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中国转型时期省际经济增长差异
36225800000015

第15章 科技创新促进省际经济增长协调发展措施

一、区域科技创新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人类社会的经济发展、已经从依靠生产实践积累经验来推动,发展到依靠技术突破来推进,科技创新系统的作用将越来越成为技术创新和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和保障力量,因此,推进区域经济发展,必须进一步建设和发展区域科技创新。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一个明显趋势就是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科技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大。其主要特点有:一是以信息技术为主要标志的高新技术革命来势迅猛,高科技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越来越快,高新技术产业在整个经济中的比重不断增加,知识经济对人类的经济社会生活发生巨大变化。二是经济与科技的结合日益紧密,国际间科技、经济的交流合作不断扩大,产业技术升级加快,国际经济结构加速重组,科技、经济越来越趋于全球化。三是科技革命创造了新的技术经济体系,产生了新的生产管理和组织形式,科学技术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越来越大,推动了世界经济的增长。四是科技创新成为世界经济竞争的焦点,各国更加重视科技人才,教育的基础作用日益突出。面对这一趋势,世界各国都在抓紧制定面向新世纪的发展战略,争先抢占科技、产业和经济的制高点。所有这些表明:当今世界各国之间的竞争,实质是人才素质及科技实力的竞争,归根到底是科技创新的竞争。美国的硅谷是世界上科技创新和经济发展最活跃的区域,也是世界上许多知名大公司的发源地,如微软、雅虎、通用无限公司、网景、英特尔、斯科等。“硅谷”的发展为各国发展高新技术提供了一个典范。硅谷的成功因素很多,其中最重要的是科技创新精神。在科技创新的推动下,美国加利福尼亚的多媒体产业,加拿大安大略省的通讯产业,英国的工业革命摇篮威尔士,台湾新竹科学工业园,被喻为印度“硅谷”的班加罗尔高科技工业区都呈现出各自的发展特色。

从我国看,以区域经济为特征的布局结构逐步展现,总体思路和格局不断清晰,全国形成了七个跨省区的经济区域,即长江三角洲及沿江地区、环渤海地区、东南沿海地区、西南和华南部分省区、东北地区、中部五省区和西北地区。由于区域的差异性等多种因素,区域经济发展很不平衡,但有的区域发展很快,并涌现出一大批各具特色的区域发展模式。如经济特区模式、沿海开放城市模式、广东模式、上海模式、苏南模式、温州模式和胶东模式等。

分析国内外区域经济发展的经验,可以看到,科技创新贯穿于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始终,在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中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二、增强区域科技优势,以促进形成区域经济优势

世界科技经济发展的历史证明,国际上经济发展的中心与科技发展的中心基本上是相一致的。由于科技生产力转化为现实生产力需要一个过程,因此,世界经济发展中心的形成往往滞后于所形成的世界科技发展中心一段时间。随着科技生产力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周期的缩短,以及科技生产力跨区域转化的实现,国际上的经济发展中心与科技发展中心形成的时间间隔逐步缩短,且两个中心在空间上有分离的趋势。但不管两个中心变化趋势如何,经济发展优势与科技发展优势是密不可分的一个整体。且两个优势结合越来越紧密。只有具备了科技优势,不管这种优势是从本区域产生的,或是从其他区域引进的,随后就容易产生经济优势。否则,难以形成经济优势。反过来讲,当一个区域的经济优势形成后,该区域就具备了较强的经济实力,一般情况下,这个区域将会加大对科技优势的维护,并不断增强这种优势,使其形成新的条件下的科技优势,从而创造新的经济优势。否则,原来的优势就会丧失。我国不少县(市)经济的快速发展得益于其科技优势。

科技创新巩固了区域优势,加速了经济发展。在长期的经济发展实践中,不同的经济区域依托本地区的优势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区域经济。区域经济发展具有继承性,随着经济成长阶段的变化和市场经济的迅猛发展,原有优势的发展已不能完全适应今天的发展,而必须充分发挥原有优势积累起来的资金、人才、产品和市场等先天之利,培植适应未来经济发展的新的增长点,科技创新的作用便在这一过程中显现出来。

三、促进科技推动经济发展措施

科技发展水平同经济发展水平有较好的对应性,经济发达的省区,其科技发展水平一般也较高;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省区,其科技发展水平一般也较低;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省区,其科技发展水平一般也较低。同时,科技发展水平的差距大于经济发展水平的差距。因此,大力推进科技创新有利于促进省际经济协调发展。主要措施如下:

(一)确立本地区知识发展目标

知识资源是发展最重要的资源,知识发展瓶颈是发展的最大的制约。各地区政府应当确立知识战略目标,以组织各方面的力量开发本地区最大的发展资源或者打破本地区最大的资源瓶颈。并在此基础上具体地制定缩小知识差距所需的基本服务(包括基础研究、教育、信息等)的发展目标,面向全体人民均等化地提供获得这些服务的机会,保证公民能够得到这些知识能力发展的基础设施。应像将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列为基本发展目标一样,将保证本地区公民获得必需的知识能力作为基本发展目标。

(二)科技投入强度滞后于经济发展地区的政府应加大R&;D经费的投资力度

尽管从长远看,我国的科技投入将由以政府为主逐步转向以非政府为主,并呈现出多元化的投入格局,但是由于目前我国的科技投入体系尚处于发育阶段,国有企业科技投入能力比较弱,政府应加强科技投入,特别是经济实力强,科技投入滞后于经济发展地区的政府,应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增加政府的科技投入。提高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

(三)建立多元化的科技投入体系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大部分省份工业企业的科技经费投入强度,R&;D资金的短缺已成为企业技术创新的主要瓶颈之一。国有大中型企业可以得到政府科技资金支持,中小企业,尤其是民营、私营企业,在目前国内的金融体制下,很难获得银行贷款,也很难从资本市场上获得资金支持。另一方面在东部沿海地区及其富有的民间资本没有积极地投入到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中去,应积极开拓民间资本,形成政府、企业、贷款、风险投资、民间资本多渠道的R&;D投资体系。

(四)加强军民科技创新体系的结合

国防科技创新体系是我国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应构建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国家科技创新体制,促进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提高科技经费的使用效率。促进更多参与。政府作为知识发展战略的推动者,一方面要推动对知识发展的需求,同时必须推动与知识发展相关的商品和服务的供给。特别是在推动同知识发展相关的商品和服务的供给上,并非要求政府包打天下,而是必须通过开放,利用全球化的机遇和市场化的机制。政府可以通过公共政策上的引导,吸收公民个人、国内民间部门和国外组织的参与,从而更好地保证这些商品和服务的提供,更有效地满足公民的需要,更大范围地增进公民的福利。除了有巨大外溢性的公共物品,如基础科学研究、基础教育、基础信息网等国家必须增加投资或通过财政转移对落后地方提供这些基本服务给予支持外,许多竞争性的同知识发展相关的商品的提供应当向社会开放,包括应用R&;D、高等教育、竞争信息产业部门,促进国内民间部门以及外资的进入。事实上,随着知识转化的加速,一些原来视为纯公共物品的领域,如基础R&;D也变得有利可图,私人部门越来越愿意在这些方面投资。

(五)加大国有企业R&;D的投资力度

在天津、上海、外商投资企业已成为工业企业研究开发的重要力量,而且投资强度高于本土工业企业,给本土工业带来严重威胁,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加大国有企业的R&;D投资力度,使之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毕竟我国的发展还得依靠民族经济的发展与振兴。

(六)提高引进外商投资企业的技术层次

引进外商直接投资的目的之一是获取国外的先进技术,但远没有达到所期望的水平。我国东部沿海省份是引进外商直接投资最多的地区,但外商投资企业的工业技术水平不高,对本地技术提高影响不是很大。地方政府应调整政策,提高引进外资的技术层次,在增加经济总量的同时,提高本土企业的技术水平。

(七)加强监督和管理

政府必须保证知识产品和服务的质量,因为在知识产品和服务的质量方面,消费者和提供者之间存在巨大的信息不对称性。政府对知识产品和服务的质量和交易活动的监督与管理,并不一定总是需要政府亲自去实施监测和评估。在制定标准、加强监督和执行之外,还可以通过以下途径促进社会的参与:授权民间组织对增进知识发展的商品和服务实施监督和评估;制定激励机制,促使提供者自己披露有关的信息。

自然资源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则相对较为明确。在本章里,我们将首先讨论自然资源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然后再去考察自然资源耗竭的问题,最后,我们要阐述合理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的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