上。

3.3压空抽提———同上。

4.四线退守巩固法

4.1全面调理———在一线、二线、三线治疗达到预期的疗效后而采用的调理治疗。四线退守巩固为使一线、二线、三线的治疗疗效更加稳定,驱除风、寒、湿邪更加彻底而制定的。为使人体各方面彻底的得到平衡为最终治疗目的。

基本处方:“羚犀升阳散火散”升麻、白芍、人参、炙草、柴胡、葛根、羌活、防风、独活、金不换、马蹄香、山枝仁、盘龙七、金星鳝、地蚕子、隔山撬、生甘草等。

加减要诀

麻芍同升阳,羌独并肩上,排毒金不换,气血马蹄香,

防风御外邪,星鳝复原强,郁火山枝仁,地蚕骨安详,

开胃隔山撬,实去参升羌,虚忌金不换,辨证观临床。

刨制与用法:上方每味对症给量,250度高温烘烤3分钟,碾末开水冲服,早晚饭后各一次,需连服30天。

4.2金针引流———同上

4.3压空抽提———同上

(八)临床无效或疼痛难忍者即用七七散合五痹散解之

“七七散合并五痹散”芋儿七、荞麦七、竹根七、雷公七、狮子七、蜈蚣七、红毛七、麻黄、桂枝、白芷、葛根、狗脊、续断、黄芪、肉桂、防风、防己、羌活等。

(九)各痹证对症灵活加减原则及推荐药味

1.风(行)痹对症灵活加减原则及推荐药味

祛风活血通络防风:黄芪、忍冬藤、路路通、赶山鞭、桂枝、红毛七、桃仁、川芎、当归、白术、茯苓、红花等。

2.寒(湿)痹对症灵活加减原则及推荐药味

祛风搜邪、活血定痛、温阳解痉:肉桂、当归、和尚乌、小红人、红花、桃仁、秦艽、南蛇藤、白术、苍术、牛夕、黄柏等。

3.湿(热)痹对症灵活加减原则及推荐药味

清热利湿、活血祛风、健脾利湿、活血涌络:连翘、金银花、荆芥、秦艽、防风、当归、川芎、王不留行、薏苡仁、红藤、虎杖、蒲公英、山药、仓术、茯苓、白术、桔根、白蔻仁、泽泻、木通、杏仁、车前子、忍冬藤等。

4.麻(着)痹对症灵活加减原则及推荐药味

利湿通络、疏风散:茯苓、白术、仓术、羌活、泽泻、陈皮、黄柏、薏苡仁、山药、牛夕、桂枝、鸡血藤、蜈蚣七、雷公七、白花蛇、木瓜等。

5.痛(肌)痹对症灵活加减原则及推荐药味

温经散寒、活血定痛:麻黄、白芍、黄芪、白花蛇、芋儿七、雷公七、荞麦七、狮子七、竹根七、盘龙七、红毛七、甘草等。

(十)“痹证四线排寒技术”治疗痹证典型病例

1.张宁 男 15岁,甘肃省古浪县人,2005年10月8日由其父亲背入本院就诊。自述:“5个月前的一天,随父亲下地干活,被蚊子咬了一口,回家就出现全身肿痛,外院诊断为AS,治疗无果,现已失去正常生活学习能力,卧床3月余。无家族史”。体查:该患者脊柱强直、腰椎、骶髂、髋部压痛明显,下肢肌肉失用性萎缩,双膝关节红肿、弯曲,不能屈伸,4字试验不能进行。影像学检查:骶髂间隙、双膝关节间隙模糊不清。经血清18肽抗体化验HLA-B27阳性。确诊:强直性脊柱炎。中医诊断:竹节风。

该患者接受痹证四线排寒住院治疗15天,能借双拐站立10分钟。治疗25天,能借用双拐行走10m,用时42秒。治疗60天,借单拐行走100m,用时4分38秒。治疗90天,疼痛基本消失,去掉拐杖自主行走200m,用时4分零7秒。继续住院治疗30天,临床症状消失,活动自如。影像学检查:骶髂间隙、下肢双膝间隙康复。临床痊愈出院,返校上学,随访4年未见复发。

注:该病例兰州商报曾做过专题报道———“蚊虫咬瘫15岁乖娃”。后经商报记者引荐转入本院进行优免救助性治疗,在整个治疗期间兰州商报、晚报及多家电视台等媒体均有相继追踪报道。

2.曹雪红 女 44岁,甘肃省平凉市人,2007年6月14日由平凉市委宣传部派救护车送来本院就诊。自述:“13年前因丈夫车祸身亡,本人受到极度的精神打击,卧床一周后,全身多关节肿痛,双手指晨僵,下肢强直无法起床。后经内蒙古及平凉多家医院诊断为:类风湿性关节炎。治疗无果,卧床13年余,吃饭、梳头、洗脸、大小便完全靠儿子打理”。体查:面色焦黄,慢性痛苦病容,形体枯瘦,严重营养不良,双手指多关节变形,握力为零。双肘关节弯曲,双肩关节活动受限,不能抬举。影像学检查:双膝关节间隙粘连,双手近端指间关节,掌骨关节,双足趾等多关节严重变形。双肘关节、双肩关节间隙粘连模糊不清。经风湿系列化验:RF:160IU/ml阳性、ESR:82mm/h、ASO<200IU/ml、CRP:12mg/L。确诊:类风湿性关节炎。中医诊断:尪痹。

该患者接受痹证四线排寒住院治疗10天,疼痛缓解,双手能自主进食,左手握力20/10mmHg,右手握力30/20mmHg。治疗20天,在他人的协助下,能下床站立5分钟。治疗30天,在他人的协助下,迈出了卧床13年来的第一步、第二步、第三步……最多行走12步,用时1分42秒。治疗40天,左手握力40/30mmHg,右手握力60/50mmHg。自主行走10m,用时24秒。治疗58天,化验风湿系列:RF:60IU/ml阳性、ESR:13mm/h、ASO<200IU/ml、CRP<6mg/L。临床症状消失90%,平地自主行走,临床好转出院。随后门诊巩固支持治疗,随访2年病情未见加重,基本稳定。

注:2007年6月11日兰州晨报刊登《寒门学子背上妈妈上大学》新闻报道后,我院与兰州晨报取得联系并了解了患者病情及家庭情况后,院党支部及院办研究决定派专家出诊平凉,经查看患者病情后认为该患者还有治疗的希望,决定接入我院住院给予全免费救助性治疗。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新华社、光明日报及省市地多家媒体均有相关新闻报道。

3.马尕娃 男 9岁,回族,甘肃省临夏市人,2008年9月18日来本院就诊。其母亲回忆说:“该患者4岁开始发病,手指晨僵、疼痛,数天后加重。经某医院诊断为JRA。在医生指导下,口服激素(强的松片5mgX4片/天),3个月后逐渐减量至停药。在此期间病情时轻时重,后得以控制,停服激素半年余又复发。反复同上治疗2年左右,逐渐发现双手指,双足趾变形,不能行走和站立3年余”。体查:患者满月脸,水牛背,双手拇指、食指、中指、无名指、小拇指关节严重变形,多指关节断离,握力试验不能进行。双脚趾严重变形弯曲。影像学检查:双手近端指间关节,掌骨关节变形脱位,双脚趾类风湿性关节炎改变,双肘关节、双膝关节间隙粘连融合。风湿系列化验:RF:120IU/m阳性、ESR:62mm/h、ASO>200IU/ml、CRP:12mg/L,均为阳性。确诊:幼年型类风湿性关节炎。中医诊断:尪痹。

该患者经本院痹证四线排寒疗法门诊治疗4疗程后,临床症状消失,风湿系列化验:RF>20 IU/ml阳性、ESR:3mm/h、ASO<200IU/ml、CRP<6mg/L。间歇性自主行走10m,自主站立17分钟。后期接受本院巩固支持治疗半年余,生活能基本自理,随访1年未见加重。

(十一)痹证辨治发展史及现状分析

《内经》对痹证的病因、证候分类以及转归与预后等已有明确的认识。后世医家论述较多,并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如汉唐时期即已积累了大量治疗痹证的有效方剂。明清时期对痹证的病机、辨证、治则以及方药的选择、配伍等均有发展,使痹证的辨证论治渐趋完整。

依据病因以及病邪的偏盛,痹证一般分为风寒湿痹和热痹两大类。辨证时,首先应辨清风寒湿痹和热痹的不同。热痹(风湿热痹)以关节红肿灼热疼痛为特点,风寒湿痹虽有关节酸痛,但局部无红肿灼热,喜暖畏寒;对风寒湿痹又应区别风寒湿偏盛的不同。风邪偏盛,则关节酸痛,游走不定为风痹(行痹);寒邪偏盛,则痛有定处,疼痛剧烈为寒痹(痛痹);湿邪偏盛,肢体酸痛重着,肌肤不仁为湿痹(着痹)。其次辨患者体质,阳气虚衰者,多呈虚胖体型,属风寒湿痹。阴精不足者,多呈瘦削体型,多属风热湿痹。此外,对病程久者,尚应辨识有无痰淤阻络,气血亏虚及脏腑损伤证候。痹为闭阻不通之意,故治则以宣通为主,气血流通,营卫复常,则痹证可逐渐痊愈。除内服药物治疗外、针灸、熏洗等疗法,均有一定效果。

风痹:风痹初起,邪气较浅,尚未入脏腑,多发于膝、腕等关节。证见肢体关节酸痛,游走不定,关节屈伸不利,或见恶风发热,苔薄白,脉浮。治宜祛风通络、散寒除湿,方用防风汤加减。若见关节肿大,苔薄黄,宜寒热并用,方用桂枝芍药汤加减。

寒痹:寒气偏盛,入于筋骨,肢体关节为主要疼痛部位。证见肢体关节疼痛较剧,痛有定处,得热痛减,遇寒痛增,关节不可屈伸,局部皮肤不红,触之不热,苔薄白,脉弦紧。治宜温经散寒、祛风除湿,方用乌头汤加减。

湿痹:湿为阴邪,其性粘滞,最易阻遏气血津液的流通。证见肢体关节重着,肿胀,痛有定处,活动不便,肌肤麻木不仁,苔白腻,脉濡缓。治宜除湿通络、祛风散寒,方用薏苡仁汤加减。

热痹:风、寒、湿痹后期化热伤阴,高热、久热不解而形成。证见关节疼痛,局部灼热红肿,得冷稍舒,痛不可触,可病及一个或多个关节,多兼有发热、恶风、口渴、烦闷不安等全身症状,苔黄燥,脉滑数。治宜清热、通络、祛风除湿,方用白虎加桂枝汤。若热痹化火伤津,可见关节红肿,疼痛剧烈,入夜更甚,壮热烦渴,舌红少津,脉弦数。治宜清热解毒、凉血止痛,方用犀角散。

痹证迁延不愈,多呈正虚邪恋,虚实夹杂证候。

①气血津液运行不畅日久,淤阻于络,津凝为痰,淤瘀痹阻。出现关节肿大,甚至强直畸形,屈伸不利,疼痛时轻时重,舌质紫,苔白腻,脉细涩等症。治宜化痰祛瘀、搜风通络,方用桃红饮加减。

②痹证日久不愈而气血耗伤,为气血虚痹。证见骨节酸痛,时轻时重,而以屈伸时为甚,或筋肉时有惊掣跳动,面黄少华,心跳乏力,短气自□,肌肉瘦削,食少便溏,舌质淡,苔白,脉濡弱或细数。治宜调补气血为主,方用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当归。

③痹证日久不愈,由经络而病及脏腑,形成脏腑痹。其中以心痹较为多见,如证见心悸气短,动则尤甚,面色少华,舌质淡,脉虚数或结代。治宜益气养心、温阳复脉,方用炙甘草汤加减。

痹证初起,正气尚未大虚,病位较浅,不难痊愈。但病邪深入,由经络、肌腠而渐至血脉、筋骨,出现关节畸形,甚至损及内脏,引起心痹者,病程缠绵,预后不良。加强体质锻炼,避免居住在潮湿环境,注意冷暖,对预防痹证的发生有一定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