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佛养心道养性2,心中有佛人自安
36222200000013

第13章 无求则无敌,无敌则心安(1)

佛说,是你的,终归属于你;不是你的,你怎么都得不到。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会有太多的奢求,没有的总想有,得到的还盼望,最后是索求的越多所得的越少。怀有一种无欲无求的心态,就不会为物质所累,也不会在现实生活中与人纷争树立敌人。当一个人放下一己私欲时,就会达到“无求则无敌,无敌则心安”的境界。

高尚的道德品质、完美的精神生活,才是无价之宝

有一天,西域来了一个经商的人将珠宝拿到集市上出售。这些珠宝琳琅满目,全都价值不菲。特别是其中有一颗名叫“珊”的宝珠更是引人注目。它的颜色纯正赤红,就像是朱红色的樱桃一般,直径有一寸,价值高达数十万钱以上,引来了许多人围观,大家都啧啧称奇,赞叹道:“这可真是宝贝啊!”

恰好龙门子这天也来逛集市,见了好多人围着什么议论纷纷,便也带着弟子挤进了人群。

龙门子仔仔细细地瞧了瞧宝珠,开口问道:“珊可以拿来填饱肚子吗?”

商人回答说:“不行。”

龙门子又问:“那它可以治病吗?”

商人又回答说:“不行。”

龙门子接着问:“那能够驱除灾祸吗?”

商人还是回答:“不能。”

“那能使人孝悌吗?”

回答仍是“不能”。

龙门子说道:“真奇怪,这颗珠子什么用都没有,价钱却超过了数十万,这是为什么呢?”

商人告诉他:“这是因为它产在很远很远没有人烟的地方,要动用大量的人力物力,历经不少艰险,吃不少苦头,好不容易才能得到它,它是非常稀罕的宝贝啊!”

龙门子听了,只是笑了一笑,什么也没说便离开了。

龙门子的弟子郑渊对老师的问话很不解,不禁向他请教。龙门子便教导他说:“古人曾经说过,黄金虽然是重宝,但是人生吞了它就会死,就是它的粉末掉进人的眼睛里也会致瞎。我已经很久不去追求这些宝贝了,但是我身上也有贵重的宝贝,它的价值绝不只值数十万,而且水不能淹没它,火也烧毁不了它,风吹日晒全都丝毫无法损坏它。用它可以使天下安定;不用它则可以使我自身舒适安然。人们对这样的至宝不知道朝夕去追求,却把寻求珠宝当作唯一要紧的事,这岂不是舍近求远吗?看来人心已死了很久了!”

龙门子所说的“至宝”,就是指人们自身的美德。只有高尚的道德品质、完美的精神生活,才是真正值得人们去追求的无价之宝。

佛在心中

一位德高望重的禅师曾说:“不患位之不尊,而患德之不崇”,“惟贤惟德,能服于人”。人品之不高,总为一“利”字看不破;学业之不进,总为一懒字丢不开。追求自身的美德乃为心安,佛语有云:“心中无所执,无所不执,无欲无求,亦不求无欲无求,乃是佛陀的境界;无欲则无求,无求则心安,心安则无苦,亦是人生之境界。”当今世上之人之所以不得心安,皆因人们为贪欲所蒙蔽:看那红尘中是是非非、恩恩怨怨,越是想用心去画出界限,界限便越模糊。是好是坏,是对是错,皆是凡人的一己之欲念。难怪佛家说:无欲无求,了却烦恼。一颗静心,求得自在:“心安茅屋稳,性定菜根香”。欲求心安,就要使情感心安住于无情无欲,分别心安住于无知无见,利益心安住于无利无害,妄知心安住于无知无见,祈盼心安住于无望无求。心能大空无、大虚静,方得大超脱、大自在。这里所说的戒贪,并不是说你身无分文、一穷二白、一无所有、远离金钱的意思。对于金钱,我们应取之有道,而且要把它用在做有意义的事情上。对于铺张或过于吝啬,都容易被金钱所驱使。不管在什么时候,都要做金钱的主人,而不要做金钱的奴隶。

【人间世态】

粮所长堕落记

某粮所所长莫某在销售稻谷过程中,双方议定价格后,要求对方某县粮油总公司在开具粮食销售发票时,将每公斤单价少开0.08元,共计18164.85元货款则据为已有。此外,莫某自担任粮所所长后,多次指使该所出纳叶某更改粮食销售单,把销售单改小,从中套出粮食销售款27000多元,套出所内停薪留职人员的工资7528.50元及在销售粮谷米后所得销售款27000多元不入账,均由出纳员叶某保管,后由莫某与出纳员、会计分掉上述款项,莫某参与贪污数额61692.85元,个人分得赃款32664.85元。在莫某的悔过书中对于所犯罪行供认不讳,他说作为一所之长看到那些个体经商者肥得满腹流油、锦衣玉食的享受着高科技带来的便利生活,自己的心态就开始不平衡了,再有老婆的虚荣心、儿子面临上大学的当口等等,在扭曲的心灵鼓动之下,他终于把黑手伸向了公款。

安心释语

禅语云:贪除则五盖尽去,犹如破竹,初节既破余节皆去。“初节”宛如人的第一次贪婪,一旦告破,正直的防线便会随之坍塌。诚然,人要生存,寒则求衣,饥则求食,不能无利;人有自然欲求:“目欲视色,耳欲听声,口欲察味”。但这决不等于要放纵欲望,决不等于利欲熏心,无所不用其极。

如果无法控制心中贪欲作祟的时候,不妨在心中默念《阿弥陀佛在心间》歌词——阿弥陀佛在心间,他教我不贪不厌;阿弥陀佛在心间,抛开红尘多杂念。不管路艰辛,我愿意去,迈开大步勇向前。不管路遥远,何时到终点,我会完成这心愿。阿弥陀佛在心间,快乐在人世间;阿弥陀佛在心间,快乐在人世间;阿弥陀佛在心间,逍遥于人世间;阿弥陀佛在心间,我坚守这份信念。最后劝君一言:古有云,君子爱财,取之有道!

佛心轶事

救蚂蚁而延长了寿命

从前,有五人在离城不远的森林里修行,有位证得宿命通的老和尚,以神通观察他的小沙弥,寿命只剩下七天了。

他心里想,如果小沙弥死在寺院里,其父母怪罪下来,以为是我照顾不周,还是让他死在家里吧。于是老和尚就对小沙弥说:你的双亲很想念你,你可以回去看望他们,过一个星期后再来。

小沙弥高兴地辞别师父,蹦蹦跳跳地回家去。小沙弥走在路上,看到小溪涧中有一大堆蚂蚁被困在大水中,善良的小沙弥就捡了一根小木棒架在上面,把蚂蚁从水中引渡出来,使千万只蚂蚁得以安全脱险。

小沙弥回家过了一个星期,第八天回到寺院,师父见到小沙弥能够活着回来,感到很奇怪,就入定观察,才知道小沙弥因为救蚂蚁而延长了寿命。

要想让灵魂无纷扰,唯一的方法是用美德去占据它

弘智法师带着一群弟子去漫游各地,十年间,他们游历了许多地方,拜访了数也数不清学问深厚的名人隐士,现在他们回来了,个个满腹经纶。

在回寺庙之前,弘智法师在郊外的一片草地上坐了下来,说:“十年游历,你们都已是饱学之士,现在这次悟道云游就要结束了,我们上最后一课吧!”

弟子们围着弘智法师坐了下来。

弘智法师问:“现在我们坐在什么地方?”

弟子们答:“现在我们坐在旷野里。”

弘智法师又问:“旷野里长着什么?”

弟子们说:“旷野里长满杂草。”

弘智法师说:“对。旷野里长满杂草。现在我想知道的是如何除掉这些杂草。”

弟子们非常惊愕,他们都没有想到,一直在探讨人生奥妙禅理的师傅,最后一课问的竟是这么简单的一个问题。

一个弟子首先开口,说:“师傅,只要有铲子就够了。”

弘智法师点点头。

另一个弟子接着说:“用火烧也是很好的一种办法。”

弘智法师微笑了一下,示意下一位。

第三个弟子说:“撒上石灰就会除掉所有的杂草。”

接着讲的是第四个弟子,他说:“斩草除根,只要把根挖出来就行了。”

等弟子们都讲完了,弘智法师站了起来,说:“课就上到这里了,你们回去后,按照各自的方法去除一片杂草。一年后,再来相聚。”

一年后,他们都来了,不过原来相聚的地方已不再是杂草丛生,它变成了一片长满谷子的庄稼地。弟子们围着谷地坐下,等待哲学家的到来,可是弘智法师始终没有来。但弘智法师的良苦用心却没有白费,他的弟子们都已经领会了其中的禅机。

若干年后,弟子们在整理他的言论时,私自在最后补了一章:要想除掉旷野里的杂草,方法只有一种,那就是在上面种上庄稼。

佛在心中

要想除掉旷野里的杂草,方法只有一种,那就是在上面种上庄稼。人的心灵就这么大,要想赶走那些不好的东西,实在太简单了,只要多往里装些好的东西就行了。同样,要想让灵魂无纷扰,唯一的方法,就是用美德去占据它。试想,那些学生们的人生如果缺了这最后一课,即使学富五车又有多少意义呢?要想让心灵更纯净,不至荒芜,让坏思想没有立足之地,最好的办法就是培养自己的美德,养成良好的习惯,不断完善自身。要用我们不断修行的良好品德,才能除掉我们心灵上的草。

【人间世态】

小李的烦恼

小李从北方来到南方一家公司搞软件开发的工作,临行前在一家企业做人事主管的父亲反复告诫儿子,在公司里首先要和一个科的同事搞好关系,这样你的生活环境才会愉快,工作才会顺意,只有这样心理上才有归属感。进公司后,小李时刻告诫自己父亲的话肯定有一定的道理,但是由于和同科室里的一名南方当地的同事在对待工作、生活、爱情的看法上相差甚远,经常斗嘴,导致彼此不服气,互相看不起,矛盾时有发生。而那位南方同事用小李的话说比自己更会处理人际关系,到最后同科室的其他同事都站到了自己的对立面,自己的科室同事关系开始变得紧张起来,其他人都不理解他、信任他,还有少数同事甚至奚落他。他自己对他们也充满怨恨和不信任,进而猜疑和反感,只要有两位同事当着自己的面嘀咕几句,他就认为他们是在说自己的坏话,心理十分苦闷;而那位南方当地的同事却好像整天都过得很开心、很快乐。看到这一切,小李感到无能为力的同时又十分伤心,心胸开始变得狭窄,一度产生了甩手走人的念头。

安心释语

从小李和南方同事的对比来看,可见人际交往对涉世不深的年轻人心理健康的重要影响,小李因人际交往的紧张,使自己的心里充满了猜忌、嫉妒和对他人的不信任。其实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是需要一定的技巧和艺术的:

1.了解人和人性

提高人际交往和掌握成功的人际关系技巧的第一步是要正确地了解人和人的本性,才会“按照人们的本质去认同他们”,“设身处地认同他们”,而不要用自己的眼光去看待别人,更不要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别人。

2.巧妙地与别人交谈

当你与人交谈时,请选择他们最感兴趣的话题。这样就无形中拉近了相互之间的距离。那么,他们最感兴趣的话题是什么呢?是他们自己!

3.巧妙地令别人觉得重要

人类一个最普遍的特性便是渴望被承认,渴望被了解。如果你想在人际关系中如鱼得水,那么,请尽量使别人意识到他们自身的重要性。请记住,你越使人觉得他们自已重要,别人对你的回报就越多。最佳的方式就是用真诚的心去聆听他们;带着诚挚的感情去赞许和恭维他们。

4.正确避免和处理冲突

举个例子,讲的是一位父亲带这自己的孩子去朋友家做客,当朋友去厨房帮这父子去弄点心的时候,客厅中的热水瓶不知因何缘故爆裂了,朋友急忙出来看看发生了什么情况,这位父亲连忙承认由于自己不小心而打坏了热水瓶,朋友并未怪罪,还说“没关系!有没有被烫伤”等等安慰的话语。之后,小孩非常不理解父亲的做法,因为热水瓶确实不是他父亲打坏的,干吗要承认呢?这位父亲语重心长地说:“这是一个善意的谎言,假想一下,在那个客厅里只有我们父子两人,如果我说热水瓶是自己爆裂的话,这未免难以让人相信,而且相反还可能会造成双方相互尴尬的局面。而当我说了不小心打坏的话,不仅朋友不会怪罪,还加深相互之间的感情,这就是说话的艺术啊。”

佛心慧语

请你用慈悲心和温和的态度,把你的不满与委屈说出来,别人就容易接受。

多用心去倾听别人怎么说,不要急着表达你自己的看法。

这个世间只有圆滑的,没有圆满的。

物欲之心太过,无疑是害人害己

一天傍晚,两个非常要好的朋友在林中散步。这时,有位僧人从林中惊慌失措地跑了出来,两人见状,便拉住那个僧人问道:“你为什么如此惊慌,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

僧人忐忑不安地说:“我正在移植一棵小树,却忽然发现了一坛子黄金。”

两个人感到好笑,说:“这僧人真蠢,挖出了黄金还被吓得魂不附体,真是太好笑了。”然后,他们问道:“你是在哪里发现的,告诉我们吧,我们不害怕。”

僧人说:“还是不要去了,这东西会吃人的。”

两个人异口同声地说:“我们不怕,你就告诉我们黄金在哪里吧。”

僧人告诉了他们具体的地点,两个人跑进树林,果然在那个地方找到了黄金。好大的一坛子黄金!

其中一个人说:“我们要是现在把黄金运回去,不太安全,还是等天黑再往回运吧。这样吧,现在我留在这里看着,你先回去拿点饭菜来,我们在这里吃完饭,等半夜时再把黄金运回去。”

于是,另一个人就回去取饭菜去了。

留下的人心想:“要是这些黄金都归我,那该多好呀!等他回来,我就一棒子把他打死,那么,这些黄金不就都归我了吗?”

回去的那个人也在想:“我回去先吃饱饭,然后在他的饭里下些毒药。他一死,黄金不就都归我了吗?”

回去的人提着饭菜刚到树林里,就被另一个人从背后用木棒狠狠地打了一下,当场毕命了。然后,那个人拿起饭菜,狼吞虎咽地吃了起来。没过多久,他的肚子里就像火在烧一样的疼,这才知道自己中毒了。临死前,他想起了僧人的话:“僧人的话真是应验了,我当初怎么就没有明白呢?”

佛在心中

一得道高僧有云:“小处不渗漏,暗处不欺隐,末路不怠荒,才是真佛祖。”无求的品德使自己对自身的要求,不是做给别人看的。在没有人看见的时候遵守规则,保持良好的道德,是一个无求人生的最高境界。

【人间世态】

住宿宾馆毛巾擦皮鞋

一般来说,五星级酒店客房的洗手间都会配备三卷手纸。一次一个旅游团入住酒店后,第二天就有客人反映房间的手纸没有了。结果仔细一问,是被同屋的人兜走了。还有一次在某着名景点的宾馆,旅游团在退房时,被宾馆查出客房配备的一双并非一次性使用的拖鞋不见了踪影,而且没有人承认自己拿走了,为避免出现让大家开箱检查的尴尬局面,领队只好掏钱赔付了事。不少游客退房前会恶作剧般将毛毯、枕头踩脏,用毛巾来擦皮鞋。更有甚者,会将宾馆的毛巾、杯子等低值东西带走。在海滨城市旅游时,一些游客贪图省事会少带换洗衣物,因为他们备有“高招”将小件衣服洗后,挂在台灯上连夜“烘”干,因此,台灯罩上常常会出现一道道黄色的水渍。

安心释语

一些游客在旅游中最易显露的七种陋习,这七种旅游中的陋习应当消除。

一脏:一些游客缺乏公德心,不注意公共卫生,所到之处留下满地垃圾。

二吵:一些游客在飞机上、车船上、餐厅,甚至在酒店大开着房门,毫无顾忌地大声喧哗。

三抢:在航班上时常看到游客争抢行李箱空位。有的还任意摆放行李,堵塞通道,影响后来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