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优秀教师转变角色的18个细节
36182800000028

第28章 教师转变角色:应做学生的心灵导师(1)

16.做好学生的心理辅导工作

现在的学生面对种种压力,特别是升学的压力,出现了较多的心理问题,如苦闷、彷徨、抑郁、自卑等,并引起厌学、恐学、情感脆弱等现象,为此,作为教师做好学生心理辅导工作,显得十分重要。心理辅导,是指运用心理学、教育学的原理和方法,有意识、有目的地对学生在学习和生活过程中遇到的一般心理问题,给予直接或间接的心理辅导,并对这些心理障碍或轻微心理疾病进行诊断和矫治的过程。

一、减轻学生心理压力,保持学生心理健康

许多人把学生“健康成长”仅等同于学生的身体健康和智力发展,而真正意义上的健康,不仅指身体健康,还包括心理健康,且心理健康状况更为重要,它会直接影响一个人的综合素质的形成和提高。近年来,在学生中,普遍存在心理健康欠佳的状况,有相当一部分学生由于心理压力过大导致一些心理疾病或产生一些心理障碍,其中一些心理疾病已严重地影响了学生的健康成长。

(一)学生心理调查情况

宁夏某中学的王老师在高一年级的学生中做了一次心理状况调查,调查结果表明:45%的同学进入高中以来感到不快乐;52%的学生对学习感到很厌烦,其原因是学习压力过大,课程较之初中难学,学习效果不明显,学习成绩不如初中;37%的学生感到学习竞争压力大,自信心不足、压抑、焦虑、腻烦;23%的同学认为同学之间的关系不好处,缺少友谊和交流,他们感到孤独;27%的学生不愿与家长沟通,原因是家长、老师只关心他们的考试成绩而忽视了他们的内心感受;78%的学生在家学习时喜欢关着门,原因是讨厌家长监督;60%的学生感到郁闷时喜欢找要好的朋友或网友倾诉;27%的学生认为自己存在一些心理问题,如逆反、偏执、紧张、抑郁、恐惧等。以上一连串的数据已经折射出了在新环境下高一学生的亚健康心理表现。对于这些心理症状,如果教师不能给予及时的重视和指导,就可能成为学生外在行为失调、过错行为频繁的潜在因素。因此,对于学生教师应充分认识和了解其心理特点,对症下药,努力调整学生的心态使他们健康成长。

(二)影响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因素

在新的环境下,学生的亚健康心理表现是各不相同的,但其根源主要是来自各方面的压力。

1.学习压力

现在学生的学习压力越来越大,特别是学生进入高中后,课程门类增多,内容加深,考试的难度明显增加,高中阶段更侧重于对学生能力方面的考查,学习方法也有所不同。而初中阶段各学科所涉及的知识少而浅,学生习惯了突击复习,当然突击强化在初中也许能取得立竿见影的效果,而在高中效果就不那么明显了,学生常常顾此失彼,再加上高考升学率的巨大压力,使整个校园形成了压抑的心理氛围,大多数学生感觉就像进了“高压锅”,如果不及时打开减压阀,他迟早会变成一颗“定时炸弹”。

2.家庭因素

现在的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值很高,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切,过于看重学生的学习成绩,分数成了衡量学生好坏、优劣的唯一标准。还有目前盛行一种家教风,相当数量的家长不惜高薪聘请名师为孩子单独施教,学生时时生活在高额费用阴影之下,当学生成绩滑坡时,家长的批评、埋怨、责骂多于鼓励,惩罚多于体贴、关心和理解,学生因此产生恐惧、紧张、失败的心理压力。

3.学校因素

目前,应试教育仍占据主导地位,各种课程占用了学生几乎全部在校时间,学生每天要上8节课,上课时间占据学生全部在校时间的70%,回家后学生还得应付大量的家庭作业,学生有了沉重的学业负担和心理压力。另外,特别是高中阶段意在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一节课的课容量很大,教师不可能像初中教师那样把每一个细节都面面俱到,有些反应慢的学生学习起来很吃力,长此以往,就形成了消化不良症。尤其对于一部分女同学来讲,当遇到一些理科方面的难题时,她们就望而失措,进而产生了厌学情绪,有位女同学曾经对老师说:“我活得一点也不快乐,每天我的心都收得很紧,考试时焦虑,考试后心痛,害怕进校园、进教室,更怕见老师见父母,我每天在自责中生活。”

4.社会因素

如今,社会上总不时地掀起一股股时尚热潮。如:追星热、网络热、选美热、超女热等,他们无意在诱惑着中学生的心灵。“外面的世界很精彩,也很无奈”,外面的世界一方面诱惑着他们,而另一方面理想与现实的差距所形成的压力却令他们失望,令他们感到迷茫、烦恼、苦闷、悲伤。

当然,在中学生所面临的种种压力中,由于学习所带来的压力是产生心理压力的主要根源。学习压力过大会造成学生心理与情绪困扰,包括:焦虑、紧张、不安、沮丧、烦闷、易怒,不能集中精力,以及记忆力减退等。如果这种压力长期得不到缓解的话,必将会诱发一些心理疾病和心理障碍。心理学家汉斯·塞尔耶曾提出人的机体对压力的反应有三个典型的阶段:恐惧-抵抗-衰竭。也就是说,一个人长期承受的压力过多、过重,会诱使脑功能损失或丧失,甚至引起精神崩溃。

(三)预防和缓解压力的对策

1.教学生学会宣泄

有压抑就要及时宣泄,有疙瘩就要及时解开。当然,宣泄一定要采取一些积极、合理的方式。教师可尝试让学生通过做运动和倾诉的方式来排解和宣泄。科学家认为呼吸性锻炼,如散步、慢跑、游泳、骑车等运动可使人体肌肉放松、精力充沛,从而缓解压力。另外,倾诉也不失为一种排解压力和郁闷的好办法。教师要引导学生当他们遇到郁闷的事情时,要养成向教师、家长、同学或朋友倾诉的习惯。倾诉也有多种方式,王老师认为“书面交流”更容易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更能达到宣泄的目的。王老师曾尝试通过和学生进行书信交流,卡片寄语交流,并且和学生进行周末随笔交流。王老师和学生共同给周末随笔起了一个很浪漫的名字“心在这儿散步,爱在这儿交流”。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讲,“周末随笔”无疑是给了他们一个交流、宣泄的机会,同学们敞开心扉,与教师进行了心与心的对话,真正尝到了和学生用文字交流的甜头。的确,让学生通过书面文字进行宣泄和排解郁闷,压力在无声无息中就得到了排解。

2.音乐的妙用

据心理学家研究,音乐能调节人的情绪、陶冶人的情操。听一首轻松、优美的乐曲,可以使人心情愉快,精神振奋,忘却烦恼,缓解压力。当人在疲惫之时,耳闻音乐之声,可以消除疲劳,焕发活力。古代两军交战,双方擂鼓就是用有节律的鼓乐之声,激励士兵冲锋陷阵。我国古代着名教育家孔子就很重视“乐”的教育作用,他在教学时,一边弹琴,一边讲授,使学生陶醉于轻松愉悦的情景里,于不知不觉中,让学生接受礼仪道德和文化知识的陶冶。当学生情绪低落时,王老师总引导他们听一些使人振奋的音乐和歌曲。比如,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刘欢演唱的《从头再来》,张雨生的《我的未来不是梦》,周华健的经典老歌《真心英雄》:“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每当听到或唱着这些积极健康、催人奋进的音乐和歌曲,同学们便会陶醉在音乐的旋律中,他们忘记了烦恼和压力,他们感到生活是如此美好。

3.树立正确的挫折观

一般来说,许多学生遇到挫折时,耳边会经常响起一些消极词汇。比如,“运气不好”“命运不好”“好运未到”等。其实,任何一个人在实现自己理想的过程中都会经历挫折和失败,王老师经常以美国总统林肯的经历来激励学生,林肯出生于社会底层,23岁失去了自己千辛万苦谋得的一份工作,伤心之后,他决定改行从政,可就在同一年的州议员竞选中,他又以失败告终。为了生存,他开办企业,不到一年企业倒闭。一年中接连两次失败,并未让他灰心,他再接再厉,参加第二年的洲议员竞选,并成功当选。正当他心中希望的星火即将熊熊燃烧的时候,又一个沉痛的打击在等待着他,就在离结婚还有几个月的时候,他深爱的未婚妻不幸去世,这对林肯的打击太大了,他为此数月卧床不起,还患上了精神衰弱症。林肯34岁时,他参加了美国联邦议员的竞选,结果以失败告终。两年后他再度角逐这一职位,又以失败告终。可是,林肯并没有被这一连串的打击所征服,而是重整旗鼓,继续向政坛冲击,他每次在失败后总对自己说:“这不过是滑了一跤,并不是死了爬不起来了”,然后继续为下一次冲锋做准备。1860年,林肯终于在大选中获胜,并成为美国历史上的伟大领袖。

奥斯特罗夫斯基曾说过“人的生命似洪水在奔腾,不遇着岛屿和暗礁,难以激起美丽的浪花”。学习本身是一个对未知世界不断认识和探索的过程,成功的喜悦和失败的懊恼总会贯穿其中,关键要善于在成功中看到自己的不足,在失败中追寻进步,积极面对自我,学会自我调整,学会在不利、不快中寻找有利的因素,以健康的心态面对现在和将来。

4.让学生学会休息

卡耐基曾讲过这样一个故事:两个伐木人每天在一起砍木头,一个整天工作,只在午饭时休息一会,而另一个在一天之中休息数次,并在中午小睡一会,结果一天下来后者砍的比前者多。第一个人怎么也不服气。他说:“我不懂,每次我看你时,你都坐在那儿,结果你砍的木头比我多。”第二个人说:“你没注意到我休息的时候在磨我的斧头吗?”这个故事是要大家明白休息的重要。“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作为教师,应该帮助学生制订严格的作息时间,利用有效的方法提高学习效率,制止学生开夜车的不良学习方式,保证学生在紧张的学习过程中劳逸结合,张弛有度,放松紧张和压力,以旺盛的精力学习知识。

总之,没有学生的心理健康,就谈不上学生的健康成长,作为新时代的教师,必须掌握一些教育学、心理学知识,一切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去探索、判断、分析、了解每一个学生的个性特征,关注学生心理变化,帮助学生消除心理压力,帮助学生走好人生的每一步。

二、引导学生走出对网络的迷恋

如今越来越多的未成年人走进网络世界学习知识,享受乐趣,也有许多未成年人过度沉迷网络不能自拔,最后荒废学业,万物而丧志并导致一系列问题的发生。网络这把“双刃剑”正在无情地吞噬着学生的身心健康。为上网而逃学、离家出走、抢劫甚至猝死网吧的事件也屡屡发生。面对孩子上网成瘾,有些家长非打即骂,结果却导致孩子自暴自弃,有些家长企图用眼泪感化孩子,却收效甚微。如何引导青少年正确使用互联网、预防和纠正青少年网络成瘾,成为学校、家庭教育一项艰巨而紧迫的任务。

既然问题出在这里,那么教师就应多花时间,多想办法,在班级中开展多种有益、有趣的活动,使之融入各种活动中,有事可做,转移注意力。他们有一点点小成绩、小进步,教师都应该及时鼓励。

某学生上网打游戏成瘾,老师多次耐心地教育,要求他在上网时查找与课文有关的资料。然后,在课堂上,让他来当小老师,替同学排忧解难,使之获得成就感,让他慢慢地从上网玩游戏到上网查资料,有效地利用网络。后来,他在作文里写道:“以前我只知道上网打游戏、看电影、聊天,现在我能上网查找资料了,发现网络里面原来还有这么多有用的知识我没学到啊。我还可以利用在网上查到的资料为班上同学解决疑难问题了,是老师让我找回了昔日的学习信心。”

学生迷恋网络并不是一个人或者某个家庭的问题,它的出现有一系列的社会原因,所以解决这一问题也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学校老师提高对网络的认识,开展学生上网教育,提高校园上网场所和上网监控的质量,丰富校园生活。爱的力量是无穷的。因此,教师对迷恋网络的学生应少一点冷落多一些尊重,少一点歧视多一些理解,少一点排挤多一些关爱,让师生之间构建一个平等的沟通交流平台,让班级充满爱心,让师生充满亲情。

(一)了解网络,以网制网

首先,使家长明确:迷恋网络是现在中学生都不得不经历和面对的问题,不要一下子就觉得孩子有了上述行为就变坏,不可救药,天塌下来了。所以平时要多与孩子进行心灵沟通,家长的心境要豁达地面对网瘾,避免唠叨、训斥、武力教育行为,防止逆反心理的产生,导致孩子拒绝与父母沟通,不愿意回家。

其次,让家长做到“知己知彼”,了解网络常用语言,如“RPWT”是“人品问题”的拼音简写,“PK”是指网游中的某个玩家攻击在线其他玩家的行为,“投胎”是指废弃删除原有角色并重新注册新角色,“废柴”是指实力不强、不中用的玩家等。通过这些“行话”和孩子交流,也许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此外,对目前流行的游戏,教师和家长也要对其“成瘾程度”有所了解,从而防患于未然。

其次,让家长了解孩子的网瘾程度,知道孩子到底是在玩什么上瘾。一旦孩子上瘾,家长依靠一味封堵的方法只会导致他们的抵触情绪和逆反心理,反而会将其推向网瘾深渊。孩子对自己的网游成就都是很满意的,家长可以抱着学习的态度向孩子询问,这时要同时运用“亲情”和“技术”。

(二)借助合力,形成动力

要想帮助爱上网的学生戒除网瘾,使他们转变,单靠教师一个人单枪匹马地开展工作,即使教师有三头六臂也难以达到一定的成效。必须借助于家庭和学校的整合教育,促使学生有所转变。教师通过家访详细地了解学生的家庭情况及其成长经历。这样做才能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在多次教育之后,学生依然不能戒除,那么,教师必须及时通知其家长并相互交流教育方法,在达成教育方法一致的基础上,让父母与之沟通。家长也应正确认识网络的利弊,采取正确的教育方法,疏通其思想。另外,教师应让家长尽量少给他们零花钱,从根本上断绝其上网的经济来源。或者要求他们对每一笔零花钱作详细地开支记录,形成一本开支明细账本,这不仅利于培养学生的理财能力,又增强了学生的自控能力和提高网瘾的免疫力。如果效果还不明显,可由学校德育处和心理辅导室对他们进行德育教育或心理疏导。教师整合学校、家庭教育这股教育合力,共同戒除其爱上网的毛病。

(三)心理说明,自我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