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学在治病救人的时候,有“外敷加口服”的所谓“外拨内攻”疗法。那么教师在矫治学生时,既要外部施压,要让他们内心起变化。教师说服他们之后,让他们发自内心地写出心理说明书。在心理说明书中详细地叙写以前上网的过程(时间、地点、参与人员)、心理特征及上网成瘾后种种不良行为等,并分析上网成瘾的危害。同时,可以写家人对自己的期望,写过去的理想、童年的梦想,写自己的将来,写自己身边的同学比自己进步了多少等等。边写边反思,重拾过去那些勃勃雄心,唤醒沉睡的斗志。然后,教师根据他们的文章加以归纳、分析,找出原因,指出弱点,耐心教育,悉心引导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在征得其本人同意的情况下,有时可以把他们写的最感人的文字念给全班同学听,不仅让全班同学受教育,而且可以起到对他们的监督作用。这样,他们在经过一段时间的思想洗礼后,上网的强烈意识会逐渐减弱,最终戒除掉网瘾。
(四)学会做人,学会学习
立人先立德,成长先成人。教师首先应从如何做好人的角度,帮助网瘾学生树立起学习信心,制订学习目标和计划。网瘾学生的思想里没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这是他们因空虚无聊而上网,又因上网后越发空虚无聊。那么教给他们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则是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从这个角度入手,其余的问题可迎刃而解。
学习是学生的天职。这是人人皆知,也是每个家长和教师都非常重视的。老教师只有在教育迷恋网络的学生怎样做人之后,才能围绕学生的学习开展工作。那么怎样让迷恋网络的学生走进知识殿堂、提高学习兴趣?教师的工作可分为前中后三个阶段。前期(可能为期二周),每天早上教师指导并同他们一起制订当天的学习目标和计划。每天晚上要求他们写日志,反思当天的计划完成得怎么样,写当天的读书感受等等。教师应天天检查并提出相应的改正意见。中期(可能为期一月),可抽查其学习情况,如作业、听课等,有针对性地找些资料书、试卷让他们完成。这个时期对他们的作业不能要求太高、太严,应慢慢加“紧”。后期,为了进一步巩固前中期的效果,并促使他们后期的良性发展,教师可以帮助他们制订长远的学习目标和计划。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对他们的成绩及时表扬、进步及时鼓励。同时,可以对他们存在的不足之处予以批评。
(五)正确认识,点亮明灯
计算机给我们带来了一个网络经济信息时代。网络不是老虎,更不是毒品。我们强调的是,教师要戒除学生的网瘾而并不是让学生完全杜绝上网,与网络绝缘。教师更不能“谈网色变”。可通过组织全班学生开展辩论赛、演讲、主题班会和作文等多种活动,让整个班级的学生都能正确认识网络的利与弊,让学生知道,上网不仅仅是聊天加游戏;让他们懂得只要正确对待网络,加以合理利用,只要我们“善假于物”则不仅不会上瘾,玩物丧志,而且可以让网络成为我们生活、工作、学习的好帮手。
总之,教师对于迷恋网络的学生一个都不能放弃。教师通过教育,矫治学生的网瘾;学生通过反思、预防、控制自己的网瘾;教师通过引导,不仅可以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而且可以教会他们怎样做人。
三、全方位做好学生心理辅导工作的措施
(一)平等的谈话式的辅导方法
谈话教育是一门艺术。掌握好这门技巧,就会收到良好的效果。通过与学生谈话,发现学生的心理障碍,从而帮助学生克服自身的心理障碍。每次找学生谈话前,先把握好学生当时的实际心理,是揣测的、防御的、恐惧的、沮丧的或对立的,针对学生的实际心理活动,采用相应的对策,打开学生的心灵之窗。
①放松学生的情绪。热情地对待谈话的学生,使学生产生一种亲切感。可以从学生特长、爱好、拉家常引出主题,慢慢地引入正题,消除学生的戒备心理,使谈话自然、和谐进行。
②随时调整自己的思维,以适应学生心理的伸缩变化,随机应变,恰当处理,使学生从不平衡到平衡,从不协调到协调。
③巧妙启发学生开口谈话,表述自己的见解。教师不能单纯地讲理、训诫、批评,从而剥夺学生的说话机会,使学生反感,失掉辅导作用。
④向学生提供生活经验,促进学生的模仿认同。
⑤善于选择场合。对于不同类型的学生,选择不同的场合,能产生最佳的效果。
(二)开设心理卫生课程
在这个问题上有两种不同意见:一种认为心理辅导与教育要从提高学生的认识出发,因此要以开课的形式向学生传授心理学知识,开展辅导、训练;另一种人认为注重心理学知识传授是不可能的,因为学生掌握心理学知识不一定就带来心理素质的提高,而且上课方式有可能使心理辅导本身丧失其固有的某些优点,因而主张以活动为主。但共同性都是强调心理辅导与教育一定要多开展贴近学生生活的各种活动。所以要因地、因时、因人而定,不能把课程化与活动化相对立起来。
(三)强化学科教学渗透
一是挖掘教材中心理素质对应点,结合教材内容对学生进行心理素质教育。二是根据学生在课堂上不自觉表露出来一些突发性心理现象进行教育。三是根据教师平日记录学生的“个案卡”中所暴露出来的问题,在课堂上有目的地实教。四是创造和谐民主的课堂教学氛围,做到师生、生生之间平等、民主。
(四)联合式心理辅导方法
家庭是学生的又一重要课堂,家庭是学生生活、学习的重要场所,只有家庭、学校形成教育合力,形成一致的教育声音,才会取得教育的最大效果。开家长会,应该向家长渗透有关心理的调节、转化的措施,让他们弄清相关的心理学原理,掌握配合教育的有效办法,并邀请那些观察细致、教育措施得力、教育效果显着的家长走上讲台现身说法,激励其他家长一齐配合班级,做好学生的心理调适教育。
(五)学生心理自我调节式的辅导方法
心理障碍的克服,是一个渐进、转化的过程,不是立竿见影的。教师应采用多种方法,让学生学会对自己的心理进行自我调节,促进心理的健康发展。学生学会运用心理自我调节策略,是一个重要的环节,当然这一环节离不开教师的各项辅导。
①避开、转移:把一些不愉快的念头、感情和冲动置于一边,或把消极情绪转移到有意义的方面去,使自己在不知不觉中保持心境的宁静。
②合理解释:搜集合乎自己内心需要的理由,减轻心中的烦恼和困扰。这种心理又称为“酸葡萄”心理。
③克制情绪,理智处理:在感情冲动不能冷静时,要及时反思,理智地处事,避免过激的举动或做后悔的事。如在进入初中以后,对异性初恋的处理。
④宣泄、松弛:将心中积压的消极情绪进行适当的释放,以松弛紧张的肌肉、缓和焦虑情绪。过度伤心时,不妨大笑一场;郁闷时,不妨找个亲人或挚友倾诉。
⑤模仿学习,加入集体行列之中:选择适当的学习榜样,并加入集体活动之中,弥补自己的不足,使个人与集体、个人与个人之间的关系更加协调。如不合群和孤僻性格的学生,可多参加集体活动,在集体中积极发展自己,发展良好的人际关系。
“辅导是整个生命的流露”,是人格的力量的体现,而不仅是用技巧、语言、耳朵、眼睛在辅导。因此,教师的人格力量与自身素质占据着首要地位。教师的人生经验、社会阅历、丰富的知识、生活态度、个性品质等都是影响辅导的重要因素。
17.对学生进行有效的管理
一、激励性管理策略
激励的目的在于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管理者应该创造一种环境和条件调动学生的最大积极性,让每个学生都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只有最大限度地激励学生,有效地调动学生,才能让每个学生发挥才干,施展才华,最终让他们得到最好的发展。
在《激励产生奇迹》这篇文章中有这样一个案例:
这件事发生在刚接四年级体育课时,然而它却一直留在我的记忆深处。当时个别后进的学生让教师们操碎了心,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四年级二班的××同学,更是让所有的教师都感到头疼,班里几乎所有的学生都挨过他的打,教师们一致认为“此生难教”。这些谈论,立刻激起了我的好奇心,“真的有这么难教吗?或许我会让他有所改变吧!”于是我决定向自己发起挑战,用我的方式来帮助他。不论是在课上还是课下我都对他多了几分关注。通过几次体育课的留心观察,我发现他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我行我素,从来不把老师放在眼里。当老师批评他时,他就会流露出满不在乎的样子,或者根本不理睬。“不行!我必须缩短我们之间的距离,才有可能改变他”。
一次体育课后,我故意找他和我一起送器材,并趁机非常和蔼地问他:“你平时最喜欢上什么课?你喜欢体育老师安排的游戏吗?
“还行吧!”又是那不冷不热的表情。我在心里对自己说:“没关系,慢慢来。”
“那你长大了做什么呢?”
“当体育老师。”他的回答让我吃了一惊,教师职业的直觉告诉我,这个孩子外表冷漠,内心却是火热的。
“那下一次课老师给你机会,你来做一会儿小老师,好吗?”
“不,不可能的。”
“为什么不可能?”我在他面前蹲了下来,双手扶住他瘦弱的肩膀,“试试看吧,我会帮助你的。”
他一个劲地摇头,“不可能就是不可能!”
虽然我的建议被拒绝了,但我注意到了他倔强的小脸上那一闪而过的一丝期盼。我用肯定的语气说:“不试怎么会知道不行,只要你努力,不可能也会成为可能,相信我吧!”
第一个回合下来,虽然是冷水泡茶也已有了三分茶香,我们两人之间不再是隔着厚厚的墙了。而且通过了解我知道他的家境不好,使他不能像其他孩子那样得到家庭的关爱,这更让我明确了要多给予他激励性的评价,让他体验成功,收获自信。
以后的课堂上他偶尔穿运动服,我便不失时机地表扬他;当他裤子破了,我帮他缝补;当他第一次去扶摔倒的同学我给他掌声;当他取得优异的成绩,我为他戴上小红花。在以后的课上、课下我和他谈话的次数与内容越来越多,时间就这样过了一个月之久。有一次我又试探性地问他:“老师这几天身体不好,你能替我上一节体育课吗?老师告诉你怎么上,你一定行的。”他听后低下头默默不语,没有回答,又过了好一会儿他才用低低的声音说:“老师,你要注意休息。”这句话确实让我感动了好几天,我看到了他内心世界里一簇热情、善良的火苗,我就是要让这星星之火燃烧起来,以燎原之势驱走冷漠。
终于在不久后的一天中午,他穿一身运动服到我面前:“老师,你能把今天的学习内容告诉我吗?再告诉我怎样教。”看着他懂事的样子,一股暖流涌上我心头,我感到鼻子酸酸的……课堂中他真像个小老师,边教同学们动作边维持课堂纪律,时而还为同学们做漂亮的示范,下课时全班同学们向他报以热烈的掌声。我走到他的身边,俯下身子,在所有孩子惊奇的目光中,深深地亲吻了他的小脸蛋。“呀!快看哪,老师亲××啦!”孩子们顿时欢呼起来,还把我们围个水泄不通。我看到他脸上从未有过的表情,那是幸福、快乐,还有真正的尊严。“谢谢老师,谢谢同学们。”说着,他向大家深深地鞠了一躬,转身大步流星地跑了。这一躬代表了他的进步、代表了他的成功。
我这无言的激励终于融化了他的冷漠。半年过去了,一年过去了,他越来越懂事了。一次室内课我让学生准备一张小纸条,把班级中进步最大学生的名字写在上面,结果他得票数最多。还有好多同学把他帮助自己的事迹都写在了纸条上。其他老师对他的看法也转变了,对他的评价也提高了。虽然有时他也有反复,但事实告诉我们他明显地变了。我这一杯慢慢浓起来的茶水,饮一口真是“滴滴香浓,意犹未尽。”
任何一位让所有教师都感到头疼的学生,若教师从关爱的角度出发,不失时机地抓住他身上的闪光点,用激励性的评价不断给予充分的肯定,一定能够重新唤起他的自尊心。
二、信任型管理策略
给予学生自信,这是每一个教师应该做到的,有了自信,就有了成功的希望。而信任是培养自信的原动力。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教育的任务就是:“要在每一个人的身上发现那独一无二的创造性劳动源泉,帮助每个人打开眼界看到自己身上人类自豪感的火花,从而成为一个坚强的人,每天抬起头,挺起胸膛走路的人!”
甘肃省的马老师在《信任,让孩子们变得如此自信》中讲述了这样两个故事:
小鹏现在已读初一了。四年前,我刚担任小鹏语文科任老师及班主任时,他就在班级里成绩非常优秀,几乎每个老师都会在课后夸赞他,而且他也是班里的少先队大队委员,但我发现这个孩子有严重的口吃,虽然课文分析有自己独特见解,作文更是每篇都写得很出彩,但在上课时,很少回答问题甚至害怕回答问题。他每次回答问题时,总是显得局促不安,结结巴巴难以成句,有学生在下面偷偷笑,他的脸就更红了,更是“我、我、我……”语无伦次,一副可怜巴巴的样子。我有点不忍心,就帮他把话说完,或者请其他同学补充,尽管如此他还是显得很沮丧。后来了解到,小鹏父母都在政府部门工作,无暇照顾小鹏,于是小鹏从小就在姥姥家生活,只有周末回到自己家里。
针对小鹏的实际情况,我在负责校广播站招收小主持、小记者时,极力推荐了小鹏,小鹏赶紧摆着手说:“老师,我不行。”他知道自己口吃,难以胜任主持和记者这样需要有很强表达能力的工作。我笑着说:“别怕,你有你的优势,我相信你肯定行。”并在广播站成员大会上正式宣布小鹏为广播站的小站长,所有小记者和各班投来的稿件由小鹏负责修改、审核。这下,小鹏有些激动。此后,他工作极其负责,每次播出的稿件他都是在很多稿件中精心挑选,并且仔细修改。记得有一次,学校里临近考试,各班投来的稿件很少,小鹏不光自己动手写,还请她妈妈在网上找了一些资料并打印出来,使广播站的广播节目如期顺利进行。以后,不管学校里有什么活动,小鹏都带着小记者们积极采访,挖掘校园里的新闻故事,广播站播出的稿件内容丰富,深受全校师生的喜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