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中国转型时期省际经济增长差异
36225800000023

第23章 省际经济模型估计

一、指标与数据

本节研究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增长的情况,样本区间选择为1978~2004年。以全国各省市自治区为研究个体,由于海南和重庆建制较晚,分别归于广东省和四川省,由于西藏的统计数据的不可得,所以本书实际上只有28个研究个体。也就是说,28个个体的24个年度数据组成了本书的省际截面数据。令GDP为各省国民生产总值,P为以1978年为基期的各省价格水平;TP为各省总人口,近似代替劳动人口;I为各省固定资产投资;d为时间上的差分算子。根据式(2.11),中国经济增长的省际经济增长模型共包括六个经济变量:真实人均收入y(t);实物投资率Sk;劳动人口增长率n;人力资本水平h*;制度变迁at和经济结构演变bt,

其中有:

y(t)=d(GDP/P)/TP

S k=I/GDP

n=d(TP)/TP

人力资本水平h*用各省的大专以上的在校生数与总人口的比值近似代替。与MRW(2002)和Islam(2004)相一致,故设定:

g+δ=0.05=5%

中国经济制度的变迁主要表现在产权制度变迁、分配格局变化和对外开放程度三个方面。对这三个方面,分别选择不同的指标加以度量。产权制度变迁主要表现为经济成分的非国有化,而经济成分的非国有化改革集中体现在工业领域,因此,可以用非国有化率(Property)表示,其公式为:

Property=(非国有工业总产值÷全部工业总产值)×100%

如果用市场化收入分配占GDP的比重(Finafree),反映经济利益分配市场化份额的大小,其公式为:

Finafree=[(当年GDP-国家财政支出)÷当年GDP]×100%

对外开放指标用进出口总额占GDP比重代替,其公式为:

Inexrate=[(进出口总额×汇率)/GDP]×100%

上述影响中国经济转型的三个方面,各自分别对中国经济增长产生作用,有学者已作过研究。本书用多元统计方法,对反映制度变迁的三个变量,进行主成分分析,然后综合为一个指标,再用这个主成分指标表示制度变迁a t。经济结构演进b t用工业化程度In-dusrate代替,其公式为:

Indusrate=(各省工业总产值÷全国工业总产值)×100%

(注:所有原始数据均取自《新中国五十年统计资料汇编》和《中国统计年鉴》2001~2004年各期。)

二、模型估计的方法和结果

将个体特定影响设定为固定影响,采用最小二乘虚拟变量估计量(LSDV)进行估计。由于在一个国家内各省人民行为偏好具有的相似性和各省具有一个中央政府等原因,省际经济是相关的,即存在所谓的横截面相关。不同省份间经济规模差异悬殊,则存在所谓的横截面异方差;由于经济的惯性等,在各省的时间序列上,存在序列相关,即所谓的时间序列相关性。综合考虑,在模型估计中,采用似不相关(SUR)加权的方法,对估计的残差矩阵进行迭代加权,迭代1077次后收敛。估计其软件为EVIEWS4.0.

模型的估计结果如下:

上面估计结果以及假设检验表明,模型引入的变量都是显著的,模型不存在序列相关,总体拟合程度很好;利用单边t-检验可知,1%的显著性水平下,前期收入的系数显著小于1,说明经济具有条件收敛的趋势。根据模型,可计算条件收敛速度λ,实物资本的收入份额α,人力资本的收入份额β和劳动的收入份额γ以及制度变迁和结构演进对经济影响的强度 κ和 ρ。

通过个体效应的显著性检验,对模型个体效应的显著性进行检验,

F(22602)=1.675986

>;F0.05(22602)=1.57

说明在0.05的显著性水平下,各地区的经济增长是显著异质的,即各省间地理位置、资源、气候、政策特区以及各地区内人们的不同偏好等不可测量因素对经济具有显著不同的影响。这也同时说明了构建省际区域经济增长模型的必要性。

为了分析中国省际区域经济是否绝对收敛,故设定模型(8.2)式:

通过回归系数的单边t-检验可知,前期人均收入的系数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显著不小于1,在10%的显著性水平下,显著大于1.这说明省际区域经济不存在绝对收敛的趋势,具有一定的发散趋势。