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随便问吧——有关孔子和《论语》
36186100000048

第48章 孔子的“卫国情结”与南子有关吗

据《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前后去了卫国五次。到一个国家次数如此之多,对于孔子来说是绝无仅有的。孔子“不用于齐,终身不复入齐;不封于楚,至死不思近楚。”对泱泱大国尚且如此,而对区区卫国,却又为何总念念不忘呢?

第一次到卫国,卫灵公就听信了谗言,孔子怕获罪而凄然离去。南子早就声名狼藉,卫灵公现在又昏聩偏信;照理,孔子是不会再去卫国了。然而,离开卫国也不过一个多月,孔子竟然又回来了。并且,这次回来,与南子扯上了关系。

与孔子打交道的女人,在《孔子世家》里只记了两个人:一个是他的母亲,另一个是南子。写他母亲的只有两句话,一是“生孔子”,再一是“孔子母死”。比较起来,写南子的文字多且生动。

第二次到卫国《史记》只记了两件事情,但又都与南子有关:

第一件事:“子见南子”,大家一向熟悉,都觉得里面有故事,因为子路对老师见南子就很生气。单单出于礼节去见南子,子路应该是不会生这么大的气的,他也不是不通情达理的人。关键是还有其他的几个因素在里面:一、南子是一个被大家公认漂亮但作风不好的女人。二、《韩诗外传》(卷一)里曾记载孔子南去楚国的路上见到一个姑娘很动心,就与子贡联手对姑娘进行了挑逗。虽然去楚国是拜见南子之后的事,但子路长期跟着孔子,对老师这方面的品行也应该是了解的。三、孔子回来后自己抢先解释“我本不想见……”很有些此地无银三百两的意味。子路是直率人,他的不高兴是显现于色的。孔子急了,发誓说:“我如果做错了事,上天会厌弃我的,上天会厌弃我的!”这里孔子一改往常温文尔雅从容潇洒的作风,很让人生疑。

第二件事:卫灵公和夫人南子乘车出游,让孔子乘第二辆车在后面跟着,孔子生气了,他批评卫灵公说:“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于是,我们不禁要问孔子:人家夫妇亲亲热热地同乘一车就是好色吗?国王和夫人乘第一辆车子,臣子乘第二辆车,这有什么过错?孔子这把怒火烧的让人莫名其妙,孔子该不会是嫉妒他的吧。就因为这个事,孔子愤然离开了卫国。

然而,离开之后他转来转去还是选择了回来。并且不惜违背与蒲人订立的“不到卫国”的盟约。谁都知道卫灵公是不会重用孔子的,但孔子好像不知道,愣是要碰壁,并且是一而再,再而三。最后在他63岁时又来到了卫国,并且住了五六年(除了卫国,再没有一个地方能让孔子呆这么长时间),最后才从这里绝望地回到故国,结束了14年的周游生活。

孔子从鲁定公十四年开始正式出游,选的第一站就是卫国;十四年后,到鲁哀公十一年结束周游回鲁的最后一站还是卫国。这仅仅是巧合?

我国古代的婚姻制度是怎样的

婚姻是家族的前提和基础,所以历代统治者都极为重视。《易·序卦》:“有天地,然后有万物;有万物,然后有男女;有男女,然后有夫妇;有夫妇,然后有父子;有父子,然后有君臣;有君臣,然后有上下;有上下,然后礼仪有所错(措)。”《礼记·昏义》:“婚礼者,礼之本也”;“将合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庙,而下以继后世也。”这种观念反映了古代祖先崇拜、生殖崇拜的习俗,婚姻主要被作为可以祭祀祖先、延续后代的手段。

中国古代婚姻讲究“门当户对”。西周时禁止贵族跟贫民通婚,到了两晋南北朝时期,推行“九品中正制”,门第等级森严,士族与庶族之间禁止通婚。士族制度在隋唐时逐渐消失,门当户对却逐渐成为古代婚姻的重要习俗。

“良贱不婚”,是从封建社会早期的“门当户对”制度演变而来的,是指在封建等级制度下,某类人的身份或是职业会受到歧视,户籍上被编为“贱籍”,比如娼女、奴婢等,身家清白的良人是不能与“贱籍”人通婚的,否则会受到处罚。中国婚姻制度中的“门当户对”、“良贱不婚”都是指“娶妻”,而非指“纳妾”。

古人缔结婚姻的程序自西周以来,都沿用“六礼”,首先是“纳采”,就是媒妁之言,男方到了适婚的年龄,就要托媒人找到合适的女方求婚。第二步是“问名”,媒人会问女方的生辰以及女方生母的姓氏,以确定女方是嫡出或庶出。第三步是“纳吉”,西周时期是在家庙占卜定吉凶。如果相合吉利,就进“纳征”,男方下聘礼到女方家,婚约即告完成。“请期”,是男方以占卜方式选出吉日,与女方家商定婚期。“亲迎”,就是结婚的仪式,需男方到女方家亲自迎娶。经过“六礼”,婚姻正式成立。

中国古代婚姻制度,自西周以来实行的是一夫一妻多妾制度,只有在一些少数民族政权统治的时候实行一夫多妻制度。这种制度要求男子可以有很多个女子,但是妻子只能有一个,妾的地位不能跟妻等同。婚姻制度承认妻的地位,必须是经过“六礼”的程序,娶进门的才为妻,所以叫做“娶妻”。纳妾的形式等同于买卖交易。在家庭中,只有妻子才与丈夫有相对平等的权利,得到丈夫的尊重。男女做出婚姻的承诺就要相爱一生,即使一方早亡也不能背叛。丈夫先亡,妻子守节。妻子早亡,丈夫在精神上守节。丧妻之后,男子再娶妻,称做“继室”或“续弦”,第一任妻子称做“元配”。墓穴之中的棺木,祠堂之中的牌位,正位只能是丈夫和元配妻子,继室只能居于偏位。元稹,苏轼等文人,在发妻早亡后,两行清泪,感叹十年生死两茫茫,这是一种精神上的贞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