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名:杨玲(长沙市骨干教师)
所在学校:长沙市第七中学从教年限:20年
我最喜欢看的书:《外国教育》
我最喜欢的休闲方式:阅读、旅游
第一部分我的教育自传
不要让上课、评分成为人的精神生活的唯一的、呑没一切的活动领域。如果教师和学校舆论只是根据分数来给一个人做出好的或坏的结论,那他就不会努力去当一个好人;如果人的精神生活仅仅被局限在这个领域,也就是说,他只能在掌握知识上、分数上表现自己,那么就会有失败和困难在等待他,使他的生活变成一种痛苦。
——[苏]瓦·阿·苏霍姆斯基:《关于和谐教育的一些想法》
世界上各种各样的人存在,有些人条条大路通罗马,却徘徊懊恼于选择之间;有些人走一步算一步,却也能一步走得比一步好;还有一些幸运儿,一开始就看见属于自己的方向,并能踩着合适的步伐,慢慢靠近;等等。我时常觉得,我算是大千世界那个幸运的存在,很感谢幸运的自己能够一直坚持努力,一步步走得更加满意。
初次形成教育理念不偏心
从小学到中学,我都是那么不起眼。虽然中学上的是县城最好的学校,而且是实验班,但我的成绩却在班上靠后。我的记忆力超差,刚记住的东西很快就忘了,每次留校背书的人中一定有我。除了英语,所有文科科目都是我的最痛。
我的生物老师是女的,她喜欢那些既聪明成绩又好的男生,同样的问题,若是这些男生回答不出来,她会笑着说:“刚才是开小差了吧!下不为例啊!”若是成绩差的学生回答不出来,她就会很不耐烦地说:“又开小差了吧!你本来成绩就差,还这样不认真,看你能考出一个什么成绩来。”我就是不明白,老师怎么会如此偏心。我常常这样想:“如果将来我成为一名老师,我一定不会只喜欢那些成绩好的,我会对所有学生一视同仁,我会更关注那些成绩差的学生,因为他们更需要老师的关注和帮助。”
走上数学路
考上了县城一中,或许是上帝的眷顾,我在这里遇到了年轻、帅气的数学老师。
他的课朴实得没有什么花样,板书随意而张扬。但奇怪的是,他的课大家都爱听,他没有刻意传授数学知识,只是在让你跟他共同体验数学知识形成的过程中,将数学知识牢牢地注入你的大脑。我每天期待上数学课,在课堂上全身心地投入,跟老师一同感受数学的神奇与魅力。我对数学充满了热爱,有时甚至会花上好几十分钟的时间去想一个数学问题,当终于得出答案时,我会高兴地欢呼起来。但遗憾的是,就在我跨入高二学习,满心期待老师的第一节数学课时,却换成了另一位数学老师。这时,我才知道,他已经离开了这所学校。他的离去让我好一阵难受,但是他留给我对数学的渴望却没有一同离去。高考志愿上我填报了师专,三个专业全是数学。
为成为老师而改变
“你叫什么名字?”
“你家里有些什么人?他们是干什么的?”“你为什么会选择师专?”
……
这是师专录取前的一次面试。面对这样的问题,我居然只字未答,在陌生人面前,我紧张得说不出话。
姐姐说,我肯定是录取不了了。但我还是等到了怀化师专的录取通知书,之后我就常做着同样的梦:站在讲台上,下面几十双眼睛看着我,我想说话,却一个字也说不出来。
噩梦纠缠下,我想解脱,我不想让噩梦成为现实,于是我决定改变自己。
在进入师专不久的班干部选举中,我鼓起勇气参加竞选,终于成功获得副班长一职,这是我第一次当班干部。后来还担任过宣传委员和学习委员等职。班干部的工作练就了我的胆量,开放了我的性格。
为了更早地融入到自己的职业中去,我做起了家教。每到周末,寝室女生纷纷进入舞厅,我却在别人家里辅导学生的数学。因为我知道,舞厅带来的只是一时的快乐狂欢,只有通过做家教锻炼自己,我以后才能真正站在讲台上,实现自己的梦想。大学三年,我做了两年多的家教,有过小学、初中和高中的家教经验。家教不仅让我赚足了学费和生活费,更重要的是,我所辅导的学生来自班上各个层次,这就使我必须不断变通教法,为我今后从事教学获得了一些体验,提供了借鉴。
我喜欢我的教学起跑点
1993年,我面临毕业分配,长沙县因九年义务教育向湖南省各师专招应届大学生,我报了名。同年7月,便随第一批师专毕业生(一共三百多人)来到了长沙县这个完全陌生的地方。
一间二十多平方米旧办公室腾出来的地方,这就是属于我的第一个独立空间。学校有教师宿舍楼,几乎所有老师都住学校。周末常会和一批分配来的同事们踩着自行车到附近的小山上,找一个草坪,或躺或坐,一边吃着零食一边闲聊,美好的时光持续了好一阵。不久后抱怨声也就开始了,“这么个地方,出了学校就是农田,生活的天地就是学校巴掌大的地方,多呆上几年,我会憋疯的,反正我是迟早要从这里走出去的。”“我们上当了,当初他们说这里如何如何好,工资如何如何高,你看看我们的工资才150元。”我偶尔也感慨:“我觉得这个地方挺好的,我喜欢,反正我会留下来。”(可最后,唯有我跟另一名女老师调离了这里,其他人一个个在这里结婚生子,过上了安定的生活。)
我们能分配来这里,本来就是学校的佼佼者,抱怨归抱怨,在教学上依旧谁都不服输。为了能获得教学上的更大进步,我订阅了不少教育教学方面的刊物,如《数学通讯》《数学教师》《湖南教育》等。大量的阅读,使我学到了很多别人的经验,加入自己的元素得以运用后,我的教学很快就得到了学生的喜欢,也得到教导处黄主任的大加赞许。黄主任是他们当时公认的非常棒的老师,尤其是他教学应用题时,总是能就一道应用题设计出由易到难的三个数学问题,而且问题设计得很到位,他在设计上绝对是高手,是我难以达到的水准,这在之后的教学中让我受益匪浅。一次听课后的评课,黄主任说道:“每次听杨玲老师的课都会有不一样的感觉,总是让人耳目一新。”自己敬佩的主任对我的赞赏让我喜悦,同时我也深刻感受到不断补充知识是多么美好的一件事情。
那个时候,我的教学风格就比较独到,课堂总是“闹哄哄的”,让学生讨论、交流;让学生当小老师上台讲题,让学生出试卷。校长有一次在教师会上不点名地说过,“有些老师的课堂总是吵吵闹闹的,可能还要加强课堂管理”。但期中考试结束后的一次教师会,校长说道:“杨玲老师所带的班考试成绩不错,她的课堂也深得学生喜欢。”老师都戏称:“校长这么快就给你‘平反’了!”
1996年,我参加了湖南师大的函授本科考试,并被录取。我在这里受到了数学专业的熏陶,视野开阔了,求知欲也更加强烈了。
转变之“小学我也能教好”
尽管有太多不愿,但父亲还是想办法让我离开了那所充满美好回忆的乡村学校。1998年我调入了长沙市开福区的北桥小学。
从教中学转为教小学,这种反差太大了,刚开始我不习惯,但我不服输,心想:“我初中能教好,小学也一样能教好。”于是我开始频繁地听课,不仅数学课,其他课也听,正是这不断的听课,我很快就抓住了小学生的特点,选择了适合小学生的教学方法,学生开始喜欢上我的数学课。
2001年下半年开福区全面推进课程改革,而校长本来就是课改的积极参与者,在校长的带领下,学校的校本课开展得有声有色,而我也成为课改的积极分子。最让人高兴的是,他们为此听了大量的课,特别是在麓山国际实验学校举行的全国性的赛课,让我大开眼界,还有专家的演示课和评课,更让我获益匪浅。
为了更大程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我用数学活动来激励学生,让学生写数学日记,我对学生说:“到现实生活中去发现数学吧!你会有意外的收获。”于是就有了一篇篇记载学生经历的数学日记。如紫君同学的“少了牛奶的早餐”:“今天早上,妈妈给了我3元2角钱去买面包和牛奶。我来到面包店,看见一个有趣的‘娃娃面包’,我花了2元钱将它买下,手中只剩1元2角钱,而牛奶要2元2角钱,我只买了一个面包就上学了。”以及何杰同学的“货比三家,不吃亏”等。
感受到教学带来的喜悦和收获,我决定将自己的教学点滴跟大家分享,于是以“用数学信箱进行沟通”为题,投稿《湖南教育》杂志,过了两三个月,我把这事都忘了,校长兴冲冲地跑来告诉我,“你的文章发表在《湖南教育》上了”,让我好一阵激动。这是我第一次投稿,居然中了,而且是《湖南教育》。2002年《用数学信箱进行沟通》一文发表在《湖南教育》杂志上我参加了长沙市骨干教师的第一期培训,还有幸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并被调入了长沙市第三十二中学。
收获的喜悦,激励着前行
2002年,我调入长沙市第三十二中学。开学一周的行政听课,夏书记和教导主任孙伟老师对我的课给予了较高评价,只记得他们说:“课上得不错,很具开放性,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继续努力。”在从事小学教学四年后,我重拾初中教学,居然得到学校领导的如此评价,不禁信心倍增。
10月份,学校迎来了一个省外的参观团,学校安排了两堂示范课,一堂艺术课,一堂数学课。而数学课就交给了我,当时教研室的盛建武老师也在听。我有点紧张,再加上学生的怯场,我对这堂课的效果不满意,但盛老师的一席话给了我莫大的宽慰:“你的课设计得很有特色,充分挖掘了学生的潜力。第一次能上成这样,很不错,多上几次,自然就不紧张了。”接着盛老师交给了我一个莫大惊喜:“现在中学正录制6堂数学课,制成VCD光盘。你试一试吧!”接下来的一段时间,我只知道,用心上好这堂课,才能回报盛老师对我的信任。后来这堂《变化的鱼》一课,在全国第二届新世纪数学实验研讨会上荣获了一等奖。案例《“变化的鱼”教学实录与评析》在湖南《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编辑部举办的湖南省“华夏杯”新课程优秀教学案例及评析评审中,荣获一等奖。我没有辜负学校和教研室老师们对我的期望和信任。在2003年4月我又接受了怀化地区老师组团跟班听课一星期的任务,我不拘一格的教学风格给听课老师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三十二中学,可以说是我教学生涯中的一次盘点,我收获着教学带来的荣誉和光环。2004年,我参加了湖南师大的数学教育硕士考试,并被录取。再一次走进了湖南师大,我如饥似渴地学习,在这里,我看到了自己的差距,老师讲的内容开始听不懂了,因为好多都是以高中内容为例。于是,我开始比别人更加努力。2007年发生了一件让我最引以为傲的事情:我居然有机会参加高考阅卷。第一次尝试用电脑阅卷,也感到网上阅卷带来的速度压力,体会到学生艰辛准备高考,老师评阅试卷倍感责任和压力,那么多的试卷,在相对较短的时间内评阅完,大家只能拼命快速地阅卷。教育硕士的三年,我最大的收获就是进行了大量的阅读,如喻平的《数学教育心理学》、郑毓信的《数学方法论》、顾泠沅等的《寻找中间地带》、张维忠的《数学文化与数学课程》、林永伟等编著的《数学史与数学教育》、李文林编著的《数学史教程》等数学专著。这期间我撰写了不少论文,如论文《让数学史走进数学课堂》在2006年的市数学学会举办的中学数学教研论文评比活动中,荣获一等奖;《从元认知的角度谈初中数学学困生的成因及转化》在2006年的湖南省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研究会举办的优秀学术论文评审中,荣获一等奖;2007年《课堂“开放”应有度》一文发表在《湖南教育·数学教师》杂志上;等等。
正是得益于我的不断学习,我的教学方法开始丰富起来,“自学辅导法”“小组合作学习法”“探究法”“分层教学法”等充斥着我的课堂,这形式各异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一种愉快、民主、宽容的氛围中学得轻松,学得灵活。同时我用活动来激励学生的学习斗志,也取得了较好的学习效果,如练习环节“闯关大比拼”“小组PK”等将枯燥的数学演练变得充满生机,学生更是在这种练习中不断挑战自己;“数学天地”栏目将数学爱好者聚集在了一起,他们为数学而“战”;“数学学习质量分析报告”更是在教学上的大胆尝试,学生在这些活动中取得长足进步。
第二部分我的研究之旅
问题:一张单元试卷花去两节课,有些学生十几分钟就完事了。如何将一个单元的内容让学生在一节课里体验出来?
一个单元学完了,对于那些重要的章节,老师为了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会组织一次单元测试,我就对《圆》这一章出了一张单元试卷,时量80分钟。
但我却遇到了一些麻烦:每天一节的数学课显然是不够的,这张试卷是需要将近两节课的时间才能完成,所以我将一节早自习、一节数学课以及早自习和数学课之间的休息时间(合计75分钟)来进行考试。考试进行中出现了这样的情况:开考15分钟不到,就开始有学生无事可干了,有趴在桌上的,有看其他书籍的,还有无所事事的;40分钟时,就有十几个学生不再动笔,问他们怎么不抓紧时间做,他们的回答基本上是:“会做的已经做了,剩下的不会做。”临到交试卷却还有两三个成绩好的学生没做完。
考试成绩出来了,情况却不理想,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有一点就是试卷题量的设置让成绩差的学生望而却步,让成绩好的学生在一些较简单的题上耗去了较多的时间,以至于做后面的难度题时间不够。
上述现象可以说是几乎所有老师都遇到过的。是不是可以这样设计考试:成绩差的学生不会觉得时间太难熬,成绩好的学生也能有时间思考那些具有挑战性的题?而且评价标准又是学生乐于接受的。也就是,如何将一个单元的内容让学生在一节课里体验出来?我开始为自己的想法寻求答案。
二次函数的分层测试与讲评
测试卷1是我之前使用的试卷模式,测试卷2是我在分层评价上的大胆尝试,A、B、C三卷的试题全来自于测试卷1,它是将试卷进行难易的分层,A卷为稍难题是针对成绩好的A组同学的,B卷的难易适中是针对成绩一般的B组同学的,C卷较容易的题是针对那些成绩差的C组同学的。这有别于英语过级考试中A、B卷,同一道题只是选项的顺序打乱以防学生作弊。而我的A、B、C三卷是在考虑学生的层次上而设置的既有知识上的关联,又有层次差异的试卷。
A、B、C卷走进考场,可以说是考试形式上的一次较大的尝试,这样的考试既赢得了时间,同时也缩小了试卷的版面,平时四个版面的试卷,现在两个版面就可以搞定。但如何进行试卷的讲评却是我不得不思考的问题。因为每个同学的试卷都不是一张完整的试卷,而我又想在一节课里完成测试卷1的讲评,也就是A、B、C组的同学不仅要弄懂自己试卷上的题,还要熟知其他题。于是在试卷讲评上,我先针对学生普遍性的错误进行讲解(10分钟左右),然后学生分组互帮互助,A组的最后一题交给学生课后去讨论,我让A组同学去帮助B组同学,B组同学去帮助C组同学,这样A、B组的同学不仅帮助了其他同学,自己也有所获得。最后我以小测验的形式检查学生合作学习的情况,检测以抢答题和必答题的形式出现。最后评出优胜组。
三十二中:数学教研活动在我校举行
2011年11月23日下午,开福区数学教研活在三十二中举行。
教研活动由开福区科培中心数学教研员盛建武老师召集并主持。
首先,三十二中初三数学教师杨玲上了一节数学教研课,得到了全体听课老师的好评。分层教学很多老师都尝试过,但一直坚持下来,并且取得较好效果的人不多,杨玲老师是坚持分层教学并且取得成功的一个。
本次有沙坪、植基、沅丰坝、七中、北雅共26位数学老师参与了活动。
“分层教学法”充分体现了新的课程理念和“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满足了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使每个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最优的提高和发展。而“A、B、C卷的分层评价”无疑是分层教学的完善和发展,它能真正意义上使每个层次的学生有所获得和发展。
A、B、C卷进考场使学生减少了心理压力,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最大限度挖掘学生内在潜力,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分层评价”使因材施教更有针对性,既减轻了学生的负担,又发挥了学生的学习主体性。同时,学生可以从试卷的得分率上获得自信,特别是学困生,更需要这种成绩体验,这将成为他们学习的巨大推动力。
“A、B、C卷的分层评价”是对学生人格的尊重,因此考试试卷应是学生自己来选择。由于我一直坚持的分层教学,所以学生对自己都有一个到位的评价,每次考试前,他们会根据自己对本章内容的掌握程度做出A、B、C卷的正确选择。只有一次,在《圆》考前的选试卷上,其余同学都选择了适合自己学业的试卷,只有小帆同学那天好像赌气似的非选择C卷,她本应是做B卷的,最后考完后,她对我说:“杨老师,我以后还是选B卷吧!这C卷太没挑战性了!”
第三部分我的反思之乐
班主任手记
(1)
今天我家访的第一个对象是孟颖家。这是怎样的一个家啊?一间十来个平方的房间,里面居然放了上下床位共四张床,东西凌乱地摆放着,连放凳子的地方都没有,她妈妈让我在床边入座,并向我解释道:“原来租的房子退租了,刚搬到这里,所以家里乱七八糟,还来不及收拾,实在不好意思……我们家共有五口人,孟颖还有一个上小学三年级的弟弟,她爷爷也跟我们一起生活。我和她爸爸都没什么文化,因为没认识几个字,所以孟颖的学习我们是一点忙都帮不上。杨老师,实在不好意思,我根本不知道孟颖的作业是不是做完了,基本上就是她说做完了,我就在家校本上签字。”我说:“你们家的条件虽然不怎么样,但我觉得孟颖的性格却是开朗、活泼的,除了学习成绩不够理想外,她在其他方面都非常不错,她在班上的人缘极好,不管是跟女同学还是男同学她都能很友好相处,特别是对老师很有礼貌。”她妈妈说:“这可能跟家庭的氛围有关系吧!我们家还算民主,我们对他们姐弟俩都是一视同仁,从不偏袒哪一个,即使他们偶尔犯了错误,一般都是跟他们讲道理,几乎不打他们,所以孟颖在学校里有什么事,回家总是愿意跟我们讲,但让我们头痛的是孟颖的学习成绩比较差,她对学习没有太多要求,再加上我们家长对她的学习也没有给太多压力,杨老师,你看能不能给我们支点招,怎么把她的学习成绩提高得更快?”
就是这样一个农民工的家庭,为了子女能跟城里孩子们一起学习,举家搬到城里,连个像样的住的地方都没有,可他们却快乐和开心的生活着,他们充分享受着家庭的和谐。比起条件的优越,家庭的氛围对孩子的成长来得更为重要。
(2)
在他很小的时候,他的爸爸、妈妈就离婚了,他的爸爸在坐牢,他跟爷爷一起生活,爷爷已经七十多岁了。他跟我说起他的家庭时,很平静,但我却有点伤感。
可能是没有父母的管教,他身上落下了不少毛病:课堂上,他常控制不了自己,喜欢跟同学讲话,即使其他同学不搭理他,他也会一个人自言自语。有一次更出格,他竟然在教室后面玩火。他成了老师的心病,只要有他的课堂,教室里总不能安静。他经常性地迟到,原来他常晚上11点多钟趁爷爷睡觉时出去玩牌,有时玩到凌晨两三点钟才回家,第二天早上起不来。
就是这样的一位学生,却让我的感动无处不在:
事例1:有一次上课,他正在看小说,被正在巡视的校长将他的小说没收了。下课他找到我:“杨老师,你能不能去说服王校长,让他把小说还给我,我上课看小说,只影响我一个人,如果没有小说看,我会控制不了自己,我一讲话,就会影响老师和其他同学。”我无言以对。
事例2:一天,他来电话说自己生病了,不能来学校。晚上我打电话给他:“你生病了,去看医生了吗?”他说:“到医院看病要花钱,我没去。我是出水痘。”“听说出水痘,皮肤会很痒,你的皮肤不痒吗?”“痒。但我听别人说忍一忍就好了。”听了他的话,我忍不住流下了眼泪。
事例3:还有一次,他将几张刚照的一寸相片交给我保管,过了两天,他来找我:“杨老师,上次我给了你几张相片,现在我想要回一张,我爸爸有好多年没看到我了,我想把这张相片寄给他(当时他爸爸正在坐牢)。”虽然他调皮,让老师和同学都头痛,但他却是如此善解人意。
罗丹说过:“把爱拿走,世界将变成一座坟墓。”学生渴望教师的爱就像禾苗需要雨露阳光一样。学生只有感受到教师的善良和真诚的爱心,才乐于听老师的教诲。对于中学生来说比较容易识别的情感,莫过于教师最直接的关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